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天明真美
完整看下来需要很强的定力,片子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社会面展现,中间太多的台词简直就是我认识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话,以至于无法安静地看完电影(太痛苦了,矛盾的个体),有机会会重看一遍。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这种半天缓不过来的感觉了。前55分钟进入很慢,后200分钟却完全身心沉浸。登场人物没有一个算是美女美男,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专业,但他们的反应却非常的魅力动人。(是不是因为英字幕欠精准,影响了imdb上的评分。另外,还有一个1小时左右的短版本。
3.7
#Venezia 80th 补课【B】基本结构理念,摸清戏剧与真实的界限,再用排演将其模糊(戏剧对生活的介入),时间被漫长的台词淹没,而空白的间歇构成着亲密,动人的歌,交叠的脸,分叉的电车,是破晓时分,散步到天明。
风格化强烈,最后一个桥上的镜头满分!
看不懂
太冗长了,好闷,实在是看不下去,跟他后面的几部电影没有办法比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太长了,也太无聊了,可能是最不喜欢的一部滨口龙介。
乏味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应该说是一种“坚硬”的调度吗?镜头总是在极近与极远间跳跃,似乎围绕着人们所组成的(亲密)关系只会造成完全弹性形变,人们只有对撞、环绕、悬停——人们做着行星一般的运动,摄影机做着宇宙探索一般的运动(比如结尾突然跳到很高的远处又再度向站台拉近)。“语言的列车”被男主角提出来,却被女主角内化为自身,她可以在遥远处准确地对着载有男主角的列车挥手,也可以随时在车厢内穿行找到男主角,1小时27分左右那个列车穿过脑海的特写镜头也无疑昭示着她“被动的”主导,于是后半部分话剧的镜头组合与调度也隐含着她的意志(因为男主角后来不得不重新扮演角色,她便成为了唯一不在场的在场)。即兴被控制在可被辨认的范围内,整部电影的运作依循着更高的意志和逻辑,这之间的角力也同样“坚硬”,滨口龙介不会滑向任何一边,他只需要看着一切发生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求求你别拍这么长了滨口
把我看伤了,非常不耐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除了突如其来的浪漫结尾,但那种感觉是属于《春天情书》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实验,像是为《欢乐时光》所做的准备,但呈现出的效果相差甚远,开始怀疑四个小时片长的必要性。上部散落着工作坊里的无聊对话,念诗,从夜晚走向白天;下部放置了一场两小时的完整话剧,汹涌的正面对切镜头,终于令我摇摇欲坠、濒临崩溃。整体拍法过于寻常,叙事层面只是琐碎无聊,并没有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特质,真正的戏剧性时刻和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抹杀了。《欢乐时光》的优点在这部里完全消失。以及,确实看出成本极低。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天明真美
完整看下来需要很强的定力,片子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社会面展现,中间太多的台词简直就是我认识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天天挂在嘴边的话,以至于无法安静地看完电影(太痛苦了,矛盾的个体),有机会会重看一遍。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这种半天缓不过来的感觉了。前55分钟进入很慢,后200分钟却完全身心沉浸。登场人物没有一个算是美女美男,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专业,但他们的反应却非常的魅力动人。(是不是因为英字幕欠精准,影响了imdb上的评分。另外,还有一个1小时左右的短版本。
3.7
#Venezia 80th 补课【B】基本结构理念,摸清戏剧与真实的界限,再用排演将其模糊(戏剧对生活的介入),时间被漫长的台词淹没,而空白的间歇构成着亲密,动人的歌,交叠的脸,分叉的电车,是破晓时分,散步到天明。
风格化强烈,最后一个桥上的镜头满分!
看不懂
太冗长了,好闷,实在是看不下去,跟他后面的几部电影没有办法比
三星半。鲜明的结构,前后两段舞台外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却是相互蔓延的,亲密也是疏离。由于我分段观看的缘故,失去了在这两段之中无意识地陷入其模糊不清的边界的机会,这是我观影感受的损失。然而为了达到让观众陷入其电影魔力中的四小时片长,算是本片的缺点,前半段有剧情的无趣后半段完全记录一部舞台剧确实过于做作。
太长了,也太无聊了,可能是最不喜欢的一部滨口龙介。
乏味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应该说是一种“坚硬”的调度吗?镜头总是在极近与极远间跳跃,似乎围绕着人们所组成的(亲密)关系只会造成完全弹性形变,人们只有对撞、环绕、悬停——人们做着行星一般的运动,摄影机做着宇宙探索一般的运动(比如结尾突然跳到很高的远处又再度向站台拉近)。“语言的列车”被男主角提出来,却被女主角内化为自身,她可以在遥远处准确地对着载有男主角的列车挥手,也可以随时在车厢内穿行找到男主角,1小时27分左右那个列车穿过脑海的特写镜头也无疑昭示着她“被动的”主导,于是后半部分话剧的镜头组合与调度也隐含着她的意志(因为男主角后来不得不重新扮演角色,她便成为了唯一不在场的在场)。即兴被控制在可被辨认的范围内,整部电影的运作依循着更高的意志和逻辑,这之间的角力也同样“坚硬”,滨口龙介不会滑向任何一边,他只需要看着一切发生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求求你别拍这么长了滨口
把我看伤了,非常不耐烦,“如坐针毡,如芒刺背”。除了突如其来的浪漫结尾,但那种感觉是属于《春天情书》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实验,像是为《欢乐时光》所做的准备,但呈现出的效果相差甚远,开始怀疑四个小时片长的必要性。上部散落着工作坊里的无聊对话,念诗,从夜晚走向白天;下部放置了一场两小时的完整话剧,汹涌的正面对切镜头,终于令我摇摇欲坠、濒临崩溃。整体拍法过于寻常,叙事层面只是琐碎无聊,并没有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特质,真正的戏剧性时刻和内心涌动的情感被抹杀了。《欢乐时光》的优点在这部里完全消失。以及,确实看出成本极低。
255min version,我也恰好在一个黎明看完这部电影,仿佛注定;词语于黑夜掉落成诗,却非言我之诗,想要亲密,却又无从了解;开头剧场的排演过后就让人有时都分不清是人物在练习还是已塑造的影像;台词和《激情》也多有呼应欸;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