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

Detachment,人间师格(台)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马西娅·盖伊·哈登,詹姆斯·肯恩,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刘玉玲,布莱思·丹纳,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威廉·彼德森,布莱恩·克兰斯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超脱》剧照

超脱 剧照 NO.1超脱 剧照 NO.2超脱 剧照 NO.3超脱 剧照 NO.4超脱 剧照 NO.5超脱 剧照 NO.6超脱 剧照 NO.13超脱 剧照 NO.14超脱 剧照 NO.15超脱 剧照 NO.16超脱 剧照 NO.17超脱 剧照 NO.18超脱 剧照 NO.19超脱 剧照 NO.20

《超脱》剧情介绍

超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 Sami Gayle 饰)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复仇者夏威夷男孩水底禁锢金都异变者奇迹少女苍穹浩瀚第六季丘比特2海风吹过零丁洋蜜月玩很大奔向月球不要跟外星人说话心远高度潜力第一季抱歉打扰希科克公关第一季墓中酷刑幽灵男孩爱之初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弱鸡三兄弟尘网曦光狩猎场·寄死窑罪恶T教授第二季望月狂野人生骇故事之禁锢之屋美国派2

《超脱》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自我的枷锁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加缪 这是一部有关人生苦痛的电影,无法割裂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那些想要拯救,想要寻求救赎的瞬间,感觉到无比的无力,我们感觉到失败,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有局限的一切里,却试图追求无限的美好。

也许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聊以自慰的春梦罢了。

若我们完全把自己交给自我,亦或是交给现实存在,结局或许都是一样,无尽的虚无,无尽的失败,无尽的荒谬。

面对现实的苦痛,无尽的仿佛凭空出现的压力,我们会怎样?

封闭?

压抑?

放纵?

还是淡漠。

或许正如加缪所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或许别无选择,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而其中的意义,是无法探寻的。

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

在所有看似荒诞的消亡里,似乎都有其各自的幸福,自杀,或许真的是远离那些暂时性的烦恼的一种永久性的平和方式。

而一切幸福,也可能是起于荒谬的发现。

影片中文译名超脱,其实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成割裂。

人类承受了无尽的苦难,而其中最让人难以遏制的一点就是人类总在试图将自我与现实存在割裂开来,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

然而,事实往往不是如此,自我与现实存在往往无法割裂,因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与影片中的一切的自我相同,并不是虚无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连接着过去,他人,以及一切。

我们感觉到它就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不断寻找,却在找到之前已经发现它早已在不断崩塌。

而对于存在,往往我们理解成为客观,但有时,脆弱的心灵在确认这个问题时却往往依照他人,从别人眼中看到的我,才是真正地我在客观世界的存在,通过别人,我才感到自己是存在的。

通过别人的话语,拥抱,情感,我才感觉到我与世界建立起了一丝微弱又坚韧的联系。

而当这一切离我远去时,其实我已经死了。

或许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座城堡,在这座城堡的迷宫里,我们未能有耐心与精力摸索出其中一切的内部构造,就毅然踱出了城门,我们开始寻找其他的城堡,并对它们的外墙进行修葺,让它们看上去焕然一新,但我们其实并没有能力踏遍任何一个城堡的内部迷宫,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其他所有人的。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徒劳。

世界的矛盾之处在于,我们一边身处在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中,一边笃信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完全独立以及自由的。

于是我们不断的试图影响别人,同时又不断地筑起自我的堤防,保护着一些莫名的东西。

这两者之间,或许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选用教师这个职业来叙事,或许原因就出于此,一边在教授学生想法,一边又在教授学生要保留自己的想法。

这似乎是一个逻辑的悖论,如果我接受了别人教授给我的要保留独立思想的想法,其实本身,我的独立思想早已不存在了。

所以,迎接一切的,必然是消亡崩塌以及虚无。

生活在这矛盾之中的人或许正如这位老师,他不断帮助着别人,却又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他不断对他人造成影响,却始终将他人排斥在自我之外。

他表面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却又试图拯救一些悲哀与消亡,将世界归于秩序,他是如此矛盾,正如我们所有人。

影片以加缪的话作为开场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第一人称的故事。

正给人一种我距离自我是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又如此真实的错乱感。

影片在结尾处首先用一个沐浴在阳关中的温馨拥抱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又在颓唐的废墟中将这一切统统击碎。

或许,拥有有限生命的我们只能如此,面对荒谬的现实,投入无比巨大的热情,成为一个荒谬的英雄,不去考虑其中的意义,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在企图用个人承担起的无意义的世界中,你不在这里,我也不在这里,你看到我的存在,但我只是一具驱壳。

而你我究竟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总有一把枷锁禁锢在周围,让人不断想要冲破,却往往终结于徒劳。

电影的魅力是双重的,它糅杂了大众的普遍共同认知以及文学的极端个人主义白日梦。

因此,一部好的影片,不只在于它拥有好的色调、镜头、演员出色的演出,它所带给我们的,还应该是无尽的智思,尽管这种思索,往往是无比苦痛的。

全文完

 2 ) 《超脱》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话:所有的家长都要培训,而不是在家尝试!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女教师因为女学生不想上大学而破口大骂,说看着她们一个个的堕落!

最令人深思的是一个个教育者却连自己都拯救不了,何去拯救别人,男主作为一个教育者非常想要拯救别人却无能为力的悲哀。

《超脱》这部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每一个画面都在述说着一个道理,每一个画面都令人深思。

这部电影看似杂乱却如此的现实,把黑暗深挖出来令人感到不适应!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民所要去关心的问题,大部分的人往往都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黑暗,只想看到光明的一面!

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虚伪!

 3 ) 我们真的能超脱吗?

布罗迪在影片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要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超脱目前的生活。

”可是这群问题儿童却无法意识到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将来所要面临的糟糕生活。

而意识到精神力量的布罗迪也没能够真的超越自身的社会属性,反而陷入更大的精神矛盾与折磨之中,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弥漫在整部影片当中。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读书等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属性吗?

至少导演持否定的态度,屌丝不因为读了康德就不是屌丝了。

而真正的痛苦感则来自于意识到自身缺陷却无力改变的现实,眼看自己一步步走向悬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双脚。

也许知识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一个美丽的幻想,就像置身于崩塌的厄府中,灵魂体验着毁灭的快感,却忘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4 ) 中英字幕,结尾爱伦·坡的小说文段以及影评

昨天英文的字幕出了但是看了一下,制作者应该没读过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前面都没有大问题,但结尾部分错漏百出,utter变成了other,sickening变成seeking,连写在黑板上的Usher都能变成Russia,实在是接受不能...==================4.22把中英字幕做了,顺便修正了原英文字幕里90%以上的错误翻译仅供分享请勿用于商业DVD或放映,正片在下面的讨论区⒈⒈⒌ :anesikqxHowFile:cca81d08==================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Through the Singularly,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I know not how it was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我的灵魂失语了There was an iciness我的心在冷却A sinking.下沉A sickening of the heart显出疲软的病态《厄舍府的倒塌》其实是恐怖小说,但编剧借用这一段内容的意图很明显,它很好地展示出了亨利在一次失败的拯救学生的经历之后的内心挣扎,同时也是Meredith从头到尾置身于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困境中,最终选择以自我粉碎得到解脱的无助独白。

Detachment在英文里有多层意思:1.电影的中文标题,超脱超脱即不受世俗情感困扰的精神状态,是亨利·巴赫特表面上显露出来的气质,他不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嘲笑和蛮横而生气,同时向为了谋生而给男人做Blowjob的Erica伸出援手,面对爱好Cult Art同时为肥胖症困扰而封闭心灵的Meredith时他所做的就是安静地倾听和微笑。

另一方面,也指代他超越框架的教学态度,他代表大多数学生心中希望的教师形象,同时也以月亮正面的姿态反衬出美国教育界的灰色现状。

2.分离说到分离,参考A Separation的多重范围,可以再分成三小点①学校教育和学生诉求的分离学校永远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有所成就,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想不违本心地活着,想要追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他们觉得正确的人生。

我们不论哪一方的想法更为合理,价值观上的错位直接造成了代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平面。

如果是对立面,那么矛盾势必产生;如果是纯粹的异面,那么教育能给予他们的东西将越来越少,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失衡。

刘玉玲在办公室表现出的愤怒和歇斯底里是大部分教师在面对棘手的学生时焦躁情绪的放大,教师的出发点一般都是好的,只是站错了位置。

②亨利·巴赫特的过去和现在的分离亨利也有着不太美好的童年,和自己建立最多精神联系的母亲突然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以致他从此惮于和其他人建立过于紧密的联系,他教书一定程度上出于私心,为了训练自己能更好地克制情绪,为了能帮助自己不去回想过去的事而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他忙乱地从过去逃亡,试图建立起一道高墙阻挡自己回头的视线。

但这一层分离最终因为Erica的出现和亨利爷爷的过世而被打破,他的过去和现在终于能自然地合为一体,他得到了另一种程度的超脱。

③语言和精神上的分离全片没有一个人是一拍即合的,有关联的角色两两之间都有从质疑,试探,亮牌到尝试精神对接的过程。

他们没有凭空而来的默契,感应或是自以为是的相互理解。

这才是如今充满隔膜的生活出厂设置,Tony Kaye的纪实手法相当具有杀伤力也相当残忍,模糊不清的眼神交流和几乎没有长句的台词让环境充满压抑和不安,也让亨利和Erica的交心显得难能可贵。

3.冷漠这个气氛毫无疑问贯穿全片,也是它与纪实手法的配合使得整个故事和电影中的社会充满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尤其是对天朝人民来说,这种冷漠实在感同身受。

中年甚至老年男子不带丝毫罪疚地接受十几岁女孩的口交,男孩把猫装进书包里锤死以求快感,同班同学顾忌全无地取笑肥胖女孩,把老师逼到发疯的吵闹班级。

杀猫男孩有一句台词直指问题核心:"I feel trapped like the cat."我们的冷漠就像被砸死的猫流出的血。

谁摧毁了我们良知的肉身?

这点不言自明。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和褒贬不一的《特别响,非常近》一样,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电影,但涉及的问题不同,共鸣程度自然也不同。

个人而言,《超脱》能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空间比前者大得多,Adrien Brody在各种风格转换尝试的过程中浪费了最年轻奥斯卡影帝的名号多年后,终于再次占领了我们心中的制高点。

 5 )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评《超脱》沉重。

看完《超脱》后我的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

看似平静的片子,但是每一秒都充满了呐喊与挣扎。

冷漠。

虽然能从中看到了一丝的温情,但最后还是被无比巨大的冷漠的潮水所淹没。

每一个人,都是被困囿住的灵魂。

每一个人,不论老师或是学生,都是孤独的,得不到理解,也找寻不到救赎的途径。

于是痛苦被转嫁,胖女孩拍下每个人痛苦的表情或动作,然后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去画出那些压抑黑白的画作。

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连她的父亲都不支持她,只是大吼大叫的要她放弃她的艺术创作,用嫌弃的语气要她减肥。

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男孩转向暴力,欺负自己的同学,还有一个孩子试图从虐待动物这一途径上得到解救。

女校长面对学校的困境无能为力,试图拯救孩子的亚裔女教师最后依旧一败涂地。

而亨利呢?

他的困境更加的明显,他一直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又矛盾着一直要脱离这个世界。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没有谁能够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即便试图去寻找安慰最后还是会不尽如人意,就如同胖女孩试图在亨利那里得到一个拥抱,得到一种理解,最后却还是溃不成军一般。

穿插在整个片子中间关于亨利母亲和自己童年的回忆一直以一种摇晃的镜头出现,以及亨利面对镜头大段大段的独白,都观众更加深刻的去了解亨利的内心,但是同时却又在这种纪实的影像风格面前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一种深切的悲哀。

因为童年的痛苦经历,因为母亲、自己和祖父自己暧昧不清的关系,导致亨利一直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

即便他将堕入歧途的少女Erica解救回家,但是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对于流浪的猫猫狗狗一般的同情罢了,所以最后他还是把她送走,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跟Eric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他害怕自己与这个世界有太多更加积极的联系,冷漠最后还是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主导。

这种直面人物内心的影片即便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却能够更加直接的深入观众内心。

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反省。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亨利在看完自己的祖父之后在公交车上无声的流泪,而旁边是少女Erica正在给一个老男人性交,并且在问老男人要钱的时候被老男人甩了一巴掌。

这种对现实最直接最裸露的描述是对痛苦最极致的渲染。

因为在同一公交上,穿插的镜头和晃动的摄影总是给观众一种压抑感,这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一直充斥着全片。

虽然Erica第二次和亨利相遇的时候亨利把她带回了家,并且给她处理伤口,将自己的床让给她。

他们相安无事的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

Erica在他的照顾之下从深渊返回到了世界。

这是整部影片唯一有色彩的情节,也是唯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情节,但是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感,相反却更加的难受。

亨利最后还是把Erica送走,他不是杀手里昂,他不想与这个世界有过多的联系,从他不愿长久的待在一个学校而只是当任课教师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冷漠占据还是了主导。

而胖女孩Meredith是全片最悲剧的的一个人物,她自卑,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现实总是会不尽人意,她的创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支持不认同。

她是始终渴望能从那张网中挣脱。

而她的那些作品。

一开始还能看到人物的表情,后来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所有的人物的眼睛都被白色的颜料所覆盖。

那些肆意飞扬在照片上的白色颜料其实是她内心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表现。

最后她自杀了,因为得不到理解,她用自己烤的唯一一个黑色小蛋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她得到解脱了么?

我不认为,即便肉体死去,我始终觉得她的灵魂还是没有飞出去。

总是抓着学校拦网的戴眼镜的男教师一直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他内心的孤独不知道谁看到了?

全片充斥着隐喻镜头,空荡荡的教室和长廊、孤寂的红色凳子。

废纸屑漫天飞舞的教室和办公室。

爱伦坡的诗句无一不表达着深切的孤寂感。

这是一部探讨现实社会人物内心的影片,那种针扎在你心中的刺痛感一直,蔓延至全身。

我们总是在学习着拥抱,试图用温度去对抗冷漠,但事实往往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无能为力。

胖女孩Meredith的一句台词或许是最后的希望“如果你感到出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2012-5-5

 6 ) 刘玉玲的话。

-What are your plan for after high school ever since you will not go to college?-I dont know. hanging out with my boyfriend, do some modelling shit, be in my friends' band.-I have your ten of your scores report, do you know what is says? F, F, F, F.-F, F, F, F, yah.-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it meas you dont care.-you're briliant........can I go now?-oh god, you are an shallow digusting creature.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one, you're not gonna be in a band or a model missy, bcuz you have no ambition. with no skills, you will gonna be competed with 80% of the U.S. workforce for minimum wages job which means the way you liv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until they're replaced by a computer.-I dont care.-two, the only talant you ever have is getting man to fuck you. your life will basically become an car all loaded of pain, you cant stand it not for one more day, not one more hour! it will get worse, much worse! Every day I came into this office and I listened to you kids to shit all over yourself! it is so easy to be careless. it takes course and courage to take cares. none of you have any of these qualities.

 7 ) Detachment

If you are or feel screwed and fucked up on a daily basis.If you are suicidal, or you were at some point of your life.If you are fascinated with the everlasting melancholic touch on Adrian Brody's sculptured face.If you read Edgar Allan Poe and love it.If you listen to Bob Dylan and have a non-mainstream strong favor towards his My Back Pages.If you once loved someone but pushed him/her away because you did not love yourself enough.If you can feel the gravity dragging and crushing you, and yet you grow well-trained to ignore that, or not.If you have an unknown traumatic childhood and hidden darkness within the corner of your youth.If you find life and love confusingly intricate and wonder how everyone else manages to live so peacefully without discussing it.THEN, this movie is going to hit you really hard.People drift apart from each other and fall apart within. Occasionally they complained about the "institution” but end up infusing into the setting, making the distortion more oppressive and firm. Everyone has mastered Anna Karenina's opening line and chooses to practice the ending sentence of fairy tales.At the end of the day, maybe you are the paranoid crazy one and they are normal. You feel the urge to fit in and that's when you become gregarious again. The price you paid is the chronic pain of DETACHMENT.Fortunately, or unfortunately, no one will see your struggle.---谢谢阅读,谢绝转载。

 8 ) 《超脱》:电影是用来看的, 不是用来猜的

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类似“如何评价XX电影?

”、“《xxx》有什么细思级恐的地方?

”这样的问题,我不否认,有时候阅历不同,对一部作品真的可以有独特的看法,并让其他观众醍醐灌顶,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就是自以为是,却自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清醒的人。

看过上千部影视作品,目前遇过被误会最深的,就是《超脱》(Detachment)。

这是一部基调很丧的电影,很多人都说不建议观看,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在认真看过几遍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发人深省的作品。

然而大部分观众看过之后,并没有认真去思考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反而揪着男主角的过去不放,根据零星的画面及对话,就推测出让人惊掉下巴的答案——男主角的外公曾经强暴自己的女儿,并生出了男主,这就是男主郁郁寡欢的根源!

而如今,这个结论几乎成了主流,只要你搜索这部电影,就一定会看到。

而我所想做的,就是推翻这个结论。

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几个存在的问题:一:男主角实际是外公的儿子起因应该是因为男主在外公病床前用母亲的口吻说话,然后有些不认真的观众注意力就开始跑偏了。

之后又有自以为是列文虎克的观众搬出了“细节”——外公床头的照片——“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抱着一个一两岁的男孩”,我们来看看照片——

来一个放大版——

好一个十三四岁,看看那小手手,再看看手臂的长度比例,八岁都极限了……先不说这个岁数能不能生下小孩,有没有来月经都不一定,会这样想的人肯定是男观众,女观众应该没那么傻吧?

况且小孩要怎么生下来,生下来不会惹人怀疑?

未免太过想当然?

二:母亲曾遭外公强暴,而且死前也遭遇了一次之后又有“聪明”的观众为了证明母亲是因为强暴而自杀的,而且死之前还经历了一次,因为她是赤身裸体死的,还很详细描述了画面是——“ 就那么躺在地板上 身下衣物很乱 ”,然而我看的画面是下半身根本没有衣服,就那样躺着!

还有人为了证明观点正确,这样说道——“ 为什么妈妈自杀的时候全身赤裸?

难道自杀还要脱光光?

”为什么脱光光,因为她死之前把自己反锁在浴室,任凭花洒淋自己呀!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外公会时不时把自己反锁在浴室,叫着女儿的名字,而又为什么男主会那么生气对工作人员说“我叫你把门锁卸了!

”因为老年痴呆的外公一遍遍经历着那一段痛苦的回忆,所以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浴室出不来!

三:外公是个恋童癖再来看看这一场对话——

关键点在这两句——“我记得妈妈很年轻”、“她让我晚上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

“妈妈很年轻”,再结合墙上的照片,所以外公是恋童癖,母亲早早生下了男主,多么完美的证据!

从一个个闪回的画面可以看出,母亲年纪大概在30岁以上吧,欧美人好像多少有点显老,就算25岁以上吧,这样来看母亲在他记忆中“很年轻”难道很奇怪?

“把房门锁起来”,那些观众认为是为了保护男主不被外公侵害。

让我们看看男主生活的环境——面对两个心事重重的大人,特别是母亲这样受过伤害的人,特别是在孤独的夜晚,酗酒抽烟磕药,一遍遍挣扎在自杀的边缘,母亲为了不让他看到这些,同时想把孩子与自己隔离开,让自己独处,一遍遍思考这失败的人生,也不想让儿子有那么阴郁的童年,最后再把自己关进浴室!

这是男主理解的“保护”!

好,假设男主的母亲真的如那位观众所说是十三四岁时生的男主,也假设男主的记忆没出错,母亲死时他7岁,而能做到墙上照片这样的细节,导演起码都可以算是细节狂魔了,试问母亲的演员符合年龄吗?

照片里的孩子符合年龄吗?

如果外公真的是恋童癖,母亲被抛弃后,又为什么要送羊入虎口带他回到外公身边?

母亲经常不省人事,外公为什么要选择强暴母亲,而不是趁机对男主动手?

到此,“外公是个恋童癖”是否不攻自破?

如果外公只是喜欢强暴母亲,母亲被抛弃后,又为什么要回到外公身边?

并让男主“把房门锁起来”以此保护儿子,那直接离开这个噩梦般的家或者寻求他人帮助不是比什么都更好?

从男主和母亲的快乐回忆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没有自由的人,求助的机会多了去了!

四:男主跟女老师的吵架坐实了外公是变态这场戏对话和画面都很杂乱很快,如果一不留神,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但也因此,大部分观众把这段对话和画面当成了决定性证据!

让我一点点拆解吧:1.一开始女老师不经意从门外看到男主抱着女学生,以此质问男主,闪回男主偷窥视角——这里男主被喜欢的人误会,一直压在心里的压力开始膨胀,开始记起不好的回忆。

当初母亲为了保护他的确是叫他把房门锁好,但是小孩子有好奇心总会打开来看究竟母亲在干什么。

也因此他才会有母亲独自一人悲伤的记忆。

2. “你和女学生在教室里单独相处很不合适”,男主明白这句话,他也觉得不合适,但是为了安慰学生,他也很为难,他也因此联想到家里有个做过雏妓的女孩,收留她每天单独相处同样不合适。

3. “你以为我是变态吗”之后闪回外公舔舌头的画面,跟着就是母亲酗酒嗑药不省人事还裸体的画面,估计任谁都会觉得是外公看到母亲这样起了歹心,所以“舔舌头”,这简直就是决定性证据呐!

(我不懂变态遇到猎物不是两眼放光反而皱眉头是什么心理状态?

你们就说合理吗?

)是的,这里的确是决定性证据,但很不好意思,是我反驳的决定性证据,我后面再讲!

4. “她需要找人聊聊天”,之后闪回艾瑞卡在他家接客的画面,说明男主试图解释他的行为,并不是要对这些小孩干什么,而是她们的行为有问题,需要诉说,需要有人引导。

5. “你摸她干什么”,闪回的是一只手摸母亲的脸的动作,仔细看可以看到那只手是女人的手,而且是左手,所以不存在是外公摸母亲的脸的可能(如果你非说那是外公的手,你试试那样摸一个人有多别扭,再试试能不能拍出相似的画面)。

6. “我不是什么变态的老男人”,很多观众说是男主在辩解自己和外公不一样,但是男主的年龄对于学生来说是“老男人”,难道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上面我已经说了,因为被误解,男主的压力爆棚,他的压力是什么?

是母亲的死、即将死去内心却满是愧疚的外公,以及那些自己想帮却不一定能帮上的问题学生,总结起来就是——有很多事他想改变,但都无法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眼前!

如果这一段对话和闪回画面是为了揭示外公真正的为人,我不懂为什么画面里的人没有应有的表情,变态皱着眉头,被强暴的人几乎没有表情,甚至还有点笑容,试问各位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合理吗?

五:影片究竟想探讨什么?

影片是以访谈及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探讨的是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这些从男主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不难发现,整部片子里,几乎都是失败者。

那些以为自己会有所作为,被人寄予厚望的教育者,最后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改变不了,每天醒来都得面对失败。

那些明明自己都不合格的父母,却把过错都推给学校和孩子,从一开始识图教育到打骂到最后完全放弃,从来不试着找找自己的问题。

以及想拯救别人,却始终无能为力,只能一天天挣扎于自责深渊的男主及外公。

人生真的好艰难,充满了无奈。

男主的快乐时光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他们在公园玩耍、堆雪人,公园就是男主的乐园。

但后来,母亲濒临崩溃,估计也无法再去公园了。

对于孩子来说,心灵的乐园其实是那个最爱自己的人创造的,没有最爱自己的人,就哪里都不是“乐园”。

他无法再与母亲一起去这个乐园,乐园也开始一点点坍塌,就如母亲一般一点点崩溃,但男主无能为力。

孩子可以抚平生活的创伤,但是母亲为了保护他把他“隔离”了,这是“爱与爱”的矛盾,很多事他还不懂,他真的无能为力,他无法抚平母亲的创伤,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无法超脱……在他的认知里,建立的关系无论多么深,最后都可能被毁灭,而这段关系里的人,都会受伤,所以他是一个害怕建立关系的人。

临死的外公,放不下的是外孙,心智已经不清楚的他,以为女儿还活着,并跟女儿约定好,要她照顾好外孙,而外孙只能满眼悲伤的说——“她肯定说到做到”。

男主为自己没能拯救母亲而自责,外公又何尝不是?

每一次想要接近,女儿却拒绝他,不愿诉说。

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母亲被人抛弃,带着年幼的儿子来投奔外公时,发生过什么?

我想也许是受到来自父亲的指责吧!

这也就导致作为孩子的母亲,觉得外公是无法帮到她的!

这就是为什么外公问“你为什么怕我”、“这么说伤害你的人不是我”的原因。

当孩子需要理解的时候,父母给的不是安慰,而是指责,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再也不相信父母,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这个不也是电影的主题之一吗?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有时候明明很担心对方,但说出来的话却变成了责骂,所以人与人的沟通真的很难,需要学习,需要用心,需要互相理解。

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一直穿插于影片中,那就是日记本。

对于男主来说,能让他思考,暂时脱离芸芸众生的苦海的方法,就是写文章、写日记,而他也经常把日记本当成礼物送给别人,希望能帮到别人。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未必能找到类似的方法,于是就走到了这一步——

人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停下来思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死亡也许可以让自己的问题戛然而止,但却会给活着的人、那些爱你的人留下悲伤——我由衷的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好好活着好吗?

哪怕还会有很多悲伤……到此,我想问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们真的还要坚持外公是个变态的看法吗?

一个做过人神共愤暴行的人,最后却有脸坚定地说着“我一直都很爱你”;一个有着圣母病,可以原谅这种暴行的男主,却为究竟是努力帮助学生(年轻人)还是放弃而苦恼,圣母病不是应该可以包容和原谅一切吗?

如果你还是坚持,那我只好祭出你们决定性的证据——

那个“贪婪舔着舌头的外公”,是在病房里自责的外公,而不是面对着母亲裸体的外公!!

电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猜的,有特立独行的想法并不代表你真的比别人厉害。

如果你思维独特,可以试试自己写一个剧本,而不是在别人的作品里去联想;而其他人,要附和别人,就请亲自去确认一遍,而不是对方说自己看了几遍了,确定是这样,就当作是真的!

解读电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过度解读,就是在亵渎电影!

感谢看到最后的朋友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找到了反驳的证据,又或者哪一天导演说他想表达的就是“外公是个变态”,那这就是一部烂片,因为他所有充当证据的画面,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以上!

 9 ) 记录台词

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Through the Singularly,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I know not how it was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   我的灵魂失语了      There was an iciness   我的心在冷却      A sinking.   下沉      A sickening of the heart   显出疲软的病态 --赤子之心可以照亮潜藏于死亡中的黑暗,我将再也无法找到那样脆弱易碎的事物... ...” (The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latten the death of many dark places, I can not find any kind delicated moment at its own attachment )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    《超脱》震撼人心的一段台词      - (writing down “Assimilate”on the blackboard) what’s that meaning?      - (Student A) To take something in.      - Well, excellent, to absorb.      - (Writing down “Ubiquitous” ) Anyone?      - (Student A) Everywhere all the time.      - So what is the meaning “ubiquitous assimilate”?      - (Student B) Always absorbing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the time.      - Well done, George. How were you to imagine anything, if the image is always provided for you?Who here had read “1984” last year? Good.      (writing down “doublethink”) anyone? Meredith.      - (Meredith) Having two opposing belief at once. Believes that both are true.      - Excellent. To deliberately believe in lies while knowing they’re false. An example of this in your everyday life, or I… I need to be pretty, to be happy. I need surgery, to be pretty. I need to be thin, famous, fashinable. Our young men, today — they being told that women are whores, bitches, things to be secluded, beaten, shit on, ashamed. This is a marketing holocaust, 24 hours a day,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The power that be, a harder work, dumbing us to death. So, to defend ourselves, and fighting against the stimulating of this dumbs into our thought processors, we must learn to read, 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 to cultivate our own consciousness, our own belief systems. We all need these skills to defend, to preserve our minds.            - [黑板上写下“Assimilate”]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 [学生A]吸收。

     - 很好,是吸收的意思。

     - [写下“Ubiquitous”]有人知道么?

     - 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 那么这两个加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

     - [学生B]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理解事物)。

     - 说得很好,乔治。

如果所有事物的具象都呈现在你眼前,你还如何去想象它们的模样呢?

有谁是去年读过《1984》的么?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      -不错。

     -[写下“Doublethink”]有谁知道这个?

麦迪斯?

     - [麦迪斯]同时持有两种相矛盾的信念,相信两方都是正确的(即思想矛盾。

)      - 很好。

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

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

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

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10 ) 这不是一篇影评

我是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水平不高,时间不长,学生不多,学校不好,待遇不高。

这里的学生分划很严重,有钱的上学开着凯迪拉克,没钱的学生直到毕业都交不齐学费。

学校里有女生去做**,每个周五的晚上坐着门口的黑车去三里屯的酒店上班。

学校里有精神有疾病的少年,每天背着手走在学校的走廊里像个大腹便便的中年领导那样四处巡查。

有学生的父母三年才能回国见孩子一次,整个大学期间,这个学生拿着花不完的钱,打着没有数的架,然后去向不知道哪里的明天。

前两年有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意外死亡,我不认识死去的孩子,只看见他们的班主任在教师大会上哭的像个淋湿的木偶。

这些都不是电影中的情节,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这些人和这些事。

老师们常打趣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我本身是个不“正经”的老师。

我教的是计算机,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放过摇滚乐,告诉过他们什么是伍德斯托克。

一开始,男孩子们说,伍德斯托克上,大家都裸体,好爽。

后来我介绍完了以后,那个男孩子问我,哪里可以听到伍德斯托克上面的歌手唱的歌。

前两周的一次课,一个女孩坐在那里抱怨民办学校的文凭不够硬,觉得自己是被家长忽悠了,家长又是被学校忽悠了。

我给她说了我的故事,说了我朋友的故事,告诉她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

然后我特批她如果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而且比文凭还重要的事情,那她可以以后不来上我的课,或者在不干扰其他同学的条件下,在我的课上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

后来上周的课,我看到她一直在下面写东西,小说还是什么?

我不知道,但是她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什么来着?

哦对了,作为一个所谓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厌恶学校的。

因为是民办,我看着太多的孩子被送进机器里,然后出来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拿着各种证件和证书,奔波在招聘会上。

然后在最炎热的夏天,流着满头大汗跟我说,“出去找工作我才发现,我什么玩意儿也不会!

”。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教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渐行渐远了,而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像是“企业”。

在我们这的招生部门,学生在他们口里不叫做学生,而是“客户”。

其实现在的很多老师,应该说大部分,还是非常好的。

他们愿意教授知识,他们愿意把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们,并让他们自行判断吸收。

他们鼓励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言论。

只是每个老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有人严苛,有人放纵,有人循循善诱,有人喋喋不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骂着老师,却在毕业之后许久想起那些我们骂过的老师,心里还会有所怀念。

说了半天,其实我一点都没说到点子上。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也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欣慰和快乐。

但我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传统的老师,我已经开始厌倦和厌烦很多形式化和填鸭式的工作。

所以,我早晚也是要告别这个行业的。

我在课堂上常和学生说的一个观点是:你们在我的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到了,那也仅仅是一门课而已。

你们这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但你们一定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了解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你们要了解自己,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和其他事,所有你们现在还未知的,就是你们未来要探索的。

悦己而后悦世人,知世人而后知己。

这句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

11年后的后记2012年写下上面这篇「不是影评」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篇影评会这么火,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冲到豆瓣这么一个「苛刻」的平台的 TOP 250(写字的时候是 No.90)。

我现在看到的数据,这篇文章在11年的时光里,被 48w 人看过,15000多个「有用」,260个「没用」,被收藏了4000多次,转发了近千次。

11年很长,11年也很短。

写完这篇影评后不到两个月,我就离开了学校和原来的工作,以一个低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都很难接受的薪资加入了一个刚成立的音乐互联网公司。

我在北京呆到了2021年,期间一直在音乐行业工作,经历过公司解散、自己创业、做演出厂牌、创业失败、继续打工,可能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用过我做的产品、看过我办的演出。

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并且结婚,决定丁克至今。

2021年,因为对生活未来的规划有了新的念头,我带着妻子和两只猫,搬到了深圳开始新的「打工」生活。

没错,还是在音乐行业。

就像刚毕业的时候我选择北漂的初心一样,我喜欢的音乐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评论里很多朋友陆陆续续问过我从学校辞职后做了什么,上面算是对大家认真的回答了。

11年也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多的改变,外露的,内敛的。

如今回看自己当年写的文字,就像一封当年「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

当年描述的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我想至今应该也还多少存在于中国的各个院校当中。

未来没有脱胎换骨,「未来」只是「当下」在客观现实下、时间维度上的延伸。

但「未来」也有很多令「过去」的我意想不到的发展。

比如2012年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然至今都没有看到《超脱》导演 Tony Kaye 的下一部电影;我也想不到当年大杀四方的 iPhone 4s,现在已经出到了14;想不到电动汽车竟然成为了主流,想不到北京的进京证居然1年只能办12次。

当然,我那时候也完全不会想到,我会和作为这篇文章读者的你一起,共同经历一个长达3年的yq时期。

11年里,我也没有再重看过这部电影,任何一次。

我总是觉得,人在某一个年龄节点(或是某一个心理节点)的时候,会有一个改变:在这个节点之前,喜欢畅想未来;在这个节点之后,偏爱追忆过去。

对我自己来说,我好像卡在了这个节点上,过去和未来同时在发生,回忆和畅想经常在打架。

那就试着和大家做一个约定吧,10年之后,再补一篇「后记的后记」。

如果豆瓣还在。

PS: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知人」,但基本能做到「悦己」了。

所以,「知己悦人」可能是我对下个十年的自己的祝愿吧。

再 PS:写完提交的时候,发现豆瓣的自动审核提示我有违规内容,于是我不得不修改了一下原文中一些表达有点露骨的措辞。

这个情况在11年前我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存在。

2023年3月15日 在深圳

《超脱》短评

与暧昧多义的主题相符,拍摄手法也十分游移:仿纪录,大颗粒,手持虚焦,大幅仰角,访谈动画,跳切闪回...托尼·凯耶依旧保持着不卑不亢的独立姿态,造梦机制被他残酷地拒之门外了。期望与现实间的疏离,生命个体永世不得的超脱,艾德里安·布洛迪在公车上泪流满面的一幕宛如受难中的救世主。

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不行,太致郁了,只是致郁,白描致郁,没去试图突破什么

4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It's been long since last time I cried in the cinema. Great movie and so good to see Adrien Brody tonight!

5分钟前
  • 木夕兔
  • 力荐

长得像圣徒也蛮惨的,所有人都期待能从他那里得到救赎。我也好想被他拯救哦

8分钟前
  • 推荐

3- 空、丧、作。Adrien Brody的设定几乎卡夫卡附身。首尾摘引加缪存在主义与爱伦坡心理分析不得其妙,呵呵只能给减法。可惜了不错的想法和对于独立电影来说有点豪华的卡司。 #虚无主义玩过火# #伤痛拍得不够真实导致很多剧情中二#

13分钟前
  • mecca
  • 较差

我觉得我错了,可是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卑鄙而不知廉耻。无论我们怎样期待,尽管我们一次次地失败,告诉我,我到底在寻找些什么。谁说过一定要带着这副空壳行走下去,回忆太旧,伤痕太深,阳光只够我开心一次。孩子,我应该拿什么来拯救你。请允许我站在荒芜的围墙旁,庆幸我那失语的灵魂腐朽半世。

1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满篇游离着矛盾与无力 感觉像是在宣泄不是在解答 裏剧本其实是说胖子没有好下场么~?(误)

17分钟前
  • 栖砚之白
  • 推荐

不知所云,不喜欢

21分钟前
  • Feel L
  • 较差

我实在超脱不了……看不懂

26分钟前
  • cocomars
  • 较差

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独到惊艳,电影无比动人。

27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28分钟前
  • 李卡
  • 力荐

为啥我要花时间看这么郁闷的电影。我以后再也不看这种了。

29分钟前
  • pa
  • 较差

Detachment & Universal,各种伪类型手法,少女救赎记。

31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看过后很奔溃。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可能就是漠不关心地生活。因为一旦当你开始关心起别人,无论是多小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而detachment地生活,其实才不需要什么勇气和决心。我有段时间很自闭,觉得孤独地生活,一定是坚强的人才敢去做的事,而其实呢,这样的人才是最懦弱的吧。

34分钟前
  • Q
  • 力荐

无新意,文艺腔,晒悲催,想克隆taxi driver?

3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较差

太苦逼了

40分钟前
  • 阿C
  • 较差

不知道如何评价,基调非常悲伤。

42分钟前
  • 吉喵
  • 还行

一边痛一边欢呼,咬着牙还是选择往下走,看这个电影和活着的意思是一样。

47分钟前
  • 彭小青
  • 力荐

被告白比下去了吧

48分钟前
  • 亡招菌
  • 还行

Adrien Brody之前主演的《钢琴师》,其忧郁深沉的气质,记忆犹新。他太适合饰演这样绝望悲伤的电影了。如果有一天拍爱伦坡传或者卡夫卡传,我觉得他是首选。DL: http://www.yyets.com/resource/26539

53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