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马修斯最先中枪,非要害部位,觉着伊拉克狙击手枪法不怎么滴~艾萨克出来后,伊狙击手再次开枪,觉着这狙击手真聪明,但为啥不打死呀~艾萨克成功逃到墙后,才知道这家伙枪法有多精准:水壶、通信器材以及男主腿上的静脉,顿时觉得这个伊拉克狙击手太变态了,这是要折磨死男主啊~艾萨克在对话中明白了伊狙击手的意图(我也明白了),觉着这狙恐怖程度增加了一个量级~墙被推倒后,伊狙击手开了几枪,没打中,艾萨克开枪,我以为对面的被狙死了,那个进度条守不住的失落感啊~直到他再次狙杀,干掉直升机,我只剩下一句卧槽!
民族恨,家国仇,一人,一枪,足矣!
可能是我看过的fuck出现频率最高的战争电影,也可能是我看过的演员最少,道具最少的战争电影。
全片只有两个美国大兵,和一个只有声音却不曾现身的神秘伊拉克狙击手。
准确的说,更像是一个右腿膝盖中枪躲在石墙后面的美国狙击手观察手的独角戏。
想起来电影《敦刻尔克》,以英法盟军视角描写大撤退,全程连一张德国人的脸都没有出现。
这个片子同样没有传统战争片中的激烈枪战,也没有狙击手一枪一个的血腥场景,只有美国观察手面对未知的紧张和恐惧。
活生生把一个狙击手题材的电影拍出了悬疑惊悚感。
一墙之隔,生死之隔。
作为一个真正的狙击手,不仅要有过人的军事素质,更要有无比的耐性,和狡猾的头脑。
而狙击手之间的较量,更是比短兵相接的火拼多了许多隐忍和残酷。
就像这个伊拉克狙击手,不知道已经在垃圾堆里躲了几天。
在美国狙击小组潜伏的二十个小时里,即使能听到他们的谈话也一直保持静默;在困住两个人后,才试图通过无线电骗取对方位置和信息。
就这样一直耐心潜伏,等待破绽;然后和对手交流,套取信息。
最后用得到的信息和死人的身份来吸引更多的敌人前来送死。
以及在最后选择假死等观察手被队友抬上飞机起飞之后再出手。
因为没有相关军事素养,所以完全看不出其他影评中指出的最后赶来支援的直升机型号不对的bug,连美国电台不加密这种小槽点都没察觉。
只感觉三个地方有些违和,一是如此大风且扬沙的天气能在1500米外指哪打哪;二是为啥没有队友搜查垃圾堆;三是居然真的干掉了美国直升机,话说不是来了两架吗。
怪不得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厉害但是评分这么低,主要是大家观察思考能力和军事素质都太高了。
不过作为吃瓜观众,五星推荐,开心就好。
除了艺术电影和导演自嗨,一部影片的开场很重要,本片开场的几个问题就影响了观感。
其一是用这种固定单一小范围场景讲故事,只有观众熟悉场景,才能跟上你的故事,你最好交代清楚。
可惜导演一直舍不得给个俯视整个场景的画面,第一埋伏点的山丘、管道、死尸、车辆、矮墙、敌人可能位置的相对位置和方位一概不知。
其二是突然遭遇攻击,美军狙击手的反映情绪过于强烈,演过了。
这些战场上的老鸟杀人如麻,早该有被杀的自觉。
被敌人狙击手盯上了,第一反应就是设法逃避敌人枪口,然后考虑反击。
而不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美军狙击手被对手打伤,丧失移动能力,对手明显就是最基本的围点打援战术。
这时候,美军观察手首先还是要考虑找到敌人,设法击毙,否则战友必死无疑。
但是,情绪激动的观察手开始呼叫直升机救援,没死的美军狙击手还打算拿枪反击。
这些设定比较业余。
其三是一旦躲开了枪口,首先考虑就是判断敌人可能位置,谋划反击。
他们在这里趴了20小时,又受到了攻击,都是高手,应该很容易判断敌人可能位置。
但是,好像两个两眼一抹黑的菜鸟。
这个开场让后面的高手对决和深刻内涵大打折扣。
一部伊拉克版的《兵临城下》愣是拍得旦腾不已。
接着观察手和伊拉克狙击手开始了对讲机聊天模式,为了剧情,用这么生硬的方式推进故事,实在太扯,难道还奢望聊出一个兄弟一笑泯恩仇?
战场上这种狠人的对话模式就是子弹说话,你来我往,你死我活。
尤其狙击手这种职业,孤魂野鬼一样,哪有话痨?
趁着起沙尘,观察手第一优先是伏身向对手大致位置随机连续射击,扰乱压制一下对手,掩护狙击手拿枪并脱离敌人视野,而不是眼看着战友死掉,再向敌人忏悔自己的内心阴影。
遇到这种猪队友,不死才是意外。
这是一部完全靠对白推进的电影,影片完全不见了道格·里曼(《谍影重重》系列导演)式的快节奏,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各种冲突矛盾以及最后的爆发都围绕着一堵危墙发生。
但是本片凭借扎实的故事使得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完全不觉得长,全片主要人物就是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伊拉克狙击手和两个美国士兵。
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开篇不久就中枪倒地,此后,影片基本成了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观察手赛斯的独角戏。
影片大部分剧情都是通过赛斯和神秘狙击手通过无线电对话展开,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人的身世、对这场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理解以及参加战争的原因等。
同时,被困于围墙之下孤立无援的赛斯一方面与神秘狙击手“周旋”一面想办法求救。
看完全片才发现,整部个电影就是一个猫鼠游戏的故事,神秘狙击手就是那只狡猾的猫,而赛斯就是那只完全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老鼠,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希望破灭。
可以说赛斯的每一步都在狙击手的掌握之中,甚至两人貌似坦诚的对话,也不过是狙击手为了进一步伪装自己以唤来更多美军救援人员的诡计。
而且这个由美军一手训练出来的伊拉克狙击手调转枪头用美国生产的武器对付美国士兵,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最后在说一下表演,说实话,要不是看演员表,我真的没有认出灰头土脸的赛斯是由“快银”亚伦·泰勒-约翰逊饰演的,不过这倒让人更能关注他的演技而不是颜值,而且亚伦也确实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前美国摔跤冠军约翰·塞纳饰演的美军狙击手戏份不多,不过即使包裹在厚厚的军服里,也还是能看出他的大块头,镜头里那段扭屁股舞也够“骚”,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之一。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逻辑说不过去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逻辑说不过去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逻辑说不过去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逻辑说不过去前面都很引人入胜,到最后了为什么不清理垃圾场?
逻辑说不过去
看到最后很多人有疑问,男二号为什么不告诉队友有文献,那是因为直升机的噪音是非常大的,然而男二号严重脱水已经没有太多的力气大声说话(即使是喊对方也未必能听到,参考另外一部电影,也是队友中了中东份子埋设的地雷,队友用过肢体语言告诉直升机不要落地,由于噪音大,听不到,以及沙尘大,看不清对方的肢体语言,导致沙砾再次触发地雷爆炸),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力气去用肢体语言告诉队友有危险,而且之前男二号也用自己的生命去测试对方狙击手是否被击中,这也降低了自己对敌方狙击手的防范心,然而上飞机后,由于没有佩戴任何电子通信设备,同样也是听不到队友说的是什么,这也基于男二号对男一号的防范心理,最后解救队友的时候是不严谨的,从小队下直升机后,就是个错误,典型的美式手法,真正的是直升机应该在半公里外(这个是有专门评估的)降落,然后是无人机侦察,然后再设障,最后再出动部队解救战友,另外一句题外话,从美国招兵宣传上看,解救受伤战友怎么没有空投?
对面的整个操作是先干掉所有建筑工人,然后用工人的无线电呼叫安保,干掉安保后冒充安保呼叫上一批美军。
把美军杀剩一个的时候同样打坏无线电然后用骗主角的方式用近处的无线电把联系总部的无线电通讯需要的口令密码姓名军衔都骗到,所以这个人不是被爆头而是抱着坏的无线电台自杀,右腿打绷带之类和主角状态完全一样。
之前说过了他已经杀了75人,搞一个单兵用的无线电和联系总部的无线电台根本不难。
用骗到的无线电使用方式请求援助之类,让总部把主角两人派来。
下来用开头从主角口中套出的信息继续呼叫直升机救援,被主角还击后装死,但这里很冒险,从最后破碎的狙击镜也可以看出很狼狈。
射杀直升机驾驶员后继续欺骗下一波救援,不知道他可以持续多久。
关于《生死之墙》 《生死之墙》是2017.05.12在美国上映的一部战争片。
与其它战争片不同,导演将本片的时间拉到伊拉克战争后两年,美军大都已经撤离,没有飞机、坦克,没有宏大的大规模行军场景,只有一片荒芜。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正在瞄准的狙击镜。
两名装备精良的美国士兵,身着伪装蹲伏在一处草丛中——然后我们逐渐通过对话知道,他们接到通知,奉命调查一名活跃在输油管建造基地的狙击手,此时是他们等待的第二十个小时。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美军,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也已放下戒心,马修决定上前查看,留下艾萨克一人远程协助(此处有一点令人疑惑,为什么由狙击手上前查探)。
至此,两人的插科打诨将观众由开头的紧张气氛中带离。
马修继续闲庭信步探查,变故突起,一阵沙尘吹糊艾萨克的视野,马修被隐藏多时的狙击手瞬间放倒,而后狙击手又三枪将来支援的艾萨克击伤并逼退至掩体(墙)后面…… “墙”的存在贯穿整部影片,从开头二人怀疑狙击手是否会在墙后,墙是未知的,属于狙击手布置的烟雾弹;再到艾萨克被打中膝盖躲到墙后,墙变成艾萨克短暂的庇护所,此时的墙履行着墙的原始意义——保护。
而从另一个国家利益角度,开始墙代表伊拉克人的墙,而后又代表了美军的墙。
故事发生在伊拉克战争末,美军占领了属于伊拉克人的墙来抵御伊拉克狙击手(尽管墙体松散),又参考到双方交火处是一块石油田——我认为墙分明代表着一条脆弱的遮羞布,讽刺美为了掠夺石油所挑起的战争。
最后从剧情推进上,影片后段狙击手在调戏精疲力竭的艾萨克,用枪轻松打穿大部分墙面,事实上片中他在开始与艾萨克通话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射杀他,由此我们得以确定:艾萨克的墙其实并不能保护他,使他暂时幸免于难的只是狙击手更加疯狂的计划——利用与艾萨克聊天套到的信息将美军派来的增援一锅端。
除去主线剧情,影片中还出现了三个巧合。
第一个巧合是沙尘破坏了艾萨克的视野,编剧通过“沙尘”这一巧合使影片达到一个小高潮,使我们见识到了对手的恐怖——试想,如果没有沙尘遮蔽敌方视野,狙击手是否永远不会开枪,最终引出“墙”。
我认为这里过后才是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第二个巧合是重伤昏迷的马修偶然醒来,在用狙击枪准备射杀狙击手时不小心暴露,死于非命,这使得艾萨克悲痛万分,也是他崩溃的开端,因为结合后文我们知道这是他害死的第二个挚友。
第三个巧合存在于艾萨克的回忆中,艾萨克在巧合中射杀了迪恩,为了自己不受惩罚,他选择谎报了迪恩的死讯,这也使他在后面面对狙击手的质询时彻底崩溃。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然而人们所看到的悲剧大概只是:尽管艾萨克费尽心思与狙击手斗智斗勇,狙击手还是干掉了所有人,包括赶来支援的直升机。
并不单单是这样!
首先导演充分利用了艾萨克,使他不停的挑起冲突,各种看似能翻盘的动作最终都在狙击手的高超技巧下尽数化为泡影,而马上又会出现新的情节带给观众新的紧张感——直到直升机到来,我们以为“哦美军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怖分子”之时,飞机被击落,狙击手还是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这里不得不重新认识一下狙击手朱巴:朱巴原来是一个普通伊拉克人,战争爆发前他是一所学校的教师,从与艾萨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热爱诗歌,处事冷静,健谈并且对信息获取十分在行。
这样的人才,在和平国家一定会很受欢迎,无奈的是他存在于乱世,只能放下一切背起保卫国家与维护真理的狙击枪……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似乎很罪恶的狙击手居然有着如此悲情的身份与正义的价值观。
而反观艾萨克,他为了不受罚,让自己的兄弟死不瞑目;为人做事大手大脚,容易慌乱;甚至于他至死仍然认为美国挑起的石油战争是为了建设伊拉克经济——将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孰是孰非想必已经非常清楚。
于是故事是这样进行的,朱巴代表着许多英勇的伊拉克民族,面对战乱,向着来掠夺石油的资本家举枪;而艾萨克是参战美军的代表,他们或许是清醒的又或许受到政府命令同伊拉克人作战,最终伊拉克人战胜了强大的美军,成功保卫自己的家园。
可是事实却是,伊拉克人失败了,朱巴只是一个人,尽管他干掉了三十五个美军,但对于强大的美军阵营这一点人微不足道,毁灭他赖以藏身的垃圾堆或许只需要一搜轰炸机——战争迫使一个民族放下他们的一切参与其中,然而面对霸权主义,微小的胜利,三十五人看似“巨额”的死亡仍然改变不了战败的事实。
就像艾萨克,最后鼓足勇气将墙推倒射击,但仍然逃不过死亡。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观看这部电影,得感谢视频软件的推荐,某天突发奇想找几部狙击手电影来看,于是先后搜到了《生死狙击》、《狙击精英》以及《危墙》。
前两部是典型的美国式大片,场面宏大、主角牛逼、情节刺激,看了让人血脉贲张,很是过瘾,而《危墙》这部电影,选的题材不算新颖,说白了就是两军狙击手的对垒,但是没有特别激烈的对战,反而犹如剥洋葱一样,把故事背景一步一步展现给观众,赏毕电影,更多的是意犹未尽和关于战争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就是狙击手(马修)和观察员(伊兹)在瞄准一堵围墙,危墙周围有友军以及美军雇佣工人的尸体,有趣的是,6个建筑工人和2个护警全部在远离掩体的地方被一枪爆头,而友军通讯员却没有,这很反常,伊兹提了出来,但是马修表示不以为然。
这里是导演叙述的一个小伏笔,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是敌方狙击手的策略。
马修和伊兹已经潜伏了20个小时,这个时间对于一个狙击手来说也是异常漫长,并且潜伏地点还是在干燥酷热的戈壁上。
于是,一番对话后,马修认定敌方狙击手已经死亡或者友军只是被小股敌人队伍给歼灭,不顾伊兹阻拦,大摇大摆的走向危墙,一番得瑟后,果不其然被隐藏的敌方狙击手打中腰部,倒地不起。
伊兹见状立刻冲去支援,遭到狙击手拦截,被打中水壶和无线电(也是敌方狙击手有意为之),膝盖也中了一枪,血流不止,但勉强躲到危墙后,保住一条命。
此时的马修无法动弹,躺在开阔地域,随时有被补枪的危险,伊兹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危墙之后。
伊兹确认了无线电已经损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俩人想要绝地反击,此时,剧情貌似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可以预想应该是算出具体位置,然后马修击杀敌方,最终二人手拉手双双把家还。
但是,风沙遮挡视线、马修没有了回音、伤口血流不止,多重打击让伊兹地陷入了绝望,进入了昏迷。
昏迷中的伊兹被单兵通讯耳机吵醒,虽然疑惑,但是欣喜若狂的伊兹还是通报了自己的位置,而对方却要求伊兹起身向空中射击,表明具体位置,此时伊兹听出了对方口音,并非美国人,最终发现,对方竟然就是偷袭他们的狙击手()。
之后,俩人进行了谈论,实际上是狙击手一直在试图了解伊兹及其战友们的情况 ,并且利用马修来威胁。
而后电影主要围绕他俩的谈论展开,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渐渐剥开:对方原本是一名老师,因为战争,工作单位和家庭都没了,出于仇恨,参加抵抗美军的行为,因为出色的枪法和超人的隐蔽能力,成为对付美军的幽灵杀手。
与此同时,伊兹的身份也被剥开,原本他也是一名狙击手,但是某次行动,误杀的自己的观察员,并且谎报了任务报告,内心的谴责让他重回战场,想要寻求救赎。
至此,伊兹发现,敌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有预谋的,起先是石油工人,然后保安人员、再是他们,目的就是杀伤美军人员,电影最后,伊兹拿起狙击枪、推倒危墙,想要结束这种状态,然而因为援军直升机的到来,对手理智的选择隐蔽,虽然伊兹一再提醒友军注意狙击手,但是未得到重视,而飞机升空后,枪声响起,飞行员中弹飞机坠毁,电影结束。
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更多的是描述情节和主角情绪的跌宕起伏,危墙隔开了敌方狙击手和主角,也隔开了两种体制下的人(或者战士),大环境下两国的处境,在两人身上却发生了逆转,美国强,压制伊拉克,而在这里伊拉克的士兵却将美国士兵玩弄于股掌之间,讽刺的是,这名伊拉克士兵还是由美军训练出来的。
影片最后,伊兹推倒了危墙,是想利用自己来吸引火力,从而让直升机上的战友消灭敌军,但伊拉克战士却有着更大的野心。
电影里的伊拉克战士,从未露过面,但是却给人一种聪明、狠辣的即视感,就如同猫科掠食者一般,通过伊兹的描述我们知道他已经在垃圾堆中待了很多天,片头马修和伊兹俩人潜伏了20小时,已经实属不易,而狙击手却能在垃圾堆上一动不动、先后击溃了三波敌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忍耐力;对付工人以及保安人员的战斗员,都是一枪爆头,而对于通信兵,却是用三枪分别打中膝盖、天线和水壶,目的就是让通信兵在煎熬中死去,马修和伊兹享受了同样的待遇。
此外,不仅在身体上折磨伊兹,精神上也毫不手软,他敏锐的感觉到伊兹回来另有隐情,通过交谈、威胁等方式,逼迫伊兹说出了曾经犯下的错误。
而马修和伊兹,是典型的美国式大兵,代表了美国人的一系列特质,马修勇猛有余,但是缺乏冷静,容易冲动;伊兹因为上一次的失误,变得敏感脆弱,但是忠诚爱国、乐于牺牲奉献。
这部电影没有正派和反派。
露脸的主角马修和伊兹,他们忠诚爱国、勇猛顽强,但是他们的国家却让他们变成的侵略者。
未露脸的狙击手,虽然狠辣狡猾,但是曾经也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是国仇家恨让他拿起了枪,有一幕他对伊兹说,虽然国家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你的还没有,他不知道该向谁报复,所以他向所有站在祖国土地上的美国人开枪。
值得注意的是,危墙原本是一座学校,因为美军才变成危墙,狙击手是否曾经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不得而知,但是这座跟对立双方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危墙,自始至终都横亘在他们,之间分成两部分,就像两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角色。
最后,伊兹推倒了危墙,选择直面敌人,也选择直面自己的恐惧,当下的和曾经的。
1、同伴中弹后应该第一时间找到对方阻击手的位置,或者呼叫武装直升机炸平所有有可能藏匿的地方,而不是为了营救去送死。
2、不能轻易把自卫用的手枪扔掉。
3、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水,不一口一口节省着喝,还洒了一半。
4、同伴持枪前,应该用火力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不是扯闲逼。
5、对于反狙击来说,没有看见对方狙击手,并且没有把握一枪毙命的话,不要轻易开枪还击暴露自己。
6、负伤状态下,滚比爬更快也更省力气,爬的再快也没有子弹飞得快。
7、一定要确认狙击手被击毙了再离开,既然已经知道敌人在垃圾堆里,至少先炸平了,直升机再起飞。
害死了两个搭档和两架直升机的战友。
8、以上怎么合理,编剧和导演说了算。
类似于活埋、狙击电话亭一类的小成本悬疑片,战争元素的加入使得主题更多了一点反战的意味,结尾的反转也符合该类型片一贯的特色,剧情上有些许漏洞或许就是本片为数不多的缺点吧。
哇艹,这结局。这个距离用狙击步枪打直升机驾驶员有点夸张。
一看就是CS都没玩过,对付狙击手最简单方法就是扔烟雾弹啊,你俩可都是职业狙击手,而且等天黑后那伙计也不至于死了,趴在空地上反击不是找死是什么……
跟《狙击电话亭》一样,声音就是主角。堪称狙击手版《活埋》。狗哥好样的
扯犊子......
两个狙击手之间的心理战,意志战。独特的角度描写美伊之战。
不咋地,还学校废墟,你怎么不说是个清真寺废墟,是时候讨论一下道格李曼有多么overrated这个问题了。
盲目行动害死队友,居然不检查敌方尸体,你不配做一个士兵
蛮无聊竟看完
喜欢狙击题材。我发现指挥和狙击优秀的人从来都是熟悉人性的大师。单一场景有限角色的精巧故事,对白中其实有很多对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思辨。有深度,有意思。
The.Wall.2017.1080p.WEB-DL.H264.AC3-EVO强行反转的结局
7分。又见一个演员的电影
智商还是掉线几次
0分烂片,抄袭活埋,沙漠苦战,一人对一人,但一点都不紧张。最扯的是还跟恐怖分子聊上天了,啥玩意,还搞宿敌那套惺惺相惜是吧是吧。直接关了,后来看评论,原来是讲的白左反战那玩意,还有1500米三枪弹无虚发,简直太搞了,远距离开枪很难中是因为子弹飞行远,风速会干扰,一般要旁边有个测量员,有个片子就是讲这个的,叫拆弹部队还是啥,几个人互相隔了一千多米对峙了一整天瞄准锁定了半天打错很多发最后才打中。反观这片啥玩意
低成本小品 拍的挺好
单人支撑整个影片的战争片,剧情张力十足。
一个伊拉克狙击手,爆了四个铺油管的工人头,用他们的无线引来了俩保安,再爆了保安,再引来了一组美军狙击,故事就是美军狙击和这伊拉克狙击之间的...反思到位,心理战+枪战也到位,结局也喜欢。
小片子 构思有点小意思 但是也太不现实了
不能说顶着反战的名义就可以随意吹牛逼侮辱观众智商
结尾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