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幸运,不像很多人一样等到第三季出来的时候已经忘了前两部说的什么。
三部曲在很短的时间里一起看完的,感觉德语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真的 这是一部让我这么懒的人也不得不带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写影评的好剧,好到什么程度呢,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有一种已臻化境的真实感、自然感、质感,好像有一只手伸出屏幕来、把你抓到阴雨连绵的那个魏玛共和国。
说到雨,这部剧太多雨了,绝胜烟柳满“酆都”之感。
人们在雨里跑来跑去,带着帽子、或用大衣挡雨,倏忽下起来的雨,从车上到家门口那段路上早有预料的雨,我曾经很疑惑,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极端淋雨厌恶者,我会格外注意到男主很多次在街上淋雨却不打伞,好像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伞这种东西一样,就那样狼狈又泰然自若的走着,周遭慌慌张张有人在跑,有伞的人就更从容很多。
一切就像是时代的暗喻,焰红的光亮在吐出的烟雾中一闪一灭,一切就像是时代的暗喻。
或者说一切都是时代的明喻。
Zu Asche Zu Staub是上两季的歌了,但是太上头。
以我拙劣的德语水平来看,我觉得翻译成“尘归尘,土归土”是很恰当的了。
所拥有的,都将化为乌有,一片虚无才是我们所能唯一拥有的真实吧。
股市崩盘是一条没有悬念的明线了,人们清楚的知道这些钱一旦损失,后果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仍然心甘情愿、义无反顾、不假思索的往下跳,但是他们平时又都不是这种憨憨,就拿警长来说,一天到晚人五人六的,而且最后也证明,这笔钱对他很重要,他并非冒险者,那怎会做出这种失了智一样的决定呢,这让我有点不能理解,赌徒心理?
嫂子和胎记男在一起了,让我觉得怎么哪都有胎记男,哪有个女的哪就有胎记男,我手机里存的第一张巴比伦柏林的剧照,就是男主给嫂子打电话,“Jeder einmal nach Berlin”,每个人都要来一趟柏林,你一定要来一趟柏林。
男主笑的满脸褶子,双眼放光,甜蜜满满;结果走到现在分道扬镳、恩断义绝,伤人的话就像小李飞刀一样一刀一刀往外飞,好像曾经那些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有我这个看客记住了。
女主,又是我最喜欢的、最想成为的那类人。
可惜我不是。
TMD
砍刀挥下的那一刻,魏玛共和国离崩溃更近一步。
一切都从僵化的体制开始腐化。
经济崩溃的那一刻,一个虚华时代已然落幕。
nazi由四面八方的点汇聚成一股洪流。
党派、组织间的矛盾,内部的矛盾,盘根错节,纠缠不休,一步步走向爆发的临界点。
格里安一步步脱离战后ptsd阴影,却终究陷入自己哥哥的“小白鼠实验”。
一个不参与党派的循规蹈矩的警探,拼尽全力寻找真相,惩恶为国,会成为谁的枪?
又被谁遗弃?
夏洛特的爬升之路是励志的,但饱含辛酸,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个离她而去,她的呐喊,代表当时无数人面对时代大势的无力感。
一个已有工作的女性尚且如此,那更劳苦的下层人民呢?
第三季另一个具有冲击力的人物就是档案部的乌尔里希,忍受不了台前闪耀,自己被忽视只配隐身幕后给台前作注的对待,心气高,命可悲。
还有好多好多想谈的。
(存个档)整部剧设计很巧妙,节奏把握得很好,非常德式,适合再刷!
因为第四季好多角色对不上号又重刷S3,看到e08最后才知道夏洛特为了给她姐姐眼睛动手术付出了啥,才知道她和傻妹妹托尼在电影院里哭的啥。
尤其知道S4里托尼的堕落,害夏洛特失业,更替女主不值得!
这剧一遍根本看不明白啥,至少2遍起,导演草蛇灰线,埋太深。
唉凑字数。
最近一直围绕第三帝国看书看剧看电影,德国演员翻来覆去脸熟的就那几个看过 《波斯语课》,再看阿弗雷德,就咋看看好骗,胎记画的是真像啊《法比安》里和汤姆希林演情侣的小女演员,到了《无主之作》成了汤姆希林的小姨,在这里是将军的会拉大提琴大女儿蛮有趣的
第二季末开始就对女佣格雷塔非常不适,反感延续至第三季,不曾想她竟成为贯穿全季重要线索之一,命够长,甚至刀起头落的戏份还被拍出了某种悲壮,因而对主创价值观颇有些疑惑,恨得牙齿痒。
格雷塔是否值得同情?
答案众说纷纭。
同情者众,理由不外乎弱女子苟活于世受尽蛊惑误入歧途作人棋子,云云。
似乎有些道理,然而归根到底,的的确确是因蛇蝎女佣加害了议员父女,受人恩惠,报之以砒霜,罪大恶极,罪无可恕,仅此一条,又有何同情之处?
格雷塔代表了这样一种人群,身处底层,不懂感恩,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以及,大脑被下半身反噬。
用下半身思考,来评论一位女性似乎不太公道,但在格雷塔这里,事实就这样啊。
如果说,她一路曲折中好容易跻身大都市,她在缺爱的环境中挣扎终于遇见所谓爱情,因此才会受人利用奋不顾身,因此有可同情之处,那么,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真正的善意又将置于何处?
比如一直同情并积极为她奔走的老朋友,比如在她走投无路之际好心收留她的议员一家,以及她在议员家中受到的各种善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然而善意终究错付,对她最大的信任成了议员为自己埋下的危机。
回顾格雷塔在议员家的工作细节,主人不在之时她的各种举止,真是有种想起来令人作呕的感觉。
不要说在一百年前的德国,放在今天,这样的保洁阿姨或者住家保姆也是断断留不得的。
同情是美好人性的一种,但并不适用于格雷塔这样的蛇蝎女佣。
但为何她能活到第三季结束?
我想这也正是BB系列非常厉害的地方之一,把真实的人性撕开血淋淋的口子摆在人们面前,如何思考请自行判断。
我也很想要同情格雷塔啊,但思前想后,还是恨得牙痒。
没有办法。
1,夏洛特的亲生父亲,2,夏洛特姐姐的眼睛3,夏洛特妹妹咋回事,4,侄子莫里茨是不是加入了纳粹,5,女仆格蕾塔会不会被执刑6,温特会不会被抓7,将军的女儿玛丽给伊丽莎白文件这条线的后续8,记者卡特尔巴赫能不能逃脱纳粹制裁9,嫂子黑尔嘉最终跟谁10,施密特博士通灵找到刀是真的假的,似乎是阴谋11瓦尔特死没死,12埃德加有没有破产,13,电影拍完没有14凯斯勒被杀有没有破案14阿尔弗雷德赚钱了?
15未露过面的神秘房客到底是谁?
16卖给托尼鸟的人谁,有什么故事17,最重要的,夏洛特和格里安有没有在一起。
但本文想要谈一谈的是,对于这个有一点“遗产电影”气质,既文学作品改编或者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服化道要素投入超过视听语言和情节,演员也会选择固定的几位(男主还出演了《我们的父辈》)的类型片中,剧作在这其中又制造了多大的亮点,又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地方。
这也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早在他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香水》中,提克威已经展示了他美术元素的精巧与视听语言的简洁有效。
只不过在这种长篇故事里面镜头的精彩瞬间实在不好细数,也没有导演能做到足够细致。
人物变了;故事线变小了;嫂子跟别人跑了;女主从妓女变群p,然后男主准备接盘了;男主整季循规蹈矩办案,打酱油了。
崩崩崩。
有啥好看的,就讲了一起黑帮的谋杀,第11,12集都是快进的。
不看11,12集给4星,看了给3星。
对了,还有神学应验了,第9集那把匕首可是连凶手都不知道,天知,地知的事,居然通灵知道了。
讨论一下感情线,总体就两词——“生硬,突兀”生硬(男主和女主的感情线) 女主,第一季,红灯区工作,给男主同事(布鲁诺)服务过,出卖过男主,两人至今没坦白聊过这件事。
第二季,又和男主助手有感情纠葛。
第三季遇到经济困难也没告诉男主,没找男主帮忙。
可见,两人之间不是特别信任。
结果第三季第8集结尾,女主刚群p过,第9集就和男主心有灵犀吻在了一起。
这是什么操作 ?
上一集给我看红灯区交易,群p,下一集你给我说她和男主谈恋爱,若不是现场人多就要滚起床单来了,大有钦定cp的味道 ?!
oh…………突兀(嫂子和男主的感情线)第三季第3集。
第3集一开始就是男主与嫂子的“分手”。
看的我一脸懵逼,“分手”的动机是啥 ?
嫂子 和 男主 不是挺好的一对嘛。
在嫂子没嫁给男主哥哥前,男主就喜欢嫂子。
然后男主去参军,哥哥不知所踪,男主终于和嫂子在一起。
男主来柏林,经历了一些事曾一度想放弃这段不伦的感情。
嫂子收到信后来柏林,拯救了这段感情。
可以看到男主和嫂子都为这段感情做了付出,应该是走心的。
然后这里突然嫂子和男主“分手”了。
男主的动机还好找,给心理医生精神控制了,哥哥复活了,内心愧疚了。
可是嫂子怎么会这么容易就放弃这段感情 ?
就因为男主 “在法庭上说谎”,遇到有钱人了,没告诉她“昨晚去哪了”,嫂子这里离开也太突兀了吧。
第三季,第8集。
男主听到嫂子有娃娃,第一反应居然是自己被绿了,而且还是坚信。
惘你还是警察的设定,证据,证据,证据呢 ?
就一封信,一个"A" ?
当初第3集还是你搞人家走的好嘛。
你要怀疑咋嫂子刚来柏林的时候不怀疑呢 ?
我一直把男主当正常人,你这么一弄,我觉得男主有“被绿”的特殊癖好。
这人咋就突然坚信自己被绿了 ?!
(这里请不要再用男主被心理医生操控来搪塞我)(嫂子再出轨线)嫂子咋就和富二代对上眼了 ?
还不是tm男主一顿神操作 ,双手离开键盘了。
最后,如题
最近在看一部网飞的德语电视剧巴比伦柏林,这是我第一次看德语电视剧。
以前学法语的时候,问过老师有没有啥电视剧推荐下,老师说这个产业,欧洲整体不如英美,没啥可推荐的。
这回是第一次看德法意识形态的电视剧,和英美剧差别很大,很有意思。
故事背景是魏玛德国,和北洋军阀时期类似,是帝制终结后的一个相对松散弱势的政府,在欧陆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特色就是特别乱,哪儿都特别乱,复辟帝党、军队首领、共产国际、江湖帮派势力错综复杂。
以前英美拍这段历史,很少涉及欧陆的历史,所以给人的观感非常不一样。
像唐顿的剧情后期和巴比伦柏林应该是差不多时期的,一战后,但唐顿就给人了一种帝国余晖的古典主义温情,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生活方式,全都是旧派的。
但这部剧里面所有的剧情,无论是生产力关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还是一些心理学刑侦学用到的专业理论,甚至是男女主的人设,和他们的娱乐方式,都令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感,一股“上帝死了”,旧制度瓦解下大家都手足无措但依旧坚定活下去的现代意志。
这部电视剧是我看过“所有”拍1920年代剧中,美术做的最好的一部,家装、建筑等完完全全的Art Nouveau美学,而片头和电影片场的美术也能够还原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
另外是欧陆的意识形态似乎和英美也很不一样(一个感想不一定对),英美剧里面对共产党的描述很少是全部正面的,大多数时代剧里面是唯恐避而不及的,冷战剧/二战剧中近几年以来对苏联的各种弱化和矮化且不说了,就连浴血黑帮这种20世纪20年代工人阶层黑帮电视剧都没有提起风靡全球的共产国际运动,似乎显得共产国际的能量太过低效了。
但巴比伦柏林中对共产党、支持社会运动、反战派的记者和地下党基本上全都是正面形象,不得不说社民/共产主义果然是德法发源啊……如果和唐顿横向对比,好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一样,轮这一点真是像极了民国,一边是鸳鸯蝴蝶派的旧小说,前清翰林大家族,另一边是丁玲发表了《苏菲女士的日记》,女人已经开始有未婚同居了,仿佛两边完全不是一个世界一样。
不再像黄金列车一样离奇,但更贴近社会底层。
男主也顽强的可以,希望他和女主修成正果。
不再像黄金列车一样离奇,但更贴近社会底层。
男主也顽强的可以,希望他和女主修成正果。
不再像黄金列车一样离奇,但更贴近社会底层。
男主也顽强的可以,希望他和女主修成正果。
不再像黄金列车一样离奇,但更贴近社会底层。
男主也顽强的可以,希望他和女主修成正果。
不再像黄金列车一样离奇,但更贴近社会底层。
男主也顽强的可以,希望他和女主修成正果。
不知道有没有第四季,期待。
一部好的电视剧的优点它都有。
无论是画面,音乐,情节,人物。
我们的编剧导演应该好好学学。
男主和女主真的太不容易了,他们的真诚善良,他们的正直,他们在乱世之中秉持正义,多少次大难不死,百折不挠。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了解历史,了解那一时期德国的风俗人情。
简直神剧,赶紧去补德国历史了,一开始觉得乱后来联系起来根本不是剧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
这一季在干啥,怎么男女主还是要暗生情愫!啊!
人物变了;故事线变小了;嫂子跟别人跑了;女主从妓女变群p,然后男主准备接盘了;男主整季循规蹈矩办案,打酱油了。崩崩崩。有啥好看的,讲了一起黑帮的谋杀,第11,12集都是快进的。不看11,12集给4星,看了给3星。
三星是给明面下的暗涌的。表面探案故事讲得一塌糊涂,东扯一点西扯一点人物逻辑人物动机什么的都不讲了,汤姆·提克威真不能好好讲故事,个人导演私货过多又不好看,居然还敢明目张胆且拙劣地偷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不如前两季了
快进看完了..
这部剧怎么赞美也不为过。编剧之精巧,三季单独成章但线索彼此交织互相照应,没有一个情节是白费的。三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两个让人挂念的主角,吸引人看下去,暗中传递的却是整个大时代的群像,是一段宏大的历史碾碎一切滚滚而来。每个大小角色在里面都有精彩的自我动机和表现,出自自身的独特个性又受限于时代(除了拉特的两个男助手有点工具人),每个人单独都能成戏,每个人的命运都激起人的好奇。这部剧随着线索的铺开是越来越好看,真是个宝藏。
光是听到“巴比伦柏林前情提要”这句话,就可以打五星啦。
酒厂兄弟报复黑帮兄弟杀电影女主和冒名电工 鉴证科眼镜瘦子指使他们杀之后的电影替补女主 女主保姆朋友背锅疤男陷害红党 将军女儿卧底 就是看上了它的历史线怎么变悬疑片了
拉特警官真是太逊,每次都被揍得不轻
好吧 女主干事业。别说第三部 感觉女性角色突起了 房东 将军女儿 女主 嗯。当第二季胖子挂了后 我觉得男主也没什么期待了。只是 警察局这局子里的人倒是越好玩了。
(观看中的感受:b格掉了好多,柯南既视感;(看完11集:)滑稽的闹剧。)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真的成了破案故事了。难道没有别的更大更重要的故事要讲吗?还出现了神棍是什么鬼?这个无所不能的神棍,谜团一个不解?不如全部去掉,只留头尾那一个场景。不能更巧的巧合和怎么都死不掉的主角都是次要的问题了
只有在没人替你做决定的情况下,你自己才能学会承担责任。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比前两季弱,以及跳大神的时候整两个亚裔面孔几个意思?男女主角终于吻上了,但也就是吻了吻。
纳粹出现了
满怀期待看首部德剧,看了近20年美剧的人,我啃这个真的不香。画面剪辑人物语言没有一处能够欣赏,每个人都看起来不是病态就是变态。越是内敛克制压抑本能的地区都有变态的一面?谁能想到仅仅一个世纪霓虹&德意志就完成了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有礼貌到让人心虚,要么变态到让人惊悚。不喜欢这个剧。
大为震撼。这部片子尤其突出女性主义,把格蕾塔的遭遇拍得催人泪下。一个无辜又深情的女孩子,成为自以为献身革命的无耻男性的牺牲品。
一季比一季一般看到第七集看不下去了,感觉这季就和主线的电影一样全是音乐舞台剧的感觉
魏玛浮世绘,不看此剧不能称其为影迷。
和第一季不是一个档次的,变成二流侦探剧了。很无聊的一部剧,没头没尾的。男女主的光环实在强大。反派死于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