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莲花,菩提树下,用神秘的图腾将我们引入香巴拉的深处,探求着这方极乐园的人间香火味。
没有浮夸的雕饰,没有戏剧的冲突,有的只是藏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淌着淡淡的的欣喜与浅浅的哀愁。
导演通过,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带领观者走进这片纯白无暇和睦相处的雪域高原。
一、禅意盎然的诗意语言 纪录片以颇具禅意的解说词,旨在写出意境的高远点名了,影片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朴实无华的真善美。
纪录片以这样的解说词开始“高山、深谷、草原、密林,这里被人们用藏语赞誉为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既介绍了香巴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与所拥有的,充满诗意与禅意,以及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观,以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为描述,体现了对香巴拉的无限赞美与无限的憧憬。
使观者不由想揭开这层香巴拉神秘面纱的帷幕,走进去体会人文关怀,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神秘魅力。
导演跟重视人文关怀,以这样的解说词“走出去,更清楚地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为中心,总引起了乐园一篇中的六个关于,香巴拉居民的人生轨迹,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然后走出去又走回来,念念不忘的便是这片土地,这一方水土养着这一方人,这一方人又用独特的方式,尊重着这片土地,尊重着这片土地生长着的动植物。
以这样诗意的富有人生底蕴的解说词,更是纪录片本身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与流淌着的对人地关系的关怀。
二、意蕴丰厚的镜头语言 这部纪录片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角度转换、精巧构图,使观者以近乎全知性的视角感受着香巴拉的真善美。
而当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导演对于长镜头的使用。
在秋收季节却遭到梅花鹿的袭击,村民采取各种方式来阻止粮食的丧失,其中一组长镜头,便是跟着当地的妇女一起爬上围栏,加修围栏。
摇摇晃晃的镜头,铺天盖地的暗沉的天色这一自然光线的拍摄,给予了观者以真实感,现实感与参与感,感受到了藏民对于梅花鹿以及这片土地万物的尊重,藏民的善良与他们古老的传统习惯的保存都是观者不由的赞叹,同时,深深陷于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深深思考。
在讲到骑马片段时,一组长镜头拍摄马腿奔跑,通过放慢速度,使观者能细致的观察到,马腿的强劲有力,赛马者的高超技术,那飞扬起的尘土,既是对马本身有利魁梧的赞叹,又是对赛马者的高超技术的赞美。
这段中将节奏放慢,连续的一组长镜头,感受藏民们养马放马赛马的原生态美学,是观者迫不及待的走进那个世界,感受马背上的趣味。
从而更进一步的走进赛马的奔腾的生命力和当地民俗风味的意趣。
三、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 纪录片通过细腻朴实的细节描绘展示了当地的人文风情,亲情友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尊重。
帕花甲的小儿子,在得知父亲赛马得到冠军的那一批,马要被卖给俱乐部时。
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拍摄表现出了小儿子的不舍,看出了藏民们对于马天然的依赖,天然的清净,仿若把他们当做亲人,这是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难以做到的,人性趋利使乃天性但在小儿子身上,那股纯真真实自然就照亮了众多观者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人性的纯洁。
在描绘到泽仁拉姆片段时摄影师邀请她拍照低头的那一抹羞涩充分显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藏族小姑娘的纯真可爱,而在拍摄时与白鹿相处自然的动作,抚摸白鹿的自然无不体现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
而在与同伴谈论要去到大城市时,眼中掩饰不住的欣喜与雀跃,但通过用手不断的摸翠色的水杯时,把一个久居香巴拉的小姑娘的局促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为拍摄对象,丰富了形象,也使观者更全方面的了解到香巴拉居民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藏区的秀丽山川,还是直达人心的说出坚持就是胜利的可爱淳朴的藏区人民,和那些色彩丰富的独特的藏族服饰,与独特的传统风俗都是观者倾心不已。
导演通过这一纪录片传达给观者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也将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处于都市中人们的生活。
转载,来自甘孜日报藏语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这里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香巴拉深处》的第一集主题是《乐园》,讲述了六个在四川藏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草原男孩达娃亮吾因为家里的马姜玛尔要被卖掉而流下男子汉的眼泪;金川梨花沟里的奶奶操持一生,无怨无悔,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藏族姑娘次仁拉姆为了减轻当地女性的辛劳,立志苦学裁缝手艺并教会其他的姑娘,偶然间遇见了设计师五之,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里有草原人家与赛马、与牦牛之间的和谐亲密,有着只在高原上才有的信仰,有着人性的光芒。
乐园,不再是村落小镇,而是人心中的信仰与爱。
就如纪录片中说的“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香巴拉深处》帧帧画面精美绝伦,随手截图都是一副壁纸,听着意大利音乐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片头音乐,更是让你鸡皮疙瘩掉落一地。
《香巴拉深处》以全新视角聚焦了川藏地区,运用史诗般恢弘场面和禅意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把遥远的“桃源想象”给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视觉化定义,由此展现了在川藏地区这种极端环境下,藏民的生存智慧和温情。
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快”时代里,舒适便意味着淘汰。
我们无法爽快地抛下手上的工作,不负责任地“说走就走”。
但竞争随之带来了疲惫和劳累,身体被压垮,是我们最不愿意瞧见的事。
《香巴拉深处》除了视觉上会让你享受到天然去雕饰的山川秀丽,在人文情怀里,还会唤起你童年记忆、撒丫子欢跑的赤子之心。
正如知名音乐人老狼和小柯为影片联手创作的主题曲《无忧的蓝天》中唱到的:“最初的自己无忧无虑的蓝天,最初的自己没有忧伤的世界。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得体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让人目不转睛。
不仅如此,《香巴拉深处》在制作层面上,也采用了国际化一流技术——从片头的创意设计,到顶尖的4K摄影;从设计元素、字幕形态,到绝美高清的的画面输出,赋予了影片以现代感,表现了创新意识;又赋予了影片以社会历史感,表现了传承精神。
一方面,影像的高质量呈现依托于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全方位探索了未知的藏区圣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大的视觉盛宴——蜿蜒的崇山峻岭,潺潺的溪水山涧,苍苍的巍峨雪山,让雄奇诡谲的神秘大地,在4K的镜头下展露无遗,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故事叙述也具有创新突破。
导演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使人在观看时更能专注体会藏区的人文情怀——你会对即将失传的藏纸工艺揪心和惋惜;你会对藏汉和中外人民相爱欢雀和鼓舞;你会对藏区有全新的解读,对藏民有更崇高的敬意,更会唤起你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和初心。
除了追求视觉盛宴及人文风情,观众在观看《香格拉深处》时,还能深入了解川藏旅游的绝妙路线。
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静距离接触。
每一个地点都能成为你下一站旅途的中点。
而对于去过川藏的游客们来说,也一定能在记录片中寻觅到熟悉又陌生的回忆。
【画面来源B站】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红尘滚滚,纷扰太多。
既然生于红尘,又岂可不被它干扰。
渴望一份净土,却无法找寻。
这部四川藏区的纪录片,为我们讲述的就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状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太阳东升西落,人们春耕秋收。
一切简单,如同这里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简单而朴实。
他们跟随四季变化迁徙自己的族群,他们沿用传统古老的方法坚守着自己的文明。
“平坦的土地上没有好的药材。
”所以藏民们,不畏惧高山风雪,不惧怕悬崖峭壁,从艰险处采得真正的好材,将藏族医术流传下去。
这是一种可贵的坚守,也是一种可敬的传承。
也许,他们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外面高科技支撑的医学研发,可他们有源自千年的力量守护健康,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精华,因他们不怕苦难的心而发扬璀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药材里草药的香味和药性,所有工艺步骤皆是手工。
反观净土之外的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不在少数。
浮躁逐快、急功近利,精致的利己主义、轻易忘却的责任。
在这个快速进步的社会,是金钱的诱惑太大,还是人们本就缺少信仰?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净土,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快乐无忧的生活,过着田园般诗情画意的生活,远离社会里那些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
在这里,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净土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态度。
不是没有困难和挫折。
要担心被鹿群毁坏田地,要为生计奔波卖牛,要居无定所四处迁徙。
可正如藏民说的,困难熬熬都会过去的,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在一起就是幸福。
香巴拉深处的他们在这种环境里尚且不觉得辛苦。
那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如此贫乏,如此不幸?
我们又为什么去抱怨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兴许是物质的欲望,兴许是急于求成的功利心,兴许是贪图享乐的涌动,让我们忽视最原始的幸福。
看完《香巴拉深处》,我们兴许能够理解,为什么它是人类的乐园。
不是生存在这里,就没有烦恼,就不会孤独,就不会生老病死,就不会面对生离死别。
而是,因为生活在这里,人们懂得的是感恩,坚守的是信念,拥有的是忍耐。
世间本没有什么双全法,婆娑世界本来就是由幸福悲伤交杂,正如佛家说,念不一不生净土,情不深不堕婆娑。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经历这个世界的磕磕碰碰,一路跌跌撞撞,不可能像孩子那般单纯无忧,但可以活得如同藏民一样,坚守美好的信仰,踏踏实实做人。
现在都市节奏太快,竞争太激烈,既然无法躲避,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懂得,时常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正如那句,不要因为有了远方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让脚步等等灵魂,你或许会发现,香格里拉,也住在你的心里。
那个纯净的世界,从未离开。
人间极地是情怀的宝藏乐园 ——浅析《香巴拉深处》艺术特色
树深鹿栖,高山深谷中蕴藏虔诚信仰;悠扬藏歌,草原密林上奔跑的马背民族。
《香巴拉深处》是一部描述人情世态和时代风貌的人文地理类国产纪录片,呈现川藏地区瑰丽迷人,雄奇诡谲的自然景观,描述藏区人民,平凡、温暖而生动的故事。
导演用多线叙事呈现深处情怀、两级镜头捕捉风味生活、真实同期生缝合生活画面,真实的记录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表现了香巴拉文化地域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命之美。
多线叙事展现人文之美 导演用三个不同的藏地风域和人文风情勾勒出三个独具风味的故事。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神秘图腾打开的是一个通往秘境的世界。
第一个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村民亲切的介绍家乡风情。
在深邃的眼眸中,秋波涌动一股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怀,暗波涌上眉梢。
第二个故事,一支悠扬的赞歌从羌族自治区飘扬而来,牧民格桑多吉骄傲地介绍自己草原冠军马。
帕花甲用一条缰绳便套住了牧民生活的乐园。
第三个故事,一带梨花落雨压枝头,金川奶奶用柴锅熬制梨花膏,清风中漫溢着清香,一年之计在于晨的劳作便是奶奶一生的作息。
在四川极地香巴拉深处,你也能一窥川西居民勤劳生活中淋漓尽致的智慧和纯真情怀。
马背上的民族 两极镜头书展生命之美 纪录片在叙事中用两极镜头括展极地风光,用辽阔的远景和细腻的特写,再现地域风情中蕴藏的精神乐趣。
镜头用远景展现辽阔青稞农田自然风光,用特写推进村民在农田收获沉甸甸果实的喜悦;用远景描绘一幅鹿群在农田上奔驰的画面,细腻镜头特写村民在烈日绑栅栏劳作的艰辛,为保护收成又不伤害鹿群。
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背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依旧乐观、坚韧、包容着生活。
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感情和信念。
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香巴拉、丰富了乡城、丰富了世界。
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崇高的生命是人们虔诚的信仰一生的追随。
真实同期声感知自然之美 纪录片的声音元素以同期声为主,精致细腻的解说词与真实的人物对话,使得影像表面的客观性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极致发挥。
湛蓝的湖泊倒映着白皑皑的雪山,原始森林中一派生机盎然,香巴拉村民其乐融融地介绍着西川风域,花鹿、奔马、牦牛群在丛林间和草原上享受着阳光,这里是传说中的人间天堂,也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原始森林中轻灵的花鹿鸣叫声,草原密林上奔跑的马蹄声,牧民观赛的欢呼雀跃声,马背上孩子的笑声,众多迷人景象交叠在一起,让人感知千姿藏域风光,不禁对香巴拉深处心向往之。
导演闫大众用极富表现力的画面让观众闭上眼睛,就能听见万物的声音;睁开眼睛,香巴拉之梦,就在眼前。
香巴拉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
最终它也指向的是一种生命至美至纯的境界。
《第三极》、《极地》这两部藏地纪录片把拍摄目光放在西藏,而《香巴拉深处》则聚焦四川藏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部纪录片有不同又一脉相承,《第三极》的总制片人颜占领也是《香巴拉深处》的总制片人。
总导演闫大众,是曾辉煌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编导。
看这样的人员构成,这部片子不会差。
摄制组用两年时间,行程11万公里,穿过四川甘孜、凉州、阿坝等地,270天跟踪拍摄。
最终从40个人物故事,选用20多个进行讲述。
“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
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现实中的香巴拉: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高山、深谷、草原、密林。
这里还有超过18000多种植物和2000种脊椎动物在此共存,许多古老的民族在此落地生根。
如果跳过片头,你会错过导演组的用心和意大利作曲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唯美的音乐。
在片头,转经筒、佛塔、神鹿、经书、莲花……共同构建了虚拟的极乐世界。
这部纪录片由5集构成,分别是《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
5集中不同的故事和片段,共同构成了四川藏地人们生活的日常。
而且本片独有4K超清镜头,精美地还原藏地风景人物,让每一帧都美如画。
在草原上,人与动物相伴而生,共享相同的草原、水域,和睦共处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
麦冈村气候温和,农作物丰富,梅花鹿也会跑到田里偷吃庄稼。
但梅花鹿是保护动物,又是山上的生灵,村民不能猎杀它们。
只能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扎围栏,不断加高,这样反倒增加了自己的活动量,甚至有人从高处掉下摔伤。
然而不守住庄稼就代表着一年的收成没有了,村民只能在夜晚分成小组在庄稼地里巡逻,追赶鹿群时,还不能追得太急,担心鹿群受伤或死亡。
由于退耕还林,现在很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下来,但赛马和放牧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帕花甲的赛马姜玛儿的名字迅速在一场赛马比赛后传遍了整个草原,它是一匹冠军马,而拥有一匹冠军马是一个家庭的最高荣誉。
姜玛儿也是帕花甲儿子达娃的最爱。
“坐汽车会晕车,但是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很舒服”。
人和动物相处久了就会有感情。
为了让赛马接受更专业的训练,父亲准备把它卖给俱乐部。
送姜玛儿离开的时候,达娃儿子忍不住地掉眼泪,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能送他一匹新的赛马。
牦牛是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最忠实的依靠。
当牧人随季节迁徙的时候,牦牛是最合适的驮运工。
它们的牛绒用来制作衣服,牛毛纺织成牛毛布,用来缝制帐篷。
牦牛奶可以用来制作酥油和奶制品,为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牧民提供营养和能量。
草原的生活主要依靠牦牛,从小在牛群里长大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得他最亲密的伙伴。
泽仁拉姆是个很美的姑娘。
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缝纫技术,已经是家里第三代裁缝,村里人的藏服,几乎都出自于他们家。
五之是来自北京的设计师,为了寻找灵感来源一直在川西工作,她找到泽仁拉姆,想让她当模特。
他们让村民自己做模特,用传统的元素设计衣饰,通过拍摄写真,让传统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次仁拉姆要代表裁缝工作室去北京参加一次展览,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她的眼里有不安,但好像也有更多的期待。
香巴拉深处,一代代人走出去又回来,他们不断探索着自己和世界,但从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可爱忠厚的伙伴、生生不息的生命还有家乡的一缕缕炊烟。
第一次写长影评,还是正经的,写给这部令我向往、敬畏、仰视的纪录片。
可惜真的没有文笔,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用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和表达,只是个人的简单感受而已了。
可以说这真的是我看了最美的纪录片了!
拍摄的角度和手法将整个川西高原地区的美展现到了极致!
美到令人窒息。
在那里雪山是那么纯净,山谷是那么幽深,灵魂是那么美好,万物都被善待,一切都和睦融洽。
《香巴拉深处》里的各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的显示了那一点随遇而安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天真满足的微笑,所有的人和事好像都是那么纯真简单,但又始终怀着一些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从纪录片的名字香巴拉这一名词开始就吸引着我,从小听的传说神话里提到香巴拉就会很神秘。
但是我从来没有自己去对香巴拉了解过什么,只是学了地理以后知道香巴拉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位苦行僧,结冰了的湖水,苦行僧赤脚行走在冰面上,他说修行久了每天都能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各种鸟的叫声是美的,风吹的声音是美的,花开的声音是美的,彩虹是美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
我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哭了。
我觉得人活着的时候这就是幸福,每天醒来听到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鸟叫虫鸣,猿啼鹤唳都是美的,感受各种大自然的形态,风拂过面庞是美的,脚踩在冰上是美的,看花开是美的,看彩虹出现是美的,看四季更替是美的,当你看一切都是美的时候,那不仅仅是大自然美,更是心灵的美灵魂的美。
那时人就会像山间的一草一木,空中的一云一雨,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那时万物真的融合了。
那时不会再想什么物质和钱,不会再担心自己的肚子,做什么事都很满足,砍柴也好种田也好,吃什么也都很满足,野菜也好稀粥也好。
很美很满足很幸福。
因为太美太幸福而开心的哭,也因为这样的幸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而无奈的哭。
香巴拉深处的美让我向往,但是我可能很难去成为美的一份子。
我不喜欢也不讨厌现代的城市,但是飞速发展的社会让我缺乏了安全感。
苦行僧也好香巴拉深处也好,启发我的,更多的也许是自我的调整,并不是环境的调整,我想我可以为自己做的,是坚持喜欢的事情,不要放弃,还有尽量让自己住的小屋子舒适一些,把更多喜欢的物,事,人融进我的生活里,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慢慢的,我也可以感受到早起的阳光是美的,下雨的城市是美的,路上的行人是美的,吃的粗茶淡饭是美的。
我在努力,也会一直努力,奔向我的幸福。
“他们不在意时间的长短, 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并不明显 他们也不计较投入的多少 天很高 地很广 需要什么就在身边 他们会忽略很多 心无旁鹜 只会留意最在意的那一件事 一个细节 一个心念 一个人 一条路 他们都是简单的人 以全部的身心智慧和善意 他们踏入了香巴拉的大门 忘情恣意, 有时又会在香巴拉的深处 遥相挥手”。
“有所敬畏,才能无畏。
” 取之有度,敬畏自然,方能和谐共生。
坛城:“可以辛苦的拿起,也可以轻松地放下,世间繁华不过这一掬沙。
”
我读过最美的情诗,就是你的名字我越过最纯净的景区,就是你的身躯我见过最动人的面容,就是你儿女的笑脸——观看《香巴拉深处》有感仓央嘉措曾经写道: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人说,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的,有人说,是写给香巴拉的,也有人说,是写给佛法修行的。
在看完《香巴拉深处》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就是写给香巴拉的。
香巴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
它是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带着对西藏的情怀,对信仰的向往,我认真把这部《香巴拉深处》看完。
《香巴拉深处》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毛垭大草原的一广无垠,领略了格聂神山的庄严神圣,欣赏了雪峰印金边的自然美景,看到了藏族人民朴实勤劳的耕作,看到了邻里和睦家族团结的臧家生活。
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此隐蔽的人间天堂有幸经过众多单位联合拍摄让我们大众所见识。
这部纪录片导演,巧妙的构思,分别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片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睦相处的四川藏区,向我们展示了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
整部片子,拍摄手法多样。
有唯美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到昆虫和羚羊的静态世界,也有从高空拍摄让我们将川藏美景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还有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让我们在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出他们生活的。
可是说,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唯美和写实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穿插,算得上中国顶尖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部纪录片处处打动着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体现的藏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因为热爱,因为深爱,因为挚爱,所以坚守,所以传承,所以不离弃。
在第二集里,有播出藏民制作藏香的过程。
这种市面上很寻常的药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已经有上千年,需要五六十种药材。
为了保证它的药性和药材的香味,藏民们坚持手工熬制,采用水淹磨法,每一步都离不开藏民的双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医药的深情。
在第三集《秘境》里,当我看到王正阳,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以后选择长期在这里研究生物,不畏高山阴冷,不畏山川险峻,我想,这么让他坚持的,除了这里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值得探究,还有就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
原来,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当地人对它忠一不二的挚爱,也让每一个拜访过,看过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狼和小柯。
两位中年音乐才子,在阅历千帆,尝过人间冷暖,更是把主题曲《无忧的蓝天》唱出了纯净,唱出了一颗对生活对人间怀着赤子之心的态度。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直在无忧无虑的蓝天,一直在寻找没有忧伤的世界。
”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在这部《香巴拉深处》中,看到那最后的人间仙境,找回你我曾经纯洁的信仰。
人物同期声的精湛运用,让纪录片整体的艺术层次升华,也使《香巴拉深处》结构完整。
既有辽阔的感悟,“旧社会这个山谷有很多猎人,现在时代好了人们也富裕了,人不再捕杀动物,动物也不再惧怕人类。
”也有轻柔的真情流露,“在山里待久了,人的气味就会消失……”质朴的话语营造了《香巴拉深处》温馨柔和的气氛,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主题。
人生百态,彼此联结,种族、地域、文化……“什么样子才叫真的家?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才叫家。
”它们所不能阻隔的,是情感。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丈夫与妻子的举案齐眉,是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对生命探索的不断追逐。
你打的分,是你所处世界的分数,这个分数和香巴拉无关,和这部记录片无关。
美好往往被忽略,它容易被世俗掩埋,被物欲湮灭,被偏见抹杀,被狭隘挤压。
用虔诚感恩知足善良单纯包容富饶绝美瑰丽来表达善意用原始无畏粗犷简陋笨重艰难贫瘠清苦寂寞来传承自然可能你觉得充斥着各种制作套路,人物设定,政治立场,种种被放大的美好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它最终想呈现的善意 对这片土地善意的赞美 和对自然的敬畏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有怎样的过去?
你有怎样的理解?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思考?
你最终会看到什么?
一部纪录片,用镜头后的善意让你收获到感动,赞叹,思考,震撼,就已经很棒了,况且它还那么美, 可能应了那句话,有瑕疵的眼睛终究会看到有瑕疵的世界吧,愿他们的眼里无沙,心里无杂。
愿你见到美好时,能真正识别它。
看了一集
不喜欢bbc八分钟定律 每个部分都有几个人物故事 但好像没记住几个 不如再深挖挖沉浸感会更强些 纪录片看过几个就会有内容的重复 香巴拉就像陶渊明那世外桃源 可望却不可及。
被香巴拉人民的淳朴与幸福感染得热泪盈眶。
画面很美,一些镜头非常震撼(一定要去冬季的玉隆拉措!),很简单平静的氛围,但总觉得故事可以讲得更好些…
看得想骂人,这么好的摄影和配乐就被浪费了!当然浪费的还有我大四川的美景。编剧和剪辑屎一样,不会讲故事就不要讲,非要像知乎样天天编故事么,编得还很差。这两年的纪录片真的越拍越好,但是导演们也都开始矫揉造作的讲故事。
认真生活的人都很纯粹,像个孩子,他们会精神耕耘,也不管能不能赚钱,但心很平和,很容易满足,容易制造快乐。
瑕疵很明显,旁白和人物采访都令人膈应,像是三季舌尖上的中国浓缩成一坨鸡精向你砸来。好在里面的人都非常棒。
最后一集,老外来藏区留下,挺感动的
实话说 比《极地》还是差了点儿的~也还不错~
玉隆拉措
很赞,配乐和旁白都很走心。故事都非常朴实,那些奔跑的骏马,广阔的草原,温暖的笑容,唤起了记忆中川西最美好的记忆。治愈当下所有不好的情绪。
采访摆拍痕迹眼中,像真人秀似的,解说不流畅,制作缺乏诚意,看了两集弃了。
非常好看。真是静下来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
拍得很感性,不是我想看到的纪录片
景色很美,故事性一般,没有第三极和极地那么震撼了。
感触最大的是那个活佛修行的地方,除了冬季结冰的湖面是跟世界唯一相通的道路,其余时间则与世隔绝,这是需要很大的心才行。
仔细看过发现藏族其实是个高颜值的民族,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摄影,真的很美!
感觉藏区纪录片同质化严重有些地方美化严重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正视问题
這個紀錄片鏡頭下的人事物都太美了,尤其喜歡看他拍人物特寫。
画面很好,但拍得有些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