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散步时,脑内一直回放着电影里的片段,我觉得我得写点儿什么,以完成我与这部电影的互文。
观影感受是私人的,《神奇女侠1984》的故事有着与我经历相重合的部分。
它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我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情感,深深共鸣。
超英作品中有一个常见的创作套路(Trope),即“冰箱里的女人”(Women in Refrigerators),特指在包括但不仅限于漫画作品的故事情节中,为了驱动男性角色的故事发展,女性角色经由特定途径遭受伤残、失去力量或死亡的情况。
与之相对应的是“解冻的男人”——女性的残忍死亡刺激了男性的成长。
比如,这条短语的来源,DC宇宙的绿灯侠,当他回到家发现女友被反派大boss杀害并冷冻在冰箱后,悲愤交加,干掉了对手。
在此类语境之中,女性还是作为他者而存在,她难有自己的性格与复杂经历,只是男性生命经验中的工具人,无论她或她们对于他和他们的意义有多重大,女性在很多叙事结构中仍处于扁平状态甚至是缺失的存在。
神奇女侠将这样的套路进行了性别调转。
第一部里,史蒂夫的壮烈牺牲让戴安娜觉醒了勇气与更强大的神力。
在第二部中,也是史蒂夫的离去,让戴安娜习得了飞行。
但是,这一次,我认为戴安娜的成长不是来自大他者(爱人、人类或被破坏的世界)而是她的自我,来自属于她个人的爱的力量。
“我放弃我的愿望。
”是她接受了现实,也明白其愿望也是一种美丽的谎言。
“我放弃我的愿望。
”通过假象获得的事实是短暂的,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会失去超能力,会失去良知,甚至失去人性。
“我放弃我的愿望。
”正如同童年在天堂岛的那场竞赛,通过捷径获得的只是虚假的胜利。
拉康说,欲望构成了我们的经验。
我说,不如是让欲望成为现实的经历构成了我们。
愿望是欲望的表现,想要实现欲望势必经历努力的过程。
忽视等价交换原则而轻易实现的愿望,本就是一个谎言。
事实只有一个,真相只有一个。
“戴安娜,无论我身在何处,我将一直爱你。
”“我爱你。
我放弃我的愿望……”身上的伤痕渐渐修复,真言套索飞速旋转,雷霆之力重回她身。
“我离开你之后,你的天赋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我学会了飞行。
我虽孤身遨游天际、驾驭闪电,但你对我的爱与我对你的爱一直流淌在我生命中的时时刻刻,成为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我继续奋战下去的动力之一,让我成为我自己。
”于是她伸出自己的手,握紧拳头,向前。
爱是神奇女侠最大的武器。
女性主义的电影,其浪漫也是极致的。
一战时,是史蒂夫带领戴安娜认识人类社会,完成孩童到成人的转变;80年代,是戴安娜引领史蒂夫感受新的未来,她自己也在亲密关系的滋养中完成女性自我的再觉醒与再成长。
除去天堂岛竞技,我认为片中第二次高潮便是戴安娜与史蒂夫驾驶隐形飞机穿越绚烂烟火的片段。
凡人爱侣会开车兜风,在海岸边、树林里、家中或对于他们特殊的地点欣赏烟花的短暂与热烈;而女侠爱侣,在战机中,穿梭繁星,掠过花火,交响乐起,转瞬即逝也能定格成万古长存。
烟花消逝时不仅刻出战机的身影,也共同完成了只属于戴安娜和史蒂夫的共同经历。
我想,这会是留给戴安娜的,无比宝贵的,关于爱的回忆。
尽管《神奇女侠1984》有着明显的缺陷,比如某些情节稍显拖沓,也并未完全颠覆“冰箱中的女人”的套路。
第一部史蒂夫的去世是壮烈的,带着豪情壮志;第二部史蒂夫的离去,是温柔的,也是复杂的。
不像套路中的女性,她们在情节里的消失往往惨痛且残酷。
但我认为,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又一女性主义的部分:去掉二元对立的视角,呈现每个角色自己的故事。
每个角色的所作所为皆有自己的理由,比如豹女的转变,在获得力量之后反击骚扰她的男人,她失去了节制,彻底沦为暴力的奴隶。
观众能看到角色们的脆弱、挣扎和反省,正如戴安娜对豹女说的那句:“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这部电影甚至对反派都是善良的。
秉承神奇女侠真善美的核心,结局部分并未夺去麦克斯的生命,而是把他也当作迷途的羔羊,去启发,去唤醒,去找回人性。
正如戴安娜在决战时对影片里每个个体说的话,也是说给每一位经历了2020年的荧幕前的观众。
是观众与女侠一起完成了最后的决战。
“你经历了痛苦,感受了悲伤,但你不是独自一人,弱小无助,孤立无援。
”我们都经历了太多。
旧时代的浮华已经过去,新时代的来临需要更多人的脚踏实地。
这是在2020年即将落幕时最好的一部超英电影,温和有力,理智又充满爱意。
拥抱真实吧,Truth is beautiful.
之前无法进行具体的评论,因为整部电影的悬念都围绕着史蒂夫是怎么回来的,怎么说都难以避开,因此只能很概括性地评价。
最近《神奇女侠1984》在中国上映后,听到了一些观众的反响,针对感情戏及女性反派的塑造展开分析。
(剧透警告!
未看片的请等待看完再阅读)
1、故事的立意和选择侧重感情戏是合理的听到比较多的抱怨是动作戏少,说教多,感情戏多。
侧重感情戏这点其实在我和很多其他影评人看来反而是本片的优点,就是找对了角度去展示戴安娜存在的真正意义:她是爱神,不是战神。
她虽然具有过人的能力,尽量保证人类摆脱各种灾难,但她其实真正的目标,从第一部开始,就是试图宣扬爱与正义,用非暴力、最小破坏力的方式教育人类避免纷争,维护和平。
在讲过起源后,续集自然要继续强调她这个作用。
1)主题第一集其实最吸引人和最成功的地方也不是动作戏,而是塑造了戴安娜这个惹人喜爱的角色,并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她化解人类危机的方式同样是试图为人类带来爱与善良。
第二集也是如此,许愿石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人的野心得到满足也许会暂时带来满足感,但却可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更多灾难,并没有任何事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而戴安娜希望人们看到,世界如此美好,值得珍惜和爱护,这比个人的私心更加重要。
所以本片在结尾处一直在强调这点。
这个主题在现今更加有代表性。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有着各种野心的人,一旦他们都的野心得以实现(甚至包括建墙),最终导致世界陷入了更多纷争。
特别是Max Lord塑造得像特朗普,特朗普最大的特点不就是爱说大话吗?
他总是许下很多假大空的承诺,十分蛊惑人心,让人觉得他可以帮忙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却反而把世界搅得更乱,甚至违背了人性、科学和国际规则。
因此大部分观众看到本片都自然会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时这种许愿石的设定也很容易让每个人想问自己:最希望达成的愿望是什么?
如果付出的代价很大,还是否值得?
2)动作戏戴安娜的打戏其实本来就很难拍,因为她与超人一样,基本上不需要太多动作,就可以轻易地打败对方。
第一集已经用天神作为敌人,最后就是一顿爆炸,其实也没过瘾。
唯一可以让她人性化且增加动作可看性的办法就是拿走或降低她的超能力。
我们都知道超人的弱点是氪星石,但其实真的用烂了,所以之前导演试图用超人的母亲来作他的弱点,可惜塑造得不是很有说服力。
而在神奇女侠这里,她的弱点就是史蒂夫。
用她在超能力与最想得到的爱人之间选择,既符合她的人设,也让人看到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道理。
片中的许愿石很好地完成了降低她能力、暴露她缺陷的任务,同时又创造出反派和足够的混乱,让本片成为了一个合情合理又很映射现实的续集。
从这点来说,故事的立意其实是很成功的。
在她失去了能力的一部分时间里,白宫的打斗戏和公路追车戏等于是以一个更接近凡人的能力去诠释,因此说更像是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她依然有鞭子,但打起来很费力。
事实上这部分的动作戏要比后面飞来飞去更加有看头。
而且为了满足观众对“神奇女侠”神力的好奇和视觉效果的渴求,才安排了开头那一段令人目瞪口呆的神仙大赛,与此同时引出老师之前跟她说过的,关于真诚的重要性。
3)感情戏爱情故事并不一定是天长地久、朝夕相处才美丽、感人,戴安娜和史蒂夫的短暂相聚其实还是非常甜蜜的。
戴安娜虽然实力强于史蒂夫,但后者总是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得力助手和精神支柱,协助戴安娜顺利完成她的任务。
虽然结尾的刀子再次戳中泪点,但想想看,能与已经离去的人再次重逢,哪怕是短暂的,依然是一种奢求。
我还是比较满意影片对史蒂夫回归的设定,没有让他就这样“噗”一下大变活人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附在另一个男人的身体里,只有观众能看到他原来的样子。
这样看起来合理、不突兀,而且结尾处圣诞场景中,那个男士与戴安娜再度相逢也埋下无限的可能,代表着戴安娜终于可以在其他人身上看到希望,有了机会重新找到爱情。
因为影片的前面一直在展示她根本不愿意给任何人机会,认为她只能找到一次爱情而且已经失去了。
但史蒂夫一直在跟她强调,这个世界这么大,还有其他人值得她的爱。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独立日史蒂夫与戴安娜在烟火中开飞机,及最后她在圣诞的街头,重新感受到生活美好的段落。
既然本片的观众群有大量的女性,这样浪漫又温馨的场景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为何大部分爱情喜剧里总会出现圣诞节等各种节日和美好街景的原因。
我并不觉得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就应该只展示女性角色的强大和神勇,就算是男性主角也有浪漫和轻松的戏份,重要的是角色要人性化和讨人喜欢、容易获得共鸣。
很多丧偶、离异或分手的人,很久走不出过去感情的阴影,有的认为无法再找到对的人了。
很多影视剧也常常强调真命天子、命中注定,仿佛错过了这一个人就没有真爱。
而本片不仅让是女神带给人们大爱的教诲,也让她自己重新获得了去爱的勇气。
2、反派很有代表性另一个看到的一些抱怨是关于反派,认为没有之前的大神反派厉害。
但其实片中的豹女芭芭拉和Max Lord 在生活中很有典型意义,个人认为反而比天神容易获得 共鸣。
他们都是长期感觉怀才不遇,强烈希望走捷径尽快改变自身地位的人,也都变成了十分危险的人物。
其中我个人认为芭芭拉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成功,代表了生活常见的很多女性。
首先,她是曾经被霸道“掠食者”(Predator)欺负的小绵羊,最初在街头被侵犯无法保护自己,是值得同情的弱者。
因此她希望变强大,不再被人欺负。
但之后,她无法控制住自己的野心,最终自己也变成一个“掠食者”,这也是为何她最后会以豹女的形象现身。
她并不是获得了变身的能力,而是代表着她彻底放弃了人性和善良,变成了自己曾经最憎恨的那类依仗自己能力欺负别人的Predator。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之一就是变成你憎恨的那类人。
其实这在生活中也满常见的。
最典型的就是网络上一些打着女权旗帜到处骂人的伪女权者。
她们一边反对暴力,但一边却用非常难听的话去网络暴力甚至污蔑其他人,不仅没有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树敌无数,挑起对立,与她们口中的“施暴者”无差别,因此玷污了女权主义者的名誉,让真正的女权难以实现。
很多时候当人们获得了话语权时,并没有意识到如何正确地利用,而是因为过度的野心而开始为所欲为,展示出的反而是更加丑陋的一面。
其次,影片对芭芭拉遭受的来自外界的忽视、敌意和骚扰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真实反映出了作为一个女人常常要面对的一切。
如果你不够美,就是被忽视;如果你太美,又常常被骚扰。
她时常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心情因此受到影响,极度渴望受到关注,但也因此在偶尔得到关注时往往就容易失去了警惕性。
比如突然被男士赞美和青睐时,会立刻上钩。
这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很多姑娘们特别容易被夸一句就找不着北,并以吸引到别人目光为目标,但往往惹祸上身。
与此同时,戴安娜也有面对这些来自周遭的干扰,她做的就是一律不理睬那些人,完全没有被诱惑或被刺激到,因为她对赞美、关注、青睐都没有放在心上。
这其实也是影片再次希望让女性观众看到,如何自强自立,自由自己内心强大,才会不受到别人的影响。
当你不在意那些花言巧语或诱惑时,也避免了很多麻烦。
豹女出现的段落采用黑夜是很明知的,加上又多是动作戏,豹女行动力很强,不容易让人看清楚她的妆容,掩盖了造型上的奇怪感受。
而且没有刻意把脸部做出动物模拟形态,而只是化妆加长发,避免了《猫》那部片中尴尬的造型。
总体来说让人看着还算顺眼,没有变成CG惨剧。
Max Lord这个人物其实与豹女是同一类人,他也曾经是暴力者施暴的对象,有着悲惨的童年,所以他希望可以变成强者,保护他的孩子,让他与儿子不再受欺负。
但他显然使用的手段并不正确。
我始终觉得他儿子的塑造比较缺乏说服力,这样一个从出场就把野心写在脸上的人,居然如此在乎他在儿子眼中的形象,每次见到儿子立刻变好爸爸,转变实在太突然。
而且他的儿子还是个亚裔养子。
看到这里不难感觉这一定是编剧写到最后发现:“坏了,影片里都是白人,缺乏族裔多元性!
”于是专门把他的儿子给写成了亚裔,实在很刻意。
但是前面提到,因为这个角色的存在让危机更升级,导致了全世界的混乱,又比较有现实代表性,比光豹女一个反派肯定要好很多。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比较符合预期的续集,对女神这个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巩固加强作用,对女性观众也有着正面的鼓舞和引导,爱情故事也再次很甜蜜又感人。
《神奇女侠1984》一度是我在2020年最期待的电影,特别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许多好莱坞大制作纷纷跳票,影院里长时间没有重量级新片撑场。
作为硕果仅存的A级制作的超级英雄电影,第一部票房和口碑还都那么好,这次《神奇女侠1984》如果能够稳住,相信会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我之前做过一期盘点好莱坞女导演的视频,其中特别提到了“神奇女侠”系列的导演派蒂·杰金斯,说她能文能武,性价比超高。
随着首部电影全球票房大卖,第二集派蒂导演不但拿到了900万美元的顶级薪酬,还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从而带来更多女性角度的表达。
然而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苏莫带着期待,竟然没在影片中找到任何优点。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部最新的DC大作,到底拍得有多糟糕。
第一,多余的开场戏。
这段将近十分钟的“铁人三项赛”,只讲了不能走捷径不能作弊的道理,直到结尾戴安娜收回了复活史蒂夫的愿望,我们才知道开场比赛的用意。
但花了这么长时间去讲一个浅显空泛的道理,叙事效率太低。
而且就事论事的说,走捷径很多时候不等同于作弊,戴安娜这里输得是有点憋屈的。
虽然开篇安排一个大事件,算是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公式,但这里的动作戏特别像派蒂导演为了达成“大场面KPI”而有意加进去的。
其实“大事件”不一定非得是“动作戏”,开头放置一个高能事件,只要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就好,可《1984》的开头除了让人莫名其妙,没有埋下任何悬念。
况且这种“友谊赛”没什么危险和张力,就意味着观众的情绪调动不起来。
你说纯粹视觉冲击吧,小孩子演的动作戏也没那么好看啊。
第二,铺垫太拖沓。
《1984》片长达到151分钟,电影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时间叙事,而是在一些无所谓的情节上纠结。
影片前半段把重点放在几组关系上,第一组戴安娜和豹女的友谊没有任何的化学反应,两位又都不怎么健谈,基本上全程尬聊,对话索然无味。
第二组是洛德为了许愿石勾引豹女,可是洛德不够帅,豹女一副很缺爱的样子,所以整个过程都不太招人喜欢,也没有诱惑到我。
第三组戴安娜和史蒂夫本应该拍得很有意思,但是影片为了与第一部呼应,把年代梗、换装梗,统统重新玩儿了一遍,这就很没必要了。
第四组是许愿石与三位许愿者的关系,许愿石这么典型的“麦高芬”实在太容易出彩了,看看隔壁漫威的六颗无限宝石玩儿出了多少花样。
《1984》偏偏不这么拍,许愿石的几次显灵和易主,就像其他三组关系一样,概括起来就是“无聊”二字,加上前80分钟没有一个大场面,昏昏欲睡是观众的常规状态。
第三,情节太随意。
电影中交代许愿石是谎言之神所留,他的每次出现都会引起大规模灾难,包括玛雅人在内的众多文明消亡都与许愿石有关。
如果说放慢叙事节奏是为了影片拍得更严肃,可扯上阴谋论就一下子变得很低级。
这种诡计已经被“变形金刚”之类的电影玩儿坏了,有点追求的电影是不屑于触碰的。
而且许愿石的设定有诸多bug,比如说两个人都想成为世界首富怎么解决,比如一个人想要最锋利的矛,另一个人想要最坚固的盾怎么解决?
史蒂夫魂穿到一个可怜的工程师身体里,那工程师跑哪去了?
豹女许愿要像戴安娜一样,性感、强壮、独特,怎么就变成了豹女?
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意“作弊”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1984》只想着用许愿石做一个思想实验,其他逻辑性的问题电影都没考虑,或者说有意忽略了。
导演这种表达意愿我可以理解,也是尊重的,不过表达的前提是要有与之匹配的掌控力吧,不然就会像现在一样,漫无目的的随意发展。
第四,大场面掺水。
派蒂第一部《神奇女侠》已经证明了自己文戏武戏都能拍,所以《1984》大场面没拍好也是我特别不能理解的一点。
只要投资到位,就算执导能力不行,大场面也不应该太难看,何况派蒂杰金斯这样拍出过《女魔头》的导演。
电影到了80分钟才迎来了一个真正的高潮,可是因为神奇女侠能力变弱,这场久违的动作戏拍得并不爽快。
好像能力太强的主角就是这样的,电影只能找各种理由限制他们的能力,否则多少反派也不够他们打的,比如之前讲过的《生化危机4》中的爱丽丝。
那戴安娜结尾收回愿望,战力满格以后总该无敌了吧,可惜并没有。
与豹女的大决战还没有前边那场好看,真的就是肉搏了几下。
黄金圣衣烘托了一整集,看起来拉风,使用起来却没看出什么特别来。
与洛德的对战更是整段垮掉了,神奇女侠想靠近都靠不上去。
洛德这段有将近十分钟的时间站在光束里,疯癫地咆哮着,或歇斯底里或自言自语。
尽管演员佩德罗演技已经很不错了,信念感也很强,可是尴尬还是穿屏而出。
这里靠嘴遁制造反高潮我不反对,但至少前边先有几个真高潮再说。
片头不该大场面的时候大场面,结尾该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一直打嘴炮。
给我的感觉是,剧组很有钱,也很有把钱花出去的意愿,但就是找不准观众的情绪点,所以钱都用在了我们不太注意的地方。
第五,演员都是工具人。
即使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真正算是“神”的也不算多。
他们在变异或改造前,大多有普通人的生活,成为英雄之后这部分人性也得以保留。
雷神虽然出自神话,可本质上的设定是外星人。
而且前两部单人电影也确实不那么好看,等他变逗比以后,这个人物才特别接地气,变得有意思起来。
神奇女侠却真的是“神”,她的对手也是“神”,戴安娜在许多时候都扮演上帝解救子民,她身上没有人的气息,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AI机器人。
史蒂夫这个角色就是为了激发她的人性,第一部正是因为爱情拍得好,戴安娜才让人觉得即高冷又可爱。
《1984》的主线之一也是爱情,可这次却有点变味儿了。
因为换成了神奇女侠把史蒂夫带进“现代社会”,她不再是刚到人间的好奇宝宝,于是全程又高高在上了起来。
史蒂夫也降格成了合格的工具人,见到新事物就惊讶一番,女主分析案情他就在旁边捧哏,遇到战斗就在角落解决小打手。
其实拍爱情在于拍细节,但《1984》为了讲大道理,把爱情上升到“大义”的层面,为的是让神奇女侠选择 “作弊”留下爱情,还是孤独的成为女神。
爱情上升到这个高度就变成了走过场,一下就不迷人了。
所以派派和加朵都是美的,只是美得没有人味儿。
第六,宏观和微观电影都要。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84年,果然是把美苏关系搬了出来。
从美国总统到餐厅服务员,《1984》想拍出所有人许愿后的大全景。
其实用神奇女侠、豹女和洛德三人,已经展现出不同人得到许愿石后的不同结局,可电影还是自我重复的加入好多群演许愿,生怕观众看不懂她的表达。
而刚才也说了,许愿石的设定本身就不严谨,把视角拓宽更加暴露了这些问题。
还是刚才那句话,逻辑性的问题电影并有没考虑,或者是有意忽略了。
第七,“多元宇宙”是把双刃剑。
DC这些年一直想追赶漫威搞自己的电影宇宙,甚至在铺垫不足的时候强行上马了《正义联盟》。
那到了《神奇女侠》怎么突然跟正义联盟切断了联系?
这种处理说来也是无奈,DC电影的质量一直是时好时坏,坏的时候更多一些。
偶尔像《小丑》和《海王》成功一次,下一部立刻扑街。
2020年蝙蝠侠换人、大超去向待定、《闪电侠》推迟到2022年上映。
前不久,DC影业提出要打造“多元宇宙”概念,就是说同一角色的不同版本,将在多个平行世界中同时存在,DC电影宇宙分裂基本成了定局。
这让本就四分五裂的DC超级英雄IP更加混乱,布局没有完成之前,贸然与其他电影互动可能会得不偿失。
“多元宇宙”概念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可以探索更多可能,像《小丑》这样的小成本R级边缘电影竟获得超10亿美元票房,怎么能不让华纳高层惊喜?
“多元宇宙”代表着尝试更多的开发方向,发掘超级英雄IP的更多玩儿法。
缺点是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自身的定位也会愈加复杂。
批评这么多也是因为对《神奇女侠1984》期待太高,却没想到一个亮点都没找着,连汉斯·季默的配乐都让人失望,真是难以相信。
更让苏莫无语的是看到许多评论说,观众不喜欢是因为没看懂,其实《1984》很深刻,然后强行解释电影好在哪里。
我很想说,难道观众不喜欢一部电影要反过来怪观众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自己感受电影的优劣么,哪有逼着别人喜欢一部作品,顺便秀一波优越感的?
最后说一下“莫选好片”的评分,好片指数61分勉强及格,属于那种烂都烂的不出众的电影,比第一部《神奇女侠》(好片指数76分)退步明显。
好了,先说这么多,其实苏莫最近的新片基本都看了,但没时间每个都聊,还要准备年度的十佳盘点
先说明,3分的打分里,有1分是给去年亮相的首个预告片的。
New order的blue monday配上线条形状的WW84 logo实在太有80年代的味道了。
回到正片,只能说无力吐槽,第一部积累出的口碑到这一部就败的差不多了。
首先,如果给预告片里的80年代元素打90分,那正片里撑死打30分。
除了屈指可数的电视、衣服和霹雳舞,基本看不出这是1984年的事儿——对面福斯的X战警第一战也差不多,除了肯尼迪讲话基本看不出是60年代——但好歹人家名字里没挂年份啊。
开篇用小戴安娜的比赛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抄捷径。
然而通观全篇,基本找不到跟这个对应的桥段。
大反派麦斯威尔拿了梦之石,于是梦之石变成了智能梦之石——当它只是一块石头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许了愿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女侠许了愿,啪,神力逐渐消失。
豹女许了愿,啪,人性逐渐消失。
等等,人性...逐渐消失?
戴安娜神力没了变成人,芭芭拉人性没了变成神?
真就随便搞呗。
好在糊涂账没持续太久,麦斯威尔成为智能梦之石后,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一清二楚。
麦斯威尔也是6,第一天要钱第二天夺权,第三天什么都不要,拖着半死的身子也一定要让全世界人民都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真圣诞老人无疑。
回到女侠这边,就不说一架战斗机是怎么从华盛顿不加油不降落就飞到开罗这种神迹,这愿望还真就跟过家家一样,许了愿就一天天实现,不想要的时候就说我不要了,瞬间恢复正常。
我要是有这块石头,一定先许个愿望拿到1000万,买完房子就说我不要了,还能白得一套房,令人窒息的操作。
女侠离开了史蒂夫,顿悟。
于是有了一个非常80年代的镜头——看过里夫版超人的你们明白我在说什么。
电影院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竟然一时语塞。
芭芭拉最后许愿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就变成了...豹女?
猎豹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捕食动物?
导演宁可让史蒂夫在烟花里飞5分钟,都不愿找个桥段铺垫一下为什么变成豹女?
如果说前面多少都还情有可原,最后大跟麦斯威尔的决战就真的是——拉垮。
就不说那些逻辑上的硬伤了,告诉全世界这个世界已经很好了?
然后大家就纷纷收回自己的愿望?
我一直以为救玛莎是DCEU最尴尬的时刻之一,结果来一出这个?
这还没完,前一天还琢磨怎么赚钱掌权的大反派,听到儿子喊了一声爸爸就大吼一声我不干了,就跑了?
然后核弹就炸了,烟囱不冒烟了,天下太平了?
就完了?
我本来想说扎导我错怪你了,然后就想到了身为制片人的扎克施耐德,不禁陷入沉思。
通篇下来,只有汉斯季默没有让人失望。
神奇女侠2之后,谨慎看好明年3月的正义联盟。
1.整个电影就开头铁人三项比较好看,建议导演去拍奥运宣传片2.一开始的反派就弱智得让人窒息,纯粹就是当个反派让女主装逼,找小女孩当人质,你倒是说说你的需求啊??
头一次见拿人质以后直接准备撕票的3. 女主打架真的太装逼了,一直凹造型,但是又没什么动作,就是在空中荡来荡去,在体操和杂技里面反复横跳,奥运宣传片,没你我不看4. 以为女主介入抢劫案是为了顺便看到宝石,结果后面还要FBI送?
那开头剧情意义何在5. 女主真的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和谁说话都是高冷挑眉+你丫给我闭嘴吧的微笑,打架一定要歪嘴一笑,非常玛丽苏,十分代入女反派6. 史蒂夫回来以后没有质疑没有害怕没有思考,直接亲亲抱抱滚床单,啊这,这就是神仙伴侣吧(战术后仰)7. 公路打戏那段下车奔跑瞬间想到功夫里面的人体摩托车,然后接一个美貌自信微笑特写让我笑出了声8.为什么每次救人都要给小孩说保守秘密,这么多成年人都看到了啊,建议拿大喇叭给每个人喊保守秘密9.编剧在走剧情和搞爱情里面反复横跳,一拉拉扯扯就绝逼专心谈恋爱配深情bgm,走剧情男主就开启神隐模式,两种模式啪的一下切换很快,就像铺垫半天吃肯德基端上来一盘饺子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10.为什么要开飞机???
两个人在焰火里笑,戴着五光十色的滤镜,略土味11. 这个实现愿望就是个bug,要是两个人愿望矛盾怎么办?
如果每个人都是世界首富,那就没有人是世界首富12.应该有很多人的愿望是再来一百个愿望,然后男反派直接肾虚挂掉13.最后的打戏也是飞来飞去,空中飞人,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别的电影我会抱怨武指不行,这个电影就不需要武指14. 为什么她全身都是金属没有被电,对方被电啊?
静电屏蔽吗?
15.最后放弃愿望一切恢复我悟了,诺兰拍的是虚假的信条,神奇女侠才是真正的信条16.打大反派也靠嘴炮,乏了,大反派还站在仿佛要被UFO吸走的位置17.周围还一直刮风,建议bgm用《起风了》18.小男孩跑的真快,三个镜头过去已经在高架上了,respect19.最后还来了一段回忆杀,尬了,这种桥段上个世纪就玩烂了麻了,今年都什么烂片ps 不要私信来对线,想对线也行,骂完拉黑的怂人给爷爬哈,觉得这个电影无敌好看的也不用私信告诉我你的看法,并不在意谢谢,实在想说可以理发时和Tony小哥说
★★★★WW1984跳票好几次了,从原定的19年上映到现在的20年年底,然而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太多魔幻的事情。
做为一个从来不写长影评的DC死忠,看到如此两极分化的口碑不免长叹一口气。
此时距离我观影结束已经过去十个小时,心情也平复的差不多了,我也想聊一聊在我眼中的《WW1984》。
整体来说,派导不只想拍一部正反派对波打打杀杀最后邪不胜正的超英电影,她是更愿意探讨一个超级英雄的成长与选择。
这篇影评我也主要想从成长的角度来谈一谈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前期的节奏有点一言难尽,虽然环境氛围渲染得很好,但是从豹女出场开始节奏就开始变得平缓扁平又有些莫名其妙的拖沓(虽然我知道是在给角色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物弧光),但是真的做的很不抓人眼球。
好在随着史蒂夫的回归,剧情和节奏逐渐回温,渐入佳境。
坦白讲,早在去年看到先导预告里出现了史蒂夫时,我还是比较抵触的。
因为第一部的史蒂夫真的塑造的太好了,而且他在和戴安娜感情最浓的时候选择自我牺牲,无疑是以最好的样子永远地定格在了戴安娜的心里,也永远地成为了观众们心中的隐痛。
“I can save today, you can save the world.”看先导预告的时候我已经猜到了剧情的大致走向,但是又怕真的是这么烂俗的桥段,因而就更加排斥史蒂夫的回归。
然而第二部对于WonderSteve的处理就显得很细腻,让我的这种排斥感几乎一扫而光。
首先用镜头慢慢掠过戴安娜的家,发现虽然史蒂夫早已不在,但是戴安娜的生活里仍处处有着史蒂夫。
近百年的时间倏忽而过,她仍旧没有“move on”。
对旧爱的执着早已将她烧的体无完肤,她不敢再爱,也不舍得再爱。
而当许愿石出现在戴安娜眼前时,戴安娜似乎都没有思考就许下了想要再见到史蒂夫的愿望,然而许完愿望后戴安娜却又苦涩地笑了一下,因为她打心底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段没有代入感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你最快乐最怀念的时光,你一定怀念的不是时光本身,而是在那段时光里跟你一起缔造回忆的那些人。
但是当一个最熟悉的身影出现的时候,戴安娜的神情从疑惑到惊诧再到不可置信,最后到失而复得的喜悦,情绪层层递进,可以说相较于第一部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以上而言,派导对于这段情节的把控可以说相当细腻又温柔了。
故事可以很简单,主要是看导演如何调度处理以及演员情绪的递进,可以说这段的处理真的很棒,史蒂夫的回归显得格外地柔情。
然后我想说一下史蒂夫开飞机的那一段。
史蒂夫触摸飞机的那一刹那我就有点想哭,太TMD像我看到乐高和我老婆看到高达时候的样子了。
我在漫天的烟火里看到的是史蒂夫和戴安娜的互相欣赏和相互理解,戴安娜愿意看到史蒂夫在他热爱的领域施展才能,她虽有着半神的力量,却能在第一部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在本部里表达对史蒂夫天赋的钦佩;史蒂夫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却仍坚定的爱着神一样的戴安娜。
想起之前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个体认识到自己渺小平凡就具有了人的意识,一个人接受自己的渺小和平凡而不慌张,才有了爱的能力。
”另外我想说,看到WonderSteve的默契作战的时候我真的被燃到了,这种双A的CP才是人间珍宝!!
(果然我找对象还是适合找这种并肩作战的“战友情”吗233333)WW和史蒂夫的那场离别戏我也很喜欢,算是一种留白处理,如果真的具象化的拍出来我感觉反而就没有那层决绝的温柔了。
当WW荡着绳索来到空中感受风和气流的时候我真的感动到哭泣,脑海中突然播放起《挥着翅膀的女孩》里那句——“骄傲地对着天空说,是借着你的风。
”最后的结尾也相当温情,在雪地里久久驻足凝视的戴安娜和第一部结尾里凝望着天空的戴安娜,都勾勒出WW这个角色丰满和立体,以及人物弧光的完整性。
——————————分割线——————————说完了以上纯感性方面的角度,我想再从其他的角度来聊聊这部电影。
我只能说在经历了近一年的魔幻事件和美国种种迷惑行为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能有着更多的思考。
去年先导预告的时候有看到采访说本片中马克西维尔劳德的形象是根据特朗普设计的,现在看来是格外地贴切——满嘴跑火车,疯狂的向民众兜售着他的“成功”,不断的欺骗诱瞒着大众。
再到影片中马克西维尔劳德对埃及(没记错吧)的建墙行为,让我想起了墨西哥边境墙,再联想到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以及川普上台后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我感觉已经贴切的不能再贴切了。
马克西维尔劳德借助各类卫星在全国面前出镜,疯狂的告诉民众“我能帮你们实现愿望。
”让我疯狂联想到川普名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但真正的结果呢?
世界因此陷入混乱,美国各地暴乱四起,混乱无序就是绝对的自由。
这如果放在19年播出肯定有人会觉得荒唐,但是在2020年的年末,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真实。
意识形态的内容就聊这么多,如果后面想起来什么了再补充。
最后我想说一下WW1984的缺点。
1、反派的逻辑起点有点牵强,这里主要说的是马克西维尔劳德,豹女还可以。
2、如一开始所说,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有问题,没有办法第一时间抓住观众。
3、马克西维尔劳德的结局有点莫名其妙,虽然说我可以理解WW的嘴遁输出民众是有效的,但是说服马克西维尔劳德就有点迷,毕竟电影里也没表现出他对儿子有多在意……4、打戏有点少是真的,不够看,也不够惊艳。
关于豹女我想说,她最后应该并没有放弃她的愿望,只是在马克西维尔劳德放弃做行走的许愿机器以后,她的力量才消散的,最后是她颓废的望着夕阳,应该是心有不甘的。
希望下一部是豹女装好人接近WW然后再偷取塞恩部族猎豹女神附身的弑神之刃,插入胸口永久变成豹女。
毕竟做为WW强劲的反派之一,只用一次也太可惜了~
2020年是传说中可怕的庚子鼠年,果不其然,农历新年刚过,新冠肺炎就在全球开始蔓延,到了今天,全球已经有超过7千多万人确诊,仅在强大的美国就已有超过1700多万人感染,除了可怕的疫情,一年中一直都有让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体坛巨星科比和马拉多纳相继陨落,前几天韩国国宝级的导演金基德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拉托维亚去世。
在无数悲伤笼罩下,我们终于走到了年末,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大片电影都集体撤档推迟上映,庆幸的是我们还有《神奇女侠1984》今年唯一一部上映的超级英雄大片,依稀还记得《神奇女侠》第一部电影掀起了多大的热度,在年末能够看到这部爱与正义的影视大片也算是对今年没有大片可看的一点安慰。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1984年也同样是鼠年,但历史上的1984年却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份。
那一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划时代的Macintosh计算机,历史上首次扭亏为盈的夏季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那一年美国批准研制第一个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实验成功,NBA划时代巨星迈克•乔丹开始惊艳体坛,年底罗纳德•里根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连任成功。
但是在电影里,这原本欣欣向荣的一切景象却因为麦克斯•洛德和豹女的一己贪欲,陷入了一片灾难混乱之中。
全球四方割据,中东再起战火,美苏核弹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这一景象与今日之瘟疫横行、四方割裂的灾难乱象又何其相像?
当心灵被欲望吞噬
在本片,我非常喜欢导演把戴安娜的职业设为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这个设定,高学历的美才女,身材还那么火辣,完全不是某些人说的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她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会好几门外语,穿着豹纹的高跟鞋、V领的真丝衬衣来上班,波浪形的长卷发妩媚动人,显得既知性又干练,果然这就是女神该有的样子,这样几乎完美的女性,又有谁不会心向往之呢?
戴安娜的新同事,同样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会好几门外语的博物馆研究员芭芭拉•密涅瓦,在认识了戴安娜之后,自然而然地对她的生活羡慕不已。
芭芭拉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长相平平无奇,平时不善言词,不爱交际,乏人问津,没什么朋友。
认识了戴安娜之后,她一直都觊觎着戴安娜的人气和好身材,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成为另一个戴安娜,这很容易理解,美好的事物谁又不爱呢,但向往是一回事,觊觎和想据为己有又是另一回事。
机缘巧合之下拥有神秘力量的愿望石实现了她的无意之中的愿望,成为了战斗力非常强悍的豹女。
虽然豹女在电影中是反派,但女演员克里斯汀•韦格时年47岁的形体之美和打斗时飒爽英姿让人钦佩不已,她身为豹女打斗时的矫健身姿即使是跟美丽的盖尔•加朵相比也不遑多让,让我这样的普通观众看得真是非常的羡慕嫉妒。
芭芭拉有缺点也有优点,她并不是面孔单一的反派,这个角色既复杂也比较丰满,她在不同时期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
善良时的她会帮助乞丐,变身之后她会露出凶残的一面,变得冷血无情伤害无数人,为什么一个原本善良懦弱的人竟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只有看过电影后才会知道答案。
影片中的最大反派,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麦克斯•洛德是一个失败的商人,他同样也是一个心灵被欲望吞噬的人物。
有人会说他跟川普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包括金色的发型,面部长相等等,甚至麦克斯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冲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充满蛊惑性地喊着“Life is good but it can be better, why shouldn’t it be ?”和“all you need is to want it”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演讲时经常叫嚷着“Let th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川总。
同样,麦克斯掠夺石油,割裂中东地区原本和平的各方势力,挑唆美苏之间爆发核弹大战,与现实中的川总多次企图割裂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其他各国多有争执的现象颇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不知道电影与现实之间这些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是否隐藏某种无法言述的讽刺之意。
当心灵被欲望吞噬,当嫉妒蒙蔽了双眼,灾难横行,黑暗笼罩世界,而只有爱与希望才能拯救这个混乱的世界。
爱在灾难蔓延时为了爱,你愿意舍弃什么?
时间,生命还是所有的一切?
作为漫改超级英雄大片中为数不多的、又美又飒的女性超级英雄,神奇女侠深受大部分观众的喜爱。
电影中的80年代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复古气息,戴安娜以及换装之后的芭芭拉穿的很多套衣服都特别美,相信很多女性观众看完之后都很想赶紧get同款。
跟诸多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动作漫改电影相比,这部续集显然更为走心,看完整部电影愈发觉得这不像是上一部电影传统意义上的续集,而更像是神奇女侠故事发展的另一个篇章。
毫无疑问,跟上一部神奇女侠一样,这部续集也是同样展示了女性的力量之美。
开篇的小戴安娜在天堂岛跟亚马逊人姐姐们进行体育竞赛、争夺荣誉的场景,看得让人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许下想去健身的心愿。
戴安娜变身之后穿上金鹰盔甲与豹女互相搏斗殴打的场面,在埃及飙车打斗、用真言之索拦截子弹的场面,都非常地激烈,让人感受到了女性形体的力量之美。
很多对权力和力量存在觊觎之心的人(例如麦克斯•洛德和豹女)看到的只是权力和荣耀本身,而超级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英雄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权力,而更多的是权力背后的沉重责任。
因为愿望石的出现,激发了人性之中隐藏的恶,商人麦克斯•洛德和芭芭拉纷纷变形。
麦克斯一开始不过是想要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想要很多很多的钱,这一愿望实现之后,他又想要改变世界的权力,能够轻易地把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是何等的惬意。
但即使是恶魔也有内心的柔软之处,最终让陷入疯癫状态的麦克斯•洛德甘愿放弃到手的所有一切,放弃他唾手可得的搅乱整个世界的权力,放弃他疯狂而可怕愿望的,却是看似平平无奇的爱。
在电影的最后,麦克斯之所以能够回归人性就是出自麦克斯对儿子的爱,那沉重如山让人泪目的父爱。
第一部电影中戴安娜的男朋友是一战期间的美国空军军官史蒂夫,身为战斗力强悍的史蒂夫无论再怎么强大,也不过是平凡的血肉之躯,他没有神奇女侠那样的神力,第一部中他为了帮助神奇女侠拯救世界,他牺牲了自己并留下了那句感人至深的“I save the day, You save the world”。
在本部电影中因为愿望石的缘故,史蒂夫得以用另一种形式悄然回归,回到了一直思念史蒂夫的戴安娜身边。
许下的愿望能够实现,当然非常美好,然而这份美好却要付出异常可怕的沉重代价,戴安娜的神力消失了。
为了恢复神力拯救世界,戴安娜不得不面临无比困难的选择并做出巨大的牺牲。
人们常常以为,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
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超越肉体之爱的,同时也超越了时间。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过,“死亡让我感到的唯一痛苦,便是不能为爱而死”。
戴安娜为了拯救世界,舍弃了男朋友,舍弃了她的爱情,舍弃了男朋友的“血肉之躯”,把自己的私我小爱变成了拯救世界的大爱。
因为这份舍弃的悲壮,让他们彼此之间思念的哀伤也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美,永远地留在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心里。
当灾难性的现实与电影的灾难一一对应,相互交融,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深深的代入感,容易产生共鸣。
幸运的是电影里还有神奇女侠,为了拯救世界,她牺牲了小我,用自己的神力与最无私的爱,力挽狂澜,拯救了全世界。
现实中,因为疫情横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当然比电影里的灾难更严峻,但是无论如何,至少在看电影的那两个多小时里,我们可以逃避这可怕的世俗世界,让自己的心灵曾经得到过短暂的慰藉。
电影的最后,圣诞钟声敲响,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绿色的圣诞树和红色的蝴蝶结,还有漫天飞舞的白雪纷纷落下,就在这阖家欢庆的时刻,神奇女侠在白雪皑皑的街头,再次遇见了那个所谓的“男友”,彼此一声轻轻的问候,一切似曾相似,却早已物是人非。
依稀之间,蓦然回首那人仍在灯火阑珊处,然而一切却又都早已如梦似幻、随风飘逝,只在心头留下一抹淡淡的哀伤与温暖。
让人值得高兴的是这从年头可怕到年尾的2020年终于是要结束了,多希望现实生活也可以有一个神奇女侠。
很典型的极致成熟工业流水线作品,观影的时候觉得节奏流畅情过渡自然,下来一细想逻辑和设定都很扯淡的那种。
不过看的时候观感还是舒服的,在我来说反而比看第一部的时候感觉更好些。
但吸引我看下去的并不是女神的美貌,而是反派的偏执。
想看加朵大杀四方的注定得失望,虽然打斗戏也有好几场,不过最后战胜BOSS是靠秘技.嘴遁之术,一瞬间以为穿越到少年JUMP。
另外在我来说最有趣的动作戏反而不在女主角而在于开场的小女孩。
女神新上身的盔甲像天马座圣衣,而最高潮的打斗时我脱口而出了:“水猴子……!
”爱情戏处理得还算自然,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其实我觉得第一部时的结局已经很好,后面的念念不忘七十年多少有点画蛇添足。
不过分手戏很漂亮,久远的思念与短暂坚定的告别带来的落差对比,让这节的情绪被调动到极点。
我甚至觉得此处比遁BOSS时还处理得好。
反派十分有趣:偏执,神经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瞬间煽动力,歌剧式的夸张语言,宗教式的诱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位金发老人。
简直让人怀疑有节戏是在内涵:“你是个盗取了总统权柄的骗子”。
给这样的角色安排内心柔软的一个点,也是将胖虎理论运用到极速:给坏蛋一个人性化的善良之处,可以增加这个角色的立体感。
虽然那位的儿子怎么看也跟他不是一个人种,像是为了平衡正确硬塞了个亚裔进去。
回头还是要说:逻辑尤其是结尾的处理真的很扯淡。
爱能解决一切,人可以放弃贪婪,许下的愿望会纠正,时间可以倒流,人性之恶带来的所有错误都能弥补,世界会因为一次演讲归于美好……这种放在童话中都很勉强的桥段出现在超英电影里难免让人哧笑。
不过算了,不用对工业糖精要求过高。
但凡對反烏托邦文學有點敏感的讀者,一定會對《神奇女俠1984》片名中的那一串數字年份產生一定的遐想,希望從電影中找到與喬治.奧威爾筆下威權世界的聯繫。
但這部表面上具有一定野心的超級英雄電影,最終還是沒有逃離爆米花電影的格局。
而影片明晰的工業電影套路,毫無意外的劇情結構(有人稱之爲「復古」),甚至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規整的童話寓言。
寓言的特點在於寓意的明確性和解讀的封閉性。
畢竟,寓言是爲涉世未深的兒童準備的,用最淺顯的寓意加故事的形式,傳遞基本的善惡價值判斷。
然而,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寓言描繪的童話世界終將在生命經驗的進展中破滅,成人世界面對的更多是謊言、競爭、不公、壓迫和無奈。
寓言的敘事套路,不僅僅侷限了故事本身的厚度,更有可能讓充滿社會經驗的成年觀衆感受到諷刺。
《神奇女俠1984》中,再現浮士德的主題,討論「貪婪」,批判「走捷徑」。
其實,文學的母題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現代作品中復現,讀者和觀衆對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甚至,在一開始,我還慶幸,終於有人實踐了自己童年的夢想,在面對神燈一樣的許願寶物時,利用一個願望,給自己無數未來的願望續杯。
但可惜的是,《神奇女俠1984》更多只是機械性地重複了上述的文學主題,而且,在好萊塢工業電影框架下,討論這些主題,本身已經有些諷刺,甚至非常的虛僞。
實際上,在討好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下,大部分的超級英雄電影所傳達的意識形態和世界觀,已經變得非常固化和單薄,只會在安全的邊界內遊走,沒有辦法帶給人除了娛樂以外的任何反思和衝擊。
在幾個主題中,先說說「貪婪」。
電影中,世界亂局的產生,最直接的原因是世人的貪慾。
無論是大反派麥斯維羅德,或者是豹女、普羅大衆,甚至是神奇女俠,大家要麼是慾壑難填,一步步邁向慾望深淵,要麼是猶豫不決,捨不得放棄不費吹灰之力的意外所得。
在混亂的首都街頭,手捧「聖經」的傳道人,帶着關鍵詞,耳提面命地斥責衆人的貪婪,這已經是戲劇中最赤裸的表現手法了。
但是,在電影批評「貪婪」的同時,大家不難詭異地發現,這部投資金額高達2億美元的電影,從選角、創作、拍攝,到製作、營銷,這所有的現實行爲,都是以「貪婪」作爲原始驅動力的。
2017年,《神奇女俠》全球橫掃8億2千2百萬美元票房,接着,DC沿用大批原班人馬,催生出這部復古的「1984」,就是希望再造一個超級英雄宇宙,匹敵Marvel的票房傳奇,用資本堆砌的超級英雄世界反哺資本。
所以,《神奇女俠1984》中的一切反對建制、積極抗爭的元素——女性主義、英雄主義、 甚至反烏托邦的「1984」這幾個數字——都打上了資本的商標,成爲資本圈養,迎合市場的產物。
它們宣揚的反叛,已經變成了建制話語內可以接受的安全反叛,成了建制話語的一部分,是時下的政治正確。
所以,一部作品一方面提醒觀衆,警惕「貪婪」,卻在另一方面踐行「貪婪」,這本身就是彰顯的諷刺,是工業電影的僞善。
同時,這也應和了電影寓言形式的意義——超級英雄電影只是停留在童話的層面,我們只能以童話的視角去看待這樣一部電影,因爲它所宣揚的價值觀已經變成了這個世界的稀缺物——必須承認,我們生活在貪慾縱橫、檯下交易遍地的骯髒世界裏。
再說說電影的另一個主題——「不要走捷徑」。
電影開頭便展示了童年戴安娜參加亞馬遜女戰士競技比賽的場景,她希望通過走捷徑獲得勝利,卻被安提奥普制止。
當童年戴安娜大叫「這不公平」的時候,安提奥普提醒她要誠實,不可以投機取巧。
說到「公平」和「捷徑」,神奇女俠的死對頭豹女真的有話要說。
在白宮的打鬥戲中,豹女質問神奇女俠,憑什麼神奇女俠擁有一切,而豹女自己卻一無所有,默默無聞,沒人關注。
神奇女俠反駁,希望豹女反思一下,她如今通過許願石獲得的能力,並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通過付出慘痛的代價交換的。
老實說,這正是神奇女俠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
爲了更大的力量和利益,所有人都要出賣自身最寶貴的東西去交換,那麼神奇女俠到底出賣了什麼,使她擁有與生俱來的強大力量?
很明顯,神奇女俠不同於那些需要許願才能獲得能力的庸庸之輩,她是天選之人。
她一出生就決定了未來的使命、能力,她註定會受到歡迎和關注,具備善良的天性和完美的價值觀,這些「天生註定」,難道不是最大的「捷徑」嗎?
當神奇女俠穿上了阿斯特里亞盔甲,戰鬥力猛烈提升,刀槍不如,對這樣的捷徑,《神奇女俠1984》又怎麼批判?
同樣落在水中,穿鎧甲的神奇女俠不會導電,而豹女卻要被掉落的電纜電暈,這樣的捷徑,又怎麼批判?
更有甚者,在電影中,解決一切的問題,只需要一句「我放棄我的願望」就可以達成,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去收拾爛攤子,這難道又不是捷徑嗎?
在凸顯不公平的超級英雄電影中,宣揚平等地付出,期待同樣的收穫,批判「走捷徑」,這又是一個諷刺。
喬治.奧威爾的《1984》是在1949年的時代背景下對30年多後未來的大膽預測和想象,是對現實可能存在威權政治的批判。
而2021年的《神奇女俠1984》卻只是對30多年前的年代元素的緬懷,是依附於資本框架下的固步自封,是對建制下政治正確話語的諂媚。
可能這兩部作品爲數不多的聯繫,只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符號信息上面——全國性廣播系統和電幕(telescreen),冷戰的美蘇與大洋國和歐亞國。
在卡通片《靈魂奇遇記》都能輸出更爲複雜的價值觀的時候,這些面向更加年長一些的觀衆群體的超級英雄電影,是否可以進取一些,反思下自己的製作套路和世界觀?
或許,這對於娛樂至上的爆米花電影是一種苛求;或許,在市場追捧,票房大賣的前提下,如今的超級英雄電影仍要沿着資本設計的劇本繼續走下去。
( 已首發于香港文学舘《虚词》,转载请联係《虚词》编辑或作者 https://p-articles.com/critics/2063.html )
许愿不如上 BOSS 直聘找工作作者:蔡菜 豆瓣@caicai & 冷罐 豆瓣@普通罐子《神奇女侠》有一个不经意的题眼。
戴安娜和芭芭拉在餐厅一起约会时,芭芭拉表达了她对戴安娜的羡慕:“我也想成为你这样的性感大蜜,强壮自信万人迷。
”没有哪个超级英雄会无视普通人的梦想,他们一般会用至纯的精神力量引导普通人成为新的超级英雄,于是蝙蝠侠有了罗宾,钢铁侠有了蜘蛛侠,美国队长有了猎鹰。
但神奇女侠不一样,她先是称赞芭芭拉多么天真善良,然后礼貌地回避了这个话题,言语间泄露了一丝精英主义的傲慢:“我有你想象不到的压力” —— 表情很微妙,礼貌中带着抗拒,潜台词是:你们这些凡人,怎么支配神力?
所谓 “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以往的超英电影总是会让那些有着强烈信念感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英雄,哪怕某一个瞬间或者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英雄,它们赞颂人和英雄共通的美好品质,底色是 “你也可以” 的温暖鼓励;但《神奇女侠1984》却让戴安娜以一种和凡人对立的姿态,单枪匹马地教化了整个世界,她不需要普通人的帮助、不鼓励他们有僭越自己能力的梦想,整个片子像是一句对全人类恨铁不成钢的说教:“咱就好好过自己的,别做梦添乱了,不好么?
”
许愿不如去Boss直聘找工作,还能和老板谈胆敢对全人类丧气,戴安娜的价值观必须无懈可击。
为了证明戴安娜伟大领导的正确性 —— 而且是唯一的正确性 —— 电影只能牺牲逻辑。
当大反派麦克斯·洛德拥有了许愿石的能力,整个世界因为这些愿望的实现而变得混乱:埃及石油大亨想将所有的异教徒阻隔在自己的土地之外,于是,一堵高墙应声筑起,同时也切断了墙内百姓的水源;美国总统想要更多的核武器,以便在军备竞赛上压制苏联,而受到威慑的苏联只能率先发射核弹;愤怒的顾客许愿服务员马上暴死,服务员则以牙还牙,希望所有像对方一样的爱尔兰人通通被驱逐出国;女的许愿变美变大明星,男的许愿开保时捷成为世界首富。
要么是不计后果的极端政治诉求,要么是怒不择言的口舌之快,要么是中产阶级无忧无虑的白日梦……电影的刻意在这里达到了峰值:它为什么单单选择了最贪婪、暴虐、肤浅的,却不对温饱线以下的、关乎生存的愿望投去哪怕一瞥呢?
人类肆意地发挥着自己的劣根性,世界失去了秩序,正是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神奇女侠让大家放弃自己愿望的号召才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性和正当性。
毕竟,她都为了世界重回正轨先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全人类有什么理由不跟上戴安娜先驱的脚步?
但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条逻辑的蹊跷之处,它将人类的愿望一股脑视为贪婪的产物,将多元的意识形态拍扁为极权和对立 —— 世界失去秩序的结果,就建立在如此武断的假设之上。
别的不说,那些因为石油大亨的墙而喝不上水的百姓们,难道不会许愿让那堵该死的墙消失吗?
而那些在画面远景里举着反核标志的左派们,怎么就不会不许个 “世界和平” 的愿望来终结国家元首之间的过于愚蠢的自杀式博弈呢?
但必须这样,否则,电影就无法自圆其说。
美国梦的正反面这种吊诡已经不能仅仅用剧作 bug 来解释,它说明电影的创作团队根本不关心世界的真实性。
他们将世界的混乱归因到欲望太多,接着,又在欲望与卑劣之间粗暴地划上等号,只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神话,为了戴安娜的伟光正形象。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信仰不同、种族不同或国家不同的人,其愿望往往合理但相互矛盾,一些人最狂野的愿望已经实现,但另一些人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保证。
世界的冲突,来源于愿望与愿望之间的冲突和牵制。
但《神奇女侠1984》竟是难以置信的扁平和狭窄,它用一句 “愿望太贪” 消解了所有的复杂多义,又用“知足常乐” 的老百姓道理横扫所有的世界性痼疾。
在人类的一致性从未而且永远也不会实现的事实面前坚决地别过脸去。
电影最后,全世界人民都在感召下心甘情愿地还回了自己的愿望,世界大同,令人感动。
但你仍不禁会问,真的吗,他们真的都是自愿的吗?
你看那个唯一持强烈拒绝态度的芭芭拉,是如何被戴安娜杀鸡儆猴一般的武力制服。
设想一下,如果芭芭拉跟其他人一样,用健康换取戴安娜的美貌和力量,戴安娜逼迫她交回愿望的强硬似乎就显得有点不近情理 —— 毕竟,这就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易。
于是,偏偏,芭芭拉丧失的是为人之本:人性和善良,后面更是成为了全世界暴虐的化身,等于直接把 “恶人” 俩字贴在了脑门上,必须被顺势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如此一来,戴安娜对芭芭拉的剥夺就追加了拯救的意味,剧本再次扶正了戴安娜的正义性。
坚决地站在某一特定阶级的视点上,以片面的真实取代全部的事实、将复杂的矛盾偷换为简单的矛盾,在虚假的假设下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有人不服,那就将 Ta 判为人民的反面 ——这一切都是政治宣传片玩烂了的套路。
多么可笑,当电影大张旗鼓地用麦克斯·洛德的形象讥讽川普时,却如法炮制地遵循了另一套政治宣传语法,推出了一名心怀大爱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但其本质却是一位独裁者。
在最后的那场独白中,戴安娜说她没有奢望,其实她是在说,她的愿望是所有人都放弃自己的愿望,留在这个无限美好的1984年。
当全球人民因这种真善美的精神感召认清现实、放弃幻想时,神奇女侠成了唯一实现了愿望的人。
如果粗暴划分,电影叙事可划为两种,一种是左派叙事,一种是右派叙事。
前者的视角是底层、是失败者,而后者的视角是上流,是成功者。
如果你进入成功者的视角,就会享受主角用天然的 —— 也是符号化的 —— 正义性去战胜“邪恶”的过程,迪士尼的童话故事正属于此类。
而如果你进入失败者的视角,就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多义,看那些底层的受难者如何在结构性的不平等中挣扎后被毁灭。
从诺兰的《蝙蝠侠》开始,超级英雄电影就启动了自我反省的进程,在右派叙事中融入更多左派叙事元素。
蝙蝠侠和守望者们会不断质疑自己是否做了真正正确的选择,富二代韦恩不得不像 V 一样带上面具,成为暗夜骑士。
他从未得到民众的认可,必要时,他还要牺牲自己,化身为哥谭市的罪恶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奇女侠》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次大倒退。
影片开头的智勇大闯关,年幼的戴安娜在汉斯·季默恢宏的配乐中一骑绝尘,这隐喻再明显不过 —— 戴安娜天生就是亚马逊第一,智勇双全、天赋秉异,注定肩负世界和平的重任。
长大之后,她有钱有颜有地位,品味高雅、强壮健美,没有不会读的文字……这一切美好的符号,都在固化神奇女侠的正义性,整个片子如同一个竞选宣传片,她必将带领全球人民 Make Earth Great Again。
《神奇女侠》被期待成为一首女性主义的战歌,但现在来看,戴安娜不过是一真人版迪士尼战斗公主,她来自旧世界、来自保守主义,她小心地绕过每一个难解的矛盾,最后用一种大获全胜之姿硬塞给我们一套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但别忘了,这个完美的形象可能比那块凡事讲代价的黄水晶更加可疑。
很一般 水深火热米国人
导演在用非常老派的方式来做这样一部超级英雄漫改电影,剧本的写作思路跟第一部一样,用的还是千面英雄那套英雄目标旅程的模式,这种不急不慢的老派做法拿到当下,基本上就等于节奏慢了,看女侠谈个恋爱就能耗一个半小时,奔着爆米花而来的人要不高兴了。但从剧本的角度讲,编剧选择这套写法讲故事是没有问题的,技巧也使用的严丝合缝,主题上还贴合了美国当下的政治局势和女权潮流,在人物和故事的处理上也有反常规套路的聪明做法,结果这却是一把双刃剑,问题正是出在这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反套路上,这些做法让情节的逻辑变得一塌糊涂,不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可以的,只是用语言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剧情逻辑上必须站得稳才行,这愿望许的,放弃愿望整个世界都可以跟着失忆,逻辑太凌乱了,这样处理过于理想主义了,或者说把观众当傻子了。
我愿意给10/10。DC所有电影,归结到底都是一句「Men are still good」,但是WW84这次想说的,是想要做到「good」,不仅需要去爱,去创造,也需要放弃。当最后,季默在「BVS」中的经典序曲「The beautiful lies」响起的时候,我觉得一切对于本片逆转时间情节的逻辑挑错,都显得特别特别直男。至少我不愿意做这样子的直男。
俨然一部由神奇女侠客串圣诞老人的圣诞档喜剧。问题是从头到尾都太……蠢了……开场对战劫匪浮夸得像《小鬼当家3》,结局莫名其妙正能量灌顶时,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全片的idea是“如果人人心想事成,世界就会一团糟”——听起来就像《冒牌天神》有没有?但是没有金·凯瑞。大混战之后一群衣衫褴褛的美国人顶着黑眼圈失魂落魄地坐在瓦砾堆里,像极了我风中凌乱的样子
开篇楔子《女儿国日常大比武,戴安娜作弊失冠军》磨叽半天,全片前一个半小时,感觉看了两集国产都市情感剧。大场面基本没有,动作戏乏善可陈,许愿梗似曾相识,唯一触动我的是女侠放弃愿望的时候,内心在滴血😭😭😭幸好还有朵妹的大长腿,加一星吧!
能理解为什么diana爱了steve这么多年,超英电影宇宙里唯一说服我的爱情。
45/100,影片前半段对80年代风尚的展示还是挺愉悦,后半进入正题想要探讨媒介的虚假并影射当今政局,却还是陷入了幼稚的正邪对决的二元矛盾,说到底就不该奢望这种电影会做真正的思考。除此问题还是挺多的,动作戏不如前作来得畅快淋漓,罔顾逻辑的乱切镜头让人头晕,公路追车一段尤为明显。三线叙事还要事无巨细,最后拍这么长搞得节奏一塌糊涂,又不会因为时长就感到满足,反而更难受才是。
说实话观感是复杂的。纯主观,我对美队、神女这类伟光正超英非常无感,所以任何高姿态的英雄表达都很难真正打动我;但另一方面,作为DC粉,这部续集还是延续了DC对人性善恶的讨论,在主题表达和时代思考上的高度,不跟漫威比(虽然碾压大部分是肯定的),在DC宇宙中也绝对是很难得的佳作,如果不是因为神女人设实在太伟光正,甚至可以和诺兰、扎导当年的神作掰掰手腕。对这部电影的纠结,还体现在动作戏上。知道动作逻辑是为了塑造人物,但没看过瘾就是没看过瘾啊。
首先想说,我并不是一个超英电影爱好者,我总觉得靠一个人发挥神力、噼里啪啦一顿大战就能拯救世界,本身就是是很扯的一件事。但是这次,我被这部电影彻底说服了。2020年,这个世界经历了太多不美好的事情,大家都过得很糟心。面对困难或者灾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什么过人的盖世神力,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找回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与善,然后与之前的种种阴霾挥手告别。
我:*握住黄水晶* 我想看女同超级英雄片。
本来蛮有现实意义的:不要和恶魔做交易,不要轻信政客的谗言和许诺。但电影前半部分太拉垮又拖沓,结尾大战也不够精彩,整体就不太行。PS 又隐喻女人最大的弱点是男人,恋爱脑让女人能力尽失。
反“川普”意图太明显。底层民众被煽动,以“实现梦想”为名让渡权力,豢养恶魔。怎么破?所有人收回愿望——“选票”。世界重回正轨。这么想还挺有趣,再细想,有点无聊。
女侠的新造型,突然想起了洛基,而且觉得女侠和洛基有点配~背后boss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洛基能不能串戏呢
DC已死!
我想取消愿望,还我两个半小时!!
个人非常喜欢,ww和steve之间的感情真的让我泪目,高潮姐的反派黑化的也很合理,毕竟谁不想成为盖尔加朵那样又美丽又强壮的女人呢。
怎么说呢,放在2019年肯定会打四星,但是放在充满末世感的2020年,成人童话实在做不到make believe了,至少对于我是这样。我也想相信好人终将得胜(也许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动荡不安就像个灰度滤镜,使得超级英雄看上去总是不太对劲,like,傻乎乎的。
女性导演视角下的超英片,超级英雄可以正常上班恋爱,反派不再是恶贯满盈的大魔头而是养成系,影片本身也没有一味追求爽快刺激的视觉爆米花。就如片名1984一样,电影后半部分充斥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导演用近似癫狂的手法刻画了当空想派政权下的个体欲望集中爆发将是怎样的场景,与现实世界的荒唐现状交相辉映
我的天... 怎么拍得这么蠢。 动作场面要啥啥没有,真的全在预告片里了。大片大片的说教无法忍受。黄金战甲的设定是个笑话,太糟糕了。
故事太荒谬了,全片都是一种痴人说梦般的虚假。许愿反派和史蒂夫回到别人的身体里的设定太奇葩了。这次女侠过分使用绳索也是很不解,当她和暴徒打斗时,几乎像蜘蛛侠一样用套索来回摆动,扔来扔去,直到他们累了。她在《超蝙》里可是能和超人旗鼓相当的啊。在与豹女打斗时,又依靠绳索把自己推向空中。可是您在《神奇女侠1》结尾就会飞了啊……唯一亮点是彩蛋了,琳达.卡特才是神奇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