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头是低机位的中景镜头里,小女孩在乡野里自言自语着谁也听不懂的故事,漫无目的地游走,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儿时的稚嫩的声音,念念不忘地不断在当下的生活中循环插播。
「你真傻啊」,是来自儿时自己的弹幕吐槽。
一个人,分裂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砂田和小清,是这样的一体两面。
率真、理想的「我」将狼狈、现实的「我」带回到故乡。
当下的故乡、过去的回忆和不停地Zoom in Zoom out的手持摄像,三种截然不同的影像,交叉在一起,形成一种半梦半醒的交错感。
其间,理想的「我」始终大笑着,满怀好奇地端详着故乡的一切,母亲的纳豆早餐,父亲的奇怪收藏,儿时的自创漫画本,甚至是牧场的每一头牛。
现实的「我」始终保持着距离,哥哥莫名其妙的言语,母亲在厨房独自一边吃泡面一边看视频的背影(旁若无人的心酸令我几乎落泪),奶奶枯枝一样的手指。
可就算刻意地维持着安全距离,努力去抽离,故乡的崩坏还是无孔不入地刺激着「我」的情绪。
这种憋闷,宛如雷雨前的低气压,喝酒亦无法排遣,只好在半梦半醒的蓝色时分,再一次像儿时那般疯狂奔跑。
砂田给奶奶剪指甲,对仗着儿时暑热下午的午睡里触碰到的奶奶的指甲,似乎是影片里砂田和故乡最亲密的接触。
故乡是一个破旧的容器,保存着记忆的吉光片羽,保存着最初出发的自己,保存着渐渐消散的熟悉的触感、气味、温度和湿度。
影片的很多声音都经过精心处理,乡间的虫鸣、倾盆的雨声、剪指甲的声音,同时又穿插了一些很童趣的声效,宛如现实和梦境交错。
砂田说,不喜欢看到病恹恹的奶奶,只能在奶奶状态好的时候前往探望。
当故乡变老、崩坏,最难以接受的居然是不愿直面故乡的自己。
现实的「我」,草草将松开的鞋带塞入鞋内,一路趔趄前行,不顾姿态狼狈。
离乡之时,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哪怕鞋子本身泥泞破烂,「我」似乎都已经准备好踏上更远的旅程。
回城的路途上,砂田握着奶奶给的裹得紧紧的零钱,乡野的风景不断逝去,眼泪终于滂沱而下。
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忽而合为一体,砂田驾驶着中古车,唱着歌,向城市驶去。
影片的末尾,我总觉得很遗憾,总希望可以有更温柔的和解。
因那佝偻黝黑的母亲,苍老枯瘦的奶奶,多值得一个热烈的拥抱啊。
但也许这样就落俗了。
当母亲扯着令人嫌弃的超大嗓门喊着“你声音太小了”的时候,砂田依然保持着小声,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自从08年南下读大学,我已经离开家乡11年了。
犹记得第一年离家后回家过年,车辆驶入家乡地界一刻,我的内心澎湃着归乡的狂喜,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
彼时的自己,充盈着不知源于何方的自信和希望。
十一年过去,彼时的自己迭代成当下的自己,故乡变成一个陌生的港湾。
有时候坐回少年时期的书桌,想起当年伏案疾书的场景,当年所期许的是否就是我现在所在的未来,我亦给不出什么肯定的答案。
珍视着,却无法直视的,回忆着,却永远无法真正回到的故乡,我此刻想做的就是在心里紧紧拥抱它。
高畑勋《岁月的童话》(1991)的梦幻诗意,彷彿真人活现眼前。
事业劳累、爱情困顿的电视广告女导演,而立之年却未知生命何去何从。
在率性好友驾车陪伴下,走一趟回乡探亲之旅。
衰颓父母、怪异哥哥恍如陌路;童年温暖回忆,只萦留于外婆枯藁双手。
孩提时的无忧无虑随落日消散,在馀晖残照的蓝色时分,成长吉光片羽如梦飞扬;重遇潇脱奔放的自己,拾回勇气,迎向阳光隐现的未来。
获茑屋创作者计划评审团特别奖。
都市丧返乡团这种题材,拍成文艺小清新就是《小森林》,走剧情文艺纪录片则是《祖谷物语》,玩剧情轻喜剧就是《这里好无聊,快来接我》与《青色归途》,玩奇幻喜剧片则有《平成狸合战》,搞社会人生励志梗则是《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与本作《在蓝色时分飞翔》;其实,早在30年前,一代巨擘高畑勋在其编导的作品《岁月的童话》中就对这种故事类型进行了生动、细腻、温情的诠释,这种历史的前瞻性可以秒杀一大泼证券分析师了。
霓虹与天朝形色各异或又殊途同归,虽然国朝煮流媒体日以继夜传播着返乡创业1024正能量,然而当大城市逐渐扩充为超级城市圈、城市黑洞恣意狂放的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房价在大官人严控之下仍在不断推高、猪周期与蒜姜葱各种将军已从顽童进阶成为老炮儿;还好自电商崛起有了“双十一”这个狠货,否则花同样的钱钱“吃土人”就得吃垚冤屈至死......实事种种无疑都在倾诉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996当然是“福报”,因为有007和715在地下室托底,而回不去的故乡则早已成为了“新常态”。
片尾探访养老院的桥段真心辛酸,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新一代。
时光荏苒,少年不在,健健康康,安乐茶饭,足矣。
结尾处女主与闺蜜离开家乡,于蓝色的云霞之下,一个回头,一个刹那,少女与孩童时的单纯的自己挥手作别(这是《记忆中的玛妮》的梗吧,直接预示影片结局惊艳反转);“就是因为根本不伤心,所以我才伤心”,此刻分明应该响起孙燕姿的那首《天黑黑》才对嘛。
与自己和解,试着接纳那个脆弱的、坚强的、复杂的、纯粹的、冷峻的、柔软的、在逼仄的现实社会中挣扎着生活的自己;那女孩对自己说,你笑起来真好看。
我有一壶酒,一杯敬现实,一杯敬自己。
哈利路亚,愿满天神佛与诸位“打工人”同在,大家伙儿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努力的好好活下去吧。
在分不清早晨还是夜晚的时候醒来,看天,天的颜色是——蓝色。
我——在蓝色时分飞翔。
我被电影的名字吸引而来。
片名,又是“蓝色”,又是“飞翔”,完全正中我要害。
蓝色,让躁动冷静下来的颜色;飞翔,给予无限自由的想象。
我以为是一场快乐的旅行。
没想到,完全是相反的……太丧了。
(海报也清爽明朗呢)在漆黑的房间,坐在床边,看向窗外的天空,眼睛里却没装下任何东西,脑袋里也没想任何东西。
现在凌晨3点。
互动亲密的伴侣,在没有尽头的街景衬托下,转眼通过对话得知只是婚外情。
原本应该亲近的夫妻,却在日常的消磨下,连对话都懒得看着对方的脸,异常疏离。
工作明明是导演,却不得不面对面对和解决各种不明所以的问题。
而立之年,工作、婚姻,单是这两条岔路就足以让人不知所措。
眼前的雾过于浓烈。
在这个段落里,导演把主人公的性格、状态、困境,一步一步衔接紧密地清楚交代出来。
家,应该作为一种什么存在?
疲劳后可以完全放松的场所?
可以重获能量的支援?
自己的家,真心不想回。
比起不想二次团建的卡拉ok,更不想回家。
父母的家,真心不想回。
比起在城市的茫然无措,更不想回乡村。
无论哪一个家,都没有归属。
进一步强化困境,也导出影片要解决的问题。
而后,在与好友(自己)的一系列对话中,慢慢达成和解。
从家出发,厌恶家,(被迫)回家,和解,重新从家出发。
家,永远都是起点。
跟随主人公的行动,我开始代入自己。
三十;工作尚不确定;性别扎眼到让我无法忽视;婚姻制度不可靠,对婚姻豪不憧憬;姊妹有跟我不一样的世界;无法完全敞开心扉面对父母。
不知这路是怎么走的,反正到今天为止,已经没有能跟姊妹、跟父母、跟社会对得上的频道。
很多问题都跟他人无关。
既然与他人无关,解决的办法便只有跟自己对话。
我从家出发。
在外读书。
比起在一无所有的乡村,我宁可在城市迷茫挣扎。
过年必须回家。
疫情让我在家待得时间很长很长,长到我可以重新认识这个地方。
我也尝试着跟父母诚实地讲述自己的想法,跟姐姐求助如何获取面对未来的力量。
最终,我还是要跟自己对话,梳理所有过往。
疫情结束,我将再次从家出发。
我已在分不清早晨还是夜晚的时候醒来,剩下的,便是飞翔。
ps:音乐很吸睛,可爱治愈。
“蓝色就像天空和群山一般遥远,我们总爱慕蓝色,在蓝色中思考,因为蓝色牵引着我们,令我们向往。
” - 歌德在《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牵引着砂田的正是家乡茨城凌晨与傍晚时分最大密度的蓝色。
身为导演的女主角砂田,终日疲于工作与感情,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与意义。
在好友清浦的陪同下,不情愿地回到老家,简单的几天乡村生活后,渐渐找回曾经的自己,重拾生活的信心。
小时候的她,每次醒来不知是清晨还是傍晚,天空总是很蓝,就算用尽全力奔跑也一直没有尽头。
公司聚会上,同事问她几岁了。
她说,我才两岁,因为每天不停地在奔跑,不小心就穿越到了现在。
砂田带着清浦回到乡下,溜达在荒废的旅游公园,听酒吧里充斥的荤段子,与怪异的哥哥尴尬对话,看老妈喂食在牛栏里度过一生的奶牛,给卧床不便的奶奶剪指甲…她像一个陌生人般重新体验老家的生活,回想起曾经的自己。
在回去的车上,砂田哭了,她悲伤的事情是,在城市里奔波的她已经失去了感受到悲伤的能力。
正如老妈跟她念叨的:你跟你哥都随你爸,都是自顾自的人。
影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家乡的人情与家人的面貌,使得女主角从几十年不自知的自顾自性格中觉醒。
于是,便有了片尾曲中写给过去的自己的歌词:如果你是曾经的我,或许你会在我讨厌的城市闯出一番天地。
在最后砂田放声哭出来的时候,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内心被隐藏的情感禁区被唤醒。
也是在这个时候,导演巧妙地完成了砂田与清浦这两个角色的合体,这个设计是本片最有创意的惊喜。
再加上片中时常出现的在蓝色时分奔跑的童年砂田,电影实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港片《29+1》,同样是通过将自己与另一种人生对比,最后遇见过去的自己,重拾对人生的信心。
或许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或多或少开始想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假想能跟过去的自己隔空对话,期望曾经的你能告知现在的你该怎么做。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无外乎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情感的疑惑,或者面对死亡的思考。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砂田都遇到了这些问题。
让人诧异的是,童年杀死小动物的乐趣,如今竟清晰真实地回荡在砂田的脑海。
回家看望童年依偎的奶奶,真实地感触到生命的消损。
砂田拿起DV机准备给奶奶拍一段视频的时候,那一刻我很伤感,有多少人做这件事时心里是带着趁被摄者还活着的心态?
与另一个自己对话,是很多人想要做的事吧,或许因为某些遗憾,或许因为某个意识的觉醒。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清浦与砂田两种完全不同人设的相互映衬,正好表达了许多在城市里生活的平凡人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他们想要换一种活法重新来过的欲望,从而达到一种非常日式的励志效果。
沈恩京的表演非常入乡随俗,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韩国演员,夏帆的气质与主角砂田的忧郁丧气不谋而合。
因为人设和剧本的原因,两个角色之间还产生了微妙的类似同性恋的气息。
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平静简洁,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偶尔俏皮的画外音乐,非常的活泼。
她说想用细致的方式为不完美的平凡人拍摄一部电影,她也确实做到了,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了最细腻的情感与自我寻获。
年轻的砂田喜欢用DV拍摄纪录,长大后当了导演,这个心路历程或许跟导演箱田优子的亲身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也许,在每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宁静的蓝色区域。
希望同在城市奋斗的平凡人,在每一个醒来的清晨或是傍晚,偶尔能想起自己曾经享受过顷刻的虫鸣鸟叫,和自由飞翔般的奔跑。
回乡路上的自我和解旅程。
在城市打拼的女青年,表面上事业爱情都有,依然看不清未来何去何从。
偶然返乡,对乡下的一切感到不耐烦和厌恶。
放弃做饭逐渐耳背又大嗓门的妈妈,花一大笔钱沉迷古董的爸爸,性格阴郁说冷笑话的哥哥,小酒馆里只会讲荤段子的客人,一辈子待在牛棚的奶牛。
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只想立马回大城市。
同行的友人却对一切充满好奇,每分每秒都在享受。
然而童年的自己热爱抓草丛里的昆虫,在醒来不知清晨还是傍晚的蓝色时分肆意奔跑,况且还有陪伴自己长大的奶奶。
不管在城市待了多久,仍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即便对那里不再熟悉,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自己。
突然觉得前路没那么糟,何况家中的丈夫其实一直关注着自己。
结尾的反转其实不小心提前被剧透,但不影响观看,反而可以留意更多细节。
是回想起来细节满满的电影。
从女主的鞋子,朋友角色的言行,与人的短信,无不细致反映主角内心。
令主角心态产生质变的情节是去养老院看奶奶这一段。
很想问导演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一段,对奶奶说“姐姐来了”,给奶奶剪指甲的超详细特写,我还以为自己跑进了电影里,在座位上默默流泪。
老实说看完有满肚子问题,映后交流一直举手却没被选到,后来出来找导演签名的时候,翻译阿姨看到我还跟导演说,她刚才很有热情,从头到尾都在举手,可是一直没有点到。
😂 排队签名的人太多,我也不好意思还问问题[捂脸]
最好的电影不过如此,潜台词(潜文本)丰富到爆炸。
无论是片中的那个角色,可能都已经超越了表演的范畴。
片中女主勾起回忆的同时,我的回忆竟然也同步勾起着。
于是三条线并行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人生到底有多么不纠结和纠结,脱离了黑色白色和灰色,脱离了冷色和暖色,脱离了补色对比,脱离了构图,脱离了剧情,脱离了狗血,脱离了表演,脱离了朋友与自己的界限,脱离了亲人,脱离了猫。
偶有的灵感会在瞬间消失不见,有人会说神经质的表演谁都会,影史上并不缺神经质的表演,但是如果能把神经质的表演表演的不神经质却又神经质,我觉得这可能就脱离了表演的犯愁。
如果一个导演,如果一个演员,能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如果她是个天才,那么就会带来天才般的表现,让人觉得似梦似真。
每一个下一秒钟都是不可预测的,并且这部电影再也不会有那种豆瓣式通篇描述情节的影评出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由电影中的情节或者故事组成,每一个场景只是一种情绪的累积,甚至于并不一定是累积。
电影将你完全带入其中,看似悲伤的画面,看似欢快的画面,看似生气的画面,你却什么情绪也没有。
当电影结束后,你可能完全回不过来神,如果你尚有那么一点经历或者说阴暗面的话。
电影结束后,对于影片完全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甚至我一句话也不能,针对影片描述出来。
我是从小那种那人都不说一个脏字的人。
其实并不是不说脏字,而是不知道脏字应该,怎么使用。
自从看过姜文的电影,以后,我学会了他妈的。
我要说,这部电影真的他妈的他妈的他妈的好看。
可能像这样的电影,一生只有一部,因为她几乎浓缩了一生。
我总算总算看到了一部不是别人说好就我也得使劲往好了看的电影。
为了这部电影,我可能真的得把日语精进一下。
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人生真的不能再叫苦不能再赖责任与别人真的要非常的抓紧即便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励志的内容,整体真的是丧的不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那么我会用“可爱”。
这才是真正的“可爱”。
完。
02年03年的时候,洪川那一片还是村庄,夏夜的傍晚,我喜欢骑自行车去那里,风里有草垛堆积的腐味,有田野呼吸的气息,有流水潺潺的声响,有幻变莫测的蓝色天际。
我骑着自行车,想大声呼喊,又害怕蚊虫飞进嘴里,只能用力地蹬车,感觉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孤独,感受到周遭一切在当时并不能言说的美好。
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
但我从来没有在那里停留过,更谈不上生活。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的村庄,有我感受到的这些,但更多的仍旧是村庄身体与灵魂的破落,以及困在当中的砂田的窘迫。
我们看远方,总看到美好,从不在意当中会有的苟且,以为苟且只属于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别人的家乡,因为我们一直在逃离。
贾樟柯大概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离开家乡,才会读懂家乡,了解家乡。
《在蓝色时分飞翔》里,只有逃离,没有理解,只有彻底的否定,这让人感同身受与不痛快,以及面对一种彻底否定时的莫名愤怒。
这种愤怒在最后得到所谓反转,是真的反转。
原本以为是一出混乱,最后变成了告别与理解。
在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带着蓝色时分飞翔的小女孩,痛痛快快地飞走了。
因为始终还是有好的记忆在,始终还是有牵挂在。
“我努力地活着,但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说出这句话的老人,还是心有期待、心有牵挂,可能这就是她的意义,她们的意义。
1.日韩女演员放到一个片子里,的确能看出两国一些表演传统上的区别,是个新奇的体验。
2.蓝色时刻,真的是很迷人的,对于我,最早是在《再见歌舞伎町》里,有几处这样的戏,然后是《天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还有《夜以继日》,都有这样的时刻。
3.日本的电影真的就是日本的电影,里面弥漫着的气质都太清晰了,明显不是他国的。
当然,同样的清晰,也会出现在其他国家的电影里,很明确,很特别。
气质的大范围清晰不一定是好事,但中国电影完全不具备这种清晰,连单部电影里也是混着的。
4.说到故事,还是非常套路的,整体剧作大纲像是程序直接出来的,导演给片子赋予的不多,虽然是能看出一些私人的部分,但是功力明显是缺着的。
这样也能看出无论是类型还是作者化的,导演都太重要了;一场戏,拍几个镜头,要不要怼着演员脸拍,主角讲回忆的时候,沈恩京在旁边什么站位,什么情绪,拍到中程了还有没有新东西。
全片看不到太多的想法。
5.本片对于我的最大意义是展现了另一种样貌的日本乡村,不再是归宿,不再是依靠。
人的孤独是驶出了星系的飞船,地球已经爆炸了,想想后面的事吧,回忆是会萦绕着你,但,是真的真的回不去了!
这点电影里是想清楚了,也表达了;所以即使结构上、技法上没有新东西,但片子里是有表达的。
6.可能,到了今天,现在这个年代,人的理性思维,和信息带给你的经验都已经告诉了你后面的事;就像片中奶奶说的那样,活着这个状态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你的未来就会是我这样呀。
但除了纵身一跃,无论其它的选择是什么,还是活着。
7.我很讨厌片尾放歌这种形式,最近看的好多电影都来这套,音乐对于电影可以是一种情绪和节奏,但不能太拿来当信息用,信息还是得放画面里。
片尾曲一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是这样的,这样我是不信的,你哪怕全放空镜我都更能相信。
在电影节看完了整部片子,感觉节奏啊画面啊都有点像《燃烧》,是更女性的视角。
是情感充沛的女孩子都会喜欢并且感动的。
整部电影出现了很多女性角色,奶奶、妈妈、甚至是咖啡馆出现的女生都很有自己的色彩。
可能不炫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是画面的转场很自然,剧情也是层层渐进的。
但是失望的是,看到那场几百个座位,没几个人真的想看,很多男生甚至不断的打哈欠。
这片比起国内很多片子,有内容也更有形式,配音也恰到好处。
日本正常的确实不太多
女性之间的联系其实很微妙,有一个瞬间突然发现从小看的女性之间的故事大都模仿男性之间的关系靠叙事和事件推动,可女性之间的相处和关系明明不是这样,两个人只是在一起,有些东西就开始流动了,能在这部触碰到箱田优子这种自知或不自知的感受,很难得,是女性创作者凭直觉诚实面对自我创作后留下的心流的痕迹。btw,日本女人拍的城市电影比矫揉造作的一堆男日本佬拍得灵动好看多了。
岁月的童话真的是童话,小确丧才是现实。里面夏帆表现出的无力感今年真的体会了不少,无论是工作的无力,生活的无力(包括某些关系的无力)。电影之外的感慨是人还是要有真正喜欢的精神源泉,这样就总能在无力中再找到一丝勇气与振奋。
我真的 太太太喜欢蓝色了
好丧,没有故乡的人,越看越丧
7分,或者是对两位女演员的偏爱,非常清新又舒服的一部电影。
与自己和解,试着接纳那个脆弱的、坚强的、复杂的、纯粹的、冷峻的、柔软的、在逼仄的现实社会中挣扎着生活的自己;
非常动人的「私电影」。用恰到好处的前闪、声效、滤镜,表现了最为细腻的情绪变化。每一次微妙的风格游戏,都让结尾处的叙事突变显得更为震撼。
两星半
6🌟 濑户内海式的搏击俱乐部
毫不做作。不大肆叫嚣女权,也不用男性的所谓劣质来衬托,没有符号化的日本温柔女子,也不见社会不公的压抑。工作当有压力,感情自然平淡,朋友看似洒脱,家乡的祖辈却有各自的烦恼,年迈祖母颤巍巍的微笑本该煽情,却只是冷冷的带出“人本来就会死”,废话,谁没事自己跟自己来段咏叹调bgm,平凡女性的生活本就这么平凡。
6/10。故事略显俗套,而且影片对女主的事业与爱情的描写有所欠缺,导致无法感受到她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不过很喜欢影片的剪辑,很有风格,配乐也铺垫得不错。
我等着揭秘呢,电影结束了也没告诉我奶奶给了她什么
田园生活和自我接受,后半好看~前半只觉得两位妹子太聒噪了
女主一脸迷惑偶尔惊恐不知道在惊恐什么 朋友疯疯癫癫不知道的小动作在干嘛 画风完全不搭 里面的哥哥真的吓人 真的会是老师吗
黄昏时驾车奔驰在公路上的感觉很妙
就跟夏帆一样,你初看觉得挺一般,但是细看你会慢慢喜欢她的举止和气质。这部电影拍出了听见涛声前静秘的躁动
没弄懂主题,但又不觉得难看,甚至感到“微妙”的有趣,“疯疯癫癫”的沈恩京超可爱。
夏帆果真好可爱呀!好喜欢这部,城市化后的空城,越来越近的、无力的老龄化、离乡后,归属带来的割裂感、家的概念…在电影中茨城蠢蠢的河童雕塑、田野农舍、破败的景观,妈妈的纳豆拌饭中淋漓尽致。被个人、家、归属、羁绊这些深深打动,导演的首部长片非常细腻、灵动
两个姑娘超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