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I’m Not There》 文/老丁 有说迪伦是被拍传记片最多的音乐人,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人去确切考证,况且也并非不是,因为迪伦自己人还健在,还远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但可以确定的是,之前的迪伦传记片普遍没有什么影响力,之前马丁·斯科塞斯拍的《No Direction Home》只能算是人物纪录片,但为什么之前那么多人的拍摄甚至编排成舞台剧都只能以失败告终,也许是迪伦不像猫王或者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拥有庞大的大众票房号召力或者商业价值,还有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迪伦实在是太难拍了。
迪伦在流行音乐上的革命意义已经彪炳史册,有关他的歌词的文艺意义也几乎成为一门“显学”,几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就在几个月前还被授予普利策奖,但美国的传媒界却几乎众口一词——不是迪论需要普利策奖,而是普利策奖需要迪论,他早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化的人,一座丰碑式的期待形象,一个凌驾于大众之上的精神偶像。
而他个人后期与外界的相对隔离,他成名之后对记者的若即若离,以及他自己卓越的个人保护意识以及能力,都让“迪伦”这个符号被严重界定,但迪伦这个人又是一个非常不想自我界定或者被外界界定的人,这种虚虚实实的在场和不在场让迪伦成为影象的最佳素材,也是最难触碰并且最难表现的鲜活样本。
好在世界上不只有迪伦一个聪明人,在音乐上,在文学上,在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卓绝人士在维系着生命伦理。
领域之间有共融和互通,比如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迪伦也就并非不可表现,一种合理合适的影象,体现一个音乐人的生命历程在越发显得珠联壁合。
有鬼才导演之称的托德·海因斯就是一个聪明人,这个在《Velvet Goldmine》(丝绒金矿)已经可见一斑,还有一层意义,据说之前好莱坞过去10多年已经准备了大把的银子等着迪伦点头授权,但迪伦最终只认证了《I’m Not There》的版本,并向托德·海因斯的剧组送上祝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迪伦和托德·海因斯两人的通融。
一直被看作是噱头的多人分饰一角其实并非没有先例,早前就有一个音乐剧在表现同样伟大的约翰·列侬,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国家用了9个演员来体现列侬一贯主张的“世界大同”。
和托德·海因斯自己也承认,从《I’m Not There》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就早准备好了跳出《Ray》和《Walk the Line》的套路,用一种气象万千的张力来呼应迪伦,所以克里斯汀·贝尔、希斯·莱杰、理查·基尔、本·威士肖等人的面孔才浮出水面,而在茱丽安·摩尔等一干女演员试镜之后,在确定由影后凯特·布兰切特中标,熟悉电影的人会会心一笑,因为单纯从选角这一项,就可看出托德·海因斯慧眼独具之外绝对有谱。
望眼欲穿之后,影片先在威尼斯收获一个评委会大奖和凯特·布兰切特的最佳女主角,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金狮输给的是张艺谋做主席的《色,戒》,但大家都已经不太在意。
略为在意的是凯特·布兰切特在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中败北,大家也都知道,是届奥斯卡,凯特·布兰切特是最为风光的女明星,这些都是题外话。
而真正影片开始的时候,迪伦首先是一个叫伍迪的黑人小孩,抱着把写着“法西斯”的吉他到处游荡,好感立即又来了,因为大家还都知道,是谁真正影响了迪伦,而伍迪·格斯里才是“迪伦”这个符号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随后克里斯汀·贝尔扮演的民谣歌手杰克,以及那个叫约翰的“再生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迪伦后期对基督和福音音乐的热衷;新生代传奇的希斯·莱杰扮演的拥有和迪伦一样的婚姻生活的罗比,一个因为私人生活面临分崩离析而被受纠缠的丈夫和父亲;理查·基尔在错乱的时空中高深莫测的老牛仔,隐喻因为摩托事故而从公众视线中遁离的时段;本·威士肖版本的阿瑟因为一直迷恋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而一直在阐述自己的主张和怀疑人生;更为惊艳的当然是凯特·布兰切特,黑白影象,现实和超现实交织,亦真亦幻,阴郁并且细腻,表情飘忽闪烁不定,脾气古怪不着四六,分明就是在英国巡演和《Don’t Look Back》时代的迪伦,在汽车里和艾伦·金斯博格隔窗对话的场景惟妙惟肖,坐卧的姿势和弹吉他的背影都让人叫绝…… 更让人叫绝的,是托德·海因斯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生活中的真实迪伦,更没有为了电影去采访或者请教他,只是通过迪伦的唱片和影象资料来接近,一种保持着距离的接近,一种艺术上的逻辑接近,一种断裂的破碎接近,托德·海因斯自己说:“电影从他的生活中汲取素材,6位迪伦会站在一起告诉我们,这个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任何角色,不断前进而又不断否定自己的人到底是谁。
”虽然启用了不少好莱坞明星,但影片《I’m Not There》还真是拍给迪伦自己看的,拍给迪伦的研究专家和崇尚文艺的知识分子们,因为其中有关迪伦自己的生长背景,有关迪伦生长过程中经历的垮掉一代、越战、黑人解放、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包涵了太多的“在场”信息。
对于同时代的人或者研究迪伦的人来说,这些信息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而对于一般的迪伦粉丝,或者普通的观众来说,就显得晦涩并且了无生趣,所以托德·海因斯剑走偏锋,丝毫没有讨好大众的意思;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对于那些标榜研究迪伦的专业人士也不啻为一种折磨,庞大繁杂的资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切换跳跃,在一种措手不及中完成着场景和画片的转接,故弄玄虚并且出其不意,不知道下一步衔接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种方式的确相当“迪伦”。
曾经在美国研究过迪伦的国内乐评人袁越(著有《来自民间的叛逆》,其中有大量篇幅讲解迪伦),看过《I’m Not There》影片后曾放言,“我相信国内能够真正全部看懂这部电影的人不超过10个”,他的意思应该自己是看懂的10个人中间的一个,这种说法还是一种可爱的执拗。
其实电影的名字已经是“我不在场”或者“我不在那儿”,懂和不懂又有什么的界限。
因为单纯从电影看,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商业片,这是一种以迪伦的方式拍迪伦的影片,这也是之前拍过的林林总总迪伦传记电影甚至音乐人传记电影中非常出色的一部。
而迪伦自己之所以选择离开公众视野,也许正是有那么多的人想“弄懂他”,弄懂他为什么一直在变,弄懂他为什么可以“给时代代言”,弄懂他的音乐和他的歌词之间到底是在讲什么,甚至弄懂他和琼·贝茨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而又为什么分手。
那么多人想把迪伦这个人神化,神化之后又有那么多人想把迪伦这个神还原成为人,于是人神之间来回折腾,直到迪伦自己都厌倦了,于是选择“不在场”,谁知道“不在场”竟然也是一种“在场”,哲学意义宗教意义上的诠释纷至沓来。
所以不管迪伦自己是不是被拍传记片最多的音乐人,但肯定是养活评论家最多的音乐人,猫王和列侬没有活他这么时间长,杰克逊又没有像他这样会写歌词。
于是就他这样的差劲嗓子,一个一般意义上绝对的糟糕歌手,让流行音乐不在只是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德·海因斯拍出来的《I’m Not There》真是善莫大焉。
“我不是什么代言人,我只是月光下裸体的舞者”,成名后的真实迪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实在是有趣,有趣到无趣,因为已经被过多的阐释,被过多的神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阐释甚至还不如一定要爬到迪伦家房顶上窥探他私生活的行为更为可爱,但是没有办法,他自己有这个能耐成为一个能够“预测风向的人”,即使到了后期躲进小楼,还是有各类的奖项等着颁誉。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无法脱离公众,就如同作为一个现代人无法脱离现代,一个“在场”的人必须在场一样。
“I’m Not There”出自迪伦一张没有正式发行的专辑《The Basement Tapes》,据说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总是在诱惑面前犹豫不决/现在诱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里/我已远去。
”年近七旬的迪伦回首前尘往事也许会万般寂寞,但其实,从电影《I’m Not There》中,从一干为电影做配乐的Pavement、Yeah Yeah Yeahs、My Morning Jacket、Pearl Jam、Television以及Wilco乐队主唱全数在列,还有Sufjan Stevens和Cat Power,Sonic Youth和Yo La Tengo,老一辈的Willie Nelson以及迪伦多年的好友Ramblin' Jack Elliott……其实大可不必寂寞,聪明人还是大大的有,迪伦自己应该还是可以欣慰的。
ironic, but too intentionaleven thoughI can't stop falling into youwhatever the way you want to beif it's the way you want to besince i'm not there, neither
通过色调的不同,可以将电影分成四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小时候。
导演用的是生机的绿色调,给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就像主角小时候一样,背上吉他,追赶火车,明明小小年纪却有着远超过同龄人的眼界与人生故事,无论面对谁,都可以信守捏来的应对。
第二个时间段用的是黑白色调,我觉得导演选用此色调真的是神来之笔。
思来想去,确实只有黑白色调才能表现出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人物内心的混乱。
历史总是相似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远超那个时代,那他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人眼里的“小丑”,只有时间才能以最公平的视角来为他们正名。
鲍勃迪伦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无论他把自己包裹的再混蛋,他还是那个对音乐纯粹,想通过音乐唤醒人们意识的一位艺术领袖。
鲍勃迪伦绝对是infj(笑)。
多说一句,cate的演技真的好绝,几个动作就把人物在大环境下的疲惫与人物本身灵动演了出来。
第三个色调是冷的蓝绿色调,讲述了主角的恋爱故事。
从两人相遇便持续了此色调,或许这就是导演就从这时便暗示了两人的结局。
此颜色也是主角内心的外化,不管他对外表现的多么张扬与夸夸其谈,其实内心一直都是冷漠与理性的,就像他自己说的,爱或许是他一生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第四个色调是暖黄色,此色调用做了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他的中年时段,第二个一切回归平静的老年时期。
暖黄的色调就好像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心境,平静,但却有着生命的重量。
影片最后最后主角又一次跳上了火车,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变过,经历了复杂又精彩的一生之后,他还是之前那个在火车上弹着吉他,说走就走的流浪少年。
导演的功力真的好高,几个时间段的故事讲述的都非常不错,有始有终。
几段故事的穿插也非常的丝滑。
音乐的加入也恰到好处,因为有故事情节的支撑,即使放了很多首音乐也没有让电影沦为一部大型mv现场。
cate的演技真的每次看都会被她折服。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 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1.never trust a cop in a raincoat.2.beware of enthusiasm and of love.each is temporary and quick to sway.3.when asked if you care about the world's problems,look deep into the eyes of he who asks.he will not ask you again.4.never give your real name.5.if ever told to look at yourself,never look.6.never say or do anything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cannot understand.7.never create anything.it will be misinterpreted.it will chain you and follow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nd it will never change.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转场的技巧搞的太多反倒没意思,也不适合做什么筛选是否了解迪伦的入门门槛。
果然音乐人的传记真的很难拍。
片中的设置六个不一样的迪伦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又想说一遍,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六位当中,我认为演技最好的芭乐老师和本老师出场相当的少。
而出场最多好评最多的大魔王老师我却又实在欣赏不来,既然想要表现迪伦可以是任何年龄段任何人种,何不直接设置一位女迪伦多好,如果性别为女导致和Nico的纠葛显得奇怪不如直接把女迪伦安放在别的时期。
Cate帅是帅的,可惜不是迪伦,她的酷更像是一种拿捏出来的姿态。
演技用力像本片一样用力过猛了。
迪伦老师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内心其实相当痛苦和挣扎的,如果说那一时期的迪伦对社会、粉丝、媒体有漠视,那漠视应来源于内心的浩战让其无心顾及外在,而Cate演出的迪伦并不痛苦,仿佛21世纪刚出道喊着“I don't care anything”的摇滚三流小明星。
我实在无法认同Cate老师在本片中的扮演,她好像太过于在意演出男性性别了,也力求把外表做到最像了,外在用力过猛迪伦本身的特质就弱化了。
迪伦老师常年内心痛苦,应该是那种内心并没有一刻真正饶恕过自己饶恕过世界的人。
这个状态不如全部扔给Christian Bale演,因为他们说到底是一类人,外界好倒是比不上自己放过自己。
我对这类人总是格外着迷,迪伦老师的歌词“Fearing not that I'd become my enemy,in the instant that I preach”也正是对这类人的最好解读。
所以全片芭乐的气质最最接近迪伦,即使芭乐老师瘦冷硬的外表有一定的优势,但内在dark inside,无论是演讲时当众发表骇人言论还是后期宗教时期,都是最像迪伦的。
Christian Bale的大部分电影的演技着实让我忍不住赞美,神到了,形上无需在用力了,所以或许总有一些影迷认为芭乐老师欠火候,我却觉得其他人用力过猛了。
在威尼斯看过此片首映后一直胸怀激荡,即刻就产生了再看一遍的愿望,不过大概还有更多人排着队要看此片,之后的几场放映会场场爆满,终于,我再看一遍的愿望无法达成。
但好歹我有过141分钟令人激动的音乐体验,早已经自觉非常幸福啦。
(有多好看?
这样说吧:如果你喜欢Bob Dylan,你一定要看。
即使你之前并不喜欢Dylan,看后你也一定会爱上他。
另一个你会爱上的人是Cate Blanchett。
Todd Haynes对Cate的改造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世界上竟然有这样橡皮泥一样的人,想捏成什么样就变成什么样?
而这次,电影公映以后,Cate定会成为全世界女同志们的集体爱慕对象!
这一点,我丝毫没夸张。
)但客观地讲,几位Dylan中最出色的是Christian Bale,尽管六位演员都很棒,但他还是脱颖而出。
无论是口音还是腔调,连动作都似,关键只有他并不是单纯地模仿,他给Dylan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但就是那么令人信服。
不过Cate Blanchett身为女人的特殊性抢了风头,我心目中第二出色的是演“Woody Guthrie”的黑人小孩。
配角都很好,几乎抢了主角的戏。
Michelle Williams演的Coco Levington是个大惊喜。
这个角色几乎是Edie Sedgewick的化身,Michelle的演出可比Sienna Miller强一千倍,太美,太神似了,相比,他的老公Heath Ledger虽然戏份很多,但只懂得卖弄鼻音,让我老想起《断背山》,一点也比不过他只有两幕戏的老婆。
Charlotte Gainsbourg也非常好,她跟Heath演对手戏,她的角色Claire影射的是Dylan的前妻Sara Lowndes。
结果我只记得她,一点不记得Heath的表现有什么亮点。
Julianne Moore的角色非常非常Joan Baez,这一点,在放片时引来影厅内阵阵笑声……因为太像了……而她们本来又那么不像…… 说回电影。
《I'm not There》可以说是Todd Haynes最精致的一部作品。
据肉眼判断,至少用了三种不同的胶片拍摄,有那么多大明星和超豪华的配乐,结构前所未有地完整(尽管叙事是零散的片段式),而且还拍了不少外景(-_-)!
跟Todd以前那些简陋而充满灵气的作品相比,这次他的拳脚放得更开,而且不是一点点。
于是,他似乎很想把过去玩过但由于资金所限没能做到理想效果的元素全都搬出来重新展示一把,因此可以看到许多他最擅长的手法:《毒药》里的假纪录片,《Velvet Goldmine》和《Dottie Get Spanked》里通过电视媒体视角探讨问题的叙事手段,《Superstar》和《VG》里的MV感,《远离天堂》里的melodrama式叙事……当然,故事的主线也继承了《Superstar》和《VG》传记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6位演员都是Todd的芭比娃娃,芭比娃娃可以将Karen Carpenter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6位演员更可以。
从个人角度说,《INT》还有一个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兰波——在《VG》中,Todd曾把David Bowie和Bryan Ferry比作王尔德的后人;这一次,他又把Bob Dylan比作是兰波的转世。
当《香水》男Ben Whishaw在接受盘问的时候报上名字:“Arthur Rimbaud, R-I-M-B-A-U-D, Oct. 20th, 1883……”我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何Todd同学居然如此与我心灵相通,不但偏好一致,连YY起来的思路都一样呢?
Ben的造型很成功,连我这个兰波专家都觉得他很神似,远比Leonardo DiCaprio像(当然,我仍然认为形象上最接近兰波的是年轻时的Hugh Grant)。
尽管Todd同学这次出手宽裕了一些,但放在好莱坞,这还是一部相当省钱的电影——Dylan没要版税,明星演员几乎都不拿片酬,许多音乐人免费送了歌……不过,这些音乐人翻的Dylan歌几乎都没能收进电影。
影片中非Dylan演绎的歌我能分辨出来的只有Yo La Tengo和Calexico,片尾,在Dylan自己唱完Like a Rolling Stone后,伴字幕出来的还有Sonic Youth版I'm Not There,真是太好听了,严重推荐,最后还有安东尼小胖子唱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效果也很奇妙。
据说Charlotte Gainsbourg唱的Like A Woman也特别好,不过电影里放不下了,Todd还得意地强调说,Soundtrack出来后你们一定要听听。
再说一下片名《I'm Not There》,我说过我并不是Dylan忠实的乐迷(Todd Haynes也不是),因此之前并没有听过这首被用作电影标题的歌。
此曲收录在60年代的B-Sides专辑《地下室作品集》中,充满了半成品的粗糙感。
为什么Todd会选择这么一首Dylan的歌作为标题?
很简单。
想想Velvet Goldmine,也是一首B_sides。
这是一首诉说的是一个人想出现在另一个人的身边提供援手却力所不能及时的焦虑和痛苦。
“我多么想在你身边,但我不在。
我走了。
”说的是谁呢?
是Bob Dylan自我审视,是Todd Haynes的想象?都是。
Todd在发布会上说,第一次听这首歌,他就深深被迷住了。
除了这首歌表达的这种力所不能及的痛苦外,他还联想到兰波(Arthur Rimbaud)有名的一句诗:“I is another。
”这种“在别处”的疏离感,与Dylan人生的复杂性和诗意是多么的吻合。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却似乎几乎没说到重点。
请原谅我在劳累状态下的思路混乱。
究竟为什么好看,我想喜欢过Todd以前任何一部作品的人都明白。
顺便说个小八卦,看《I'm Not There》前,我在威斯汀的露台上遇到刚看完一部片,还在等下一部片开场的Gregg Araki。
伊正好有时间,于是俺很兴奋地跟他聊了一下竞赛片的观感。
不出所料,他说目前最喜欢《色戒》,接下来最期待《I'm Not There》。
说到Todd Haynes的名字,他就两眼放光,盛赞起来。
他说《Superstar》永远在他心中占据着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and all Todd's movies are always very interesting。
我瞬间明白,为什么这两个人我都喜欢。
说了那么多好话,再说坏话。
第一,显然Todd Haynes并没有像喜欢David Bowie那样喜欢Bob Dylan——《INT》没有《VG》那么有激情,每一分钟都感觉得到。
结尾尤其明显——Todd也太草草了事了。
这是他最没有力量的一次结尾。
第二,这个片子里有一些非导演剪辑的痕迹,比如heath ledger和richard gere,这两个演得最差的dylan,却有相当高的出现频率。
至于Cate Blanchett那一段超重甚至开始有点卖弄的戏份,不用说了,一定又是哈维·温斯坦的主意。
*****补充分隔线*******时隔半年后看了第二遍。
理性地看此片时,有一些问题是我后来想到的:可触摸的真实,背后道出的却是不可触摸的深意,这是Todd Haynes最擅长的。
如果把此片看作是bob dylan的传记片,甚至“纪录片”,那么你首先已经错了。
它的确引用了大量史实,但是目的决不是告诉你bob dylan的生平是怎样的,弦外之音才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它其实不是一部传记片,借dylan故事,Todd Haynes诉说的是那一代人的情结。
他理想中的dylan,像Rimbaud一样,早在仍然年轻时就死去了。
也许,I'm not There这个标题本身还有另一层意思——The poet, prophet, outlaw, fake, star of electricity, that Bob Dylan is gone.
七个简单的原则,对隐藏的生活来说。
第一,永远不要相信穿雨衣的警察。
第二,对爱情充满热情。
第三,问一下是否对世界的问题关心,在那些询问人的口气中探寻一下第四,永远不要说出你的真名第五,当有人看着你,永远不要看第六,永远不要说,或者做任何事对你来说无法理解的事第七,永远不要创造任何东西,它会背叛你,跟着你,一直跟到你余下的生活
虽然通常来说多媒体的方式因为有影像的辅助都会比较通俗易懂,但如果你不了解Bob Dylan,就别指望通过这部《I'm Not There》来了解他,那是我犯下的错。
也许《No Direction Home》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Martin Scorsese竟然也会拍这种电影,我原来以为他只会给Al Capone立传。
于是我在读了Bob Dylan的维基百科后又卷土重来。
Bob Dylan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犹太人,1941年生人。
影片的导演Todd Haynes用了六位演员表现Bob Dylan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用了不一样的名字,更使用的多线程手法甚至让人感觉本片“扑朔迷离”。
抗议者Christian Bale在片中叫Jack Rollins和Pastor John。
Jack隐射了六十年代早期的Dylan,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关于民权和反战主题的歌曲。
1963,Dylan和当时极力赞赏并支持他的民谣女皇Joan Baez(片中Julianne Moore扮演的Alice Fabian)曾经参加了著名的民权运动游行,“华盛顿大进军”。
正是在这次大游行中,Martin Luther King发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
Dylan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
1963年底,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之后,他前往接受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仪式,他带着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
在此之后,他逐渐远离民权运动和抗议歌曲。
Pastor John代表了1979到1981时的Dylan,1979年,他成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
宗教信仰影响了这段时间的三张专辑,Slow Train Coming、Saved和Shot of Love都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
Christian Bale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演员,大背头,飞机头,爆炸头都那么有板有眼。
摇滚明星Cate Blanchett饰演的Jude Quinn。
Jude代表了1965到1966的Dylan,六十年代的民谣音乐界,对于摇滚乐的出现与盛行普遍感到不满。
Dylan却在1965年的民谣音乐节中,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电吉他表演。
他仅演唱了三首歌就被愤怒的听众赶下台,这被认为是他从民谣转向摇滚乐的转折点。
1966年5月,在曼彻斯特的表演中,台下的听众冲着他大叫“犹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这个时期,Cate饰演的Dylan总是紧锁眉头,他放弃了原先的抗议歌曲。
剧中他说到,“连肯尼迪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难道我可以?
难道音乐可以?
音乐只是音乐。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一直延续到1975年,也让他了解到音乐并不能承载太多东西。
Cate也因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片中Jude有一次匆匆赶来赴约,和四个西瓜头小男孩嬉笑打闹,就是传说中的Beatles。
童年Marcus Carl Franklin饰演Woody Guthrie。
Todd不仅让女人来演Bob Dylan,还让黑人来演,想法着实怪异。
Woody Guthrie是Dylan的偶像,他的早期作品受到Woody Guthrie和黑人布鲁斯的影响。
黑人男孩Woody对传统音乐了如指掌,他甚至能比火车上的老人知道更多更久远的东西,但那始终都是别人的音乐。
在旅行途中,一位女士对他说:“Live your own time, child, sing about your own time”,也让他深受启发。
Woody也代表了一个注定了无依无靠,永远生活在路上,“like a rolling stone”的Dylan。
隐士Richard Gere饰演Billy the Kid。
Billy隐射了Dylan曾经出演过的Sam Peckinpah导演的电影《比利小子》。
片中在小镇Riddle的隐居生活也表现了Dylan想逃离聚光灯的一种想法。
实际上在1966年,Dylan曾经因为摩托车事故身受重伤,一度隐居在Woodstock,他也是这个地方最著名的居民。
Woodstock到现在40年了,陶喆也用它设套让听众浮想联翩。
李安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同样值得关注。
后者片源很冷,下不太动,听说Martin Scorsese也参加了此片的后期制作,真是个文化人,错看他了。
凡人Heath Ledger饰演Robbie Clark。
在片中,Heath饰演的角色代表了Dylan的演员身份,并涉及了大量他的家庭生活。
Heath在片中有一场戏中戏,扮演了Christian Bale饰演的那个Jack Rollins,有点拗口。
如果Todd让六个人都用一个名字的话,岂不是变成Dylan扮演了Dylan了吗?
片中Charlotte Gainsbourg饰演的Claire可能代表了Dylan的前任妻子Sara Dylan。
Dylan于1965年和他的第一任妻子Sara结婚,并于1977年离婚,共有四个儿女。
Charlotte扮演的Claire让人印象深刻,但Sara实际上是一名时装模特,舞台剧演员,出身于维明顿。
不是法国人,也不是画家,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诗人Ben Whishaw饰演Arthur Rimbaud。
Rimbaud也是Dylan的极为仰慕的一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引用Rimbaud的诗句。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Rimbaud受审的过程中所说的话都是Dylan在过去访谈节目中的真实资料。
他在片中的一段“七不规范”也很有意思:1. 不要相信穿着雨衣的警察2. 当心热情和爱情,它们都是一时之快而且飘忽不定3. 当被别人为起你是否关心过世上的重大问题时,紧盯他的双眼,他就不会问第二次了4. 不要说出你的真名5. 如果被要求审视一下自己,也千万别这么做6. 不要说、也不要做任何你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事7. 不要试图创造什么,它会伴你一生题外话,犹太人里影帝影后辈出:Dustin Hoffman,Harrison Ford,Natalie Portman ,Jake Gyllenhaal,Steven Spielberg,Woody Allen,Scarlett Johansson。
参考资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I%27m_Not_Therehttp://en.wikipedia.org/wiki/Bob_Dylan相关作品
没有方向的家 (2005)8.82005 / 英国 美国 日本 / 纪录片 音乐 传记 / 马丁·斯科塞斯 / 鲍勃·迪伦 琼·贝兹
比利小子 (1973)7.81973 / 美国 / 剧情 历史 西部 / 萨姆·佩金帕 / 詹姆斯·柯本 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9)7.7200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李安 / 迪米特利·马丁 艾美达·斯丹顿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 (1970)9.21970 / 美国 / 纪录片 音乐 历史 / 迈克尔·沃德利 / 琼·贝兹 里奇·哈文斯
这几日正穿着印有鲍勃迪伦的T恤招摇过市,假如不嫌脏的话,明天也许还会穿一天。
他的传记“像一块滚石”一直是我推荐给人物记者的首读之作--请像鲍勃迪伦写自己那样去写你的访谈对象。
胡吗个到我家串门的时候,惊奇的发现我在放鲍勃迪伦的另一个影像传记,这个颇似中国的鲍勃迪伦的家伙野心嫌少了点,或者说21世纪最初几年的中国缺少反叛和先锋,一切都在跟随状态下的平胸世界中窃取真知。
这个“我不在那儿”的电影最初没看大懂,原谅我要在导演用6个长相完全不一样的演员来拼凑一个完整的鲍勃迪伦的设计中穿行和冷笑,这个向鲍勃致敬的电影最终滑向了安迪沃霍的影子,并且对金斯堡的刻画毫无力度而且像个SHAX,这些都是败笔之所在。
但丝毫不妨碍布景中对美国1960年代的回顾、眷恋、缅怀与好感。
这是美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金斯堡、克鲁亚克和鲍勃,创领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精神。
文化偶像的大众境遇获得了流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确立,靡烂的风气、性、自由、毒品刚刚开始。
我并没有完整的听过鲍勃迪伦,他的音乐不是一下击中你心灵的类型,而是需要用训练过的耳朵去辨别,那来自一个时代的审美怪癖与声音变迁。
电影中许多格言应当聆记,我现在就应该去找找,并把它抄到自己的语录簿里。
··········我不是文艺青年··
Kate is great。
我太反感开头那个小P孩自以为是的蛋逼了,所以我只好给删了
花哨的无聊
完全乱78糟的,睡得我不行,我承认我智商低,我没文化,我非主流,这外表花哨的片儿我完全看不懂
用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人的一生中不同的经历与侧面,单独抽离塑造,多么天才的想法。个人最喜欢小孩子那part;本老师的部分则太少了,但听他讲台词已属享受,更何况爆炸头音乐人造型好看又灵光;Blanchett的确令人惊艳;我并非Dylan的歌迷,却非常享受这部戏,远距离探究一个人物使传奇更为传奇,这是传记片诚实的突破。
完全看不懂么
零散 不是狂热的民谣乐迷 对真实了解得太少 自然是索然无味 不知所云
對於非美國國民來說,我對於美國的音樂歷史一點興趣都沒有,我只想知道BOB DYLAN何以這麼成功,可惜看了前半小時,都是全部廢話。垃圾片。
cate最到位 个人偏爱 ,这片儿最好看两遍
他n的,又一部看不懂的片子,而且纯粹没有弄明白的欲望。。
无疑大魔王最像
为何总是对音乐电影有感觉,我也不知道,总觉得很容易就进入故事情绪中了,值得一看的片子
Rock music means freedom!I love Cate!
以此纪念我买了一张翻译巨烂的碟。
可能这就是传记片唯一的形式——承认它只是由演员所扮演的虚构故事,要抹除一切地用虚构还原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形象。
名利场导演,用花边新闻和八卦凑出来的“传记片”,歌词全部都用错了
只有cate那段儿能看!
CATE BLANCHETT的反串太帅了!!!Julianne Moore老的都认不出来了。。。不一样的传记片,完全FANS向
都是讲的一个人,为什么名字都不同?看得我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