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之下第五季

Six Feet Under Season 5,六英尺下,六尺风云 第五季

主演:彼得·克劳斯,劳伦·艾波罗丝,弗莱迪·罗德里格兹,迈克尔·C·豪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六尺之下第五季》剧照

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2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3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4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5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6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3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4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5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6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7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8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19六尺之下第五季 剧照 NO.20

《六尺之下第五季》长篇影评

 1 ) 只得坚持,别无他法

相比于影像、文字中的世界,现实生活中也许并没有那么富有戏剧性。

它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好,但也不会有想象中那么差。

就像SFU中那一个个出其不意的黑色幽默的段子,不会让人捧腹大笑乐得找不着北,也不会使你总是处于生活泥潭的深处。

它嘲讽生活,看似有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大气,可是咀嚼过后,却是满嘴的无奈。

   里面每一个人都因自己的特质而不完美,但也因此被我们理解包容着,深爱着。

他们孤独,却不愿诉说,因为就连这种孤独感,也无法找到那个适合的倾听者; 他们都渴望被爱,却时常把爱和关心视作虚伪; 他们都怕麻烦,却不停地制造麻烦; 他们不愿伤害别人,却总是不经意间往他人生活的十字架上打入一根根钉子,还溅了自己一身血。

我们总是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对剧中角色们的种种情感,我们既是施予的一方,又是接受的一方。

如此近距离高密度地接触死亡,许多人也许会奉行及时行乐的准则。

然而这种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来过的想法实在没有什么可行性。

潜意识里你知道明天不是世界末日,你不得不考虑“充满意义的一天”过后的那一天你怎么面对。

世上真正活的潇洒的,能有几人?

更重要的是,谁也无法和时间相抗衡。

真正刺激到你,让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的时刻,总是短暂的。

麻木总是生活的常态。

经营殡葬业的Fisher一家,不会没有因为某些触动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然而,或许是对死亡的司空见惯使他们忽视了死亡本身的力量,又或者是因为死亡未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具有任何意义,他们仍是迎向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生活困境,无可奈何。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意识地幻想着自己的死亡,各式各样。

我知道这毫无意义。

知道注定的结局又如何?

偶尔看透生死又如何?

我能做些什么去改变它么?

我愿放弃人生,不去经历它么?

我的痛苦会因此减少吗?

不会,什么都不会改变。

我只会像剧末的Claire那样,在那通往已知死亡的未知路上驾车前行。

但我就是无法停止幻想,也许仅仅只是贪图刺激吧。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烦恼炽盛,不知所求,所求不得,继而又不知所求,这一切的一切,生而为人,我们都躲不掉的。

所幸的是,我们不是被生活折磨的唯一一个。

只得坚持,别无他法。

 2 ) may bright be with death forever

终于,一切都结束了。

延续了五季的阴郁色彩,突然在所有人未来的死亡中变得鲜艳而明快。

对这部剧,有太多想说的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开始。

从第一季开始,这部剧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

我不知道编剧对生活有着怎样的剖析,才能把压抑刻画得如此精细,把一个家庭的阴郁揭露得淋漓尽致。

后来,你看到Ruth从一个control freak慢慢地接受生活,渐渐地放松。

David不再紧绷着那张脸,逐渐地认识自己。

Claire怎样从一个颓废的中学生变成艺术家,变成一个真正拥有生活的文艺青年。

Nate和Brenda怎样在自己的漩涡中旋转,挣扎。

这部剧,有太多无关紧要的死亡,有太多错综复杂的生活,其实到头来,生活的重量也不过就像一团缠绕的毛线。

人生就是一场冗长的多幕剧,就是一场巨大的黑色幽默。

它就像那不断增大的光圈,让你在最终的纯白中眩晕,眩晕。

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你不能把一辈子都用来担心自己还没准备好。

Nate说,i spent my whole life being scared, scared of not being ready, of not being right, of not being who i shoud be.生活就是生活,人们花了太多时间去解释,去争论,去证明,其实很多时候你只要去生活就可以了。

just live.Claire竟然是跟那个ted在一起了。

Nate和David以前也细数过Claire的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是像Ted一样正常普通的人。

从gabe开始,那个叛逆的狂躁的小杀人犯,到russel啊,Billy啊。。

Billy倒是说过,你不可能有什么healthy relationship,你只要找个less crazy的人。。

Claire也跟Ruth说过,说我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好像把加州所有的混蛋都招来了,Ruth说你要想想为什么他们都被你吸引了。

Claire说,好像只要有人对我好,我就能爱上他。

Claire成了我后来最喜欢的一个,她可能不是angle,但她并不仅仅是叛逆和堕落而已。

相反的,她做这些事正是因为她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正是她敢于生活敢于面对自己。

故事的结局对Claire当然是完美的,她要是在办公室度过一生,我会伤心死的。

其实在所有人的感情中,Claire的男朋友永远是最不靠谱的,但Claire自己却是最靠谱的。

她从来没在任何一段感情中欺骗谁,她会做的,只是自己走开或把对方踹开。。

Ted不像Claire身边曾经的任何人,他是个正经的gentleman。

他没有gabe的疯狂叛逆,没有russel的变态,没有Billy的精神病,他是个正常的,能在Claire绝望的时候,喝醉的时候义无反顾照顾她的人,是能给她healthy relationship的人。

他说,you are too smart, you are too good, don't waste that. 他也许不能理解Claire所了解的艺术,也许只能微笑着祝福Claire在纽约的未来,但谁知道呢,也许那个不去跟你分享同一种敏感的人才是the one?

Claire有着恰到好处的敏感,和恰到好处的无畏。

正如Claire参加过艺术展之后说的,我以为我离开了很久大家一定都各有所成,只有我停止了创作,变成了这样一个小职员。

去了之后才发现,他们跟我离开的时候一模一样,什么都没变。

她经历了那么多,终于得到了成长,终于,她默默地从醉酒的车祸中回来,走向了自己的新的生活。

她驶向纽约,她上了路。

她或许不是angle,但她心底里永远都是个sweet little girlNate,以前我写这剧的评论时,说他是典型的天秤座好男人。

后来才发现,其实可以用阿敏给我的那段经典评论来评论他——以来者不拒的方式拒绝一切。

他善良,温和,健谈,人见人爱。

但他总是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不论Lisa还是Brenda都说过,总能感觉他眼里的距离,他从未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谁都会被他的阳光所欺骗,其实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的一生都只是在与自己挣扎而已。

跟Lisa结婚的时候,Nate总是想要逃离,但同时,也想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这种矛盾其实我很能明白,他只是竭力想要证明自己之前的决定没有错。

Lisa,Brenda,Maggie,她们都给过他理解和安慰,但是Nate心里空缺的安全感,从不能被任何人填满。

本以为Nate会是最敢于追逐梦想和自己的人,但他的追逐是没有目标的,他想做的只是疯狂地奔跑,跑向另一种生活。

死前,他对David说,我累了。

也许,这样的结局,对他也是完美的。

从第三季就不喜欢Brenda了,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神经质并没有关系,可他们一家完全就是自大自恋的疯子,至少我不会be proud of being psycho.ruth这样的一个 control freak也能最终变得幸福,掌握自己的生活,真的是suprisely cheerful那晚,Fisher一家人把旧东西一把火烧掉的时候,Claire跑去楼上,把音响对着窗口,想起了那首lucky。

每次在美剧中听到Radiohead,都对编剧有特别亲切的感觉,觉得他们一定也能理解那迷幻中的安慰。

编剧唯一狗血的时候就是第四季,David被虐得也太dramatic了,这剧哪里本身就不需要苦情来调味的。

另外在类似Nate先前跟Brenda偷情,Lisa怀孕了找Nate那部分的时候,我特别怕剧情会发展成大家为了一个秘密勾心斗角,纠结万分,最后撕破脸皮什么的,,,不过幸好呢,编剧也不好这口。

结尾绚丽的色彩,洁白的死亡,也算是six feet under的唯美谢幕了。

去上路吧,离开吧,去生活吧。

看完了五季,我笑过也哭过,完美从不是这部剧的关键词,却等到了这唯美的结局。

于是我心中也充满了光彩。

愿那最鲜艳的光彩与死亡同在。

 3 ) 彼何人斯?不入我门

彼何人斯?

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伊谁云从?

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

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

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

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

祗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还而不入,丕难知也。

壹者之来,俾我祗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箎。

及尔如贯,谅不我知。

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诗·小雅·何人斯》https://youtu.be/oE6PfDsYVjATo Nathaniel Samuel Fisher. Jr., 1965-2005.

 4 ) 影视版百年孤独,电视剧版美国丽人

同样是描写死亡,《活着》简直是卖惨,而six feet under 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将生死、家庭、婚姻、内心阴暗、执念表现得深刻得窒息。

比起那些装B的说教片鸡汤片显得更高级。

第五季当然是整部剧的巅峰,但人物塑造通过前四季才得以更加丰满立体。

没有人物的救赎与反转,这才是人生,充满了讽刺与孤独。

 5 ) 生亦何欢,死亦何戚

追完《火线》之后,本打算追《黑道家族》的,但网络上却找不到未删减版的资源,于是就看了《六尺之下》。

相较于《越狱》的紧促,《绝命毒师》的深刻以及《火线》的宏大,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词来标记它,一番纠结之后,我想到了“平淡”和“荒凉”。

平谈是我看它时的状态,荒凉是我看完它时的感受,却都无关于《六尺之下》本身。

《六尺之下》五季共63集,每一集都以一个凡人荒诞或惯常的死亡开始,一直到第五季,再以费雪一家以及与之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人的相继离世作结,完成了一个美国殡葬业家族两代人生命的轮回。

第一季第一集伊始,就以费雪家族里父亲的意外离世开篇,然后便是其余家族成员在怪诞的状态下仓促的出场,从而奠定了该剧边缘、荒诞、黑色幽默的总基调。

然后几集看下来,你又会发现这个家族里似乎没有一个正常人,个个都是怪咖,即便是已经离世的父亲,也被发现生前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们行为怪诞,举止荒唐,漠视传统,游离规则,同时内心又无比挣扎纠结。

然而在暗自窃笑之后,你又觉得他们有一些可爱,有一些率真,甚至有一些熟悉。

直到终于有一集,于某个瞬间,你会忽然发现他们中的某一个像极了我们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被传统、规则禁锢了很久的,或者被我们藏匿了很久的,另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自己。

于是,伪装尽数卸去,灵魂渐趋打开,我们袒露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温情脉脉的看着他们琐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庸常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仿佛是在看着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

直至有一天他(她)溘然长逝,长眠于六尺之下,而关乎我们自己的另外一种人生,也被埋葬,永入苍茫。

于恍惚之间,便似乎有了一种已然活过一次的沧桑感。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仓促或者漫长的数十年里,在经历了至亲的人一个个相继离世之后,终于有一天自己也撒手人寰,于是万念俱灭,万事俱空,这个或缤纷或凄凉的世界于我们而言又重新归于荒凉。

 6 ) 人生之苦,死亡何尝不是解脱

S2E05那个呛死的独居女人让我心颤以至于我现在吃饭边上都会将一杯水和手机放在可及处越接近结束越不舍得看完,虽然做好了准备,可还是被震撼一边觉得舒心,瞧,电视剧里的人生也是如此fucked up一边又看得心悸,太接近现实,生活从未顺心如意,刚越过艰难险阻,前方依然布满荆棘从未间断.sia的嗓音出来到滚动名单结束,对着屏幕整整哭了十分钟,一边哭一边纳闷,没来由的止不住眼泪,完全恍惚崩溃喘不过气,恨不能搥心肝编剧全程穿插着各人逗趣的脑洞(David为主)场景,企图缓解压抑有几分苦中作乐的意味,人生从来是喜悲剧,漫长的苦痛中夹杂着短暂的欢喜,从来是.死亡在这里看来,无疑是一种最彻底的解脱

 7 ) 一个简短的长评

终于 全看完了 结局clair开车时的片段真是哭的不像样子 非常的不舍得 是一定要重温的片子。

这部片子我看的时候真的基本每集都要流泪,因为感觉刺骨地真实,所有争吵,所有情绪,所有迷茫,都是那么真实地出现在生活中的。

它们被巧妙地捕捉,每一个画面都充满张力,每一个停顿和眼神,都能让人体会到隐含的情绪。

情节的发展十分平缓和自然,但是又时不时会有意外,正如同人生。

 8 ) Love David! 纯个人感受

看第一季的时候人人有个短评说剧集最后几分钟的升华前面的等待都值了,才看到第五季,果然这种放着背景音乐的人生闪回会让人感慨唏嘘良久。

我可能更喜欢David和Keith,Rico和Vanessa,好像全剧他们才是认真生活互相鼓励渡过难关和人生低谷的,其他人都在重复某种模式,Brenda不安着,不断背叛,Ruth寂寞着,不能停止找伴,Claire迷茫着,一边呐喊一边放纵.....从头到尾最偏爱的还是David可能是发着火都觉得是温柔着的那种性格吧,还有一直对家庭和家人有羁绊感,永远不可能像Nate一样绝决地离家出走,就是自己内心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个“不得不”可能是家庭无形给他的"强加",也可能是自己作的茧,但无论如何,他都从不情不愿到坦然接受,也兢兢业业地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然后弹幕和评论骂得最多的是Ruth,但家里有位严重缺乏情绪管理,一点就着的母亲,倒也见怪不怪了,Ruth最后也是找到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人格,有朋友伴,有爱人约会,有照顾狗狗的事业,那些过早成为人妻成为母亲的,以丈夫孩子为生活重心,以至于过度渗透他们生活的,莫名会有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理应如何的,莫名会有自己委屈不自胜一时亲昵视你如宝贝一时咆哮叫滚蛋的,终究会找到那条除了依附于别人的灵魂的,自己独自能走的路,只是真的要花好久好久的时间,久到被她依附过的灵魂自己也迷失了方向,只能按曾经被给予的残缺又矛盾的方式去爱和对待别人的时候,久到那个弱小的被依附着的个体随着时间长大到比她还老还老,却仍对激烈的情绪大声的话语无所适从的时候,久到这个个体如浮萍柳絮随风飘荡,对心之所向无法开口无从坚持,对求而不得连责怪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

 9 ) 请让我躺在六尺之下

什么是死亡?

一具停止呼吸的身体,一个无法思考的大脑,一副埋藏在六尺之下的棺材。

死亡是什么?

失去一生挚爱的伴侣,情同手足的兄妹,无话不谈的朋友。

美剧《六尺之下》第一季中,我看到的第一次死亡,是一家之主Fisher 先生在用殡葬车运送尸体时被公交车撞死。

接着,这个浓墨重彩的黑色幽默铺垫了整个剧集。

Fisher家有3个孩子,长期漂泊在外、生性自由的长子Nate,弟弟David是个善良、固执的同志,妹妹Claire 继承了母亲Ruth的敏感和神经质。

三个从小生长在殡葬家庭的孩子,似乎或多或少存在着感情上的缺失,使这幢名为Fisher&Son的房子显得格外阴郁和沉重。

这种阴郁和沉重或许还来自于房子里每天进进出出的尸体,房主的工作便是为尸体修复、整容,举行葬礼。

在这里,悲伤的、压抑的、怒吼的、失声痛哭的人们无处不在,Fisher的儿子们要做的,便是处理这些“日常工作”。

还记得Nate总爱在清晨的小路上奔跑,仿佛能把每天葬礼上所见到的悲伤甩在身后。

从小漂泊在外,当父亲死后被迫接手他发誓一辈子不想干的殡葬行业。

然而事业不顺,感情生活更是一塌糊涂,未婚妻性瘾大发,与不同的男人上床;第一任妻子惨死在海里,留下才出生不久的女儿;女儿3岁时,自己终因天生的脑部遗传病复发身亡。

虽然Nate每天面对死亡,面对失去亲友的人们,但他同样惧怕死亡,可终逃不过这一劫。

Claire是我最喜欢的女孩,她单纯、善良、叛逆,并且敏感,她对待感情总是站在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第一任男友吸毒、抢劫、杀人,第二个是双性恋,第三个是女同性恋……Claire说:“为什么整个州最不靠谱的人都能被我爱上?

”在这个家庭中,她又是不被理解的,她与家族殡葬产业Fisher&Son无关,却每天都要生活在这个满是死人的房子里,自己的梦想也被更年期的母亲拒之门外。

在Fisher家族,仿佛所有的人性缺陷和疾苦都被无情放大,每个人都是神经质,一触即发!

这幢房子的外墙也刷着冷色调的油漆,房子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淡漠,看到失去家人后的绝望,看到争吵、背叛,当然也有感动。

在这里,死亡是那么平常的琐事,悲伤变得家常便饭,处理尸体也不过是使用针线和防腐剂那样简单。

但这能掩盖Fisher家人们的痛苦吗?

不,他们面对死亡,却比任何人都惧怕死亡;他们安抚悲伤的人们,却比任何人都要可悲可泣!

这样阴郁的格调,有种说不出的变态美。

从去年夏天开始看这部美剧,迄今为止已半年有余。

选择这样一个充斥着死亡和压抑的剧情,或多或少与我现在的心态和生活有关。

看着看着,慢慢地发现它渗入了我的生活,由于太过熟悉剧中的人物,看着他们,如同你就在其中,如此真实。

导演把人性的绝望、悲哀、苦难都一层层剥给你看,如此残忍,如此血淋淋!

第五季大结局留了两天舍不得看,酝酿情绪后,选择了这个午夜,最终看到结尾处,随着Sia的《Breathe Me》响起,忍不住泪奔。

也许是压抑了太久太久太久,只有放声大哭才能释放所有的情感。

在Sia沙哑的声音中,Claire离开了这个阴郁的家,身后一片阳光明媚。

从后视镜中看到已经死去的哥哥Nate,依然穿着他清晨奔跑时最爱的运动装,笑着向她挥手,Claire在车中泣不成声……她如此纠结,她离开的是压抑了20多年的家,是不理解自己的母亲,是被感情伤害了无数次的地方,她再也不用看到那些痛哭的失去亲人的人们,她可以去追逐保守的Fisher家族从来不敢追逐的梦想。

这部我看过的最棒的美剧,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新的认识 :当我在时,与我同行;当我去时,不必相送,请让我躺在六尺之下!

 10 ) 命运的不公与馈赠?世界是公平的?

连续多天,终于看完了《六尺之下》全五季。

观看过程中,心情起起落落、挣扎愤懑,一种模模糊糊识清自身人生形象的慌乱、疑惑和震惊穿插在看剧过程中澎湃起伏,仿佛借由此剧对自己三十年的人生初次有了种粗糙的触感。

在看第二季David与各种同性乱搞迷失的时候差点儿弃剧。

看完后寻珠觅宝般仔细搜寻着一条条影评,然而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预期的指路明灯。

讽刺般的失望……对!

像剧中所传达的主旨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难道不应该自己去评论?

何必苦苦追寻他人的指引、他人给予的存在感。

沉淀了几天,突然有若醍醐灌顶,“评论”信笔写来。

初看觉得自己像control freak Ruth, 继续看又觉得自己像懦弱的David,后又觉得自己像平和微笑的Nate, 忽又觉得自己像聪明寒冷的Branda,同时也觉得自己像善良受困的Lisa, 再看看又觉得自己有坚强明朗的Keith的特征,然而,也像独立自卑的Reco, 也似强大又柔弱的Vanessa, 还像追求真理的Claire,恍惚间又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家中支柱父亲Nathanial的影子。

伟大的编剧,你把人性的复杂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每一位角色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的某方面。

主线:一个五口之家的小资产阶级白人家庭,父亲Nathanial, 母亲Ruth,大儿子Nate, 二儿子David,小女儿Claire。

一幢冷色调的大别墅也是爸爸辛苦大半辈子打拼而来的事业处所 - 葬礼屋(funeral home)。

次线1:一个四口之家的高知中产家庭,父母亲都是心理学家,行为放荡不羁,毫无礼教,毫无章法,开明的祸害型父母。

女儿Brenda从小被作为父母的心理学实验对象而出书”成名“,儿子Billy有严重心理问题。

次线2:葬礼屋里有个没人记得清他来自哪个国家的小个子精明雇员Reco,他有护士妻子Vanessa,两个孩子,属于无产阶级。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戏不多,秉持着”好人有好报,努力必有收获“的信条规规矩矩过日子。

Nathanial和Ruth性格传统,惯例活动是去教堂做礼拜,家庭氛围是规规矩矩克己复礼,所以二儿子David出于惯性和家风的原因很是尊重自己funeral director的职业而总是面无表情,虽然由于大哥远走高飞不得不接受这份讨厌的职业却仍毕恭毕敬地做好本分,连表情也一刻不放松。

大儿子Nate在西雅图食品公司底层干得不咸不淡空虚寂寞,女朋友加起来有一个连,光因他而逝的胎儿就有十几个。

小女儿Claire青春期空虚迷惘,用身体用灵魂跌跌撞撞努力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所幸,幸运的她在最后一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出发并拥有了幸福。

表面上一切都很和谐。

背后呢,父亲Nathaniel死后很久儿子们才无意间发现父亲竟然有每个月定量的大麻供应商,还在某个街市有个独间,是用免费给别人办葬礼换来的。

父亲是因为生活令人窒息才私自找点乐子,是吗?

二儿子David人前规规矩矩礼貌得体,其实却是疯狂的性交爱好者,跟大哥的私生活一样混乱,只不过是同性恋。

除了无产阶级的Reco和Vanessa,其余主角都处于一种空虚迷惘放纵的状态。

他们通过身体的放纵来追求灵魂的归所追寻人生的意义。

是呵,当大家都衣食无忧医疗无忧养老无忧的时候,我们应该追求点什么呢?

饱暖思淫欲,中国老祖宗真是智慧。

当生活条件优渥的时候,淫荡与道德丧失是不是便迎头而上呢?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社会地位吗?

无产阶级的我们像阿德利企鹅,苦苦寻找闪亮的小石子用来求爱和寻求社会地位。

当无产阶级Reco和Vanessa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终日劳作终于有机会自己当老板成为小资产阶级的时候,万分欣喜地认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人生一片光明。

而小资产阶级的这一家人呢,Nate至死也没有真正找到自我,在对未知的恐惧中违背道德放纵淫欲导致脑溢血暴毙。

David最终突破淫欲迷雾,摆脱自小缠绕的怯懦,寻回了童年期便丢失的勇气与力量,在爱人Keith的携手下,着手重振家族事业,似乎在幸福稳定的家庭生活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Claire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所在兴趣所在,认清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带着父亲给她留下的那笔基金,带着眼泪与决绝不舍地离开了小资产阶级家庭庇护所,迈出了一个人去远方追求梦想的脚步。

Nate的第二任妻子,中产家庭的Brenda,和他的艺术怪胎弟弟Billy,至死也没有从被父母亲一手造成的畸形生活中回归正常。

资产阶级的奢靡颓丧道德沦丧带来的只能是畸形产物且无法修复。

Nate的第一任妻子Lisa, 她的原生家庭应该属于无产阶级,要靠忍辱负重的工作维生。

瘦小温顺而坚持自我的她善良单纯笑容明朗充满理想遵循内心的道德与正义,连一只蚂蚁也不忍踩死,却爱上了空虚温和的浪荡子Nate, 坚守着自以为的爱情,表面上不顾家庭经济实力自身经济能力孤注一掷要做单身妈妈,内心却期盼着能通过孩子与心中神圣的爱人一家连接上,看似独立勇敢实则内心恐惧,最终确实由于某些机缘阴差阳错连接上了,孩子Maya的奶奶很喜欢孩子,叔叔姑姑也认可孩子,她得到了最想要的生活,所爱的人,所爱的孩子,但是婚姻中的她却得不到想要的滋养,她的内心如饥旱的大地般充满了裂缝,爱人却只给她晴朗的天空和和煦的风。

她跟婚姻中同样寂寂寡欢的中产姐夫有了一定的精神连接,理智而充满道德感的中产阶级姐夫虽然难敌落寞精神出轨但绝不容忍自己家人幸福纯净的天空染上私通妻妹的乌云,于是在Lisa满怀奢望再进一步的相逼中杀死了Lisa, 忍受内心折磨的他在真相被揭开时果断吞枪。

Lisa是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很勇敢,很忍耐,也很自我,很理想化,也很真实,错就错在孤勇过头,可是她想要的只是幸福,是身灵合一的幸福,幻想姐夫跟她都离婚再结合从而获得身心灵之爱,有错吗?

她追求的同样是生活的意义。

Nate用身体的放纵道德的放纵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心怀愧疚心怀恐惧而死,而她用孤勇与道德去追寻自己认为的意义却被道德生生一棒打死。

充满道德感的Lisa无法去淫荡,她选择了明知很淫荡的Nate, 我们每个人基于生物本性都在寻找与自己互补的人,以为那是最稳妥的爱情,不是吗?

然而,人生的意义,自我的自由,不可能依靠任何人去取得,必须且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与独立去获得。

要是Lisa早点领悟到的话会不会就不会死?

而人格的独立,必须依赖于经济的独立。

他们夫妻俩就是磁铁的南北极,可以粘在一起,却永远难以契合。

Lisa死后,Nate默默改变了很多,他想向Lisa一样尘归尘土归土不要棺材不要遗容瞻仰就那么与大自然融于一起,他被妻子Lisa影响了,他要改变了,可惜老天爷不再给机会了。

Nate的第二任妻子Brenda,她的性格像被在冰水里浸过,她的父母就像北极冰原上的两只黑色不明移动物体,在广阔天地间无拘地拉屎撒尿抹下各种污迹而觉得天意如此天地间的宠儿就该如此,在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加持下充满了原始的野性。

Brenda奋力跳出冰窟,用生命的热忱帮弟弟Billy疗原生家庭的伤,同时也为自己无法在生活中勇敢前行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她放弃了追寻光明而转向抛洒热忱,抛洒的热忱越多似乎身上的寒气也越少,而最终,她终需自己疗好自己的伤。

与诸多陌生人的性交放纵便是她的疗伤,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孩子终需亲自重演才能原谅才能使那伤口愈合。

但模仿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二次伤害,毕竟她不是父母那样的人。

这二次伤害,仍需要时间去治疗,她选择了在与Nate的婚姻里疗好二次伤害。

但,Nate死了,二次伤害也许疗好了,也许没疗好,但她生命底色里的重伤却第一次如此清楚地显现,于是,向命运妥协的她与弟弟不伦地度过了一生。

父母的荒淫无度道德沦丧早已将她的生命致畸,她最终没有走出来,原因也许很简单,她的父母给她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和一个重度依赖迷恋她的同样是怪胎的弟弟 ,这便是她无法走出的魔咒。

若金钱代表着价值与地位,那德不配位便是一生的灾难,德不配位只会带来沉沦。

出生在富有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与出生在自力更生的无产阶级家庭,哪个更好?

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金钱带给你便利,同时使你丧失抵达幸福的能力,贫穷带给你烦扰同时加冕你生存的皇冠与权杖,也就是那句话,老天爷赏给你什么也同时会让你付出代价。

无论贫穷与富有,在内心建立真正完善的自我,就敲开了幸福的门。

什么是真正完善的自我?

道可道非常道。

与之矛盾的,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自由?

母亲Ruth也许可以告诉你答案,她16岁开始照顾病弱的奶奶,19岁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嫁给爱情,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当了35年尽职尽责的母亲。

她的内心不快乐,她向往自由。

丈夫死后的她似乎一下失去了控制。

其实没死之前已经失去了控制,她出轨了理发师Harri,理发师那里有她向往了一辈子的露营、假期、放松。

当丈夫死后,她发现露营和放松其实也不是自己的爱好,唯有无意间嗑药之后她才得到了性爱中最放松最欢愉的时刻,而幻觉中行鱼水之欢的竟是死去的丈夫Nathanial,也许这正是她想跟Nathanial之间拥有却在至他死都一直没有拥有的。

她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Harri,想要的应该是一种激情,后来又找了激情粗鲁的俄罗斯老头子,在他被高利贷打断腿还不问缘由地信任,毫不犹豫倾尽家财为他偿还9万美元的债务,为他支付医疗费用,让他住家里三个月,最后她发现她付出满满一片心的俄罗斯老头子其实根本不爱自己。

作为寂寞难耐的老年人的她迷恋上了呆头呆脑的青年实习生,她迷恋他的一切,不过当第三个老头子文质彬彬的George出现时,道德与责任爆棚的她自然马上弃青春年少的憨头鹅实习生如敝履,没想到George却又是一个虚伪的老骗子,隐瞒了精神病史跟她结婚。

当真相浮出水面时,Ruth非常愤怒自己陷入了爱情的圈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内心却不敢违背责任违背道德抛弃George,痛苦地坚守心中道德照顾这个疯癫老头子。

最终,她终于下定决心抛却了所谓道德的枷锁放弃了George。

但她还是需要男人,又一次陷入了理发师Harri的怀抱,当Harri跟天底下所有男人一样在性欲满满希望她能尽义务配合的时候,她爆发了,像一颗准备了一生而终于发射的子弹般孤身离开了可能有野熊出没的露营地,走啊走啊走啊走啊,想象中的她一枪崩了理发师Harri,一枪崩了文质彬彬的George,一枪崩了俄罗斯糟老头子,连青梅竹马亲老公Nathanial也一枪崩了,她终于感受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自我的力量。

Ruth是个非常善良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传统而有其内心的敏感和骄傲,不过老年人的世界,爱情还存在吗?

她遇到的终归是一个个尚没有达到自我和谐满足的破碎个体,也就是一个个失败的糟老头子,哪个都不如原配老公,难道,原配老公其实才是上帝的赏赐?

难道老年的Ruth不应该渴怀对爱与激情的希冀?

讲来讲去,这个锅好像只有由“一夫一妻制”来背了。

它禁锢了人性,它压抑了人性,它让真爱变成豆腐渣,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到底是婚姻制度在束缚你,还是你心中的枷锁在束缚你呢?

在你的心中婚姻的枷锁好像隐形的电网,其实那道隐形电网根本不存在的。

Ruth与原配的爱情是爱情吗?

当然是,她为什么还想要追寻幻想中的爱与激情?

是因为人的本能——追寻真正自我,错误的是心理不成熟的专职家庭主妇Ruth总把所追寻的自我寄托在一个个在幻想中完美的个体身上,一味向外探索而遗忘了向内探索,没有通过事的磨练打破自我的无形牢笼从而从内而外解放自我,缺了王阳明的”事上练“。

Ruth只是被自己困住了,出轨男人Harri的露营假期放松可以自己通过朋友什么的去完成而不必一定得丈夫带领着才能去做的,第二个霸道俄罗斯老头子、年轻的呆头鹅实习生、第三个精致老头子George带给她的所有从未拥有过的体验,本质上都是她自身的性格想要渴求的某些特质的间接获得,当在想象中举起枪崩了一个个男人的时候,她的自我终于完善,可惜花费时间有些太长,受困了一辈子。

人好像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真爱是什么?

其实一个完善成熟的人是不需要追寻真爱的,追寻到的都是虚假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像风吹过大地,像水流过荒漠,一切都是缘分天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是荷尔蒙的驱使,不是社会属性的需求,与年龄无关,与身份无关,与物种无关,付出即喜悦,付出不需回报,仅仅是享受付出,且对方刚好也一样,完美契合,是云淡风轻,是山水氤氲,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天地之爱,万物之爱皆如此。

普通人挣扎在情欲中浮浮沉沉,惟有灵性有悟性之人可得之。

但当大彻大悟之后,一般是经历世事牢牢卡在社会位置中后,其实所谓的真爱早已不再重要,因为你自身的存在就足以悦己开心生活一辈子,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生态圈,拥有了爱的发动机,源源不断输出对自身对世界的爱,这个时候真爱就随缘了。

两个各自拥有爱的发动机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真爱,这种真爱,与现实无关。

大彻大悟需要时间和事上练,所以激情青春的凡人们终究是要陷入爱情,终究是要在生物本能下选择所谓的爱情,选择最强大最有社会优势的另一半进行生命的繁衍,自然的进化本该如此。

在婚姻围城里苦苦挣扎的人们,其中聪慧幸运的一小部分会发现,其实家庭是可以充当那片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实验田的,家庭之上也是朗朗晴空,就看你的思想是否能穿透隐形的枷锁。

这部分人终将过关斩将获得白发苍苍的爱情。

责任、道德、自我、自由、意义、现实、真爱,这些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摸索的。

孰对孰错?

该与不该?

幸不幸福?

问自己!

通过一部伟大的电视剧开悟人生,何其所幸!

《六尺之下第五季》短评

ruth就是个老不死的臭表子💩这种让人窒息的人能不能别生孩子别组家庭 害人不利己

9分钟前
  • lonelymars
  • 较差

时光,亲情,爱情,友情,命运,梦想,以及永恒不变的生与死亡。我将永远记得这样一部伟大的剧集,感谢你带给我的那些感动,人生路上,多一点勇气,少一点畏缩。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美剧最恶心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只有两种结局:1.烂尾 2.腰斩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这部剧该如何结束”这个问题,总想着榨干这部剧最后一滴油水╮(╯_╰ )╭

12分钟前
  • 神之疯神
  • 很差

在微风中轻柔地飘过。其实生活的道理足够简单:活着就是忍耐,活着就是受罪。你拼命地忍着,直到忍不住了笑出声来,笑中带泪。

14分钟前
  • 没有街道的城
  • 还行

我以为它能助我厘清死亡,但它却对我诉之疯狂…🤔

18分钟前
  • 补门牙
  • 较差

惯性,看完。

22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结局真的很美,但是我真的是没法忍受这种所有人都可能在下一秒发疯的剧了…

24分钟前
  • s
  • 还行

断断续续看完的,看完结局说不好什么感觉。

28分钟前
  • 睡不醒的喵
  • 还行

When you lose somebody you love, you truly have lost some parts of yourself. We’ve been clutching so desperately to the past, and for what? Because that’s when there was hope.

29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力荐

真好啊最后大家都噶了,以后还是别追这种丧剧了真的不太适合

34分钟前
  • 墨镜摘了
  • 还行

最优剧作

38分钟前
  • 卡尔松
  • 力荐

这不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部剧。这就是生活。

42分钟前
  • RIC
  • 力荐

真的,这对我来说几乎就是电视史上综合起来最好的TV series,把有关人事和生命的一切都放了进来,miracle

45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Finale我暴哭,太美了。一开始以为是幻想,然后意识到不是的,是她还未知的所有人的生命摊开讲完。每集开头是一个死亡,直到最后是一个出生。"Stop listening to the static.""You can't take a picture of this. It's already gone."还有小孩说他想当消防员啊但是...以及不得不说爸爸是迷人得多的死人

49分钟前
  • 黑桃生
  • 力荐

所谓有始有终就是要把无聊进行到最后一集。大哥的炮友一家都是神经病,她弟弟不是躁郁症,是精神分裂症吧;老二的玻璃心在最后一季发挥到了极致,别说他老公,连我都想扇他;老三终于在嗑药中结束了自己可悲的大学生活;最后的歌不错

52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推荐

有一说一,到最后全家都死有余辜。

54分钟前
  • fakeface
  • 较差

SFU从第三季开始走入死循环,编剧抛掉抑扬顿挫的黑色幽默,费尽心力让全剧人员展开惨烈值大比拼,反正谁都别想比谁更抑郁。好在最后三分钟结局力挽狂澜,又让人找回了S1中生死轮回的感叹。全剧终于结束,颇赞Michael C. Hall收放自如的表演,Dexter中继续

56分钟前
  • 香蕉屎⊙
  • 推荐

看完了,好不舍。这部剧太棒了,它带给我的感受太复杂了

57分钟前
  • SUMMER
  • 力荐

美剧史上的奇迹

1小时前
  • Buenos Alice
  • 力荐

喜欢季末蒙太奇

1小时前
  •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