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空音央导演的采访:Q:说到Yuta和Kou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特别。
你认为他们的关系是否隐藏了某种酷儿身份?
空音央: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想要的任何方式去解读。
我并没有刻意去描绘某种酷儿式恋情。
我就是我自己。
我认为有一种说法是,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酷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可能都是酷儿,但作为这些个人的角色和我自己作为政治存在所宣称的身份,我没必要特意去这么想。
但我确实认为友谊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酷儿的关系,因为它摆脱了这些社会定义的关系的界限。
这些关系通常是性生产或家庭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单位有关。
友谊呢,就有点像存在于这些事物的界限之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酷儿关系,但它是通过友谊的视角来呈现的,其中也包含着爱,不一定像一个对自己的酷儿身份非常自豪的人那样对自己的酷儿关系的形式产生好感,但我认为说这是一种酷儿关系是非常公平的。
Q:许多观众表示Yuta和Kou之间的浪漫情感很动人,设计两人的互动时有没有什么参考?
空音央: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兄弟情(笑),至于Yuta和Kou的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很古老的三角关系模式。
Yuta和Kou之间确实存在着浪漫关系,他们深爱彼此,然后是「第三者」Fumi,她出现在Kou需要以不同视角认识世界的时机。
出于政治原因,Yuta无法给Kou带来他在这个时机需要的的情感和话语,这让他们的关系开始紧张,此时Fumi出现了。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而我认为在浪漫关系中,包括在一些爱情片中,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实际上,我认为最浪漫的事情是意识到有人能比其他人更深刻地了解你,无论是通过浪漫的、政治的还是友谊的方式。
我将这样的结构应用到对Yuta和Kou的关系描绘中,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模糊的关系,因为模糊所以美丽。
不过这些并不一定与我的个人经历直接相关。
我过去确实有过这样的友谊,我几乎每天都和某人在一起,然后他们开始和别人约会,或是突然间消失了,然后我就会想「他们去哪了?
」 不过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特别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但我在生活中确实以相当突然的方式意识到了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Q:所以你的电影也在为失去结交不同政见的朋友的可能性表达哀悼。
空音央 我想是的。
我真想回到那些不假思索交朋友的日子。
Q:友谊的这种张力好像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我们也会为自己有了政治意识感到欣慰,会希望能拥有发声和选择朋友的权利。
空音央 我同意,友谊非常令人困惑,非常复杂。
这让我想起自己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友谊的模糊性。
恋人之间有一些粗略的社会规则,你可以故意打破规则,但很多人选择遵守它们。
比如,如果你正处于一段严肃而坚定的关系中,你就不应该背叛对方;如果你结婚了,那么你会进入一些让这段关系正式化的程序,也许你们还会一起养小孩、和双方家庭互动,诸如此类。
友谊很有意思,它没有规则。
从最肤浅到最深厚的关系,任何类型的友谊都可能存在。
也正因为友谊的模糊性,驾驭它变得非常困难。
但我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国家和社会会把恋爱、婚姻之类的性关系放在比友谊更重要的位置?
我们知道,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与宠物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需要为其他形式的关系留出空间,它们与性关系一样,都是重要的社会纽带。
也许最好的方法不是给予其他关系特权,而是要摧毁这种只给予某种关系特权的制度,比如婚姻。
在日本,如果你想去医院看望你爱的人,你必须和他/她是正式注册的的婚姻关系,尤其在疫情期间-﹣那时连已婚人士想探望爱人都很困难。
但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某人的妻子比某人最好的朋友更重要呢?
也许,他们最好的朋友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空音央 我其实觉得,能够找到一个最好的"同志"或"抗议伙伴",就是世界上最性感的事情。
即便你们不会发生性关系,但发现一个人与你一样看待这个世界、与你关心着一样的事情,发现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像这样的人存在,这真的很性感。
最近几年日本电影式微,总有种空泛乏力陈旧保守之感,勾不起心中激情。
北影节看到空音央这部,有种久违的犀利尖锐之气,审美和思考兼备,用近未来的时态描绘了一幅现代性青春组曲,激起了我心中沉伏已久的对音乐、对政治、对独裁、对集权、对剥削、对青春、对选择的反思和悸动。
我一方面由衷地佩服空音央把这么多关于社会和情感的议题表现得这么关切实际又这么浓缩,另一方面又忧虑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们如此乖巧驯顺和缺乏表达,或者他们只是在沉默中酝酿着,也在准备着自己的作品,也在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斗争。
空音央一直是有长期美国生活背景的,所以他的很多立场和观点带有一种更远离日本社会的观察视角,带有浓重的左翼思潮印记。
这让我很有兴趣。
开场曲和中间几处空镜我以为是坂本龙一,也和《悲情城市》片尾曲很神似。
其实整部电影的ost都做的极契合主题,近未来的末世感,会自然浮现那些巨大的城市景观和灯光群。
开场,幸和悠太偷溜进techno俱乐部看live时那种电音节奏的律动和两人的沉醉感拍的太好了。
想起了1995年到1998年时从柏林扩散的techno风潮,跨越大洋到了东亚的俱乐部,当时连北京这片沙漠都被卷入其中,如今,在祖国大地上,基本应该没有techno的土壤了。
在影片里这些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质疑,嘲讽、嘲笑、恶作剧,都是一些独立人格表达的预备阶段,随着思想的觉醒和独立,他们开始有抗争、抗议和选择,其中有大量日本当今现实社会的注解,多元民族问题、结构性不公平、自然事件不确定危机和政治的关系、无所不在的监控,以学校这个微小集体结构映射整个社会集权。
主人公悠太选择远离直接的抗议而是用带有距离性的热爱音乐来表达自我,我认为这同样是一种反抗。
他对很多问题是介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他只是带有犬儒性的选择了不去直面而已。
可他更勇敢更独立也更忠于自我,可以二话不说进教职员室拿活动室钥匙搬走音响器材,可以一人承担所有选择退学的风险。
这种自由的个体对抗性更加纯粹,近而带出的青年不同选择的差异性也更加迷人。
青年演员里,00后演员锋芒毕露,栗原飒人这张脸非常有可塑性,他的几处戏都非常鲜活生动。
他和日高有起刀都是模特出身,这修长的身材常让我不自觉和其他人区别起来。
喜欢影片里城市夜景的空镜,特别疏离、悲凉又空旷。
开场星星点点闪烁的红光,融汇成城市冰冷夜景,有许多关于城市建筑的构图,无论是街景、楼群、教学楼、城市绿地,都拍得特别好,光影下、夜色中,串联起剧情,艺术性和文本表达性都很丰富。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留意街景和建筑时忽然觉得这种未经意排列的线条和色块组合在一起的冰冷的美,需要一双特别敏感的善于观察的眼和长期驻足街头的时间进行充分思考。
最后,这个片名翻译《昨日青春》,我觉得还是不翻译为妙,就用原来的《Happy End》才非常精确。
此贴为《圆满结局/青春末世物語》导演空音央2024年11月9日于香港亚洲电影节的映后Q&A记录,此次映后以全英文形式进行,设有主持人+观众提问环节,部分问题涉及电影剧情剧透,如有错误请指出。
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空: 谢谢你们留下来。
这是我第三次来香港,我玩得很开心。
感谢电影节邀请我,尤其是在座的每一位观众。
主持人: 如果你们已经有任何问题,请举手。
我从相对简单的问题开始。
这是一部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日本电影非常不同的电影,你触及了几个我们通常看不到的话题,比如政府、复杂关系和反乌托邦世界。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将这些话题融入你的电影中呢?
此外,你是否有任何灵感来源或个人经历,促使你创作出这样的电影?
2024/11/9 Premiere Elements Cinema空:哇哦,好多问题。
是的,我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
我想这可以解答其他问题,但通常会讲得很长。
所以,如果你想让我停下来,就尽管说吧。
不过,我总是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三次地震。
第一次是福岛311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大地震,造成核泄漏。
随后,日本掀起了一场反核抗议运动,其规模超过了日本现代史或近代史上的任何一次。
当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但我认为这次事件确实影响了我,让我睁开眼睛,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更批判的方式思考我们的世界和社会是如何构建的。
第二次地震发生在 1923 年 9 月 1 日。
这次地震被称为 "关东大地震",袭击了东京。
这也是一场毁灭性的地震。
很多人丧生。
但是101 年前这场地震的受害者,人们常常忘记的是地震后发生的大屠杀。
由于种族主义,关于朝鲜人如何在井里下毒、偷东西和放火烧房子的可怕种族主义谣言不胫而走。
当时,日本一直占领着朝鲜半岛并对其进行殖民统治,因此在日本有很多韩国劳工,我认为当时的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都对韩国人充满了恐惧,因此地震导致日本平民成群结队地屠杀韩国人,造成 6000 多人遇害。
第三次地震实际上还没有发生。
这将在不久的将来发生。
但是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日本,他们总是告诉你很快就会有另一场地震,类似于311大地震或 1923 年的大地震,因此这真的让我想到了如今在日本仍然存在的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以及我们是如何没有真正反思这段历史,以及在没有反思这段历史的情况下。
如果再次发生地震,如果平民和政府中仍然存在肆无忌惮的种族主义,将会发生什么?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在高中时与好友们一起成长的情感记忆,以及进入大学后,与朋友们一起成长,但却变得相当具有政治意识,并因政治分歧而导致友谊破裂的时刻,有点不得不互相推开的感觉。
因此,这既是我个人的回忆,也是我对历史背后的思考和分析。
主持人:音乐在影片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影片还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
你能解释一下这些选择吗?
比如结尾和开头?
它更像是三角钢琴和御用钢琴,我们会看到的。
空:影片中主要有两种音乐。
一种是角色自己听的音乐,也就是电子乐。
之所以是电子乐,原因很简单。
我喜欢电子乐。
我喜欢低音和鼓声,你能从这个大东西里感受到震动,CLUB里的这种大音响真的让我很舒服。
因此,这似乎对我影响很大。
当然,另一面是古典音乐或配乐,你听到的是电影之外的声音。
我们请到了一位出色的作曲家Lia Ouyang Rusli,她为影片谱写了乐曲,她们的作品既有电子乐、氛围电子乐,也有古典乐和电影音乐的一面。
所以我想你可以听到一点这方面的痕迹,但对于《圆满结局》来说,音乐背后的主要思想是创作一些感觉像是历史上的某个时刻已经结束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部社会历史,也是他们友谊的历史。
主持人:会不会有观众有问题想要提出?
Q1:我觉得整个摄影都很震撼,我只是在想,你对那个场景 (最后一个镜头) 的解读是什么?
就像你说的,他们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但我又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层次。
空:是的,这其实也是昨天的问题,但我的目标之一是,结局感觉像是模糊的。
你知道的,我不想让人觉得他们的友谊永远结束了。
我也不想让人觉得他们的友谊一点都没变,因为他们之间当然发生了很多变化。
他们之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至于他们无法,甚至无法说出一切。
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变化太大了。
我认为Yuta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大家,也许他们之间还有未来。
也就是扭nipple那里。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想出如何结束这部电影 你知道,一开始我们还有另一场戏,那场戏之后还有一场戏,那场戏我们剪掉了,一开始没有定格。
我们制作这部电影的目标是先让人笑,然后让人哭。
当我们试图弄清楚如何做到这一点时,我们的剪辑师兼制片人Albert Tolin开了笑话,完全是一个笑话。
他做了定格动画,然后在这个上面放上了最夸张、最夸张的音乐。
一开始他播放了这个,他告诉我这只是个玩笑,然后我们就发布了。
然后我开始大笑,因为我觉得这太荒谬了。
但是音乐播放得越多,Yuta的形象就越能跨越这条边界,告诉人们,不管发生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有点想哭,因为也许这一个举动就足够了,让对方知道,他们将来还可以做朋友,这真的让我们很感动,所以我们最终还是保留了它,尽管一开始只是个玩笑。
2024/11/9 Premiere Elements CinemaQ2:您好,谢谢。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我的问题是关于音乐的。
我记得在电影中其中一个主人公说,当代新音乐没有什么新意,所以我尝试去发掘那些经典的音乐瑰宝。
而另一个角色评论说,这让他感到很伤心。
这也许太悲观了。
我想知道这是否也是您对当今音乐发展的评论,或者您对此有何感想?
谢谢。
空:好吧,我来告诉你。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点背景故事,但它并没有在电影中占据太多的位置。
但实际上,我想得很艰难,在未来,我想,你知道在Spotify上,或者其他音乐服务。
你可以选择一种心情,比如放松,或者睡觉,或者有时,它会给你电脑认为好的放松音乐,等等。
我真的很讨厌那样,你知道,那不是我听音乐的方式。
但我在想象一个未来的世界,也许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发展,它可以自动检测你的情绪。
就像,你想要冷静,它就会给你提供冷静的音乐。
我在想,也许在未来这个反乌托邦,可怕的世界里,人们就是这样听音乐的。
越来越少的人喜欢DJ,会喜欢去挖掘和发现艺术家,爱上艺术家,所以,你知道,Yuta和Kou,当他们想成为一名DJ时,他们就像在反抗主流世界,就像是在积极地寻找存在于过去和现在的好音乐。
但我认为最终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乐器店的老板说,哦你想成为DJ,这在现在很少见。
但我认为我最终写这个对话,实际上是因为我认为它真的代表了Yuta对世界的意识形态和观点。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放弃了新的东西。
是的,新的东西可以从这个世界中发展出来。
我认为,为了让Kou抱有希望,并像他在影片中那样活跃,他需要对未来仍然存在的新事物抱有希望。
所以对我来说,通过音乐,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意识形态,有点像虚无主义放弃了世界的状态。
但我认为和乐器店的老板,以及与Kou的互动,希望能让他成长一点,并意识到情况并非如此,新的东西仍然是可能出现的。
Q3:对不起,我想问的是,你知道,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两面性。
一面是歌颂他们的友谊,另一面是其他立场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在乐器店里,他播放音乐,但店长说,哦不要播放不快乐的东西。
所以我想知道,通过这部电影,你想传达给我们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你觉得他们应该怎样面对未来,就像这些学生一样?
谢谢 。
空: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说实话,我并没有想要在电影中宣扬某种世界观或意识形态,我认为,你知道。
是的,我试图做的电影实际上是捕获一种情感,我觉得当我长大时,或者当我年轻时,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我真的是这样的感觉,我的意思是,我认为这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也许,但有时我觉得我们都摇摆不定的虚无主义,或放弃,但总有,像你想争取未来,所有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总是在这两种立场之间摇摆。
但我认为有时候当你不能和你的朋友交流时,真的很令人沮丧。
有时候,你在朋友中最信任的人不一定会像你对这个世界那样感到愤怒或沮丧。
就我个人而言,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语言能力向朋友传达这种情绪,与其尝试,不如把他们推开,反之亦然。
我想我有过很多被我最亲密的朋友推开的经历,对我来说,因为友谊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失去这些非常重要的朋友就像地震一样是灾难性的,这就是我想要捕捉的情感。
所以我并没有什么想要传达给年轻人的信息,也没有什么想让所有人都明白的信息。
说实话,我只是想让人们从电影中感受到他们想要的感觉。
但实际上,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人们觉得,他们会想给一个很久没说过话的老朋友打电话。
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理解这句话,但这是我想得最多的。
我并没有想让人们相信的意识形态。
2024/11/9 Premiere Elements CinemaQ5:这真的是很棒、非常鼓舞人心 的电影,但我有个问题 我很好奇,摄制组是怎么把黄车立起来的,这个想法从何而来?
你知道,这真的是一种心灵震撼,我以前从没见过。
空:我只告诉你问题的第二部分(全场爆笑),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我有头发的时候,他经常给我理发,他来自日本,他的初中是一所非常糟糕的初中。
在他二年级的时候,有2/3的三年级学生都很敬仰他,他们都是最酷的坏蛋。
很显然,有一天他去学校,发现老师的车都被翻到了头上或翻到了一边。
他给我剪头发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听起来,哇哦。
他们怎么能这么做?
太疯狂了,这不可能,他告诉我他的初中学校有这样的车之后,我心里就有了这个想法。
后来,当我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想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细节,我就回去找他,我说,嘿,伙计,那是什么感觉,你知道,那辆车是什么样子的?
请告诉我更多的细节。
他说,哦它实际上是这样立着的。
我当时想,shit,但这个更有代表性,我再也无法把这个画面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它就像一块巨石,你知道吗?
所以我这样写了。
第一部分的问题就留给你们自己了。
其实之前看过其中一个片段,但完全没想起来,直到电影里那一幕再次来到的时候才发现。
这部电影叫《happyend》,本来看别人介绍是新人导演,品质还不错,才想去看的,结果弹幕里有人说这个新人是坂本龙一的儿子,电影里还看到了中岛步。
那一瞬间脑子里马上想到“星二代、资本”之类的词眼,再加上前两天才看了华谊兄弟老总王中磊女儿王文也的八卦,她作为新生导演参加了一个综艺,然而拍出来的作品很悬浮,质量很差。
在场有一位监制在她另一份导演作品里出了很多力,还肯定她不及格的作品,八卦里说,不过是因为那位监制同样也是富二代出身。
近几年经常有人说娱乐圈颜值下降,早几年就看到别人扒欧美娱乐圈星二代的盛行。
总之越长大越发现社会的畸形超乎想象,每个人都生活在相对隔绝的世界里。
说回这部电影吧,是日本人最擅长的惨淡青春类型,有些瞬间会让人想到是枝裕和的《怪物》,浪漫快乐的青春少年和残酷社会之间暧昧不明的界限,让人在两种情绪中摇摆,最终用青春的结束来回归现实。
有时候也让我想到韩江的《少年来了》,当然韩江这本书要残忍得多,少年们参加社会活动然后遭遇非人的待遇,甚至有不少人死在其中,侥幸活下来的人也艰难度日,从此失去了再站起来到人群中的能力。
写到这里想起来之前看的一个新闻,一个少年在中职发表公开演讲支持性别平等,包含lgbt,因此被学校劝退,并无法办理转学,导致他陷入长期抑郁,无法正常融入社会。
电影讲两个男孩的友情,他们从幼儿园就成为了朋友,共同的爱好是音乐。
现在正值高三,一起玩的朋友还有三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是土生日本人。
这样的身份让他们自然成为边缘人,然后抱团取暖。
他们一起在夜晚偷偷去自己的活动室聊天喝酒抽烟玩音乐,本来他们好像会一直这么无忧无虑,却因为几件事一切都变了。
一件事是他们恶作剧校长的车,另一件事是校长在全校装了监控,还有一件事是新总统上台要求收紧对外国人的政策,以及一件看似不相干却贯穿的事情,就是时不时发生的地震。
其中有一个觉得很妙的设计,刚开始少年们进学校是通过蓝牙音响发出小猫的声音来引开门卫,后来通过蓝牙音响发出地震警报的声音,轻松引开办公室的所有老师。
两个少年因为其中一个参与社会游行反对歧视外国人逐渐渐行渐远。
他质问另一个说,除了音乐你有关心过其他东西吗。
对其他朋友说,他脑子空空如也,我早就受不了他了。
那个朋友没做出什么回答,他确实只想像过去那样轻松地快乐,听听音乐,玩玩闹闹,他确实没另一位朋友那么关心政治。
他家境优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里,不会像朋友那样在夜晚的路上被巡查的警察拉住用手机扫脸要求出示居住证,他自然不会觉得上台的新总统对他有什么影响,也不会觉得监控对他有多大影响。
这仿佛是一种逃避,有时候我们不承认政治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事实却完全不同,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政治塑造了不同的人,就算我们仅仅只是谈论原生家庭的问题,背后也同样有政治的原因,只是我们都不谈它,或者仅仅只是从更大的层面谈,却不敢聚焦某个个体。
结尾只关心音乐的朋友站出来承担了恶作剧的全部责任,被校长要求退学。
他的妈妈将他赶出家,他在打工的唱片店一边弹伤感的钢琴一边偷偷掉眼泪,店长说,为什么要弹这么伤感的音乐,然后站出来去旁边的碟机打了一首动感的音乐。
之前他告诉店长他觉得现在的新歌都很不怎么样,所以他只听以前的歌。
店长说,年轻人不要这么悲观。
或许在这里就已经暗含了对生活的希望吧。
最后一幕他和朋友走在桥上,中间有一条线将他们分成两边,一人将去上大学,一人将寻找公寓从家里搬出去,但爱音乐的朋友在结尾还是忍不住跨过线笑着拍了朋友。
电影就定格在这里,或许这就是朋友,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分道扬镳,但回想起之前所拥有的仍然会感到幸福。
再写点题外话,电影太会选角,男主五官很像菅田将暉,演技也很好,松弛又敏感,拿捏得很好。
男二像刘亚仁,角色是在日本的二代韩国人,太贴了,一起的伙伴里的女生设定是在日本的二代中国人之类的,长得就完全像一个很常见的特别健康青春的中国高中生。
结尾还有一点羡慕的是,退学后男孩就去唱片店打工,这工资还能找公寓,再向妈妈借点钱就能养活自己了?
日本生活会不会有点太轻松了。
曾为父亲打造了纪录片电影《坂本龙一:杰作》的空音央,今年执导了首部故事长片《HAPPYEND》,将在10月4日起公映。
《HAPPYEND》以并不遥远的未来为舞台,是一部以青梅竹马的好友优太和幸为轴心描绘友情危险的青春电影。
高中3年级的某个晚上,两人偷偷潜入学校,优太想到的恶作剧发展成了大骚动,学校因此导入了AI监视系统。
以这件事为契机,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不协调感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幸和只想和朋友一起做快乐的事情的优太开始一点一点地擦肩而过。
《HAPPYEND》讲述了即将高中毕业的两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从一起的关系中一点点变化的过程,友情的动摇和纠葛。
以并不遥远的未来为舞台,幽默且讽刺地描绘了我们的生活和土地相连的世界。
饰演主人公优太和幸的,都是在试镜中被提拔,在本作品中实现大银幕出道的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栗原扮演了性格开朗只想做快乐的事情的优太,日高扮演了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幸。
另外,与两人关系很好的同学角色有《失落的夏天》的林裕太、作为摄影师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西娜·潘、首次挑战演技出演ARAZI这个角色。
班主任·冈田由中岛步饰演,校长秘书·平由矢作玛莎尔饰演,优太的母亲由渡边真起子饰演,幸的母亲由雷鬼歌手PUSHIM饰演,校长由佐野史郎饰演。
导演空音央称自己从2017年左右开始构思本作品的天空。
“以煽动恐怖、稳步走向军国主义独裁国家的日本为舞台,投射出了至今为止积累在自己心中的危机感和动摇,以及对自己来说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是地盘的朋友们的爱”,“友情是暧昧的东西,没有恋人和家人那样的规范。
有的人会融入平时的风景,偶尔喜欢同样的音乐,也有通过酒互相理解的人,也有只说认真的话的人。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对朋友的爱和信赖越深,对对方失望时涌出的愤怒和悲伤就越可怕。
有时会因过于强势而断绝关系,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切断。
这样的话,有时会陷入自己乘坐的地基突然崩塌的感觉。
”。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一边祈祷自己想象的近未来像是错误的,一边写了剧本,但是看了完成的电影,总觉得渐渐带着现实感,正因为如此,在这一同时,也和工作人员一起,正因为如此。
我认为这是一部让各种各样的人现在都想看的电影“。
著名导演滨口龙介看完影片后表示,“看完之后,《HAPPYEND》中的登场人物们一直活在自己心中。
这是让人预感到遥远未来的空音央和年轻人的出发点”。
顺便一提,空音央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坂本龙一的非婚生儿子,成长于日美,在康涅狄格州韦斯利安大学攻读电影和哲学。
之后,以纽约和东京为基础,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影像作家、艺术家以及翻译家进行活动,主要导演电影短片、纪录片、PV、时尚视频、演唱会影像等。
《HAPPYEND》主视觉图海报表现了穿着学生服的幸和身着便服的优太在人行天桥上面对面的样子。
海报文案是“世界在变化”。
影片在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中曾被提名最佳影片。
《HAPPYEND》将于10月4日在东京·新宿Piccadilly、Human Trast Cinema涉谷等全国上映。
最近看了这个电影,觉得日本现在高中生真对政治好积极啊!
都好有思想啊!
正好公司客户有个日本年轻人,我就问他日本高中生都那么积极参与政治吗?
他说没有啊。。
我就说了这个电影,他回家看了电影,第二天很激动给我说——这个电影有些夸张!
日本高中生99%不是这样的,更多的都在聊明星和动漫,几乎不会对政治有关心。
还有就是日本等级化很根深蒂固,学生对于老师,校长是很礼貌的,工作中对于前辈和领导也都是非常尊敬的,不可能像电影中直接和校长对着干,开大会学生突然上去抢话筒。。。
这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就算是电影说的是近现代未来的情况,也不太合理,他觉得很突兀。。。
镜头太美了,取景非常花心思,是我见过最美的立交桥构图,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斜角构图,没有一句台词,但把主角团的孤独、失语、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
持镜抖动或者光照变化造成的动态画面,都极其贴合情节与情绪表达,飞鸟从身上游过的画面非常绝,两人争吵中晃动的影子被拉长也非常灵。
拍摄多人画面时摄像机常常是远观的状态,配以猜测式的第三人称旁白,含蓄又充满故事性,非常好评!
最后分别时的定帧像是在预告此处存在一个一旦开启就无法逆转的时间闸口。
告别后,一切都将结束,一切都尘埃落定。
关于主题:青春是浓烈的爱,流向单一是一种幸福。
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情绪和感受,真正的happyend是它随着时间自然淡去。
而主角团的故事显然不是这样。
在小团体中,光最先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开始走出只有爱和友谊的世界,进入那个青年失权、一生失权的真实世界。
在这个他尚不能独立思考,尚无力背负足以压垮他(足以彻底剖开他作为失权者的身份)的责任的档口,是悠太凭他理解的单纯的情谊,替他完成了与权力的碰撞和对抗,将他从迷茫和愤怒中安全地保护起来。
这一点奋不顾身的奉献,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了。
无论他们是否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失权状态,这都是他们全部的武器了。
只是与这个世界发生真实的碰撞,会让这件事情异常清晰起来。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
失权者的生活,在宏观层面上,是将长期伴随、绵延一生的压抑感和不能独立的状态。
在微观层面上,是自己所拥有的竟那么少,如果全都奉献出来,由自己或由他人,后果竟是这样惨烈。
青春的残酷可能就在于发现这种无力的时刻。
越是敏感的人越因为这种无力而挣扎。
影片也将青年失权和导致社会分化的某些结构联系在了一起,对日本社会有所洞察。
可能是最近看纪录片和纪实文学的缘故,对世界各地存在的divied感受愈发清晰了。
原来在日本也有这样的趋势。
补充:结合我自己最近的经历,突然想补几句感悟。
最近因为一些意外,和权力机构、金融机构发生了不少摩擦,期间大部分时候是我被按在地上摩擦,我需要反反复复声嘶力竭地应对推脱责任、不作为的银行机构。
这个过程里我拥有的唯有来自亲人和朋友的支持。
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钱,能够完全cover我的经济损失,依我目前的状态,我可能真的会出于自身的懦弱和畏难而甩手不干,不再和金融机构argue。
很遗憾,我没有那种能力和底气。
我只能忍受焦虑、失权、失语、失重、晕头转向、迷茫崩溃的持续折磨(温水煮青蛙式的,胡萝卜刮丝似的,不至于影响我的精神健康,只是细细地折磨我),感受着我说明自己诉求时的语气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苍白,像是我自己都忍受不了的白噪音。
看完《昨日青春》我突然意识到,我所拥有的汇流向我的爱就是我所拥有的全部了。
是的,如果我不希望这些爱被盲目地投入到替我应对失权事件里面去,我就必须自己负起责任,不要那么懦弱才行。
而所谓的负责任,可能就仅仅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换切入点、表达我苍白但激烈的诉求罢了。
加油吧,继续下去。
悠太其实是一个非常害怕孤独的人,影片前段在天桥上对阿光大声地表白,还有听到阿光和Tom在厨房对话后落寞,他是把友情看得很重的人,所以他最后愿意去承担这一切。
正如阿光所说悠太是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的人,但人总是会变的,阿光就变了,他慢慢淡出这份友谊,找到更契合的玩伴,受到女主的影响,渐渐远离了之前的小圈子。
一份友谊的消亡就像昨日青春,你没办法去责怪谁,只是说一句人都会变的。
这里面女主角色我很喜欢,她启发了光,引导他进入自己的世界观中,在静坐事件中她也表现得非常有原则,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女生,这才是新一代的人真正的希望。
提到女主,两位男主最大的差别也不是因为阿光离开而导致的,他们对于这个糟糕的世界看法,悠太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这么烂了,干脆摆烂,及时行乐就行了,但阿光受到女主影响,参加到示威游行中去,企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这也是导致他们渐行渐远的主要原因。
观感矛盾。
很难说为什么我感觉政治部分过于生硬,试图描述的话大概是它莫名让我想到《瘟疫公司》这个游戏,只不过不是设置一个病毒看它传播,而是设置一个右翼掌权者看他激起一连串反应,或者是《模拟人生》化的政治社会学课101?
之所以用这么多游戏比喻可能是因为我认为电影的政治讨论太西方语境了,但又被设置在日本高中这个环境下,感觉很不自然、很错位,是一个人为意图过重的观察室,又是一种tone-down版嫁接现实…看完和友邻讨论了这点,她说她算是当作科幻片看的,比较好接受,也是一个有趣的观影视角差异。
但我一边觉得生硬,一边又觉得这些政治冲突在这个全球右转的环境下非常relevant…比如看警察检查Kou居住证的时候一下子想到前一阵大规模莫名其妙撤销F1,医院学校提醒大家以防万一最好随身携带签证证件。
几个主要人物也都抓得非常细致,感受到是在用心写剧本的:没有点明但能看出Yuta若即若离的姿态和他的家境身份多少是相关的(家内装潢体现出他是朋友中条件最好的),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最小化地被外界环境干扰很多时候是一种privilege;Fumi制止抗议同盟的同学吃寿司的那一刻和校长呈对立镜像。
以及很喜欢电影的青春情谊线:就是要踩你刚拖完的那块地;看到Yuta一上台我就知道他要干嘛了然后眼眶湿湿(但旁边的白男大爷笑了,我不理解);以及结尾的轻巧一击。
对这些永远没有抵抗力,在充满对立和不自由的世界里这些真挚的私人羁绊格外珍贵,是一种解。
总之个人观感比较割裂,但依然认为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ps.特别留意了配乐,全片都没觉得有坂本龙一的影子,直到最后ending的closing theme一出来,那个合成器键盘一响🥹虽然也许是无意的
本文来自ASIAN MOVIE PULSE.COM的采访:https://asianmoviepulse.com/2024/10/interview-with-neo-sora-the-casting-process-was-classical-and-quite-abnormal-for-japan/ 本翻译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空音央, Viennale'24. Photo: Marina D.Richter空音央向我们讲述了《圆满结局》的起源,以及为什么他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部电影。
在他的长篇电影首作《圆满结局》中,由栗原飒人、日高由起刀、中岛步、渡边真纪子和佐野史郎主演。
这是一个青少年因政治信仰而发生冲突的故事,少年们因政治信仰而发生冲突。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一个政治和产品广告在空中打广告、监控成为高中生现实生活组成部分的近未来。
在这位日本导演短暂逗留维也纳期间,我们有幸与他进行了交谈,他出席了电影在维也纳电影节的两场放映。
空音央向我们讲述了《圆满结局》的起源,以及为什么他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部电影。
我们还谈到了monster earthquakes,它们会带来什么样的其他危险,以及为什么要在今天对种族主义和环境灾难发声,而不是明天。
Q:自威尼斯世界首映以来,《圆满结局》就开始了一段国际之旅。
空:是的,在威尼斯和多伦多之后,我们立即去了平遥,这很有趣。
然后又去了纽约电影节、釜山和伦敦。
现在它在维也纳。
之后,我还要参加东南亚的其他电影节。
Q:您的电影是多层次的,涉及很多方面。
您是如何想到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设定在一个未定义的近未来,而且是涉及有争议的话题?
空:我拍摄过纪录片和短片,现在我拍了这部电影。
但实际上,在这些之前,我就开始写《圆满结局》的剧本了。
当然,纪录片是间接的。
时间刚好是这样的。
在《坂本龙一:杰作》之前,我拍过一些小短片。
但即使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创作《圆满结局》,如果你看一下它的起源,感觉就像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因为它是我在2016年或2017年左右开始写剧本时脑海中的所有想法。
我写它的原因是,多个想法的种子同时出现。
正如你可能想象的那样,故事的一半是基于我和五个好友一起长大,高中时总是和他们在一起。
我们经常恶作剧,当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坏。
我们一起做了一些事情,我们很爱彼此,现在也是。
我们总是在玩叠叠乐积木。
上大学后,我也交了新朋友 我的政治觉悟也随之提高。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了福岛核事故,这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我们社会的许多事情。
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资本主义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些说是民主的政府是如何对公民不闻不问的。
然后,当我在美国上大学时, 占领华尔街运动刚刚开始(2012年),在那之后不久,“黑人人权运动”(Black Lives Matter)发生了,然后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我觉得这些运动帮助我睁开眼睛看世界。
与此同时,我的大学同学也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政治意识,他们和我关系很好,有很多共同话题,比如电子音乐之类的。
但我们的意识越发展,我们的友谊就越因政治分歧而受到影响。
所以,我认为有些人做得不够,但有些人认为我做得不够,所以我开始把一些好朋友从我的生活中剔除,我也从其他人的生活中剔除了我自己,因为我的友谊对我如此重要,因为政治分歧而失去他们让我非常难过。
但我明白,理智和思想上的分歧会造成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距离,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情感核心。
作为影片故事背景的另一件大事,是1923年9月1日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它是现代史上袭击东京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有一件事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经常被忽略,那就是这场地震引发了一场可怕的大屠杀,我是说,你也许可以把它定义为——东京对朝鲜人的种族灭绝。
1923 年,日本正在对朝鲜半岛进行殖民统治,因此当时有很多朝鲜劳工,他们有的是被迫来到日本的,有的是自愿来到日本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日本人,或是日本天皇的臣民。
在当时的警察和政府中流传的可怕谣言刺激下,日本人内部产生了很多怨恨。
说朝鲜人 “在井里下毒”、“偷日本人的东西”、“强奸日本妇女 ”等等。
这些都不是事实。
虽然报纸认为这些报道不实,但为时已晚,因为当时日本平民已经聚集在一起,开始大规模杀害朝鲜人。
2014 年夏天,我在日本期间,东京街头发生了针对韩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可怕的仇恨言论游行。
在了解了历史性的大地震、日本殖民历史后,再看到这些仇恨言论游行,我意识到当时存在的所有种族主义在今天也非常普遍,甚至连日本人和外国人的定义都可以通过这些追溯,这些结构定义了外国人和日本人,也通过这些类别控制移民流动和控制人口。
并且,日本目前负责控制外国人的移民系统,正是当年控制殖民地人群的政府部门。
因此,一切都与我有关。
我发现所有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如移民、仇外心理和监视,实际上都在对当代日本社会的分析中汇集在一起。
我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Q:你说过,你很早就开始写剧本,然后才做其他事情。
具体是什么时候?
空:2016年,我那时24岁。
Q:你是什么时候离开美国的?
空:我出生在纽约,但因为父母都是日本人,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小学时,我在日本待了三年,除此之外,我的整个生活都在纽约和康涅狄格州之间,我的大学也在康涅狄格州。
四年前,我作为成年人第一次搬到东京,开始筹备《圆满结局》。
搬到那里并没有什么文化冲击,因为我的寒暑假总是在日本度过,来回奔波。
所以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与此同时,事情表面上可能非常礼貌、安静、整洁和美好,但在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许多极其肮脏的问题。
有时,当你剥开表层,开始注意到周围的所有问题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至少,我已经准备好搬出东京一段时间了。
我刚搬到东京,父亲就病倒了,那是计划外的,(到东京后)我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伴他并制作这部电影。
但与此同时,我已经开始忙于研究、联系和准备下一个项目。
Q:和你父亲一起拍摄这部关于你父亲的电影(《坂本龙一:杰作》)感觉如何?
空:我并没有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决定,是我的父母在背后支持我的想法。
他们知道我的《圆满结局》还在前期筹备阶段,他们对邀请我感到不好意思,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我也不想有任何遗憾,所以,当然,我答应了。
我就像一个受雇的导演,但这对《坂本龙一:杰作》来说很有意义。
Q:为《圆满结局》融资有多难?
空:起初,我们想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普通的日本独立电影。
但这非常困难,因为日本电影的融资方式是由不同的公司投入少量资金,并换取对项目的一些控制权。
我把这个项目提交给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节实验室,比如圣丹斯电影节实验室,我连续申请了三年,都被拒绝了。
第四年,我终于被接受了,这才有了Directors Labled,然后导演们加入了这个名为圣丹斯催化剂( Sundance Catalyst)的项目,这个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电影融资的网络。
让他们了解投资独立电影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些社交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结识了大部分投资人,这就是我们为这部电影融资的方式。
从结构上讲,它就像一部美国独立电影,但所有的拍摄都在日本进行。
在日本,我们要求的预算被认为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初次执导电影的导演来说。
但在欧洲或美国,我们要求的预算太低了,他们不明白我们如何能用这么低的预算完成这部电影。
Q:你们的选角过程是西式的还是日式的?
空:我想,选角过程很经典,但对日本来说不寻常。
我们只是选了一个我很喜欢的选角导演。
首先,选角导演在日本不是一份工作。
这个国家总共只有五个选角导演,一般负责选角的是制片人,都是制片人来选明星什么的。
但我们有一个选角导演,我告诉他我对角色的想法,他发给我们很多视频和照片,五个主角中有四个都不是演员,我们会在房间里测试他们的演技,当他们走进房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要选的就是他们。
真正令人惊奇的是,我们能够聚集的这五个随机选择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
当我们开始拍摄时,他们已经很亲密了。
我不需要做太多工作来让他们的友谊在银幕上看起来可信。
Q:要找到具有特定民族背景的演员并不容易。
空:我们不仅要寻找具有相同民族背景的演员,还要寻找与他们演绎的角色具有相同性格的演员,因为表演并不是他们真正的职业。
他们并没有受过训练去扮演一些他们无法完全认同的人。
例如,我们想找一个台湾女孩,这就非常困难,即使他们存在于日本,她们作为演员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他们不一定会参加试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那个黑人日本孩子身上。
我们做了很多选角工作,但很少有人来试镜。
扮演Kou的演员,也有部分韩国血统。
所以所有这些事情都为我们准备安排好了。
Q:让我们谈谈你电影中的科幻元素。
空:这是我喜欢的科幻小说的一部分。
我借用了很多这些套路,但我并不是一定要拍一部科幻类型片。
当我们向人们介绍这个项目并试图描述它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如果我们说科幻小说,人们就会联想到飞碟、特效和所有这些东西。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近未来的故事,之所以必须是近未来的原因,是因为我之前描述的所有事情——对仍然存在殖民结构的日本社会的分析。
我们经常被告知,一场大地震肯定会再次袭击东京,与 1923 年的那次地震类型相同。
这种巨型地震被称为南海海沟大地震。
所以,他们每年都在告诉你,地震即将来临,我不得不想到日本的种族主义,1923年存在的一些相同的结构, 现在仍然存在。
电影的出发点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些什么,将会发生什么。
我谈到了我在日本社会中观察到的所有这些事情:右翼倾向、监视方面、国家的重新军事化等等。
一切都被设定在不久的将来,这也让我可以说,还有时间去改变。
不幸的是,在我为《圆满结局》写下剧本后的七年里,有些事情被证明越来越真实。
另一方面,我也喜欢在电影中描绘希望。
Q:《圆满结局》还没有在日本首映。
考虑到它的争议性,您认为它能获得很好的反响吗?
空:我不知道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如何,但反应有点不同。
例如,在欧洲、中国、韩国,当我站在舞台上进行问答,看到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表情时,你就能知道观众是否喜欢这部电影。
你可以看出观众喜欢与否。
在日本,要读懂观众脸上的表情是很困难的。
我经常会感到很紧张,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喜欢这部电影还是讨厌我。
Rating:2.5/5 Blu-ray Flat / DTS 5.1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叛逆期…?杨德昌式的克制镜头确实对导演影响很深,但对于日剧式的情节来说并不合适。片尾处理类似《不法之徒》,整体的灰蓝色处理还算舒适,监控的设定蛮有意思。
2025北影节第一场,拍的真好,不得不说青春啊太美也太勇敢了!不愧是教授之子,空音央对电影音乐的敏感异于常人(甚至有种教授为本片谱曲的错觉),他仿佛是在用一部电影追思父亲无敌的青春岁月(却把时空放在了近未来),反压迫反集权反独裁追求自由独立,无论哪一代人都会经历,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一部校园科幻片,更是一则普世寓言。PS,如果说悠太对洸没有真感情我是不信的,这种感情比基情更伟大更深刻,就像大海一样纯粹。#资料馆留影#@15thBJIFF
其实拍得挺好看的,但是,但是,我看电影不是为了看政治的。
呃。。二。。二级管?霓虹集也太好煽动了吧?以及校长好超雄,不吃他的寿司就威胁人这种行为真的是一个当了校长的成年人吗?然后不理解KOU。。他为什么一会热血一会又不热血了啊。。
港譯青春末世物語,青春部分呈現的不錯之外,繁中字幕很多粵語俚語,搭配煙霧彈黑警緊急事態,面對愈發逼仄的空間潤的潤/適應的適應/反抗的被歸訓 恍惚間不知道在講哪地的事。虛幻電音,陰天濾鏡都是末世預言,手機與監視器的暴力,加速右轉的未來已來。#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
从电影流畅性来说真的还有很多路要走,政治性和青春感觉都还可以,摄影和音乐也在水准,但整体节奏把控实在是有点糟糕;总之看得出潜力,再接再厉吧
顶配学生作业 #PYIFF2024
空 音央的配樂顯然深受其父親坂本 龍一的影響,尤其是在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音樂品味上,這在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加入了很多現代流行的議題跟科幻元素,但其電影風格卻讓人聯想到早期的台灣青春片,如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甚至像女朋友·男朋友(2012),但在技術層面做的更為精緻,不過其中有幾個鏡頭做的些許生硬,有點像在看現代中國文藝片。此外,電影中的女主角祷 キララ造型引人注目,與松任谷由実1979年專輯《悲しいほどお天気》的封面造型十分相似。
有点像燕尾蝶
擁有80年代日影的風韻,內裡卻脫胎換骨成了像是別種文化的風物。吃他國風的食物,在母語國家裡做異鄉人,永遠在techno裡尋找著同類人的懷抱,即使自己對自己的定義永遠是稍縱即逝的一瞬想法,一瞬決定成為英雄,一瞬決定默默負罪,在社會的easy版裡用糖果子彈去弄穿其實並不在意的東西,再用一瞬決定讓一切過去。就必須是要講是今年最令人驚異的日本新人導演首作,甚至可以不限制在“日本電影”以內。除了兩位男主之外,祷キララ的表現也令人興奮。猛到幾乎年度前三。
第一场听电子乐live的戏,可能年纪大了欣赏不来,两个明明干净纯粹只是有些叛逆的年轻人跟随节奏摇头晃脑的样子真的好像有点大病,DJ好像那个在做法的神棍,年轻人好像被鬼上身的邪教成员,夸张的肢体跟面部因兴奋而扭曲的表情让我特么好像在看一部惊悚片。先不说政治,就说青春,完全感受不到青春的肆意挥洒,开场17分钟在错误的地震预警出现之前,除了故事背景设定在近未来,所有都是很旧的东西,无聊无趣,主角团少男少女们没有一个吸人眼球的存在。
关乎近现代的科幻世界氛围,有一种别致的魅力,从一开始就似在告诉大家「明天不会更好」。肆意青春的洒脱美好,营造出令人羡慕,甚至是感动的氛围。而玩笑爆发的突然管束,打破了这份肆意的宁静,毁灭着绽放的花朵。面对管束油然而生的反抗,加重,形成了政治指向的表达。而「外籍」的身份认同,又让这份专制从校园走向社会。对政治抑郁的产生与描写是举重若轻的。玩笑对抗,强压屈服,游行静坐,那些表达又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可奋起的青年们又怎能轻易敌过那帮老油条。两位男主的友谊形成一种暧昧和对照,你以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也许一直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影片结束在两人的Happyend中的确很美好,可未来还会是圆满结局吗?一个美好又残酷的青春末世物语。#21st HKAFF-PE-导演映后谈-20241109
#8thPYIFF No.3 熟悉的日影搭配电音,首尾两处定帧格外“跳脱”,让左倾的少年们定格在右倾社会,就像在躁动的城市里打了一针镇定剂一样,用影像给予他们最大的宽容。
有点意思又差点意思,挺青春的。对右翼政权的讽刺还是浅显了,如果能多点到一些殖民史会更利于观众理解这个片子。当然如果能把“地震”理解成新冠,这个片子的当代性就值得为此加一星(纯属一厢情愿)。#Venice2024
视听还是很用心的,把日本拍出了破烂香港的抽离感,好多镜头我都能从香港的角落里找出几乎一样的场景,不是熟悉的日本。但仅仅是用心,看得出导演很想把日常的镜头拍出新意,但总是让我觉得用力过度而出戏,空泛的青春躁动和迷茫在这样可以用心的视听下就显得更空泛单薄。政治立场、独立思辨的诉求、身份的排挤、诚实的享乐主义,这一切如果是发生在还未成熟的高中生身上是中二的可爱,但如果是导演对世界口号式的看待方式,那导演或许再深挖一下吧。末日青春也可以不参杂社会议题的。声音和配乐还是很棒的,结尾音乐起,导演是不是在cue悲情城市坏孩子的天空
近未来全景监狱这样的高概念倒是其次,青春片写的还是青春期面对压力、面对未来的反抗、憧憬、热血、恐惧、迷茫、胆怯等复杂情绪,人物在这种处境下的选择以及人物之间关系性的微妙变化才是更为细腻处理的部分,两个好友虽然一起长大关系很铁,但身份、阶层、性格的差异,很难说是否真正理解对方,就容易在面对集权的压力和利益选择中走向岔路,正如设定里频发的地震,青春期少年间情感裂缝也若隐若现。
好幽默的一大坨…兴奋又廉价的…呕吐物转场都是硬切的,声音设计是没有的,表演是不在一个genre的,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是讲不清楚的
TIFF24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 are happening all at once. | 地震預報和韓食店元素出現就聯想起了關東地震和311的種種,隨後就看到門簾上擦不掉的「非國民」比血液更加鮮紅,Fumi給了Kou金子文子的傳記是那不久的將來珍貴的紙質書。以「安全」為由的監視系統下,是哪個孩子曾天真地以為自己的筆桿子能擲地有聲地撼動些什麼,現在卻因為高估了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而只能靠眼淚輸出。導演說他的劇本在疫情前,本沒想到一語成讖。今天他在台上喊著Free🇵🇸,而影院外因為俄烏事件Shame on TIFF的口號響徹整條街道。如今成年了的你,還相信自己的時代嗎?
7/10。影片把未来设定在一个数字极权的监控社会里,政府将防震安全作为权力扩张的借口,城市上空的云会随时发布灾情信息,街头处处有提防外来者的警察巡逻。校长为获得防震资金,也为了查清将他跑车立在校内展示的问题学生,安装了扫描脸部即可识别身份的摄像头,任何违规行为都将在超大电子屏上被展示和惩处,监控的暴力性助长了洸的政治觉醒。身份未归化的洸,其母经营的料理店被人涂上非国民的字样,在日本自卫队的征兵活动要求外籍学生离开后,他跟随文子采取行动,去校长办公事静坐抗议;在昏暗的废墟那场戏,洸愤怒于朋友只玩音乐、对权力覆盖放任不管的态度,惊动了站在楼上的伙伴,他们手中掉落的灯泡摆荡照映着人物剪影,用影像拷问着创伤社会中友谊和政治的分裂,远景总是聚焦于空旷的建筑景观,仿佛建筑和人物身边的一切都随时面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