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制作烧脑悬疑剧。
开放式结局小情节电影。
无法快进无法弃剧的都是好电影。
剧情喜欢用暗示的方法让观众自己脑补:一个打开的天花板给几次特写,让人脑补认为凶手在天上;告诉你监控看凶手进了楼,让你自己猜是不是躲在楼里,楼里的人是不是那个人杀的;所有的东西都让你自己想,最后也没告诉你结果。。
这部电影确实比较难看懂!
我也试着解析一下。
首先要看明白电影,谁杀了谁!
电影画面很多都是点到为止,夹着很多镜头的切换,所以搞不清楚金先生杀了人,还是女主杀了人!!
所以要借助警察的视角1:金先生杀了自己全家,最后跑到公司,死在了配电间。
而且散发出了臭味,可见已经死去多时了。
(据此可知,后面死的人,都与金先生无关)2:其他死者(均是被女主杀死的,越到后,凶手越清晰)第一个死者,看到的是金先生。
最后被吊死在了天花板第二个死者,没有看到凶手,死在了过道第三个死者,也就是死在卫生间那个,初看是金先生,后面又变成了女主。
第四个死者,女主爆发杀死了她,并扔下了楼。
3:一个重要的隐喻是,金先生曾递给女主那把刀,金先生说你我都是一样的人,你比我更需要这把刀。
女主歇斯底里的喊道,我哪里像你了?
-可见故事里描述了2个遭受职场欺负的人,金先生被辞退后,杀死了自己的家人,最后悲哀的死在了配电间。
而女主,在金先生死后,受到巨大刺激(金先生似乎是唯一对他比较关心的人)。
她没有选择独自承受痛苦,而是黑化后报复了那些她自认欺负自己的人!!
她和金先生是一类人,他们都兢兢业业,却受到不公的待遇。
干最多的活,却得不到认可,奖赏,甚至随时被公司抛弃。
她和金先生也不是一类人,金先生致死都没有反抗是自己痛苦的真正原因,而是牺牲了自己和家庭。
而她最终选择了反抗。
人生即使如此,承受它是那样痛苦,反抗它是那样惨烈!
很多韩国电影的通病就是开了个好头,有一个主题,故事却被讲烂了。
所以渐入佳境的片子不多,大部分都是开头高潮,越走越低,或者2个小时的片子,前半部和后半部像是两个人拍的。
这部【办公室】号称恐怖版的【未生】,却只靠着几个镜头吓唬观众,悬疑一点的没有,未生的那种淡淡的却又能直击人心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性格,以及用心的拍摄在这部电影里面一点都看不到。
结局导演还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还那么诡异和让人摸不着头脑,估计是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结尾了。
反派人物无非就是骂骂人,背后嚼嚼舌根,隔壁霓虹的【年龄歧视】里面大家都是开开嘴炮,这里就要拿刀子捅人了。
反派角色让人觉得死得不值,悲剧角色则让人既不同情也不唏嘘。
特别是营业2部的员工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出现了杀人事件的办公室各种单独夜班和说人闲话;遇见诡异事情既不呼救也不逃命,非要一探究竟的花样作死精神,也是挺无语的。
高雅星后半部分的狠劲是有了,不过故作沉稳和老练的表演让人看着挺不舒服的。
其他演员的演技也都合格,只是人物太单薄了,但是拜拜浪费了演技。
最后,其实剧中柳贤静在和部长发飙的时候说的那句话“真不到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去死而工作”还挺触动人心的。
还有警察问自己上司的那句话“什么公司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比员工的性命还重要?
“呵呵,警察先生,这还真的不好说哦。
作为韩国凶暴/血腥类电影代表作《黄海》和《追击者》的编剧,洪元灿在他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很取巧的给自己降低了难度,并没有在他擅长的血腥犯罪题材上下功夫,而是将影片空间浓缩在一个较小的格局里,通过惊悚和悬疑氛围的营造来讲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职场菜鸟的血腥进化史,将大城市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通过一场骇人的复仇来实体化。
高雅星,这个当年被“汉江怪物”吞进嘴里的孩子,在本片里经历了一次毛骨悚然的聚变,为我们展现了在各种压力下崩溃后的可怜少女,是如何成为“统治”职场的老鸟的。
(难能可贵的是,高雅星是少数没有整容的韩国女演员吧.....)裴晟祐,有着一张天然的邪恶脸,是韩国善于饰演变态大反派演员中的翘楚。
影片以他锤杀全家作为开端,在这里我们惊喜的看到了《黄海》的影子,可惜一个惊艳的开局后,导演让故事进入心理惊悚范畴,让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在一片平静中等待着暴风的来临,并让幽灵般的裴晟祐贯穿全片。
导演用现代职场中的残酷竞争与事业压力作为杀人诱因,是比较让人信服的。
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里,剧中每个人的脑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失踪的金经理则在这些人的心里穿梭。
在影片最初,警方判定锤杀全家的金经理仍然在写字楼内,这就给观众一个直接的暗示:接下来,这个男人要完成复仇。
似乎让影片进入较为传统的血腥复仇套路,并且也是导演比较擅长的。
但调皮的导演很快调整了方向,我们等待的杀戮并没有那么及时的到来。
镜头的视角转向实习生未来身上,这个从小怀揣首尔梦的小姑娘,在职场的漩涡中逐渐迷失,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新主线。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其实金先生、未来以及警察,都是属于同一类人。
他们并不精明,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但在其他人眼里却是不合群的一类人,也不是领导眼中的提拔对象。
警察最后虽然知道未来就是凶手,但迫于自己的升职和荣誉以及内心里和未来的那一丝共鸣,他选择了关上门,离开。
在大都市的职场里,这种压抑的环境处处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紧绷之中。
而影片就像一颗悬在办公室内的炸弹,提醒着你,说不定你身边就有那么一个已经精神分裂了的同事......疑惑与争论关于这部影片最大的争论,或许就是金先生到底杀人没有!
影片在很多地方并没有交代清楚,反而是处处丢包袱。
基本情况是:女主未来有精神分裂,以及销售团队的人都会产生幻觉。
其中有几个地方很诡异:1、闹钟,闹钟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案发后未来在整理金先生桌面时,此时闹钟没有电池,指针是停在九点。
闹钟停止,没有电池第二次是未来与金先生的一次对话时(在金先生杀人前),此时闹钟在走动,时间也是九点(但在电影时间上,这是闹钟第一次出现)。
闹钟在走动第三次则是在男经理被杀的那晚,他看见闹钟后,把它扔到了金先生之前的桌上,闹钟时间还是九点,但没有走动。
闹钟停止第四次是男经理发现刚刚被自己扔开的闹钟,竟然在走动(这里还给了一个特写)
闹钟开始走动为何四次闹钟的时间都是统一的九点?
2、男经理之死, 男经理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当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是金先生和男经理在一起。
但在警察赶到大楼时,我们发现就未来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加班。
并且值班的门卫说,未来在九点的时候离开了,而那个时候正是金先生和男经理在一起的时间(闹钟的特写有交代)。
所以更加倾向于金先生杀死了他。
3、如果金先生杀死了男经理,为何不继续杀掉后面的几个人?
而最后他被发现早已经死在了地下室里。
我的解释是,在最初警察盘问男经理时,我们知道,他和金经理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关乎下一次的升迁。
所以,金先生很可能只想杀他一个人,在死前完成一个小心愿。
而后面的那些人则是未来所杀。
看了第二遍,一直想再写一遍影评,这部影片首先我是真的很喜欢,因为很现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办公室是什么地方呢,是一个是非之地,还好我不用常年坐在办公室和一堆心怀鬼胎的人,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种单纯丝毫不亚于里未来,还以为自己去监管那里问是不是转正会有她,监管的话她信了,不过我觉得她比我强的多,因为她有一种生活在小地方最后到大地方漂泊,那种执着,这种执着促成了骨子里的不妥协与不屈服,我觉得她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喜欢看韩国电影是因为很现实,揭露社会黑暗面,周围就是这样一群人,时刻的小报告,时刻的老板出气筒,时刻的被阴,我们理清一下影片的脉络,首先是那个金先生用斧头解决了全家,进而解决了那两个导致他辞职的男的,他还给了李未来一把刀,说拿着这个会让你感到平静,我觉得这是金先生在暗示她,如果你忍无可忍,就可以用它,虽然这是电影,但是我觉得现实比电影更为残酷,李未来手刃了那两个三八婆,一个爱用李未来撒气,一个和男同事合伙把李未来从转正拉下马,那个短发女演的够贱,有人告诉我,一旦你举起手打他,一定要下去手打他,因为他已经恨上你了,所以李未来没有丝毫的犹豫,手刃了那两个办公室狗男女和那个爱撒气的主管,其实我觉得金先生是一直在暗中帮助李未来的,我觉得他也是在确定李未来不会被认为是杀人凶手后自杀,还有一个就是其中的警察,警察李未来金先生是一类人,是怎样的一类人呢,我觉得就是那种比较朴实,踏实肯干但是不会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被中国人称为老黄牛,但是这个世界留给的除了那些类似于第二个实习生有背景的人,就是那种深谙上司心理,懂得溜须拍马的人,恨不得当孙子的人,所以李未来才会被解雇,因为这两点她都没有,只是单纯的觉得加班辛苦工作就可以了,其实世界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确实正如十亿韩元我们无法决定我们出生的瞬间,或许这就是原罪吧,那个新来的实习生就是白富美,无论从各个角度完虐李未来,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最后要说说喜欢李未来的表演,非常好,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我喜欢李未来这个演员还有孙艺珍,最不喜欢全智贤,那个木僵脸,永远是在摆,怎样,老娘就是漂亮的感觉,但是她倒是挺红的比这两个,这也算是不公平吧。
最后是一个两全齐美的结局,警察升了职,李未来也没有进监狱并且开始了自己新一段旅程,这里她仿佛释怀了,把头发散开,在地铁,礼貌的接听面试电话,和开头的那种上班的慌乱,地铁的拥挤,头发的毛躁和混乱成鲜明的对比,是的,李未来成熟了,她知道怎样去面对这个世界,不再战战兢兢,因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一个是常年辛苦工作的老员工,一个是试用期的新员工。
共同点就是“老实”!
老员工金科长,被抢占工作成果、被压制着缓慢晋升、到头来还不受自己庇护的手下待见、还被领导炒鱿鱼。
于是就回家残忍地捶死一家人。
随后又潜逃回办公室自杀,借此拖累公司的好名声。???
为什么要杀自己家人?
直接杀掉同事不是更直接?
天呀!
这是什么神仙剧情!
这是什么江湖恩怨导致历经沧桑的大叔仍崩溃到屠家的地步?
电影渲染到这一步,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坐直腰板,拿出零食、脑海里开始构思五星好评?
紧接着,新员工李未来登场。
辛苦实习5个月,公司既不放人又不转正。
欺瞒哄骗着留着当廉价劳动力。
最后还被一个新来的更优秀的女孩直接挤掉。
也开始了杀人……???
另外电影全程多次直接说明两位凶手均有严重性格问题,孤僻、内向、自卑。
李未来邻居也说撞见过李未来拿着刀发呆。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到底想表达啥?
到底是同事的问题还是这两凶手自己有严重的性格缺陷?
我笑了,是我的想象力异于常人吗?
给我个这样的电影开头,我能编出部人神共愤的职场惊天大恶斗出来。
结果你就给我个这样的结局?
因为被炒鱿鱼?
因为没被转正?
就杀人???
最后那个替罪羊男同事有啥杀人动机?
在没有精神问题头脑清晰的情况下不能给自己辩解?
甚至李未来自己都承认了刀是自己的,那么尽力负责的警官就这样草草结案?
这垃圾电影是在反映职场险恶?
职场受欺负全都是因为太老实?
因为太努力?
(电影原台词“你不能太努力,不然别人会觉得是你心虚,想通过努力来掩盖你的缺陷”)然后我看豆瓣评分好多4星?
四星?
这些人是如何包容从头到尾的各种漏洞的?
仅仅是因为职场被欺压的共鸣,两凶手做了自己不敢做的事就给4星?
2016年6月,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韩国电影展映片单中有一部多元化角度的电影---《办公室》。
这部电影于2015年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午夜展映”单元提名。
第一眼看到《办公室》片名,首先想到的是1985年北京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的前苏联喜剧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卢金娜与诺瓦谢利采夫的中年爱情故事在冯宪珍和张云明的配音下,滑稽而有魅力。
第二个想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冷暖都知情的《编辑部的故事》。
看过之后才知道,这部《办公室》与上述两部影视作品完全不是一种风格。
把办公室的故事拍成惊悚恐怖悬疑罪案的职场欺凌电影,也只有韩国了吧。
影片从某食品公司分公司营业二部科长金炳国无故用锤子将母亲、妻子、儿子残忍杀害后又回到公司上班,刑警介入开始讲起,在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警察不仅没有找到金炳国,连与金炳国共事的5名同事也先后被杀,只有和金科长性格相似的实习生李美莱幸免于死的诡异事件。
金炳国科长是一外兢兢业业、老实本分,不懂察言观色的正派人,家中有年迈的老母亲、没有工作的妻子和患病的儿子,他是全家人的顶梁柱。
然而,他的一心为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上司的肯定和按期升职,相反,却是一纸开除信。
实习生李美莱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从向往首尔生活那一刻起,就先从放弃光州方言开始,一步步实施自己的人生规划。
一个人来到首尔当实习生,虽工作能力有限,但也算尽心尽力,为了得到转正的机会一直对周围的同事唯唯诺诺,面临同事们的排挤也只会懦弱无助的承受。
其实,李美莱正像金炳国说的那样,他们是一类人。
金炳国杀死家人来到公司,给李美莱一把尖刀,并告诉她:“握着它,心就会平静”。
李美莱没有拒绝。
李、金二人的同事中,有多血质、没有人情味的金尚圭部长;性格挑剔的职员洪志善;言语刁钻刻薄的郑在日代理;还有对外貌比工作更上心很有眼色的职员廉河英;只做交待下来的事情,从不主动工作的李元锡。
这五个人都在有意无意“欺凌”着老实本分、不懂耍心眼,欲升职、欲转正,生活压力大的职场弱者金炳国和李美莱。
负责调查金炳国杀人案件的首尔广域搜查队刑警崔钟勋,无疑是警察界的金炳国、李美莱,一个有正义感的刑警,却在直属上司以及未露面的食品公司高管等社会的无形压力下束缚住手脚,令惨案一再发生。
影片结尾很精彩,崔政勋明知李美莱是凶手却在李美莱暗示他的升职是因执法过错而得无力指证,令李美莱成功脱身。
貌似是一部因职场压力导致精神分裂的罪案片,实则是一部因职场欺凌而极端反抗,对职场潜规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社会题材电影。
到底应该老实本分的工作,还是该投机取巧、阿谀奉承?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懦弱无助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怜悯和同情,只有狠戾决绝才能有出路。
而认真敬业,本该代表正义与犯罪势不两立的警察,却在规则面前无力施展手脚,最终阴差阳错成为无形中的施害者,讽刺味十足。
这部电影里,最值得人认同的是高雅星,这个两度饰演宋康昊女儿的演员,从《汉江怪物》到《雪国列车》,已然是一支忠武路上潜力巨大的蓝筹股,她的李美莱时而抑郁无助,时而凶狠乖张、变态张狂,表演可圈可点。
2019.9.5 办公室的压力站在山的一角,远望着海的那边,或者躺在沙滩上倾听海浪悄悄拍打沙滩的声音。
这一切仅仅是在想象,仅仅在向往,尤其对一个在办公室里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奢侈。
在如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争先恐后的社会,如果稍微放纵自己、消遣时光,那么就会落后别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拼命的人们,时代进步说是要解放人类的自由,其实是更加束缚人类的自由的梦想,而是为更好的生活去拼搏。
往往这样的逻辑与发展,我们会陷入困境,陷入恶性循环,陷入心理的折磨。
好久没有看韩国电影。
最近,看了一步韩国电影《办公室》。
镜头转入以为办公室男白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身体与心理双倍压力让他动手杀了家里人,然后报复职场上的同事。
然而同一个办公室也有另外一个实习生,很努力,每一件事都是尽心尽力,但是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赏识。
最后,精神出了问题,情感双相症让她在白天扮演小心翼翼的实习生,在晚上却干着杀人狂魔的勾当。
暂且不说同事的闲言碎语,女主角的心理问题很严重。
就因为同事的闲言碎语,因为升职无望,因为竞争力差,所以她强忍自己,直到崩溃的那一刻。
再者,在同一片屋檐下,同事的勾心斗角是让女主角走向绝望的激发器。
法家说过,人性本恶。
而人与人之间如果多几分信任与温暖,那么这个社会不知道好多少。
有时候,审视自己,去发现自己是否有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去发现自己好久没有释放压力。
在一个办公室下,同事之间应该是相互帮助,就算是没有帮助也不应该恶语相向。
如果发现别人对自己有意见,我可以和这位同事去谈谈,或者视而不见,甚至是用运动去释放自己的情绪。
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我也想说,我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取悦别人。
这是做自己的骨气,更是让自己强大的尊重。
《办公室》这部电影,通过金先生杀害全家的事件,将观众引入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就是在职场中,老好人往往是被淘汰的那个人。
在电影的开始,我们看到,金先生回到家里的一幕,母亲在看电视,媳妇在准备晚饭,儿子虽然腿不好,但是也是乖巧懂事的,吃饭的时候母亲给儿子夹菜,通过这一幕,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极为和谐幸福的一家人,这让很多人对金先生杀害自己的家人感到不解。
再看我们的女主,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女主上班坐地铁,转公交,赶电梯,可见每天的上班路上都是无比的艰辛,但是每天依然在努力奋斗,从她与警察的交谈中不难发现,她从初中就不说家乡话,就为了以后能在首尔上班,可见她是多么想能在首尔扎根下来,看她租的房子,都是偏远地方,邻居都是酒鬼之类的人,可见女主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但是依然想过好生活。
即使女主再努力的工作,也很难得到同事的认可,看同事对她的评价,完全就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还说不自然,这也许就是当地人对外地的歧视吧,后面来的新实习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努力工作,但是同事却评价很高,在办公室中,也只有金先生对她态度最好,可惜金先生却被开掉了,可见,在韩国企业办公室中如果都是老好人,是要被淘汰的。
还有电影的结局,一直都以为是金先生杀了同事,最后却在地下找到了尸体,警察也去了女主住的地方,电影结局中警察为什么要包庇女主,其实我感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警察也比较同情女主,知道女主来首尔生活的不容易,如果继续追查下去,女主这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也想让女主能重新生活下去。
二、男主本身也是职场的人,如果继续追查下去,也很有难度,索性就这样定案,帮了女主,自己也可以升职,这样也最好。
这部电影能得到6分的评价实属不易,整个电影的情节还是相当精彩的,也给我们展示的办公室职场的残酷性,正是同事之间的这种冷漠杀害了金先生,即使这样,女主还是要去面试,还是要去再找下一份工作,可见,只有自己主动去适应这个才会,才能在职场中继续发展。
女主的祝贺是对警察赤裸裸的讽刺,因为警察不会承认自己误杀了人。
背锅男同事的指纹先后留在了留在了玻璃上、部长死的楼道里、刀上,而女主在厕所、楼道的鞋印和指纹也可以解释为她是案件的第一发现者,打孔器上应该也有背锅男的指纹吧,总之一切都死无对证。
悲剧每天发生,原因千奇百怪,警察办案也并不都是无懈可击,有bug的案件反而是常态,真相往往都禁不起推理。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看的太憋屈了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