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由坠落N遍,真心是好。
虽然有些桥段借鉴或搬了别的同片(比如,凯举马克的手借烟火,梁朝伟的春光乍泄里就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超爱这部电影。
电影里的凯,可真心是有致命的魅力,对男对女都是超吸引,就看凯对谁感兴趣了,这一点凯就具备了双方的主动。
凯与马克的牵扯中,全是凯在操控着,高手,致命,因为凯有这个本钱。
1、凯的颜值太高,身材超棒,体能超好,温暖(看他歪嘴笑),风趣(调侃女警的胸,说教练是诗人,说自己打入敌人内部),以上叙述只证明了凯是个大暖男,暖男不致命,真正凯让人致命的是“坏”而“奸”,所谓男人不“坏”谁都不爱。
怎样个“坏”呢,凯能帶着马克这个从小到大都听话的“男孩”去体验从未体验过的刺激,犯规跳泳池,吸大麻,在厕所吃蓝片(我不知是什么,应该是违禁品之类的)并在厕所里做……,这些冲激马克如何抗拒得了。
“奸”,凯真的是聪明,因为他对马克是有独自占有欲的,但他并不向马克强势的索要,而是凉水泡茶,慢慢浓,步步为营,盘算着马克。
凯知道马克有一个怀孕的女友后,仍引诱马克我仍愿意帮你解决生理需要,第一次在床上真正的激情后,试探马克愿不愿意远走高飞,给马克只属于他俩的私人空间,带着马克去体验其他(前面以说,不多讲)。
慢慢索要开始了,马克马上当爸爸的时候,凯不悦的让马克向女朋友提出分,马克已当爸爸冷落了凯,凯就逼宫了。
户外两车相逐,让马克承认自已爱同性。
真正更绝的事,被马克拒绝后,凯采取置死地而后生,无惧的暴露自己(这一点个人认为是凯性格中最魅力的)而又没亲自对马克的身份造成影响,这一点我想马克是始料不及的,最重要的是马克真正爱上凯,如何能忍受凯去同性恋吧去混,两人在房里的争吵是全片的精彩之处,通过这次争吵,凯已掌控马克的感情,能把马克弄哭,凯不得不说真是“奸”得了不得。
当然凯的奸是打引号的,他很聪明知道如何攻守。
来说说马克,马克是个不犯规的好男人,其实分析下马克,他的家庭都很好,父母自已或对马克的教育都是正统而美好的。
马克的女朋友也是个体贴而讲理的职业女性,马克自已也优秀,除了体能差点,同事关系,上级关系,家庭关系都处得挺好,马克的仕途也不错,在清洗鼻血场景里,他的朋友兼上级就提示到,这些破事等你当队长再说,所以说马克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说顺得很幸福。
其实我认为严格意义下,马克还真不是同性恋,要不然他不会发现不了,热爱同性应该基因是有控制的,也就是说从小就有意识的,后天扳弯对马克来说还真不容易,因为我相信他对他的女朋友是真有感情与爱的,只不过因为凯这个个体是具有致命魅力并且恰好是男的而已。
马克表面强势,有时甚至“无情”而实际上最弱与无助,要不然凯在前期多次被马克拒绝仍然知难而上,他就掐准了马克的性格并再次约他,才在训练场上对马克说若想跑步的话。
电影前面几场凯试探马克的戏很精彩,两位主演特别是演凯的演员马克思演绎绝对超棒,在凯没来参加学习,马克略感失落到凯突然出现要烟抽的场景里,马克看到凯的那种切切偷乐不语的神情(如果你有暗恋的人突然出现,你也是这样的),脸上难以掩饰的怕被人查觉的快乐被凯这个妖孽洞察得一清二楚,因此才会有凯在树林跑步强势之吻与手势。
凯这个高手能两次把马克搞哭,搞窒息,能把马克搞得暴怒,你看见凯生过大气吗?
可能电影没表现得这样多,但我分析凯这样内心强大有功略的人怕哭不起来哟,凯有的大多只是生气,即使马克归还钥匙表示分手,凯可能会很沮丧但也还是很有勇气的选择断然离开,工作的地方不去了,房子搬空了,估计手机号也变了,分就分得彻底。
倒是马克,即便是等他很好的处理好自家与女朋友的事,就算他女朋友装憨或不知他与凯的事,到后来马克仍然会痛苦与迷茫,因为他确实深深爱上凯,这一点马克的爱并不比凯少。
说说两人的性,张爱玲说性通向爱最快的通道。
有很多朋友说凯是受方,用生理来换心理的愉快,前期可能是,但在后面通过凯与马克在房里的争吵,凯绝对有攻(马克问凯你去酒吧操别的男人吗?
凯说我想操谁就操谁),另外马克是对凯用嘴的(凯说我强迫你吸我老二了吗?
),我想人不互相爱恋,绝不会想到取悦对方。
所以马克与凯在性上互相给对方最大的快乐,这也是相爱的人最大的幸福。
无法想象第二部的故事情节,以我们这样的中国式思维也会把剧情想成可怕的琼瑶剧,无法去想象,期望德国编剧脑洞大开,等待第二部的精彩……。
最近得知《自由坠落》就要出续集了,不由的开始兴奋起来了,又去重温了一遍第一部。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马克被凯掰弯,不如说是凯让马克发现他自己是一个双性恋。
电影前半段讲述了马克和凯的遇见以及凯是如何攻略马克的,中间部分则是马克在凯和自己的妻子与家庭中的纠结,最后一部分是凯和妻子的离开,马克选择自己真实的感受。
这部电影中,马克是一个压抑矛盾的人,他有妻子后来也有了孩子,是被家庭所羁绊的人,他在结局最后才选择自己内心的感受。
凯是一个敢于追求爱的人,也是一个有点自私且善良的人,他有些渴望得到爱人的承认,他不在乎外人的眼光,他会为爱付出,但是确实是被马克伤到了,所以才会选择离开。
电影前部分和中间部分的转折是在雨中啪啪啪的那部分,这也是马克真正接受凯的转折,但是马克接受自己却是在最后那凯离开之后部分,人往往是接受别人比较容易,接受自己却很难。
这部电影中马克和凯两个人都十分性感,马克是那种忧郁深沉的性感,凯则是诱惑力的性感,凯的每一次具有把握的前进,总会让马克难以自持的陷入和后退,他们里面最开心部分应该是马克接受凯和马克的孩子出生之前,那真的是完全的快乐,但是,最高点的之后就是下滑了。
这部电影将阳光也运用的十分完美,除了几个场景中的阳光是逆光和正面洒下来的之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的,我说不出来导演为什么这样做,但是确实让我感到马克和凯之间那仅有的一点温暖 。
这部电影片名虽然叫自由坠落,但是却是一次真正的不顾世俗的遵从内心的一次选择。
凯是一个敢于追爱的人,他的每次出击都把握的恰到好处,他会为了爱付出,特别是雨中的那部分,他疼痛并享受着,表情是充满幸福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凯的原因除了颜值外还在于他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没有束缚有些潇洒的人,所以忽视一些他的错误,比如找了女友,得知马克有妻子还选择追求。
马克则是一个矛盾体,黄执中曾经在《奇葩说》里说半吊子得不到幸福,马克确实有些半吊子,他对于凯的爱不敢正面接受但也没有选择拒绝,他对妻子有责任心但也没有克制自己对凯的爱,所以这就显得他有些懦弱,所以最后结局是凯和妻子都离开了,观众都会觉得是他活该,但是他其实和生活中大部分人一样,被道德和周围眼光束缚着,和凯相比他更加的立体,但是却没有凯那么理想。
其实这部电影如果将人物放到现实中,那么不论是马克还是凯都会被人骂死,感到马克的妻子如此的可怜。
但是这只是部电影,导演选择的这个视角使得这部电影还是挺不错的,现在越来越期待第二部了!
马克没有遇到凯之前,绝对没有想过自己会爱上另一个男人。
循规蹈矩而又日复一日的生活,忽然闯进一个另类的灵魂,从此冷色调的天空也开始出现暖阳。
只是,不安分的因子一旦落下便迅速生根发芽,抓心挠肝的,Who are you?
为什么我以前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一次次的试探与攻防,一遍遍的前进又后退;凯的自信和勇敢,却终被爱所伤;马克的困惑与迷惘,也终被爱远离。
马克在这条遍布荆棘的自我认同的道路上,伤痕累累,所幸,结束也即意味着开始。
往前是毁灭,往后是痛苦,倒不如,自由坠落,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去放手一搏吧!
看了部德国片《自由坠落》。
相比流行于国内的美国好莱坞永远的英雄拯救世界,德国电影主题还丰富点,至少《浪潮》、《窃听风云》(德国秘密警察那部,不是港片)这些,都是公认有水准的电影。
《自由坠落》中,警察直男被掰弯后痛苦不堪,终于深切体会到大众对小众的歧视。
这种不理解来自生养自己的父母,也来自平时融洽相处的同事,强烈的隔膜居然只因一个概念。
看到电影结束前男主茫然无措地开车奔在街上,我不禁恶趣味地笑出声来:是的,人类就是这么局限(我激愤地将其称之为蠢),因无法理解世界的复杂,对所有超出了个人经验范畴的事物,均持打击态度。
我觉得,将这样的行为称之为局限是礼貌而克制的。
从来如此。
据说我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当人类初现,在我们眼里,这世界一片混沌,是靠一步步定义时间、空间、物种、公理,才逐步构建了心中的秩序和安全感。
这世界上的一切概念、价值都是我们创造的。
你会不会觉得,对于你我认为的合理还真不必太认真,因为我们毕竟还不知道这世界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我搜了下导演,德国导演斯蒂芬·拉坎特,是个七零后。
《自由坠落》入围了第63届柏林电影节“德国视角”单元。
关于导演的信息只查到这么多。
王小波写过剧本《东宫 西宫》,大约在二十年前,也是个警察直男被掰弯的故事。
忍不住和这部比较了下,我觉得德国导演在故事视角方面更宽广,对人的局限也表达得比较好——警察还是那个警察,对同事友善,训练刻苦,对父母依旧很爱,但是他妈很失望:“我们可没想把你养成这个样子。
”男主某同事,动手狠狠揍了男主一顿,只因他居然也是个玻璃,觉得和他同工作着实被冒犯。
这些是小波笔下《东宫 西宫》里没有的。
大约二十年前的中国时代背景里,所有同志恋人都不得不严守秘密,否则不被“处死”也差不多要“家毁人亡”。
小波剧本里那俩小恋人就跟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啥社会关系都没显露。
当然还有同妻戏份。
《自由坠落》里面给了“同妻”蛮多戏,毕竟她是男友新爱情的直接受害人。
反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挣扎和痛苦看起来最正常且正常。
在豆瓣影评里看到一句话,觉得写挺好的:“因为,我们生来不同,总有一天你会跑出人群,坚毅而孤独。
”我想说的是,人类应不断拓宽边界感,最低,要自知有限,并因此不伤害和自己不同的人。
否则,实在是个,电影里那话怎么说来着?
对,孬种。
如果没有在警校的相逢,如果没有树林里那次大胆地试探。
马克的人生是不是会按照寻常的路线,生子、结婚、工作、终老?
也许会,但我更相信即使不是凯,另一个拨动心弦的人出现时,马克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只能说,在女友怀孕后,这样的觉醒有些太晚。
凯真的很有魅力。
帅气、安静、包容、有时还会冒一些险。
比如树林里和马克的第一次,比如酒吧洗手间里的小药丸。
不多的篇幅将凯吸引人的优点展现地很充分。
开放性的结局总是带给人希望,希望马克和凯还能有新的故事。
晦暗的画面风格透露着些许悲观,从周围人的冷漠也能看到,做出大胆的选择对于马克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
但如果决定朝森林人比较小的那条路出发,就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孤独与压力。
马克跑出人群,独自奔跑着,希望他,以及所有在独自奔跑的人,能够追逐到自己想要的。
因为,我们生来不同,总有一天你会跑出人群,坚毅而孤独。
转载请联系授权 | 李澈 (微信ID:CheLee2017)《自由坠落》是同志心中的一大神片,从开始写【李澈学长】的公众号以来,后台一直有小可爱们留言,要求澈澈写这部片子。
1【德国版的“断背山”?
】即将成为警察的马克(汉诺·科弗勒 Hanno Koffler 饰)有着令人钦羡的生活:和睦的父母,深爱他的女友,还有女友腹中即将诞生的孩子。
在警校训练期间,马克认识了帅气的室友凯(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
凯陪着马克训练长跑的同时,也带着马克去实践之前从未尝试的大胆行为,比如深夜游泳、抽大麻等。
凯喜欢上了马克,并有意表白。
马克起初对同性恋情持排斥态度,在凯的穷追不舍之下最终缴枪。
在日后的交往中,马克不但接受了这份同志恋情,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凯。
这份感情打乱了马克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
一方面女友察觉出了马克的种种异常,一方面凯又希望能和马克远走高飞,同时孩子又即将出生。
所有的矛盾都汇聚在马克身上,面对此番情景,马克又该如何抉择?
影片讨论的是同志群体中老生常谈的问题:自我认同的痛苦和挣扎。
虽然主题老套,但成片的观感度还不错。
整部片子看下来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这种舒服感来自于对影片节奏的良好把控,画面色调的简洁干净,电影配乐的轻盈流畅,更主要是来自于两位主角的表演。
请直人演员出演同志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异性恋演员为了刻意塑造出“gay”的效果,将gay群体中小部分人的行为特点进行无限放大,导致呈现的表演刻意且做作。
《自由坠落》中的两位演员很好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两人用非常自然和流畅的方式,以平常的方式和平常的情绪,完美呈现了两个平常男子的爱情。
整部片子看上去就是家庭琐事,就是观众邻里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在此为两个演员打Call。
《自由坠落》被誉为德国版的《断背山》,但就澈澈看来,还是差点火候。
整部作品缺乏《断背山》的厚度。
所谓厚度,大致是能从个体事件中看到整个时代变迁。
《GQ》前主编在某本书中写道:“用刀将每一个人切下去,都可以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年轮。
”无论是《断背山》,还是澈澈最近在读的《包法利夫人》都是如此,《自由坠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但总体来讲,《自由坠落》仍旧属于同志片的“上乘之作”。
著名作家高行健说:“文学的最高意义是见证人性的复杂性。
”作为影视作品的《自由坠落》这一点上,圆满实现了“最高意义”,值得一看。
《自由追落》获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的最佳导演提名(不了解泰迪熊奖的戳这里《科普 | 世界五大同志电影节,你知道几个?
》)。
《自由坠落》非商业电影,是由德国电影学院资助拍摄。
由于第一部反映良好,第二部已在筹备之中。
2【同志心中的理想男友】凯是多数基友心中的理想男友人选。
颜值高,身材好,话说的少、事做的多,并且有勇气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爱情甚至做出极大的自我牺牲。
这样的男人,时而认真时而狡黠,这样的男人一旦爱上你并对你展开追求,除了比钢筋棍还硬还直的男人,无论男女都会缴枪。
电影的前半段,凯一直处于攻势,特别是丛林中借烟亲吻马克,看得观众的心中小鹿都要跳出来。
高潮戏是雨中“行暴”那场,当马克将凯按在车上,从后面进入时,凯的脸庞浮现了一丝得意且幸福的表情。
那个表情一闪而过,演员的高超演技也借此体现。
从那个瞬间即逝的表情中我知道,凯赢了,他最终攻破了这个起初非常排斥同性爱的男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第一次发生关系,澈澈原本以为是无关感情的,是马克因为女友怀孕不便,找个人发泄欲望罢了。
后来影片中讲到,其实怀孕的女友依旧可以满足马克的。
在女友主动提出要求时,马克以腹中孩子为借口拒绝。
换句话说,马克第一次与凯发生关系,绝不单单是因为欲望。
雨中的缠绵,让马克开始重新进行自我认知。
这就好似积木搭成的玩具房子,抽出一条,缺口只会越来越大,房子最终轰然倒塌。
凯之于马克便是如此。
凯带领马克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断加深马克不同于之前的看法,不断让马克否定原来的自己。
凯在做出种种努力依旧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后,最终选择悄无声息的离开。
马克发现凯离开后,像丢了魂儿的孩子痛苦流涕。
他愧疚,他甚至没来得及对凯说句“我爱你”或者“对不起”其实爱情里,最令人难过的,不是伤害不是背叛,而是错过。
就像《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和叶问,马克和凯成了浩荡时空里的两颗孤星,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牵挂,却再也无从相遇。
3【同性爱情神圣化 ❌ 】关于影片中的女朋友,我始终是抱以同情怜悯之心。
这种同情怜悯并不是站在高位者借着存在或不存在的优越感,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对不幸者施舍的同情。
澈澈对于片中的女友同情,更多是由于她所经历的遭遇、她所面临的困境,她在遭遇中的挣扎和困境中的妥协。
这种同情怜悯,更像是是朋友之间的“同理心”。
(其实这一点设置澈澈也摸不清导演用意,马克女友的人设完全就是妻子的人设,为什么不直接用妻子而改为女友关系,也可能是翻译问题)
我素来不喜欢将同志恋情神圣化的,尤其无法接受将“婚内出轨”的同性感情美誉化。
谁能肯定马克和女友之间就没有感情?
谁能说马克和凯之间一定就是真爱?
或着更恶俗一点的讲:体验到和同性做爱快感的马克,难道自此以后就真的对女人失去“性趣”?
凯彻底消失后,谁能保证马克以后不会与别的男性寻欢作乐?
婚内出轨也好,婚内出柜也罢,错了就是错了。
追求自我没有错,追求爱情更没有错。
同性可以爱,但责任感不能丢。
欺骗一个无辜的女人,这种行为就是可耻的。
并不能因为我爱一个人,就可以将对旁人的伤害全都忽略不计。
在澈澈的价值观里,爱情还是应该有先来后到的伦理。
先来的那个人,陪你走了那么长的路,不能因为后来者的出现就将前者全然抛弃。
毕竟在陪你走的那段路上,对方付出了爱。
能回报对方这份爱的,除了我们的爱,还有责任。
回归到电影中,我相信马克对自己女朋友是有感情的。
从女友要求离开,马克的多次挽留就可以看出。
特别是马克去朋友家找女友,遭到女友拒绝后,马克一个人无助流泪的样子,能看出来,他对女友,对这个家是有责任和爱的。
只不过这份爱,在他生命中的这个特定阶段,被另一个致命魅力男人所给予的爱而吞噬。
前者在面临后者时,无力抵抗、节节溃败。
女友在片中的表演也可圈可点,特别是浴室中“强上”马克的戏份,感情的张力完全爆发,让澈澈看得好心疼。
4【小可爱们理想的结局?
】影片最后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凯的离开,女友的放手,马克孤独地搬回警校。
马克究竟会去找凯,还是重新回归家庭,亦或者怀着愧疚之心一个人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但片中结尾处的一个细节设置地非常巧妙。
在影片结束时的集训长跑中,马克一马当先,脱颖而出。
这与影片开头的集训中,马克总是掉队而遥相呼应。
似乎暗示着在经历了风雨之后,马克也从大男孩成长为大男人,更加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的心,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影迷入戏太深,写了一段设想的结局,澈澈觉得很有意思,看完甚至双眼微微湿润:几年后,一个孩子拉着母亲的手站在那幢有着巨大阳台的公寓门前,孩子看了旁边的母亲一眼,母亲笑着点点头。
孩子像是得到了莫大的鼓舞,颤抖着手轻轻按下了身旁的门铃。
门开了,男人一把抱起孩子举过头顶,让孩子骑在自己肩上。
孩子发出了快意的呼喊,女人站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眼里有淡淡的温情和笑意。
父亲托着孩子一路来到了阳台,远处是成群的小孩嬉闹的笑声。
头顶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孩子和父亲肩头。
“爸爸,旁边吸烟的叔叔是谁啊?
”孩子歪头看着旁边穿着灰色连帽衫一边抽烟一边正打量自己的陌生男人。
“他也是你的爸爸。
”小可爱们理想的结局是什么呢?
欢迎留言:延伸阅读:科普 | 世界五大同志电影节,你知道几个?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同志圈正能量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是微信公众号,不是知乎号。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两位朋友加李澈微信拿红包。
很多人觉得Kay喜欢Marc,显而易见,Kay表达了自己的爱。
可是两人的爱情是由Marc点燃的,他的情绪始终被这个男人牵动着。
从跑道上开始,Marc望着领先的Kay,努力跟上他,但最终只能注视着渐渐掉队。
防爆演习中Marc攻击Kay,跆拳道课上扇了Kay一巴掌,都是莫名其妙的挑衅。
是不是像极了小时候暗恋女生的男孩子做出的幼稚的举动。
Marc一直在理智的抗拒被Kay吸引过去,可是他做不到。
只能自欺欺人。
Kay调来警队,他是害怕的。
当他得到Kay的爱时,他又是多么的开心,跑步对他来说,成了幸福的事,没有之前的痛苦表情,有的只是用Kay说过的话调侃Kay,仿佛那么懦弱的自己不复存在。
确实跟Kay在一起,Marc更强大了。
Marc完全是不受理智的控制心先行动了。
以至于被发现的时候,自己都没有理清这段感情,他也许觉得他可以随时抽身回归家庭,所以一直都不打算对妻子坦白。
他觉得自己只是一次出轨,也不认为自己是Gay,他相信这段感情只是个意外,过去就好了。
可是面对妻子的质问,竟然没有勇气承诺自己不再去找Kay。
他爱孩子爱家庭,我相信他也是爱过妻子的,但已然一种亲情。
他不想放弃家庭,所以尝试逃避。
但他失败了,孩子出生后的喜悦满足不了Marc离开Kay之后的空虚,当发现Kay独身去Gay吧,Marc崩溃了。
跑去质问Kay,满满的醋意。
相处越久,越是发现两人很融洽,Kay带Marc尝试了很多东西,以至于后来kay走了之后,Marc为了排遣压抑把他们做过的事都做了一遍。
也许正是这样,Marc才意识到他对Kay唯一的爱,他也许真的不是Gay。
影片的开头,他和妻子的sex很融洽,可是Kay进入了生活之后,他就自动远离妻子了。
他爱过妻子,而且他并没有对别的男人感兴趣。
而Kay真的是完美男人的形象,警队里唯一并且Sexy的女孩选中了最晚进队的Kay,充分证明了其魅力。
即便知道Kay出柜了之后,依然对其维护。
Kay真的很勇敢,虽然争取了,但也不想毁了两人的生活,最终不辞而别。
在我看来,Kay只是接受了Marc的爱,并且愿意付出去爱他。
离开虽然很伤心,但是他依然可以找到爱人。
不知道第二部会怎么拍,我不知道Kay的选择,但Marc,我很难想象他再去爱其他人。
如果不是Kay离开,Marc很难离开Kay吧,他总是会去找他的,除非这份爱消失。
Marc也许是第一次这么热恋,以至于妻子都是嫉妒的。
嫉妒真是一个高频词,女同事嫉妒Kay,妻子也嫉妒,连最后Marc问那个恐同的男同事是不是嫉妒。
Marc,我们嫉妒你,拥有过Kay。
是不是越好看的片子就越让人无话可说?
是不是现在的我们只会吐槽而不会歌颂美好?
虽然我不一定称得上腐女,但是一直很喜欢男男的感情,可能因为男人的坚强遇上感情的软弱格外有戏吧。
感情也许更真挚热烈,挣扎的也更加决绝。
就像这部电影里的马克,从头到尾都是抗拒的姿态,却不由自主一次一次走近森林,因为那是内心指引的方向,苍白的生活如纸,永远包裹不住炙热的爱火。
虽然这是有悖于我的家庭责任观念的,虽然他表现的如此渣,但是还是想说,那样的爱情好美。
凯是更加勇敢的那个,那是因为他早就离经叛道好多年,他不用面对自己一下子面目全非的内心,虽然他也痛苦,也想全部占有自己的爱人,他却淡定自若。
同志的路上很艰难,他却走的很坦然,坦然去调戏,坦然的暴露,坦然说出爱,接着坦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时候爱情和伤痛可以让人感觉寂寞,也能让人成长,让人可以坚强的面对之前难于面对的东西,结尾比较开放,马克放开了凯,也离开了妻子。
他只能独自上路,却能一直跑在最前头。
经历了这一次痛苦的爱情,我想他变得更成熟了,不仅可以面对外在的流言蜚语、他人的眼光,也能更直面自己的内心吧。
PS:最后想说的是,其中的德国男演员男一男二都很帅哦,男一有点拉尔夫范恩斯的影子,冷峻淡蓝的眼睛,很硬的表情线条,却自有其动人之处,怪不得喜宝当时会喜欢上德国教授。
不厚重,却依然感动。
没想到还是挺成熟的一部电影,节奏的把控也很好,一直是淡淡的情绪,然后每次爆点都沁入身体。
虽然不完美,但是我愿意推荐这样一部电影。
两位主演的表演都很舒服,这是比较主要的,同志电影比较容易出的毛病,就是演员的表演总容易做作。
马克思·雷迈特有比较强烈的查理·汉纳姆的感觉。
另一位主演汉诺·科弗勒,属于猛一看有点弱,电影越往下看,越觉得他是个爷们儿那种感觉。
侧脸有时有布莱德利·库珀的错觉……影片的情绪递进,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几次“跑步”,从试探、到反客为主、再到后来的嬉笑温馨。
同时,借助画面中的天气,烘托情绪:阴(凯第一次试探马克)>雨(马克第一次反客为主)>晴天(第二次做爱前跑步)>黄昏(第二次做爱后的阳台上)>黎明(凯表达让马克跟妻子摊牌时)>晴天白日(最后一次阳台相见)>破晓(马克最后在马路上驾车奔驰)。
马克和凯两人各自的情感都很硬,一方欲拒还迎,一方不问所以,含蓄又强硬。
这种感觉很纯粹,被性或是情俘获,一朝放纵,自由坠落,多情自苦。
影片到了后半段,各方矛盾逐渐都出来了,父母、同妻、凯、马克、警队,影片的情绪也就一波又一波地涌起,越来越精彩与纠缠。
尾声的那场浴室戏,颇为震撼,马克妻子的那句“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嫉妒他”,实为最大的情绪爆点。
最后,人生的插曲最后终成了插曲,“我不能再这样下去”成了坠落的终止,振作起来,反倒是对逝去的这段情的最大的不敬,伴随铿锵的音乐与马克坚定的脚步,生命恢复活力,悲伤,却已泛滥成灾……
KAY真的让我觉得疑惑:为什么要诱惑他,为什么来到马克的城市,为什么还给他自己公寓的钥匙。
马克最后一次在阳台上对着被同事欺凌的KAY说:也许你该搬到别的地方去,当马克一个人发现已经没有KAY的空房间时,我仿佛感觉到了答案。
就算KAY没有出现,马克就会和妻子携手到老吗?跑步是故事的主线。
故事开始,马克不擅长跑步,而跑步测试是警校测试的一项,KAY就是陪着马克跑步,两人渐渐才逐渐有了感觉的。
故事中间跑步成了两人亲密的时光。
在发现KAY已经离开自己后,马克自己去跑了一次步。
回来后对妻子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不想在这么继续下去。
故事的最后,他回到了警校,和大家一起跑步,已经不惧怕跑步的他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嘴角有一丝温暖的笑,是给谁的呢?
自由坠落 (2013)7.82013 / 德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斯蒂芬·拉坎特 / 汉诺·科夫勒 马克思·雷迈特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还在讨论身份认同,以及会让大部分观众对那个同妻产生太多同情,都是编导不明智的做法。模仿《断背山》却将其精髓都去掉了的拙作。
正当一切都非常完美的时候,突然就变成了悲剧!!!!!就不能HE吗!!!!
渣渣
影片开放式的结尾引人深思
问:如何才能让观众对一部已经被拍过无数次的甚至陈词滥调的同志题材电影产生好感?答: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给它一个现实主义结局就可以了。
running man
这种自我认识的题材看上去有点老套的像90年代的同志片,只是警察这个设置会让观众比较高潮一点嘛。
你不承认自己搞歧视,歧视难道是拳脚相加才叫歧视吗,不,暴力侵犯是显性的歧视,你叫男人娘炮,叫女人爷们,将不符合主流期待的行为进行命名,命名本身不仅是区隔我类他类的歧视,其中的羞辱性象征义又是另一重隐性的歧视。而性少数派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其他人当然无法感同身受,从学校、职场中遭受倾轧、熟人的恶语相向、领导穿小鞋,还算身份认同比较成功,至少知道自己是性少数派而袒露于人前,家庭环境的压抑,社会的不包容,则让更多隐性的性少数派无法产生身份认同,甚至否认同性取向、“恐同即深柜”,让他们被动成为情感施虐者,将无辜的“同妻”扯进残忍的骗婚乱局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和接纳,其实是保护所有人的权利免遭侵害,不是一群人成为另一群人乱箭射穿的箭靶,出柜并不可耻,所谓“骄傲”则是勇敢地认同自己的骄傲。
剧本一般,导演和演员不错。
警校的诱人设定下竟然也可以拍得这么土……《自由坠落》这名字也是莫名其妙……
Ich kann nicht mal richtig eifersüchitig sein? 我连嫉妒一回都不可以吗?Bettina的这句话真是震撼。整部片子里不断出现的E-Gittareklänge吵得人心烦,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怎样都不应该吧,况且还是个渣攻。
先带我看GV湖畔陌生人,又看了一部成熟西班牙大叔,这一部直接是有个有老婆刚有孩子的直男如何背叛家庭被掰弯,室友真是步步为营。
被诠释过太多次的主题
自古军、警易出基。
《断背山》借钓鱼之名,《自由坠落》借跑步之名,多处地方可以看到前者的影子,比如妻子的心理活动、母亲在医院撞见二人的亲吻。最爱的部分还是前面一个小时里,雨天车前的初次,和阳光洒进房间的床上,凯这个角色带着狂放和不羁,如果把“自由坠落”拆开的话,他身上是“自由”,马克是“坠落”,但编剧在影片后半部分率先也给了他“坠落”,在马克孩子派对上凯向马克的父母说他深爱着马克,让一个洒脱的大男孩一下变成“恋爱脑”,让我觉得这个人物一下庸常失色了。
两个热评说得好,拍男同总要有个受伤的女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电影对女人都不友好。在女人和男人中选择了男人,暗戳戳的不把女人当人。建议男同题材着眼于他的兄弟们和其他男人怎么看待他作为男同。而不是家庭不和,同妻,出轨。既然性取向男女不重要,那么男主确确实实只是个出轨男,妻子和母亲对他的指责,应该的。能不能不要再这样洗白被同妻了,男同是弱势群体,男人可不是。
又是一个失焦同志电影。IDENTITY is not the key of this fucking problem到底能不能懂!!!!本来只想打两星的但是暧?暧?暧?结局竟然是这样吗~!!
毫无油盐。
警察版断背山
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言语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