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拍的东江游击队的故事。
深圳的朋友大概不会对袁庚老先生陌生,但是对东江游击队了解的估计不多了。
袁老这个老东江游击队,后来参与改革开放,不得不说是一个合理但无解的命运安排。
《明月几时有》,不好,但是我觉得,此片的片外意义是,把当年的游击队,后来的大圈仔以及在后来的水货客链接在一起了(昨日之果是今日之因,今日之果是明日之因)。
这部片子结尾的场景与我图二(我今早发朋友圈的时候谈到这里是我理解的香港))居然不谋而合,此图镜头摇动一下就是港岛繁华之色了(近在咫尺)),仿佛提醒着百年维港的起点。
说回《明》这部片,我认为是许失败的作品,人物不能看,除了叶德娴及格以外,都特别隔离,错乱,唯一要表现隔离的角色梁家辉,却表现得十分好(也许是用了纪录片的拍法),至于片子的故事,我觉得被许导的节奏整散了,看着让人叹气。
音乐很好,久石让在水准之内。
“两星半”满分五星。
冲着导演许鞍华,冲着从未看过香港地区抗战题材,冲着周迅和霍建华去看了电影《明月几时有》。
这是与以往所看过的抗战题材截然不同的切入点,电影表现了抗战期间香港的民生、民怨,更是表现了抗战期间民众的抗日情节(或许是情怀?
)。
演员尤其是叶德娴演的妈妈,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满满的粤风,太有代感。
电影充分演出了日本占领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时时生活在恐惧中,度日艰难。
避难的穷文人,房东小心翼翼的斤斤计较,这场景既表达了一个最普通家庭主妇持家的细致,又充分展现了当时不分身份的艰难,但每一个人都善良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民不聊生。
当妈妈听到外面的特有声音,赶快吹灭火烛,告诉女儿(周迅饰)又在抢花姑娘,此时声音有着压低的惊恐,没有夸张的大喊大叫或喘气声,说明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无奈的恐惧。
这也是民众抗战的心理(思想)基础。
周迅读矛盾散文那段绝对精彩,周迅的台词功夫堪属顶级。
点出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所有的期望。
霍建华饰演的潜伏者也是不同以往的,看似胆小,眼神里没有闪烁着所谓精明,但对感情是热烈的,对潜伏任务执行毫不迟疑,牺牲的不如其他作品的壮烈,但临终那一刻我眼泪夺眶而出,相当感人。
整部电影没有大场面的部队集结战争场面,没有炮火连天的激战场景,有的是抗日的火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他们随时参战,随时献出生命,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恰恰就是这些“平淡”带给我更多的震撼。
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对!
就是音乐。
久石让配乐每每出现都是点睛之笔,情绪、希望、悲伤与激情都会随着演员的表演和音乐而调动。
大咖当之无愧。
首发于《午夜场·看电影》TT:那天去看完《明月几时有》,我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看的是早场,人很少。
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背后的情侣座坐下了。
我忍不住回头偷看,看到他们一人占了一个双人情侣座,哈哈。
一会又来了一对老先生老太太,互相搀扶着在我前面靠边的座位就近坐下。
看电影时,我听见前排的老先生对老太太说:沈先生……是沈雁冰吧。
听见后排的老太太对老先生说:这鲍起静啊……我喜欢她。
他们的水平都好高!
散场的时候,后排的老先生先起身扶老太太,前排是老太太扶老先生,他们两对还互相跟对方说慢慢来小心点。
恩!
我果然闻到了空气中浓浓的恋爱的酸臭味!
我是许鞍华的粉丝型观众,她拍得好的地方我泪流满面,她拍得不好的地方我视而不见。
上海电影节的沪港电影论坛她参加了,因为主持人是石川老师,所以有了票去听。
我是抱着见偶像的心情去的,她里面的宝蓝色衬衫衬着黑衣黑裤好看,耳环好看,眼镜好看。
特别能理解追星的小朋友的心情,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看着喜欢的人的真身,确实有一种幸福感呐。
”朋友们纷纷给我留言,鞍导的粉丝们像对上暗号似的纷纷来接头,还有看过的说:“许鞍华拍抗战都拍得那么文艺。
”“拍得如清风明月,格调疏朗。
”石川老师悲摧地说:“这个片子票房又扑了。
”这个片子票房怎么会扑呢?
我一开始简直难以理解,老干部霍建华小鲜肉彭于晏,不是一应俱全吗,周迅刚出来时显得年纪不那么对,但后来渐入佳境,放弃了营救母亲后那蹲地的一恸,还是有她表演的功力在的。
节奏确实不太紧张,情节没有拍得特别抓人,但不是每个电影都是看这些东西啊,在《明月几时有》里,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动人的气质——不只是人物的气质,而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的气质,那种天心月满,肝胆相照的东西。
然而果然又有朋友回复说:“在我看到公号文章和朋友圈里,只有你说这个片子好呢。
”喜欢这个事情就是让人有点盲目的,自己喜欢,总觉得别人都会喜欢,发现那么多人觉得不好不喜欢的时候,说一句“求同存异”很容易,心里其实是不怎么舒服的。
每一次大家的评价出现重大争议的时候,难免都看了各人言论之后,偷偷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人跟我是同类……那个人不是……哼。
”上次朋友圈的分裂,大概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吧。
《明月几时有》有一个很长的开头,讲的是文化名人从香港撤离的事情,茅盾,邹韬奋,梁漱冥……我一看这个开头就觉得好。
中国现在还有几个导演能拍知识分子呢?
电影里的上流社会是《小时代》那样的,草根底层其实是现在的院线电影里是看不到,要拍也是拍底层的意淫,比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但总之还有人用上流社会的幻景或草根的梦境来换取票房,但几乎没有人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里是一个空洞的存在。
但从《黄金时代》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拍出一批从形象上让我们信服的民国知识分子。
我看《明月几时有》里的茅盾与邹韬奋,觉得他们就该是这样的气质,看到逃难队伍里的长胡子老爷爷,就知道是梁漱冥。
如果一个导演在精神上不是真的能与这些大知识分子平视的话,是拍不出这样的影像的。
许鞍华把茅盾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他的妻子,他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让人看到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平常之处,与伟大之处——他启蒙了人。
这接下来就又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方姑读茅盾的《黄昏》。
这个电影的主题拍的是抗日,是个爱国题材,因为这个,有观众认为许鞍华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献礼片,所以没法做好。
但许鞍华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个人为什么会爱国,会在被占领时投身到危险的地下战斗中去——在这个电影里,一开始并没有极力渲染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也没有革命话语进入作为思想启蒙。
方姑之所以做了第一件抗日工作:将茅盾送到码头去,是因为她读过他的书,喜爱他的文章。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启蒙话语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文学性的,是审美的。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
不,不单是风!
有雷!
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
轰!
在夜的海海上,大风雨来了!
”这段文字也被解读出文字之后的寓意:在1927年革命失败后依然执着的,乐观的态度。
但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得这么明确,它有一种普泛的感染力:精妙而天成的比喻,激动人心的节奏。
它的感染力滋养了人的心灵:让心灵更为善感与丰富,更有超越于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
许鞍华的镜头扫过山峦与田野,扫过庄稼与稗草,一种植根于成长记忆的爱国,爱的是这片大好河山,爱的是来自母语的精神建构,爱的朝夕相处的亲人,爱的是精神相通的同胞。
这种爱让方姑、刘黑仔、李锦荣走上一条同样的道路,他们抗日,追求的是自由,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是太平岁月,是安居乐业。
TT,你觉得我有过份解读了《明月几时有》,过度解读了许鞍华吗?
我觉得并没有。
她的爱国主义是很文艺的,日常,清新,里面也有你死我活,但并不掺杂太多的局势,各种各样的主义与路线。
她的家国情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乡下老屋的庭院天井望上去,满天星斗。
特别干净,也许有点儿天真。
电影这个很长的开头,其实理好了人物的逻辑,方姑是为什么去做抗日这件事情的,电影的结尾,落在当年的一个儿童团的孩子身上,他成了一个出租车司机,这些人的事迹,只有他记得,重新埋在了市井之中,埋在了记忆里,它会完完全全地消失吗?
我觉得并不会,时代与社会再喧嚣,我还是坚信,存在过的就永远存在,历史之河里,一个存在过的浪花,它的存在不只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总有这样的人,总有这样的心。
就像总有一个许鞍华去拍这个故事。
再说回朋友圈吧,看完电影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先看到梅雪风老师写了篇文章,《<明月几时有>跟宏大叙事彻底划清界限》,他写的每一句话我都想点头称是,“这就是许鞍化的厉害之处,她总是能首先把我们推入那个琐碎的真正世界,让我们远离那些概念化的套路,却又在最后,让我们看到一种近乎生理需要的高贵。
她在表达这些时又显得那样云淡风轻,那种深刻的改变在绝大多数导演手中总是显得刻意且用力过猛,而她总是能温润有致,润物细无声”。
因为我的感受和他是一样的,他又先写了,只好把他抄在这里。
七七。
七月。
许鞍华《明月几时有》上映后毁誉不一,但我觉得这个片子仍然非常可看。
《明月几时有》是一部主旋律的抗战片吗?
是,又不是。
尽管这部片子选择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2017年7月1日首映,显示出了它与政治、与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显而易见的密切联系。
更深的层次,我觉得它是讲的是离乱之下人的风貌,当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战火摧毁、扰乱、击溃后,中国人的抉择与坚守,它是由一隅来见一种文化。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楔入这段历史?
许当然不会套用一个大陆抗战题材的常规讲法,她对那种粗粝的主流历史叙事,有着深刻的怀疑,也是她主动去回避的。
有人说,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涉足了她不擅长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说家是对的,而国在电影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政治伦理背景,并不是一个显性的诉求。
从结构上来说,她也没有采用好莱坞式那种强逻辑的方式来强化戏剧冲突:事件的关联性似有似无,人物的轨迹也是幽微而散淡,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部分观影者最多诟病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为了让这部影片有更多的中国文艺趣味,她采取了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糖葫芦”式和“蛛网”式结构,当这种在《儒林外史》、《水浒传》中等章回体小说中习以为常的叙事模式,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中国观众居然十分的不适应。
这么多年来,中国人经过好莱坞式电影结构的一再洗脑,已经对我们传统中的叙事模式变得如此生疏和难以接受了。
这部电影体现中国文艺趣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方说,它由一个“说书人”的方式来串联整个故事,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特别像是《桃花扇》中的老赞礼,又或者是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下》,甚至许鞍华之前导演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设置。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如此多样的当代,许仍然着意采用了这样一种古典的、传统的形式,可能是她是想传递一种“讲古”的味道——亲历者带领我们穿回时光的隧道,不仅仅是去求证那一段历史,更是触摸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
正是这种“讲”,而不是“编”的感觉,使得故事的铺陈轻松散淡,随性而止。
也许,在导演看来,讲述者的私人视角和个体情感的参与(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许鞍华访谈的场景,大概这确实是素材采集的场景复现),具有后期文学创作无法企及的那种原始的生动性,所以,许鞍华在影像世界的建构中,力图从方式上去贴近它、还原它,而令人赞叹的是,梁家辉的表演如此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物的神采,一个鲜活的个体的神采。
所以,我们看到,刘黑仔的故事,像是旧日的传奇,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说:“那个时候的我,特别神气”,许鞍华要捕捉的也是刘黑仔的这种“神气”。
杀李灿森那场的“帽里藏刀”,路遇日本兵时演出的“运尸还乡”,特别像是从水浒传、七侠五义里蹦出的故事。
而恰巧彭于晏的性格、气质特别贴合这个人物的设定。
活力、轻松、爱说笑,“一个半茶果雇个当差的”的笑话,满是高中生钓女仔的套路。
而游击队大闹汉奸悬赏宴后撤退的那场戏,一群人骑着自行车消失在月色下的街巷中,久石让的背景音乐随后响起,那种气氛是如此欢快、愉悦、振奋人心,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义”。
而方兰母女俩的故事,又特别像是絮叨的家常:吃饭、聊天、穿衣,女儿嫌母亲自私、小气,母亲嫌女儿执拗、笨手笨脚。
母亲还窥探女儿的恋爱,相约一起参加表姐的婚礼……隆隆炮火中,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是这沉郁、压抑的世界中的最温柔的一抹亮色。
干革命、杀日本人,这种壮烈的革命行为,女儿就像是背着家里人偷偷从事第二职业一样,它融入我们的日常,又具备了超脱的神圣性,它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激烈的对抗,具有更动人的力量。
方母愿意冒着生死之险,去完成本不属于她的情报工作,最开始完全是出于朴素的舐犊之情,他不愿女儿太累、太辛苦,愿意去分担女儿的工作,同时,他对女儿的这种爱,还转化到对革命同行者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一种普适的母性。
监狱中,方母揽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抱头痛哭,这一刻,她拥有了全人类母亲的共性,笼罩着无上的光辉。
许鞍华的很多部电影,“母亲”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往往是最为出彩的角色。
《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桃姐的身份代替了母亲)……许鞍华看到并理解母亲的市侩、俗气,她更知道母亲的伟大和值得赞美。
战乱中,方母宁愿以地瓜、南瓜度日,也不愿意去向儿子和大房低头,恪守着一个中国人的最看重的尊严和脸面。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方母最后面对严刑拷打,面对死亡,她仍然坚守了承诺,最后甚至因为手臂无力无法挖坑,对帮助自己的狱友感到愧疚。
一个中国人日常中的坚守的道德和边界,是如此令人慨叹。
表姐婚礼那场戏,几乎与叙事主干毫无关联,导演却拍得浓墨重彩、云蒸霞蔚,许鞍华在自己构建的影像里,重溯了香港一代人的记忆:战争前后婚礼习俗的变化,伴奏的粤港民乐,三书六礼的讲究,找不到一副体面餐具的窘境……还有疍家女的装束、港湾上漂浮的渔船,翩跹的白鹭,这些琐碎的细节,具有某种文献性,它承载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最细密的针脚和最真切的生活质感。
剧中多个人物,多次提到的“这是什么时势”,通过这种日常性的前后对比,导演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忍,不仅是同胞的被屠戮,国土的被践踏,更是我们再熟识不过的“日常性”已经被战火冲击得溃不成军。
不仅是同胞,就是镜头下的对立者,许鞍华也是力图再现他们的 “日常性”。
大佐与锦荣心心相惜,谈诗论文;军官们在酒吧里寂寞而恣意的调笑;胖士兵欢乐地享受着面包的美味;日方驻地里,军人们在夜晚的阳台上的喝酒、唱歌、聊天的身影……许鞍华不会为了戏剧化的需要,去做简单的标签化,对于她来说,人的真实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
关于电影名字《明月几时有》之所指,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这种明月,也就是杜甫诗里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也是京剧《大保国》里杨波唱的,战争中人们所失去的那些:只杀得有田有马无人耕地,只杀得经商店旅买卖稀。
只杀得妻寻夫来兄找弟,只杀得父在东来子在西。
决定我们和定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必定是来源于日常又复位于日常。
而战争,无疑是对我们日常性的最大摧毁。
對不起這不是一篇影評,是我跟這部電影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對它的一些理解。
涉及部分劇透,請注意繞行,謝謝。
2015年秋。
當時我已轉了頻道進入編劇行業工作,許久沒再跟組。
卻因為得知許鞍華導演要開新戲,火速推掉了之後的工作,加入了美術總監文念中的團隊。
秋末,第一次讀到《明月幾時有》的劇本(第二稿)。
記得有朋友問我Ann導要拍什麼樣的新戲?
我一概笑著回答——「手撕鬼子」。
初讀完劇本后,我覺得最大問題,一是方蘭、劉黑仔、李錦榮這三條線的節奏問題。
二是方母被抓后,方蘭的救與不救。
前面整個護送文人是一個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完整事件,作為讀者我跟的很順。
但之後分成三條線繼續講述,整個時空被拉得很長,這樣一來就容易散,節奏也易出問題。
比如方蘭從平民老師到加入小隊,不久后成為大隊長,中間并沒經歷什麼情節或事件;而方母也是,從不知道女兒在幹嘛,到得知,到也去送情報,整個發展的情緒我跟不到,也想象不到。
另兩條線中,劉黑仔是比較鮮活有意思的人物,但在中后期似乎掉線了很長時間。
而李錦榮作為憲兵隊的臥底,本來是很重要神秘的身份,卻看不出任何緊張驚心,連最後揭開身份都是他自己跑去告訴方蘭。
我也看不到他們做所有事的直接目的和後果,自覺「勝利」二字聽起來是縹緲和遙遠的目標,因此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走神,總體也覺得有些乏味。
想著如果三條線最後交匯成一個事件,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些,似乎會比較容易把節奏拉回來。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嚴重。
我讀劇本時,覺得這麼大件事,方蘭和黑仔就在那裡講了兩三句話便決定連媽媽也不救了,怎麼都不太合適。
當時文生告訴我,這也是導演心裡還沒想到要怎麼拍,情緒上要怎麼辦的最大問題。
2015年初冬。
我陸續完結了手頭的工作,正式進入《明月》劇組加入前期籌備。
隨著幾次開會討論,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了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態度。
她不想要任何我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化,她想要還原那個時代的香港,想要拍攝一些平凡卻堅韌的普通人。
他們似乎並未做出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但他們曾經真實存在過,在這片土地上,在每個不起眼的地方,懷抱著共同的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和《黃金時代》時一樣,我們一來就已收到了很多導演發來的歷史資料參考圖片和人物介紹。
印象較深的是導演在那時提到了一部叫《天上人間》的老電影(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67144/)作為整個美術風格的參考。
(我們去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租錄影帶觀看)除了基本演員,和比較常見的特務、土匪、地下黨員等外,導演還十分重視還原一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比如理髮師傅,漁夫,工匠,自行車夫,婚宴賓客,客家人,中西樂隊……關於香港的歷史圖片資料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找,每一種人物都牽涉到很多細節。
當時我覺得自己已瀏覽了所有能在互聯網上找到的香港三四十年代關於人的資料圖片,也去圖書館查找了數日的書籍資料。
碰到過的最大困難是制服方面的資料研究。
首先日本軍服在不同年代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大部分影視劇里都是錯的)。
夏季和秋季又有不同著裝。
而香港在那時除了日本兵外,還有很多印度人,被稱為「摩羅剎」,除此還有一種叫「憲查」的職位,類似於警察。
「憲查」的資料是最難找的,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也尋求了很多幫助。
日後若再有導演想要拍攝抗戰時期的香港,我當時整理的資料文件夾應該能給大家提供很多便利。
中間的某一天,忽聽文生說導演已想好了關於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要怎麼拍了,整個情緒也捋順了。
不久,我們收到了劇本第三稿。
這一稿刪減了一些旁支人物的戲份,改善了三個主線人物的幾場戲。
最大的變化是添加了由梁家輝飾演的老年彬仔訪問部分。
整體看來,我覺得已比上一稿好了很多。
2015年末,除了周小姐是一早就定下的女主角外,大部分主演的人選幾乎都還沒有敲定,而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演員檔期全滿。
導演陸陸續續見了一些人,拒絕過別人,也被人拒絕。
關於方母一角,說實話,不是完全沒有考慮過可能出現問題。
文生私下里和我討論,有無能替代葉德嫻的女演員。
可放眼兩岸三地,我們都沒有想出更優人選。
而導演那邊,她當然是以「適合」為第一考量,卻也表示會尊重監製和電影公司的定奪。
最後我們能在現場,觀眾們能在大熒幕上看到葉小姐對方母的完美詮釋,要感謝這些掌握了決定權的人的無畏和尊重。
2016年春節前後,我們開始了主要演員的定裝。
與此同時,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製作各種工作表格,部分劇本場次的再度修改……2016年2月23日,《明月幾時有》正式開機。
第一場戲在廣東台山的一個鎮上拍攝,內容是由郭濤飾演的茅盾和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在戲院被通報點名,並在戲院外商議逃亡事宜。
由此開始,又可以在片場看見Ann導全情投入的樣子。
每天開工,她走得最快。
仍舊不愛用對講機,有什麼問題都會一次次從監視器前跑去現場親自給演員說戲。
也會急的發脾氣,一根接一根不停抽煙。
演員笑,她也笑,演員哭,她一臉愁容。
看見演員的精彩表演,她興奮地眼睛發光;遇到動作戲,她又想趕快結束,生怕演員們太過辛苦和受傷。
《明月幾時有》總共拍攝了近三個月,59組。
從嚴冬到初夏。
我們等日出等日落等云到等風來。
經歷了無數場暴雨和暴曬。
我淋著瓢潑大雨跟群演吵過架,也在「金堂酒家」的后樓梯里踩到過渾圓的大老鼠。
整個拍攝過程非常辛苦,遇到過很多不那麼順利的事,和不停拖後腿的人。
疲憊沮喪時,Ann導像座燈塔。
只有她永遠精力充沛,專注的沉浸在她想要構建的世界中。
這些在現場的日子,使我對劇本的最初印象有了第一次大的改觀。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方蘭救不救方母那場戲。
印象中那個大夜,迅姐偷偷在保溫杯里裝了點紅酒,拍了兩三條就過了。
看著她瘦小的背影在小山坡上蹲下抽泣,我在旁邊紅了眼眶。
方蘭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很難演的,她雖然戲份最多,但更像是串起所有人物的一座橋樑,本身的性格在劇本里並沒有那麼鮮明。
她的變化像我最初所說,沒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節推動。
可周小姐卻在日常瑣碎中,在平凡又疲憊的工作中,演出了方蘭的成長,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量。
也想講講另幾位主演。
在「方家」拍攝的那個星期,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擠在擺監視器的小房間一角,看葉小姐的戲和偷聽葉小姐與導演討論。
在劇本里,方母就是我覺得寫得最好,最立體的角色。
而在葉小姐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更飽滿了。
她有時小氣有時愛嫌棄,有點小傲嬌的細微表情,常讓我覺得十分有趣。
葉小姐自己也有些很好的想法。
舉兩個例子,方母出現的第一場戲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場。
她給沈太太斟水送餅講租金,人物性格一下就立起來了。
而這場戲的對話結束后,方母對沈太說這個餅他們也不會吃,就把餅包好拿走了,這就是原先劇本里沒有的內容。
護送文人事件后,劉黑仔來方家天台找方蘭,讓她加入游擊隊,這時候方母偷偷走上樓梯偷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這一段包括她頭上的髮網,都是葉小姐自己提出來的設計。
劉黑仔是整個電影里最輕鬆「好看」,最容易讓觀眾喜歡的角色,彭彭本身也是這樣,他其實非常有喜劇天分,導演一看他演戲就笑的合不攏嘴。
他很認真也很活躍,每天都對角色有一百個新設計,常常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歡天喜地去找動作指導商量討論,拉著我們進行演示,即使立刻被無情拒絕也毫不氣餒,很快又歡天喜地的想出了一個新點子。
劉黑仔這個人物也加進了不少他的設計。
殺李燦森那場的「帽里藏刀」就是他想出來的。
又比如他的大拇指指甲是爛的,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也看不見,可他就是願意花時間早起來現場一天天粘假指甲。
我忍不住問,你何必呢?
他半開玩笑歎口氣,這麼多演員一起演戲,不好好給自己設計,誰能記得你演了什麼?!
你不懂,這是一個演員的辛酸!
彭彭過得有點苦,每天要花三小時健身,又常常只能吃白水煮菜。
可他嘴饞,剛開拍那陣因為貪吃火速的胖了一圈。
有一天我忍不住告訴他:你有肚子。
他瞪大眼睛看著我:彭于晏怎麼可能有肚子?
直到導演忍不住說Eddie你該減肥了,他為此真的受了打擊,再出現時就已火速瘦回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大澳拍攝的某天夜裡,當時屋內在打燈,彭彭坐在導演身邊休息。
Ann導跟他說,《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她看了十四次,就為了其中一個眼神。
「你知道有些好看的表演為什麼好看嗎?
那些頹廢的人,並不是因為頹廢而好看,而是因為energy。
所以就像我第一次見你時跟你說的那樣,劉黑仔這個人物,不僅僅是在輝煌的時候,更要在低潮的時候,失落的時候,擁有力量,這樣他的眼睛裡才會有光芒。
」霍先生是所有演員里迷妹最多的(粉絲們實在太神通廣大)。
見到他之前,我從未看過他演的電視劇,對他也沒什麼了解,很多香港工作人員更不認識他了。
但在整個拍攝中,他似乎用性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很有禮貌,脾氣耐心都好,十分隨和。
我的好朋友也是劇組的小製片Eva說,霍先生有一種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對他很重要的錯覺。
他特別容易緊張。
李錦榮的第一場戲,是他第一次見周小姐,兩人就要談戀愛。
霍先生那天一早到來,緊張的像個新人,一邊反復背台詞,一邊來回踱步。
後來和迅姐熟了,緊張感平復了不少,可永瀨正敏來了,他又開始緊張的不得了。
他就這樣一直緊張到了拍攝的最後一天。
終於鬆了口氣,收工也不捨得走,樂悠悠的看導演拍戲,坐在月光下默默唱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錦榮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寫的有些遺憾。
他和大佐(永瀨正敏)惺惺相惜,以詩會友,卻又因為各自陣營而無法真正成為知己,這之間的情緒張力我很喜歡,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展現。
直到我們拍攝時的劇本中,李錦榮的ending都還落在他前來告訴方蘭,方母被抓到了憲兵總部那場。
導演在最後堅持多寫了一場他和大佐的戲,才得以讓李錦榮這條線有了一個較完整的收尾。
還有很多參與客串了《明月》的演員,都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胃疼到站不起來還是堅持把戲演完的「石榴姐」,被我踩了一腳反過來跟我說對不起的梁文道,一場小碎步背影就把我征服了的蔣雯麗,很關心伙食的郭濤,和怎麼吃都骨瘦如柴的春夏……2016年5月17日,《明月幾時有》殺青。
瑣碎的收尾工作,一場殺青飯,給Ann慶祝了69歲生日,大家各奔東西。
之後的日子里,斷斷續續關注著電影後期剪片的消息。
初秋,第一次看了《明月》粗剪版的放片,導演仔細詢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見。
之後因為一些原因跟Eva一起去了北京,加入了導演在中影的配音工作。
那是Ann導最放鬆的一段時光,我們每天在中影大酒店暴飲暴食,在錄音棚裡葛優癱,聽著她不時發出的哈哈大笑。
印象最深的是彭彭來的那天,他跟打了雞血似得,配完了自己的還不過癮,問負責配音的王老師,不如我把霍建華的也配了?
導演自己也自告奮勇的跑去配了婚禮那場戲的其中一句台詞,有心人可以試著找找看。
在配音的過程里我們比較擔心一個問題,國、粵語更推薦哪一版?
選擇國語版,就會錯過葉德嫻的原聲,她的台詞和俚語非常精彩,和她的表演是融為一體的,很多語句翻成國語就少了些味道。
而選擇粵語版,其他大部分演員卻都是說國語的,配音后多少有點彆扭,尤其是像周小姐這樣辨識度極高,又很有靈氣的聲音,是配音演員所呈現不出來的。
2017年農曆新年過後,我們觀看了電影的第二次放片。
此時的版本已加入了久石讓的音樂,但還有很多聲音細節、調色、特效尚未完成。
除了次次放映都出現的Roger(桃姐家那位),導演還邀請了作家鄧小宇,和幫她寫了《許鞍華說許鞍華》的鄺保威。
茶餐廳里她照例又詢問了我們每個人的意見。
說實話,那次看片我的觀感不是太好,覺得節奏有點問題,中間還一度睡著了。
這也是電影正式放映前,我最後一次看片。
後來我在豆瓣標註的短評也能看出我對電影並不是那麼有信心。
我寫了我覺得劇本始終都存在些問題,雖然通過表演和拍攝有所改善,但骨架不動,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我也可以預料到後來很多觀眾的觀感:平淡,太散,雜亂,人物記不住,沒有事件推動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是不應該在真正的大熒幕看過最終成片前,就過早下定論的。
這之後導演一邊和剪輯師繼續修改,一邊陸陸續續邀請了很多人來看片。
她的心情一直很好,似乎只有我們在偷偷擔心著觀眾的不理解和票房問題。
這個夏天,我們和導演一起去了上海電影節,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宣傳工作。
整個過程一言難盡。
有很多話不可說,有很多話也不想說了。
在沮喪的時候,Ann導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她希望觀眾能看到電影,至於其他的,她只是覺得有點對不起于冬。
2017年7月1日,《明月幾時有》終於正式上映了。
評論兩極,毀譽參半。
Eva說她對那些打一星兩星的人感到很生氣,我安慰她說,導演那麼大年紀還在做有挑戰反常規的事,有自己的節奏和風格,無論別人喜不喜歡,她就是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很厲害的地方。
今天,我終於坐進了電影院。
週一午後的杭州,戲院裡包括我只有四個觀眾,但大家都安安靜靜看完了。
出來的時候,心裡像是一塊大石落了地。
我想我終於可以高興地和所有人說,是的,我參與了這部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很感激所有陪伴這部電影走過的日子。
2012年因為一個U盤的小狀況第一次見到Ann導。
從《黃金時代》到《明月幾時有》,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個小粉絲,變成了Ann導笑談中全世界知道她最多秘密的人之一。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看見了她想要構建的那個世界。
並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才值得歌頌,並不是上天入地的英雄才值得被銘記。
她想講的是那些在歷史洪流中被視作微不足道的人,在亂世中擁有信仰的人,面對理想深信不疑的人。
她是如此喜愛和想要呈現出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時的香港。
那裡有柴米油鹽,也有文學詩歌;女人穿著木屐走在地上發出「噠噠」的聲響;百姓們圍著街頭破裂的水管搶水喝;人們把僅有的錢藏進鞋裡縫進衣衫中;沉默的年輕人包起傷口,堅毅的撐開大傘領路……今年過年的時候,Ann導分享了一首詩給文生,文生分享給了我和Eva,此時此刻,在此分享,作為結束。
致後代布萊希特 黃燦然譯(節選)我在混亂時期來到城市,正當飢餓在那裡蔓延。
我在反抗時期躋身於人群之中也跟他們一起反抗。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在戰鬥的間歇吃飯,我在殺人者當中睡覺,我粗心大意地愛,我不耐煩地看大自然。
我的時光就這麼流逝,那是我在塵世上被賜予的時光。
我年輕時所有道路都通往泥沼。
我的舌頭把我露暴給屠夫。
然而我們知道:仇恨,即便是對卑鄙者的仇恨,也會扭曲外貌。
憤怒,即便是對不公正的憤怒也會使聲音粗啞。
啊,我們這些想為友善鋪設基礎的人自己卻不能友善。
但你們,當人終於可以幫助人的時代來臨,請帶著寬容想起我們。
2017年7月2日,我去百丽宫电影院看了《明月几时有》。
本片由许鞍华导演,是建党96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
本片讲述了以刘锦进(刘黑仔)、孔秀芳(方姑)为代表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日寇战斗的故事。
我觉得本片有如下优点:一.静水流深,刻画普通人的伟大。
本片的主线是方姑和她妈妈如何走上抗日道路的。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
但她妈妈被日寇抓获后,她开始竭力想营救。
但在踏勘现场后觉得牺牲太大而被迫放弃了。
如此感人的情节,本片并未煽情。
仅用方姑的一段独白,一个哭到下蹲来体现。
这样更让人感到忠孝不两全的无奈与壮烈。
二.背面敷粉,展现战争带来的苦难。
本片仅用一具饿殍,一场轰炸直接展现平民的伤亡,但有大量的侧面描写让人感到平民生活的艰辛。
例如在方姑表姐的婚礼上:能做“全合人”的司仪如此稀缺,以致两家合用一个,说明大量平民伤亡;米如此珍贵,连撒米仪式都无法进行,说明粮食的短缺;宾客如此困窘,经理茶房得极无礼貌地点着人头数餐具。
我想,正是由于在日寇铁蹄下民不聊生,更由于党杰出的宣传、组织工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才会加入抗战队伍,民族解放统一战线才会越发壮大。
我觉得这比“绿林好汉”、“江湖异士”、“纨绔子弟”、“黑道大佬”抗战现实得多,符合实际得多。
三.草蛇灰线,前后呼应严密。
本片不像一场戏剧、更像一篇散文。
除了方姑前后两次吟咏茅盾先生的《黄昏》选段外,有几处我觉得独具匠心:一是先有日本宪兵大佐脚踝处剑伤的特写镜头,之后大佐说明这是成人礼。
二是张咏贤前面自我介绍在教会学校念书,后来被捕入狱对着镜头祈祷。
三是1942年日军甫入香港时志得意满,喝令钢琴师改弹《苏州之夜》,到44年自感大势已去,唱起思乡的歌谣。
四.抚今追昔,使观众融入剧情。
本片的序章“营救文化人”结束后,主线就转入香港最后一位在世的东江纵队成员彬叔的访谈中。
后面的故事都可视作老人在讲古。
访谈结束,彬叔又重新跨上的士,搵食去了。
我觉得这就把英雄就在普通人之间的主题描绘得很深刻。
五.神完气足,镜头处理赏心悦目。
本片的空镜头拍摄得非常优美。
除了评论者极为称道的从一片苍茫的岛屿摇到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之外,我觉得这些镜头也很好:比如郁郁葱葱的岭南风光,让我联想到“花香之地无和平“。
徘徊飞翔的海鸥,让我联想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追求自由的旷达。
我觉得这些镜头很美。
网上很多评论说该片冗长,剪辑混乱,剧情单薄。
而且本片未能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但我个人觉得蛮好的。
1 电影第一部分,一群文化人和大学者,在香港当地游击队的帮助下,逃出了沦陷区。
电影的最后,一个“自私自利“,为了房租连两块糕点都舍不得给人吃的姨太太,为了革命情报牺牲了。
在我看来,《明月几时有》和《色戒》其实没有巨大分裂。
方姑娘只是王佳芝的变身,她的革命热情没有送掉自己的命,送掉的是她娘的命。
王佳芝投身“革命”,是因为那次舞台演出后的掌声,是邝裕民台下的一声呼喊,她乱世飘萍的身份需要抓住一丝存在感,用生命演出弄假成真的戏码。
方姑娘在营救茅盾的过程中被李二黑看中,入了坑。
一部分是她文艺女青年的家国情怀,一部分是营救行动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
被霍建华拉入坑的春夏呢,一半是家恨,一半大概是霍建华的美色吧。
王佳芝的女性意识战胜了一切,爱也好欲也好,她用肉身和革命的洪流撞击,丢了命。
温柔的男导演李安没有张爱玲那么cynic,结尾他让易先生流了泪。
许鞍华是女人。
看《明月几时有》,脑子里一直翻出《千言万语》里李丽珍的阿凤,为了爱情参加民运,最后逃不过被骗被玩弄。
她从情人的车猛地跳下来。
女人没有文人温柔,女人不怕死。
2李丽珍那年33岁,演少女还藏得住。
可是周迅已经43了。
革命者需要年轻人来演,电影散场一直在脑补,这个角色是不是该找周冬雨(小周迅),又或者马思纯,更适合头脑发热的女文青形象?
年轻人有热情有热血,说好听是理想主义,说难听是冲动任性没脑子。
方姑的妈说,杀日本人的都是英雄豪杰,哪是你这样子的?
她说对了,真正的英雄豪杰,不是她女儿,是她自己。
叶德娴那句台词,不疼,没有第一胎疼,太催泪了。
每个母亲都是英雄豪杰,为女儿都不怕死。
母女两同提女主角的话,肯定叶德娴赢面大。
3霍建华和彭于晏。
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一个搞特务一个打游击。
未必彭于晏演技好得多,两个人都恰到好处。
霍建华不露声色脸(面瘫脸)也很符合角色的,并不出戏。
但彭于晏太占便宜了。
李二黑就是武侠小说里的绿林好汉吧,空空儿精精儿,打不死星人,太浪漫太动人,简直是对“革命“的彻底洗白。
我们脑海里的“革命”不是早就被李安颠覆了吗,被王力宏和庹宗华们幻灭了么?
许鞍华又把最初那个浪漫英雄找回来了。
所以,招募周迅入队伍那场戏,看起来一点不让人讨厌。
拉人家下水陪自己去做不要命的活,罪过啊罪过。
可是他来做,随便换个姑娘大概也会同意吧。
不是为情为爱,不是王佳芝对邝裕民的那点小心思。
就是傻乎乎的那点理想主义。
但理想主义有用吗?
英雄情结有用吗?
亲娘都被自己连累死了。
死掉的又何止是叶德娴和春夏们。
抗战里的一个个游击队员,他们的生命是否真的在改变历史洪流?
那些成千上万的可歌可泣浪漫故事,对战争的大趋势到底有没有一丝作用?
和美军两颗原子弹相比,烈士的人命算什么?
看完《色戒》觉得,一切皆虚妄 。
可是这电影又在说,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命其实不重要,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才重要。
这个才是中国文人情怀吧,虽然这种情怀好像只在书里见过。
所以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彭于晏埋完汉奸的尸体说了句,很快会见面的。
生死置之度外,文人最爱写的武侠风骨,都给李二黑一人了。
4梁家辉的说书人,可以对应《千言万语》里的说书人。
《明月几时有》是《千言万语》的姐妹。
想起了有趣的周边:内地出《千言万语》盗版DVD,居然自行把开篇那段讲香港民运的说书人戏减掉了。
盗版商真TM有觉悟...5有说结构烂的观众。
蛮想问下,看不看卷轴画?
一边铺开一边观赏,看完前面看后面,前面的又卷起来了。
这电影就是卷轴画。
大文豪开篇,老出租车司机结束。
香港沦陷了,文豪逃得最快。
留下小百姓们抗日。
不想做英雄的母亲,为了想做英雄的女儿,成了烈士。
到最后,抗日英雄还在开着出租车。
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
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
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
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
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
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
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
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
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
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
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
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
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
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
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
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
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
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
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
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
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
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
《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随便谈谈。
《明月几时有》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虽然女主是方姑,实际上最亮的戏点(戏剧冲突)集中在了方母身上,从吝啬小气的房东到凛然大义的英雄,她身上有家与国、女儿和良知之间的纠缠和转变,没准是叶德娴的戏被剪弱了,无论如何,关于方母的情节量是极不足的。
母亲不够丰满,周迅的发挥空间也会变少,一损俱损,以致方姑这个角色很难拎起以她为核心的众多配角人物,包括彭于晏、霍建华、沈先生、鲍起静母女等等。
举例,前半部分的电影走向会让观众对彭于晏和方姑之间发生一些情感(不只是爱情)连系有所期待,但电影没有满足观众对这一块的想象。
创作者不必满足观众的想象,但当创作者引导观众走向一条路,则要为这条路的终点而负责。
再比如,片始大篇幅刻画沈先生夫妇以及众多文人离港的事,创作者看似想借一群大知识分子的逃命之弱,来托出穷乡僻壤之间一群小人物的生命力之强,但在我看来废笔较多冲散了主线,茅盾存在的唯一功能,大约就是启蒙方姑,这并不需要太多篇幅,也并不需要多次转换视角,视角应集中在方家母女身上,而主视角在茅盾的部分情节可删。
因为既想讲明白一对母女的故事,又想推一个某种群像式的素描,最后可能就是两部分都讲不好,很多重点情节没了后文,“胜利后见”变成了再也不见(历史上或许没有发生,但作为艺术故事,明笔也好伏笔也好,是要对重点情节的结局有所交待的)。
我觉得许导讲《桃姐》可以,遇上《黄金时代》这样的群像戏就容易纠结。
不过,很难说这是一个烂片,我个人很喜欢它。
它的音乐,它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的极度写实和还原,它寥寥数笔对一些小配角的表现,都显示出导演的功力。
这二十年,港导里就立住了一个许鞍华,她身上有着极突出极丰富的作者性,不仅仅在于她如何运镜,如何去讲故事,更是在她始终如一的文人气质,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反思上。
她如果拍得不好,不能算是烂片,而只能算创作失误。
好作品是启发心智的。
这部电影没有明面上的波涛汹涌,却像是一场微雨或者一条山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当下这样的环境里,它的一句对白——杀鬼子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可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谁还去杀——就足够让我们反思自己好久了。
算上《明月几时有》,我已看过许鞍华导演的6部作品,其余5部是:《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千言万语》《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
一路看下来,你会发现许鞍华的变化,是分为两条脉络的:一条是“戏剧性的不断衰减”;一条是“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
其中,《投奔怒海》可以视作是将两者都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影片从一个日本记者重访越南开始,跟随着他的视野,一步步戳破了表面的祥和,揭露出一个虚伪政权的真实面目,背后实际影射了港人对即将变色的意识形态的集体焦虑。
全片戏剧性充足,政治隐喻浓厚,是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巅峰之作。
后面到《女人四十》,意识形态已被剥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戏剧化的平民生活;而《千言万语》则基本摒除了戏剧性,转而去关注意识形态对个体的裹挟,呈现出末世的悲凉感。
直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将戏剧性与意识形态通通放下,专注去呈现小人物的琐碎日常,拍出了一种克制的温情与生活的诗意。
至于《明月几时有》,依然延续了她自《天水围》后奠定的那种淡然的风格。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我想和年龄的关系是最大的。
许鞍华出生在1947年,到今年已经70岁。
这是个看淡的年纪,不会再为亢奋的激情而血脉喷张,也不会再把“人生如戏”当成是生活的主旋律。
一切终将归于平淡,平淡是真,这是从时间身上剥落的真理。
《明月几时有》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一群年轻人——率领游击队正面迎敌的刘黑仔,从事情报传递工作的方姑,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锦荣,讲述了他们的选择和命运。
很主旋律吧?
是的。
如果你在进入一部艺术作品前,就自觉打开意识形态的雷达,那么这确实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但我不这么看。
我觉得许鞍华真正想拍摄的,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下人的生存状态。
只是这个时代,刚好是抗战时期;只是这群人物,刚好是游击队员。
只是,战争不期而至,他们没有甘于沉默,而是为各自的理由,选择了投入时代的潮水。
这里面,有天真,有无奈,有家国情怀,有江湖义气,唯独,没有意识形态的位置。
就说“天真”吧。
许鞍华的骨子里,有一种没遮没拦的天真。
记得有一期锵锵三人行,许鞍华来做客,窦文涛问她天水围的意义,许鞍华答,让我重新建立了对电影的信心,感觉又可以吃很久了。
又问她,导演是干嘛的?
她答,导演就是把别人(编剧、摄影、演员……)的好东西,收集起来,据为己有。
每每答后,都会附送一阵憨直的笑。
这就是许鞍华,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怕暴露自己的想法,甚至缺点。
这种率真的态度,也体现在她的电影里。
《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场戏,方姑在天台和刘黑仔碰面,方母听到动静,走上天台,看到两个年轻人,一笑,默默退下。
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方母的举动,很是奇怪。
这么谨慎的一个人,看见女儿和一副山匪打扮的陌生男子交谈,还能笑得出来。
但我看到这里,却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许鞍华真实生活的一幕。
现实中,许鞍华至今未婚,和自己的老母亲同住。
在采访中,她也曾多次提到自己被母亲催婚的经历。
所以,明白了吧。
当这样一位母亲,看见自己大龄未婚的女儿,正和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起有说有笑,哪会忍心责备呢,开心还来不及呢。
这就是片中的那一幕。
许鞍华就是这样,总会把真实的生活经验,毫无保留地放到影片里。
她相信真实的力量,哪怕这种真实,有时和戏剧中的情境,并不那么契合。
不契合的,还有刘黑仔这个角色。
影片开始不久,在窄巷里,刘黑仔一人对付六七个日本人,潇洒、利落、信手拈来。
这不就是“手撕鬼子”吗?
是啊。
但许鞍华就这么拍。
这是她心里念念不忘的“侠”。
许鞍华从小是读金庸长大的,武侠小说对她影响颇深。
后来做了导演,拍了《书剑恩仇录》《香香公主》等武侠片,都不成功。
这次在《明月几时有》里,她再次把自己对“侠义精神”的眷恋,投射到影片中。
她拍东江纵队冒死营救文人回大陆;她拍刘黑仔藏枪,智斗日本人,拍他孤身犯险,大闹酒楼;她拍锦荣,七步成诗,拍对酒当歌的豪迈……这些,都是她的“侠”。
虽然这“侠”,会被看成是“儿戏”或“草率”,但显然许鞍华,不在乎这些。
在处理男女感情戏上,许鞍华是生疏的。
她拍得好的作品里,一律没有情戏。
同样,在《明月几时有》里,情戏也被降到了最低,但在仅有的几幕里,还是很动人的。
印象中最深的是两次告别。
一次是方姑和锦华的最后一次见面,锦华临走前说,“怕他们看见,我就不抱你了。
”
一次是影片最后,方姑与即将远走的刘黑仔告别,她告诉刘黑仔自己的真名叫“孔秀芳”,她还说,“只要你记得,就一定能找到我。
”这些对白,都有天真的成分,天真到不真实,却又如初恋般矫情,如同被幻想出来的情话,符合一个恋爱经验不多的人,对爱情的想象。
依然动人,依然有力量。
这就是我眼中的《明月几时有》。
她和许鞍华的大多数作品一样,都拍出了许鞍华自己的样子:率真的老太太、侠义的男子气、恋爱中的白痴……而在这种天真的背后,我还看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看到了“天真被命运戕害”的无奈。
在谈到《明月几时有》最打动人的地方时,许鞍华曾这样说:“好多人,不管年纪身份,不计较后果,义无反顾地去帮人家忙,不求任何回报,最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里。
”这其中,有连兔子也不忍杀的方姑,有酷爱写诗、风流倜傥的锦华,有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刘黑仔,也有随着女儿一起出任务的方母……他们原本有着各自的生活、各自的追求,原本未来有各种可能,但这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摧毁。
我看到很多影评,都在批评这部电影没有明确交代每个人物的动机,认为这些人物都是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战争,这无法令人信服,又或者是不是在表达一种无需说明的政治正确?
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这种动机的模糊性,或者说人物的天真性,恰恰是在用另一种隐晦的笔法,表达了时代洪流对个体的系统性戕害。
方姑是天真的,她参与情报工作,只是想保护崇拜的作者,只是想继续读到喜欢的文字,这甚至可以理解成一种粉丝心态在极端环境中的极端爆发。
锦华是天真的,他成为卧底,或许只是因为那句“明月几时有”的背后,所携带的一种对“故国何时归”的忧思。
刘黑仔是天真的,在与敌人面对面的最前线,他不曾惧怕,甚至有点享受,不然怎么敢出现在“活捉刘黑仔”的誓师大会上,还坦然承认“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而方母,更是天真的,她并不太清楚战争的危险性,便自告奋勇,承担最重要的情报传递工作,别人劝她,她会反驳说:“你们年轻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这些称不上动机的动机,这些不见“民族大义、历史使命、国难当头”的天真,使得这些人物,就这么傻傻地走进了一场无法预知生死的命运里。
因为除了这份命运,他们似乎也无处可去。
这是他们最动人的诚实,也是最无奈的残忍。
许鞍华真正想说的,或许就是这种,时代汹涌的洪流,将每个人的生命都冲刷殆尽,无论你是主动的、被动的、积极的、消极的,通通无法幸免。
这让我想起《千言万语》,我最喜欢的许鞍华作品,拍香港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记录式的影像风格,四个主要人物一丝不乱,背后却有着深深的悲凉,所有人被激情裹挟其中,最后,所有人的十年都被亢奋地浪费。
片中经久不散地循环着“千言万语”的旋律,“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
”情歌,失恋时听,是小情小调;失败时听,是感时伤怀。
许鞍华要传递的,始终是这样一种情绪。
它藏在叙事的后面,它不沾惹意识形态的敏感,它想要诉说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
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有些东西,是说不出来的。
如果能说出来,用写的就好;说不出来,才要拍成电影。
”这便是许鞍华影像的魅力
充满了过时艺术片的俗套和许鞍华太刻意文艺腔的老毛病……
乱世浮生,平静克制,但是丝毫没瞌睡。说周迅大银幕颜残了的是瞎么?叶德娴最厉害,反倒她人物最丰满,春夏戏不多,希望她能接替老一辈的演下去。一直不喜欢霍建华,但是在这里尚可,彭于晏有种不可名状的少年气,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抗战片拍成了聂隐娘,这很许鞍华。文人们围着一桌菜狼吞虎咽准备逃难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春夏和霍建华又是怎么变成同志的,或许还有比迅哥儿更适合方姑这个角色的女演员?虽然她才43。总之故事有点不清不楚糊里糊涂,但在看多了网络世界的戾气后,这片还是很适合消夏解暑。最了不起的是叶德娴老师。
真滴不行,散得很。说到”死没关系,别推累队友就好了”的时候,全场狂笑10秒很多人疯狂故障,感觉大家都被猪队友坑到不行啊。
霍建华的成长进步有目共睹,演技一直很好又非常敬业,这次的电影又是抗战剧,非常喜欢!
全篇看完就记得一句,死没关系,别连累队友!!!!还有周迅可能真的上了年纪了吧,真的没有以前演戏的那种感觉了,疲惫,累,全都写脸上了
永濑正敏那条线非常克制的瞄向《战场上的快乐圣诞》里的教授与鲍伊,李灿森龙套一场戏开始,让人很向往彭于晏的角色变成陈冠希来演。等娄烨和他的火花。
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电影。一如既往娓娓道来的节奏,好演员太多,所以也不觉得漫长。叶德娴和彭于晏最出彩,尤其是叶,金句频出。全片观众共三次鼓掌:电影结束鼓掌一次,看到音乐制作是久石让大神鼓掌一次;最后看到导演许鞍华又鼓掌一次。
几乎一无是处,碎片化模式下的多线叙事就是一场灾难,莫名其妙出现的分支、没头没脑消失的情节线索、错乱的时间线,都在宣扬这部电影的失败。许鞍华完全没有跳脱上部《黄金时代》落下的毛病,大时代背景彻底沦为一块不起眼的幕布,连遮羞都不够资格。叶德娴演的最好,霍建华在周迅旁边演技立判高下。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拼凑”而成,但比国产的某些不能打分的电影好,你懂的😄(PS:老梗“良友冰室”出处)
不知道该作何评价。结合背景考虑,导演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总让人有一点“怪”的感觉,但是总会在一些意识不到的时刻,想起来些什么,所谓“回味”吧。春夏的少女感以及,每看一次叶德娴就想起外婆。
惟一的亮点是久石让的音乐,音乐一响就让人忘了看画面(因为画面确实没什么好看的) 。 好久不见周迅了,我还是很愿意看她演电影的,可惜这的确是许老太水准之下的作品。
看完之后竟然也是没什么想要说的,3.5吧。
头重脚轻,第一幕的护送文人撤离事件拍得好,出场人物多节奏也紧。而后却转入多支线群戏,涉及到日占时期的香港平民、游击队、卧底、伪军各层面的反抗。有许多的次要人物显得不关紧要,梁家辉穿插旁白作为小孩子多年后的回忆,但这个小孩子在当时并没推动什么。春夏的支线同样游离,按历史真实人物方兰(孔秀芳)的年龄,其实比起周迅,换成春夏演是更适合的。后半段如果能再引入一个大的事件,将所有支线人物都聚集共同齐心协力,在过程中为了保护而出现牺牲,观感会更顺一些。电影里到最后的收尾事件过于小,是反戏剧高潮的。
跟黄金时代一个毛病,故事松散,节奏混乱,演员方面周迅不功不过,彭于晏和霍建华像是走错片场,缺乏亮点。
很好看!抗日也可以拍得不那么典型。几个小细节尤其加分。周迅的脸在大特写里硬充少女已经没有说服力了,好在台词眼神依然真挚。霍建华很努力像戏骨一样演戏,可惜全是装逼感。叶德娴撑起整部电影。春夏依然灵气四溢,我见犹怜。
希望霍建华不要拍电影了,在一群老戏骨中间真的非常尴尬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剧组有意将周迅灵气遮盖,符合市井人物,造型朴素隐忍内敛,有成长升华有深度反差,空间大,周迅完成非常好,细节设计赞。而且,片中再次展示周迅惊人的台词功底。桃姐演技老辣,细腻真实。彭于晏承包轻松部分,身手不凡,人物讨喜。霍建华个性鲜明,表演可圈可点。梁家辉着墨虽然不多,却很精彩
唯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撑起了角色,周迅状态不好。不功不过,巷子间平淡流转的所谓悲悯,儿女情长方母一角做得最足,一把伞,反复的踱步,和铤而走险的凛然。着墨山河存亡未见其全貌,梁家辉现代视角的回望没有其确凿意义,何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