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虽然评论区指出一些不足,我仍然觉得是一部很意义的电影。
不知道真实的les之间是怎么相处的,但是在这对老年伴侣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类似夫妻的相处模式,Pat是更加偏向丈夫的角色,Angie则是妻子的角色。
Pat有几个行为是带有比较浓重的传统男性色彩的,比如说立好遗嘱迟迟不签字,比如说在伴侣不知情的情况下借钱给朋友,比如说对自己的侄子尤为疼爱(具体表现为给侄子买车)以及房产保险箱等等财产没有加上相伴数十年伴侣的名字,从结果上来说给足了Angie情绪价值,物质上无卵用,非典型的“渣男”行为,虽然这么说可能不那么恰当。
相比寡言无能的哥哥,她在同姓家族里扮演大家长的角色。
这些源于Pat的人生经历,出生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祖籍潮州,为人和善,性格上敢闯敢干,她靠着自己拥有一套在香港称得上豪宅的物业,从小小制衣厂女工到生活精致舒适的小老太太,不吝于照拂哥侄,帮助朋友,对伴侣也给足情绪价值。
某种意义上,她摆脱了原生家庭,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女性的身份,死后哥嫂变成了话事人,包办了丧礼继承了遗产,她的社会身份从胡小姐变成了胡先生的妹妹,而不是Angie的伴侣,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好像又没有。
Pat的身上带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时又成为男权社会的一份子,出场时长不多,却是整部电影里最鲜明最复杂的人物。
然后说说哥哥一家人,他们代表一部分的香港普通中下阶层,抱怨贫穷,但是认命。
影片里的两个男性是我最讨厌的角色。
哥哥无能又带着无用的骨气的老实人。
六十多岁年纪,愿意做夜班保安也没有求助于妹妹。
在儿子抱怨骨灰位很贵的时候,他答我已经付订金了,我虽然穷,给妹妹办丧礼这点钱还是出得起。
但是得知有权继承遗产时,说辞却变成了我们胡家这么多年也待你不薄,你这么多年吃穿不愁,言下之意是房子也该还给我们胡家了。
这个房子,哥哥一家没有出一分力,人走之后,又变成他们应得的,因为他们冠以相同的姓氏。
亲缘关系大于任何,其实是不劳而获的遮羞布而已。
侄子其实是另一个哥哥,最开始说Angie姨你和Pat姑姑对我那么好,如果我爸要赶你出去,我肯定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但是看到即将得手的窗明几净的大房子,想起跟女友的住所厕所甚至没有窗,通过父亲跟Angie姨谈,如果没有孩子可能还能让你在这个房子里住下去,但是现在有了孩子没办法。
你会不结婚不生小孩吗?
你总会结婚生小孩,所以这个房子怎么样都要拿回去。
侄子这个角色跟哥哥如出一辙,甚至更加懦弱伪善。
人性经不起考验。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中文名是从今往后,看到英文名是all shall be well,不禁问道,从今往后一切就会好么?
影片中pat的亲人自私自利。
以前pat 和angie 一起的时候 ,大家还能假装相片融洽,这背后就是想得到 pat 和angie的金钱支持。
人在金钱面前真的经不起考验,像电影中律师说的,在钱的面前多少母子、父子、夫妻反目成仇人。
pat的哥哥,在pat过世后,明明就很想得到这个房子,在遗产手续时说,以后再说。
fanny面对自己的狭窄的出租房,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博同情 这些都是明面上想争取利益。
最虚伪的是她侄子,说什么一定站你那边,我记得XXX,他最想得到这个房子,最开心的也是他,yue 明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所有人都见证过的,就是因为没有那个文件,这个关系 就是不存在的你们只是老友伴侣去世最爱的“ 朋友 ”需要站后面 电影的每一幕都很残忍,又很平静描述这一切
《從今以後》HKIFF KG5看简介的时候知道是讲香港老年同性伴侣的权益问题。
关于同性伴侣权益,之前有在pinkdot 听主讲人分享过同性伴侣合法获批受养人签证的艰难之路。
而这部电影主要围绕的是未在海外结婚的香港同性群体的遗产处理问题。
在香港同婚尚未合法化的大背景下,Angie无论在传统民俗下的丧葬殡礼抑或是遗嘱管理人指定上,都因为伴侣身份不受认可而只能屈居为同性伴侣的密友。
同性婚姻合法化背後,不僅僅是同性伴侶配偶身份的認定,還在於生活中多项配偶权利的争取。
当前香港仅有限度承认同性伴侣在某些范畴的权益,例如在处理入境签证、继承遗产、合并报税等。
台湾在同婚合法化的基础上,也在追求更广泛的同性伴侣权益,例如最近就在争取代孕的条件由异性伴侣扩展到同性伴侣。
再然后关于专业人士向Angie披露去世客户的隐私,那份没有签字没有效力的协议。
一方面我是觉得虽然一开始觉得违背保密义务很荒谬,但感觉比较了一下去世客户的隐私与其伴侣居权诉权的实现权益上还是确实应以后者为先。
另外其实Pat一直没有在遗嘱签字,其实也想到一直以来死亡教育的缺位…模糊女性友誼與女性伴侶之間的界線感覺也是刻意在突出香港同婚合法化道路的黯淡無光吧
前几天看过之后,有种深深的失望。
年老女同的财产分割议题,是我之前从未耳闻的。
这部上演在香港的老年女同性恋处境,影片虽然用了些片段呈现两个人的关系如何融洽和谐,却让我感到一种荒诞和虚伪。
在2024年的香港,城市看似高度发展,但人的思想依然迷信落后,依然遵循父权制那一套的游戏规则,香港女同的相处依然在沿用异性恋模式。
Pat 看似爱老婆疼老婆,实际上都没想结婚好让对方更有拿到遗嘱的底气,财务上也都没让Angie参与进来,才会导致如今她只能一步步退让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
借钱给朋友开店Angie 毫不知情,房子一起买的这么多年都没想过加Angie的名字,那份所谓的遗嘱草稿写得再爱,也不过是无用之物。
可笑的地方不只是Angie 像个贤妻良母下厨招待一大家子人Pat只用在客厅陪大家玩,不只是Angie心疼Pat 的哥哥一把年纪还要在地下车库上夜班想让Pat 动用关系给他另寻一份工,不只是各方总是强调Pat 的哥哥才是一家之主,不只是Angie 总在说着“怎么说也是一家人”的话,不只是Pat 的嫂子介绍Angie 时说她只是姐妹,不只是Pat 的开机密码其实和她哥哥有关,不只是她哥说“如果Pat 在世,也会同意这么做”(指逼Angie搬出家里好让Pat 的侄子?
住进来好跟未婚先孕的女友结婚),不只是废物侄子不会赚钱又搞大女人肚子哭哭啼啼装可怜,不只是逼走Angie 之后侄女?
把墙上的画撕下来丢掉。
Pat 在世时,看似和乐融融感情深厚的一家人,实际上一阵风吹来,就散盘了。
Pat 死后真正有在伤心的只是Angie (当然她哥也有难过一会),而Angie ,真的没人把你当一家人。
别再那么听话善良了!
选择坚定走这一条路,不想让你爱的人被人欺负,就该提早做好财产分割,就该趁早断亲!
怀抱着学粤语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去年便有所耳闻的香港老年拉拉片色调是直观的电影语言,一开始,影片用暖调呈现了一副温馨的日常。
Pat和Angie,一对携手相伴四十余年的“好朋友”,起床后一起买菜买花布置家里,计划和家人们一起度过愉快的中秋。
在对同性并不友好的大环境里,她俩似乎已经是幸运的。
从邻里到商贩,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两个携手共行的女性伴侣;从朋友到亲人,大家都将两人视为一家并送上真挚的关心和祝福。
团圆饭一片祥和。
幸福戛然而止,画面转变阴沉。
明明送别时还不断招呼小辈下次再来,但Pat轻轻睡去却再也没能醒来。
Angie泪流不止,愁容满面。
第一个争执就是关于安葬,Pat曾说过想要海葬,而大嫂迷信的“余大师”却直言灵魂飘散不得安息对后辈不利,为了家族兴旺,最终Pat的骨灰坛被放在了阴暗逼仄不见湖海的骨灰房。
为了Pat确实疼爱有佳的后辈,为了不落把柄,第一次Angie选择了忍让。
但更为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遗产怎么分?
尤其是房子怎么分?
影片一开始,我便惊讶于两人的房子之大。
虽然放在内地看来稀疏平常,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可谓是豪宅。
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住所都十分阴暗狭小,呈对比之姿。
Angie一开始想当然的觉得大家会把房子留给自己,因为这是两人三十年前共同出资的。
但正如影片中的律师所言:亲母子在财产面前尚有撕破脸的。
更何况这些家人是Pat的家人,与Angie并无血缘关系。
难点在于: 1. 两人虽然是伴侣,但因为同性婚不合法,因此Pat去世后仍处于未婚状态,遗产管理人按现行法律指定给了Pat的亲哥哥:成哥,Angie没有资格参与遗产分配 2. Pat去世后,两人共同开户的保险箱被冻结,在遗产分配程序未完成的情况下,Angie想要拿取保险柜中的东西需要遗产管理人陪同办理,自己一个人并无权限 3. 虽然这套房子由两人共同出资,但出于种种原因房契上一开始只登记了Pat的名字,并且后来因感情较好没有在意,拖着没有加名。
因此这套房在法律上属于Pat的个人资产,Angie无权居住。
……无奈的现实。
律师朋友说,在这种情况下,目前能做的就是Angie首先提起诉讼,证明自己与Pat同居多年一直以来被Pat照顾,Pat死亡后自己无力生活需要从遗产中分得赡养费。
Angie诧异:这样岂不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寄生虫?
一直以来两人彼此携手,不存在单方面的索取。
更何况,房子关乎两人共同的回忆,与金钱无关。
在朋友的劝说下,Angie选择与家人们好好谈谈。
在一对二的谈话中,对面的人物依次是侄子、侄女、大嫂和哥哥,而这一家人的态度也在逐渐硬化。
侄子首先向Angie保证如果成哥不给Angie房子自己绝对会和他翻脸,大家没有赶她走的意思,但紧接着哭诉起自己因贫穷无房再次失败的恋爱,疑似有博取同情之嫌;侄女自己的小家已接近破碎,她借丈夫的提议说出看似中立的方案:将房子卖了分成四份,四家平分,这样似乎是最公平的。
但Angie直接挑明,这还是将自己赶走,把自己当外人;等到和大嫂攀谈,她已双目无神眼神呆滞,影片两次刻画她偷摸抽烟的情节:一次被儿子训斥,显示养子压力之大;一次打扫客房抽客人的剩烟,可见经济状况之窘。
大嫂涣散地说出了她的艳羡与无奈,或许她也觉得良心有亏,但为了儿子能够有房子成家立业,她必须站在赶走Angie的立场。
最后,直面成哥,他终于“装也不装了”,代替逃避的儿子上来正式下达逐客令。
Jacket的女朋友未婚先孕,两人急于拿到房子结婚,这间“胡家”的房子也让Angie住了这么久,“胡家”不欠Angie什么了。
成哥搬出Pat:Pat那么疼爱侄子,如果Pat在世应该也会同意让出房子(就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吧)Angie被这句话击中了,她开始怀疑:或许,Pat真的不想让自己再住下去了……看不下去的律师朋友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打开了电脑里经Pat授意但并未正式签字的遗嘱草稿。
这套房子的所有权益,在Pat心里都是属于Angie 的!
泪水缓缓落下,Angie终于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镜头再转,拉拉朋友们陪着Angie坐船来到海上,花瓣撒入水中,这里才是怀念开朗Pat的绝佳场所。
Angie被判得了生活费,房子给了已为人父的侄子。
旧的图画照片压入箱底,新的合照上已无二人。
Angie回到了母父的乡下院所,滂沱雨声中,她回忆起了甜蜜的过往,真挚的诺言,一个欢喜的亲吻,一个深情的拥抱。
斯人已逝,从今以后只剩自己,但未来还长。
全片中最恶心的人物莫过于侄子,废物一个但不断吸血,Pat和Angie出钱给他买车给了他成为Uber司机的机会,但最后还是以要结婚生子为名躲在母父身后抢走了房子,是东亚万千废物男宝的缩影,男权社会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托举男人,褫夺女人的资源和财产。
全片最感人的就是那一群拉拉朋友们,她们在精神物质和行动上都给予了Angie莫大的支持。
所以,谁才是家人呢?
血缘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捆绑,但血缘纽带下不一定是真心。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处于同一社会困境下的女性,绝对更能共情彼此。
我又一次看到了女性联结的光辉。
欣喜的是,搜索发现去年香港最高院裁决公屋政策及遗产条例排除同志违宪,感谢一步步勇于维权的人推动着法律的进步。
ALL shall be WELL.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幸好导演没有把它当作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来诠释。
我看了那个选择,大哥作为法定第一继承人,他的选择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到自己,向着自己的小家,虽然利己,但他也在深深地痛苦着。
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任何的感情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都显得无比脆弱?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的无情且冰冷,似乎作为任何一个旁观者来看都对此嗤之以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又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啊!
但幸好,高尚者还有一群没有强利益绑定的朋友,所谓“得道多助”吧。
🎬同性伴侣离世后,有关ta的所有事务,其话事人、负责人到底是ta的伴侣,还是法律上的第一继承人和直系亲属呢?
当法律没有与时俱进,当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没有进步,这些盲区里的人们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
👈为什么左撇子就一定要妥协,学会用右手使用鼠标才能适应公共设施?
🏳🌈为什么LGBTQ就一定要妥协,才能适应更大的社会亲情网络的关系?
👤为什么明明遵守规定、没有在in use的铁轨上玩耍的小孩就要被牺牲?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拍的很克制,呈现的都是结果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连在祭拜仪式上都只能以亲友的名义靠边站,即使是看起来相处融洽的一家人,也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在遗产上也很被动,因为没有遗嘱,一起买的房子也没有了,到成就了那一家人,在那个空荡的房间里安然的装饰起自己的东西。
电影里哥哥的房间,跟侄女的房间很真实,毫无隐私,因为人多,东西也多,加上有孩子,乱七八糟。
穷是原罪吗?
侄子跟女朋友去看房,老房子,没电梯,在七拐八拐的巷子里,屋子情况更糟糕,可就是这样的房子,也是负担不起的压力,她们有点良心,但是不多,面对这些困难,人只要自私一点,生活就会好过一点,自欺欺人的说一句,妹妹还活着也会希望把房子给他疼爱的侄子结婚用。
里面有一段是跟父母争执,她们不只是老朋友的关系,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结尾的亲吻也是再一次明确的表达。
同性伴侣的关系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吗?
她们法律上受不到保障,社会上常常被模糊掉,亲人之间也是期盼你过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里面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
内敛的情感辅以直白的镜头或许会显得有些笨拙,但也确实直截了当的撕开了温馨下的残酷一面,即法律保障的缺失、亲属情分的缺失所带来的自身权利的缺失。这与同性群体的权利、年轻一代的希望这种身份向的缺失产生了某种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缺失”的社会。因此当变故袭来,宜家宜室变成只存在于影像的镜花水月时,那记忆里深情的一吻就会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无疑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技术上踏实有审美,节奏上沉得住气不疾不徐坦坦荡荡,情感上细腻细节非常丰富,表演上毫无痕迹代入感强。但就是差那么一下,打到心底的那一下。稍微平了点。
要不说还得有生活。叔叔是真能看出两人情感的发展和各自幽微的心思,女版则更加议题化了,但生活质感差很多,更不要说哪能看出四十年妻妻的浓情蜜意?比如接吻这个动作,在男版里其实是可以不出现的,但是它出现的时候既有点意外又水到渠成,而在女版里它是一定会出现的,只是为了确证大家早知道有多深厚的感情,这就没意思了。
2/5细腻的,流水一般的,可是导演居然让整个溪流里没有一块凸起的石头。适当凶猛一点。这个故事也真的触及到lgbtq 人群在另一半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
所有拉拉都应该看!!!太难过了,现实中发生了多少件类似的事情才会有这样的电影呢。导演太会拍了,Angie一步步退让,后来跟着她一起自我怀疑,直到电脑屏幕上一段无声的特写,跟她一起落泪。希望能看到关于拉拉的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作品
尽管在旅行已久的疲倦中睡着一点点,也看得出那尊泰迪熊奖实至名归。场景留有编写的痕迹不要紧,对白相当圆熟,不出戏。说这是单一戏剧矛盾的作品么,其实又涉及香港乃至现代都市社会的许多问题。两位女主角当然好,其余演员的表现也很流畅,与波澜不惊的戏剧风格调和。V记李端娴的音乐带出深沉有回味的悲悯感。两位年轻男配角,梁仲恒有点像王鸥行,另一位补老鼠窿的叫什么?两种型格都很合我的眼缘。(6.14 坚尼地城高先戏院上午场10:10 w/ Debby)
如果不是因为同性题材,那么这个故事讲起来就全然没有剧情了。关于人物关系的变化有些想法,但是不做法理探讨,也不做人情冲突,是写实又不够真实。
挺狠挺残酷的剧本,同性合法化问题只是表皮,内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源匮乏和贫富不均如何让人变得凶恶的问题。真挚的情感是一个社会里唯一的寄托。
当伴侣去世之后,没有法律认可的关系又如何延续到遗产上分割上?最trigger我的还是粤语区共享的文化背景,甚至连家庭组成都那么熟悉:窝囊平庸的大哥,出头更冒险的妹妹,狭小的公屋,养不太起小孩但又偏偏最认可传统观念一定要结婚生子,现实到无法再看第二次。个人认为停留在草稿遗嘱那里就可以了,后面揭示公寓到底属于谁有点现实得太刺痛我……
我接受不了
3.5,這不算是個新鮮話題,但在華語地區還是太缺乏討論了,能拍出來就值得鼓勵。雖然「最重要的是愛」有點過於浪漫化了,但想想又要如何對抗這種東亞家庭裡的綁架呢,一步步退讓也許才是某種真實,也只能靠愛,靠深情一吻達成某種自洽和安慰。//看的時候還是會想這個困境是否在沒有結婚立遺囑的多年異性戀伴侶身上也奏效,要如何突出les群體的「無權困境」還是有值得考量的地方。另外拍攝和戲的處理上也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但比那一大堆首部劇情片還是要出色很多的。以及導演描寫了les朋友們互相幫助互相出主意彼此陪伴的社群感,這點很加分。//btw,看到大家爭來爭去爭的是某老友的前住處,覺得有點好笑。瞬間理解了他看到區嘉雯說出「呢度係我屋企」時想要吶喊的心情:)
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人物也稍微有点,唔 ,扁平。为什么默认同性couple就可以相濡以沫、团体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呢。比较喜欢回父母老家的那场戏,说过再多遍的事,还是会被别人悄悄地抹去。
感觉香港独立电影现在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创作模板阶段,犹如《流水落花》《白日之下》之流,都是立足于当前法律无法解决的困境,试图用另一种途径去解决,表面上遇到的困境看似不尽相同,实则大同小异。血缘往往是利益的纽带,情缘才是心灵的归宿。
整體看下來其實都不算lgbt電影,沒有法律保障下的爭產悲劇,只不過這次的對象是無法在自己出生生活的地方結婚的一對同性戀人。沒有刻意特殊化同性戀人我倒是很喜歡,不過les戀人朋友圈很理想化,和親人一家看夜更做衛生住居屋相比反而倒有了一點階級上的衝突感在裡邊。 整個節奏很緩和,也沒有什麼大沖突場面,以為有親情但在利益分配面前原來自己只是外人。
6.0 香港的《第二十五条》,很多冲突其实本有解决答案,但又把路堵死,这种操作反而更像是普法电影,其背景在大陆反而更行得通,不过这样看来,会发现,这样的一部LGBT电影在如今香港这样的地方显得多保守
女主问侄女,如果你父亲去世后,你会让妈妈把房子卖掉然后分钱吗?现实中有很多选择会的案例。这就是现实。衰老的不再拥有前途的人为年轻人让路是历史流动的底层逻辑。不止没有法定权利的群体,稍微弱势一点的合法群体也会遭受倾轧和不公。至于我们所唯一能寄托的爱,即便是陪伴三十年的相濡以沫,也还是需要一份拟订书才可以确认。
表达有所降级,质感还是很好。
看了让人生气和难过,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地方,边缘人群的权益就这么光明正大地被剥夺了。导演没有把剥夺的那方脸谱化,那一家人也生活艰难,最后把人撵走看起来也迫不得己,但这更突出了对被剥夺那一方的不公:自己的家要靠外人的怜悯才能住,说收回就收回,可以想见其中的屈辱。
一般般
举重若轻,没有配乐煽情没有频繁闪回没有过度戏剧化特别好,带出不少社会议题却不显得失焦臃肿,不过导演还有上升空间,譬如频繁黑场转场与过于温情的收尾,女同伴侣所谓TP形象是否太刻板印象,爱是幻影,陪伴不一定能白头到死,遗嘱房本才是爱的证明,all well个屁,2024年11月26日,香港终审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首次明确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享有遗产继承权和租住及拥有公共住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