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因为这个作品思考。
我最先接触莎士比亚是他的诗,用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句子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第一次看他的戏剧,电影里的很多台词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风格。
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本身是有戏剧性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解读和思考。
我觉得莎士比亚的戏剧伟大之处是矛盾和平衡,故事中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就是在人物的矛盾中极具张力的体现人物性格,更厉害的是他最终做到了一个平衡,让我们看完这个故事之后不能简单的评判是与非,好与坏,给我们这些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也许这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依然流传和为人称道的原因吧。
故事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信徒身上,这两种信仰的差异最终演化成一场荒诞的闹剧。
电影中夏洛特的那一段控诉和法庭上的较量以及最后对爱情的考验都十分精彩,电影值得观看!
最后还是感叹莎翁作品的伟大,无与伦比,无人匹敌!
前两天看了这部新拍的名著,昏昏欲睡的台词,拖沓的剧情,不养眼的演员(虽然剧中一再强调鲍西娅的美丽),唯一的好处是,回忆起了中学时代曾经学过的课文。
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这样也好,可以没有框架束缚的谈一下我的看法,不管这片子是否忠于原著。
撇开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法律明显偏向于基督教徒,价值取向同样也是,犹太人的地位和名声也在各种形势发展后演化得越来越低下,这个因为并不熟悉,也就不想多说。
把电影看成一个纯粹的故事,这个故事宣扬了太多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间的同性之爱(不管是同性恋,还是所谓经受得了考验的或超越爱情的友情),在刻画夏洛克的性格上也有失偏颇,而被人扣上“反犹太”的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老莎写下这篇名著开始,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和残忍就在人们的心上刻上了烙印,他是非正义的,他的失败是让人拍手称快的,他和安东尼奥等人的对比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理解广为接受,我却难以赞同。
站在夏洛克的立场上,我给予的是同情,我能理解他的报复和怨恨,并为他的落败而不值,好吧,那么就说说我一些另类的想法吧。
首先,夏洛克虽然谈不上是维权斗士,但是这种法律意识是应该赞同的,甚至他在法庭上的慷慨激昂有那么些抗争种族歧视的意味,当然对于他而言,说出这些话来让人理解为狡辩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法庭这个特定场合,这种狡辩和虚伪却十分合理,无可争辩。
其次,在当时违约即违法的情况下,他向安东尼奥索要一磅肉更是合理,当初安东尼奥自信的签了这个合约,没有任何人怂恿或威胁,完全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那么他为此履行他的承诺又有什么不对,他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反而让我反感,这些话若是在别人口中说出来很能增强悲剧效果,但在安东尼奥的口中说出,我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有威望的贵族,守不住承诺,就不能怪对方不仁慈,要怪就怪自己过于自信吧。
再者,我始终觉得,凭夏洛克的口才,想要在鲍西娅的圈套之下全身而退并非没有可能,可惜他被报复的欲望和一开始一边倒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犯了太多错误。
首先,他应该如公爵所设想的那样,羞辱够了就大发仁慈之心,那么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但那显然不符合夏洛克的性格。
第二,当鲍西娅提出请医生为安东尼奥止伤口以免流血过多而死的时候,他应该答应,这样就不会有后来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为由惩罚他的结果了,不过按照他的想法他的确没有义务请医生,同样法院也是,如果老天让安东尼奥死也是劫数,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那个所谓的法律表述同样有漏洞,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谋害”,履行合约的内容怎么算“谋害”,如果夏洛克放弃那磅肉,是不是何以说明他断了自己的“企图”,这些明明可以再辩论的。
还有一点,他不应该由自己动手,当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的时候,他可以提出由法庭指定一名最有经验最权威的屠夫动手,至于屠夫“失手”弄出了血或是分量出错,那是屠夫和法庭的事,与他无关,他要的只是一磅肉,多出来的还给安东尼奥也好,扔掉也好,不是他要考虑的范围之列。
最后一点,为了增加戏剧性,老莎安排所有人都笨到看不出鲍西娅和女仆的身份,如果夏洛克能够揭穿的话结局又会不一样,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戏剧毕竟是戏剧,就像武侠片里面的女扮男装永远不会被心上人识破一样。
总之,夏洛克是输在了不够仁慈、不够宽宏大量,还有不够狡猾上。
来点轻松的,谈谈鲍西娅。
这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在丈夫提出要感谢他时,表现出了小女人的可爱来,可惜结果她的戒指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不过后来她还是原谅了丈夫,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接受了丈夫的道歉。
换作是我,我想我很难谅解,毕竟这戒指的意义非比寻常,送出了戒指,等于葬送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
就算他有让人感动的解释,我能接受他的感动,却很难把这件事当没发生过,今天他可以有这样的解释,明天他也可以因为同样感人的解释背叛自己,这不是小气或是不体谅,而是他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结论是,女人不要随便考验男人的忠诚,因为时间和老天自然会考验你们,无论他忠诚与否,一定能让你看到证明。
看了《威尼斯商人》,Michael Radford的,理解不能。
没看过原著,不论是英文还是译文。
看过高中课文上的一小段,Shylock被说成是一个凶残,贪婪,狡诈的商人,满心只有钱,为了惩罚他的贪心,救出Antonio,Portia依据法律,处罚了他。
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他不是贪钱么,怎么不要多出好几倍的赎金,而要且别人一块肉呢。
但是没有好好想过。
可是,看电影的时候,分明就是Shylock在受欺负啊。
一开篇就说,在威尼斯犹太人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Shylock在镜头上,眼睛里全是惊恐和无助。
当他战战兢兢的跟Antonio打招呼时,Antonio向他吐了口水。
Shylock以为他是自己的朋友,那个人却向他吐了口水,因为他是个犹太人。
他很伤心,然后离开了。
换了是谁,估计都不会再跟那个人打交道了吧。
然后,风流倜傥的Bassanio要求婚去,还偏偏跟Shylock借钱(说实话,没钱就别讲排场呗,借着钱都要比阔-_-|||),Antonio做了担保人。
在他离开去求婚的当晚,Shylock的女儿带着父亲的财产跟着B的朋友Lorlnzo,走了。
Shylock伤心欲绝。
然后,人们都知道,Antonio还不上钱了。
然后法庭上,Portia靠着小聪明让Shylock成了没有女儿,失去财物,连自己的房子都不能住的可怜老人。
更可怜的是,他们居然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基督教徒。
不然他就只能死。
Shylock在我看来,是不愿屈服于基督徒的统治和不公对待,不被女儿理解,被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小人所欺压的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他的抗争完全败了下来,还凄惨地被人看作收取高利贷的吸血鬼。
而在那样的时候,放债是犹太人为数不多的几种活命方式中最有效的。
绝对不能理解他怎么不是可怜人的代表,而是成为一个善恶分明故事中恶的一方。
觉得Shylock好可怜,觉得她女儿好过分!
看过原著的麻烦指点一下,跟书比较一下,改了很多么?
“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镜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器官,没有高矮?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
不吃同样的食物?
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
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
不会被同样的方法治愈?
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挠我们,我们不会笑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受什么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什么样的出发?
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
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这中文翻译得也十分有力,比英文更为完美。
为什么基督徒就有那么强烈的优越感?
在影片开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的脸上吐口水,当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者的鄙夷。
夏洛克的报复的产生根源并不是荒唐的。
安东尼奥那样对他,他便还以颜色,社会那样对他,他同样痛恨社会。
而在审判结果宣布,他要成为基督徒时,他掩面趴地,长跪不起,可见他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
夏洛克的话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个人愚见。
正派恶心,反派可怜,悬浮的剧情既没有展现真正的正义也没有表现出对邪恶的讽刺,究竟是想说特权阶级对弱势群体的欺凌还是要说一群正义的贵族凭借爱情与义气击败了邪恶,亦或者企图两者兼顾,表示正派也有缺陷,反派也有可怜,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只有正派令人反胃的完美胜利和反派凄惨的失去所有。
用再诗意的语言也不能美化这帮道貌岸然的追逐欲望且为偏见而欺凌他人的无耻贵族。
我是真对这群戏份极多的b人虚伪做作的一套感到恶心。
主角团多数都只会口嗨,没有展现魅力和实力,他们的一切底气都是别人给予的。
普遍认为AI饰演的是可怜、痛苦又真实的角色,剧本展现了许多犹太人受到的歧视还不如多给他点戏份,把他改成真正的主角。
台词偷懒,基本直接照搬原著,可这些不会都适合作为电影的台词电影运镜很普通规整没有惊喜,布景仿舞台剧集中于室内街道小场面,可多数演员的表演又不能像戏剧演员在舞台上夸张的表演方式一样支撑起来看这电影还不如直接看原著的书或者看戏剧
Michael Radford版《威尼斯商人》,相比传统视角的版本,我更偏向于新版,但同时也害怕面对它。
因为导演试图寄托的人文主义精神,因为Al Pacino过于出彩的表演,使得电影早已不再是喜剧甚至可以归入悲剧行列,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压抑、悲哀和思索。
单凭这部电影,Al Pacino就可以再次证明他是了不起的演员。
挑战几百年来无数演员诠释过的经典角色,他的表演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首先在形象上就改变了通常的尖嘴猴腮、猥琐卑鄙,从影片开始时他惶恐和不安的眼神,遭受羞辱时的面无表情,失去女儿后的悲痛,尤其是听说女儿拿亡妻的戒指换了一只猴子时那种愤怒癫狂,令人不能抗拒地受到感染,无法不去理解、同情这个传统的反面角色。
我们似乎第一次意识到,夏洛克也是人,有情感、尊严、爱和忠贞的信仰,他令人不耻的职业其实是当时犹太人能维持生计的少数几个选择之一,并且他和所有犹太人都承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顺着这根情感线索往下,那段经典的犹太人压抑和愤怒的控诉就完全征服了观众的心。
都说这段台词是演员的“试金石”,Al Pacino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我看来,这才是影片的高潮,胜过后面的“庭审”一段。
因为到那一段,我的感情已经完全倾向于夏洛克,甚至希望他能赢得胜利。
最后败诉、被剥夺财产特别是被强迫改变信仰时,Al Pacino绝望的双眼令我不敢正视。
影片到此已寻不见一丝喜剧的气息,唯有悲哀、苍凉和苦涩在空气中回荡。
若不考虑忠实于原著,我觉得影片到此结束最有效果。
或许Al Pacino的表演太过出彩,或许这个版本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同台飚戏的影帝Jeremy Irons没有什么发挥空间,Antonio这个角色令人印象不深。
其他几个人物则显得浮夸滑稽,尤其不喜欢Lynn Collins扮演的Portia,不说了。
倒是搞笑的阿拉伯亲王挺出彩的,也几乎是全剧唯一保留的喜剧色彩。
在中国,尤其是教科书上,《威尼斯商人》一直被称为喜剧,主题是“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放高利贷者贪婪、残酷的本性”。
这样的定义不能说是误人子弟,但至少是偏颇的、欠妥的。
用过浓的意识形态来理解文学,似乎不是太合适――虽然这是中国长期形成的顽疾。
而且这样一部纠结了种族、人性、友情、爱情、法律等诸多元素的作品,就简单地下了一句总结,也扼杀了读者尤其是学生太多的个人理解空间。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文学教育,那怕是永远也领悟不到文学的美和力量。
事实上,莎翁的这部作品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尤其集中在种族议题上:他是种族主义者,还是要讽刺“反犹”思想?
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多数人不再以轻松的眼光看待这个故事,原来的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化,《威尼斯商人》已转为问题剧。
而舞台上诠释夏洛克的方式也一直有多种。
他有时是魔鬼的化身,有时成为喜剧里的恶棍,有时也会展现饱受压抑和屈辱的形象,蒙上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比如Al Pacino的夏洛克。
据说这种诠释手法1814年由英国演员Edmund Kean首创,其后影响了包括Laurence Olivier在内的一批演员。
由于平等、人权、反种族主义等思想,现代创作更倾向于理解夏洛克。
剧团四季的导演浅利庆太曾在《威尼斯商人》的节目单上如是写道:“我怎么也不能苟同夏洛克是反面人物的意见。
”几年前来华演出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也是如此诠释这一人物的,扮演者说,“我希望观众不是谴责他,而是理解他。
”究竟莎翁在夏洛克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讨论还将继续。
但他亲笔写下的那一段台词,必然会震动更多人,引发更多思考。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
”这不仅是犹太人的质问,也可以是所有遭受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弱势人群的质问。
『威尼斯商人』中,阿尔帕西诺的那段台词,念得太地道了,是第3幕第一部分的: To bait fish withal: 拿来钓鱼也好; if it will feed nothing else,it will feed my revenge. 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这一口气。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 thwarted my 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 enemies; 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 resemble you in that.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 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 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The villany you teach me, I will execute, 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 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 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首先声明,跑题是我写文的常态(汗上周某天,想想很久没看电影,遂去淘片。
收入一张《威尼斯商人》,大概算不得很新的片子。
说起来似乎莎士比亚的改编片子我都会尽量找来一看。
目前最大的怨念是《无事生非》仍没有弄到手,而这是我最喜欢的喜剧;后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不喜欢,而法国音乐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我的MP3里放了四个月,至今没有换下来;至于《TITUS》,朱生豪译本作《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则完全是个惊喜:我认出封面上面孔被泥浆涂污、木无表情的老人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这是部小成本的制作,完全戏剧化而不像是电影。
风格上是古典与后现代糅杂——金边白制服的罗马皇帝和被强奸后割掉舌头、绑在树上的拉维妮娅仿佛后现代的图景,而台词的构成和TITUS本人的风格则是古典的。
那一部片子让我看得很不舒服——我想这是导演的意图,因为整部片子的气氛和色调都是扭曲的、不稳定的——并充分见识到霍普金斯老头作为老牌莎剧演员,对表情和情绪的惊人控制能力。
所以这次在买到《威尼斯商人》的时候,心下觉得,只要达到了《TITUS》的水平,就算是很值得的了。
接触莎剧是因为13岁那年奶奶给了我一套1978年版12卷本的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
初二的暑假我在地板上坐了整整一个暑假,看完了这套书、搜神记、老爸单位图书室里能借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悲惨世界等等。
那一个暑假我翻坏了莎剧第二本的纸皮封面,然后急急忙忙把整套书都包了书皮。
13岁的我最喜欢的喜剧是《无事生非》,最喜欢的悲剧是《麦克白》,这个评价在十几年后仍然不变。
但也如《刀锋》的译者周煦良先生在前言里所说的: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
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能欣赏,后来读了A. C. 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不足。
——原本很讨厌的《李尔王》和《哈姆莱特》,到了大学终于感觉出里面的沉重,同时也渐渐抛弃了从小就很喜欢的《暴风雨》。
但也不是所有的剧本观感都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威尼斯商人》,从小不喜欢,到了现在也依旧不喜欢。
家里那本的莎剧第三本,几乎是与第二本书皮翻掉、书边翻毛的陈旧形成对比般地,平展如新。
很奇怪的是,你所不喜爱的东西,未必就是你会淡忘的东西。
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忘记很多东西,甚至连那些历史剧的主要情节都记不起来,却清晰地记得《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说安东尼奥曾经吐唾沫在他的犹太长袍上的情节,也还记得鲍西娅最后为安东尼奥辩护的台词。
私心里一直觉的这一出简直算不上喜剧。
开看之前和朋友聊天,提到这片子,她也说道:在我们看来,这只能是悲剧啊。
这部片子,一开头就有三处让我感到满意。
第一,是音乐。
很少见到如此干净的音乐和人声。
曲调是淡淡哀伤的,一开始就挑明了这可不是一部喜剧。
第二,是服装和背景。
狂欢节式的华丽服装是看点之一,但不是让人折服的地方。
而看到老夏洛克出场时厚重、衣襟磨损的犹太长袍,看到犹太生活区那种人畜混杂的景象,我才开始对这部片子的背景考察抱有信心。
末了,是开头的说明。
就好像我一直看不惯写十六到十八世纪法国的作品,对法国贵族生活的奢华浪漫渲染到极点,却对当时街道上粪水横流、疫病横生的情况完全不提及一样;看过很多作品,多少年的多少笔尖写尽了犹太人的吝啬和唯钱是图,却鲜少提及他们遭受的迫害。
犹太人当然不是宽容的,犹太教的圣典上明明白白地写出了他们的封闭与对本民族传统的固执。
但是从旧约到罗马史到意外收到的一套三联的犹太人文化丛书,字里行间埋着的是几千年来他们遭遇的非人待遇,也无怪他们的不宽容和自我封闭,也无怪他们的睚眦必报。
这些当然都是题外话了。
但导演如此开宗明义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却未尝不让人感到宽慰。
尽管有这么多年阶级斗争的教育,尽管在念书的时候老师们一味教导夏洛克=残酷吝啬,但即使是孩子们,也能察觉出这些评价下掩盖了最重要的东西。
更何况莎士比亚压根儿、从来就不是一个老实人。
他那个年代是基督教(在英国是英国国教)至上的年代,也是对敌视与压迫犹太人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犹太人之口写出“……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的台词,就足以看出这人到底骨子里存的是什么心了。
朋友告诉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她就只注意到Al Pacino和Jeremy Irons两个老帅哥飚戏,其他年轻角色一概没放在眼里。
笑,我这个老帅哥花痴则更进一步,连Jeremy Irons都没放在眼里,光看见Al Pacino这个老戏骨了。
看《威尼斯商人》的剧本,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无疑是重头戏之一;但在电影里,这个情节倒更像是引子和背景。
正如巴萨尼奥自己所表白的“我的高贵的家世是我仅有的财产”——这个男孩子和他周围所有人一样,奢华而轻浮。
他仅有的优点也许就是还算诚实——对安东尼奥肯坦白,对鲍西娅也肯坦白;以及还算忠诚——没有刚把良妻美眷娶到手就把生死之关的朋友抛到脑袋后面去。
和鲍西娅那些求婚者相比,他是个正常人,也仅此而已。
导演夸大了他浮夸的那一面,在朗斯洛特的老父亲高波前去拜会他的那一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和葛莱西安诺对老人的当面言辞和父子俩转身之后的表情,实在不能对他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我对这个演员和这个角色的印象也就仅限于此——也许还要再加上到鲍西娅那里求婚时的一双美腿,嗯。
鲍西娅倒是很符合剧本的一个鲍西娅——除了不够美之外。
演员有一双灵活的眼睛,显得比巴萨尼奥聪明很多——事实上这个角色确实比巴萨尼奥聪明很多。
她独立而富有,但是并不特别傲慢刁蛮,对她所爱的人也足够谦卑恭敬;她很机智,所以能够出任最后的法庭辩论;她很有心计,懂得如何试探,也知道给自己的丈夫留面子——无论在什么时代,这都是了不起的美德。
而这一切,都让我无论在看剧本还是看电影的时候,都觉得巴萨尼奥配不上她。
电影中的鲍西娅表现得更像一个女王,君临她的小岛。
她送走巴萨尼奥后笑着挽起使女的手往回走,是我相当喜欢的一场。
莎剧中大多数女主人对于女仆多少都还是会口出恶言,而鲍尼娅则是那少数之一。
在法庭之上、台词之外,她比其他的人都更冷静而具有同情心——这当然与她事先有预谋脱不了干系,却也好过看巴萨尼奥和葛莱西安诺张牙舞爪的嘴脸。
不过话说回来,跳离这个角色,这位小姐的演技可真是够僵硬的——尤其和那两个老帅哥比起来的话……老帅哥安东尼奥非常、非常地符合剧本给人的印象,这该归功于演技还是演员本人的气质呢?
一如想象的是个较为年长、衣饰不张扬、清癯而忧郁的人。
而且因为演员念台词念得慢而轻,显得愈发忧郁。
莎士比亚写台词,华丽的比喻一串一串地往外蹦,让原本相对沉稳的角色都显得巧舌如簧。
而在电影版中大幅度删减了安东尼奥台词中词藻华丽的部分,只留下表达意思的主干,使这个角色愈发显得像是个影子。
安东尼奥显得比较强势的部分只有开口啐夏洛克那一场,到后面存在感就渐渐地淡薄下去。
法庭对峙那一场……法庭对峙那一场几乎完全是夏洛克的独角戏,安东尼奥落得一幅可怜相,简直可以用楚楚可怜来形容。
然后是夏洛克……笑&苦笑,夏洛克……我这人很少关心演员,除了他在电影里的表现外。
所以尽管事前已被告知这片子是Al Pacino演的,我却一直到片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才反应过来他演的是谁。
在整部片子里,夏洛克就是作为夏洛克存在的,完全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台词,真实地背负了犹太人的背景,活生生的一个夏洛克。
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回味过来:哎呀,Al Pacino的演技真是强悍哪……夏洛克在桥上被安东尼奥啐唾沫,夏洛克在市场里一边买羊肉一边听巴萨尼奥的要求,夏洛克在自己的小屋里对安东尼奥说“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
好,看来现在是您来向我求助了”的时候,都还是和其他角色互动的夏洛克,场景中的夏洛克。
而到了夏洛克去和基督教徒吃饭的那一场,导演把他从周围的宴会场景中分割了出来。
从此之后,夏洛克就真是色彩鲜明,独立存在的夏洛克。
基督徒奢华糜烂的宴会中,拿着酒杯冷眼旁观的夏洛克;回到家中发现女儿逃走,抓住床帘突然衰老了十岁的夏洛克;那边灯红酒绿,这边袍衫凌乱、在街上苦苦徘徊的夏洛克;昏暗暧昧的妓院里,弓着背,目光灼灼,台词掷地有声如同从牙缝间迸血的夏洛克。
夏洛克说犹太人难道没有眼睛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的那一段台词,有人批评戏剧化太重,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来就“以辞藻胜,而且使用华丽的辞藻……那些流畅的诗句的作用足可以代替情节,而且我发现那些长篇大论,以卓绝的手腕逐渐达到预期的高潮,和电影里任何惊险的镜头一样使人惊心动魄”。
所以哪怕是导演不用听呆了的妓女来表现,这一场的感染力也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夏洛克和杜伯尔的对白原本在剧情上只是起到一个交待情报的作用,但这一场到了电影就变成让我除了法庭辩论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
尽管当时是在专心看片子,尽管知道剧情是如何推进的,但听到杜伯尔说杰西卡用家传的指环换了一只猴子时,夏洛克的那声“她怎么敢!
”还是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朱生豪的译本上夏洛克只是说道“该死该死!
杜伯尔,你提起这件事,真叫我心里难过”,Al Pacino那一声仿佛受伤野兽的尖叫,则是把重重的沉痛感压在了观者的心上。
法庭辩论一场,夏洛克演得很动人,而最动人的是安东尼奥最后提条件的时候。
初看这剧本的时候我还不了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与对立,因此不明白那一层一层的剧情推进。
只是单纯感觉到在公爵宣称没收财产时夏洛克还说“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等到安东尼奥提出条件他却只是简单“我满意”三个字,大概是怎样的一种万念俱灰的心情。
及至后来,阅读视野慢慢拓展开去,才明白那时候基督教徒对犹太人有着怎样的仇视感、排斥感和优越感,也才明白不同的宗教文化是何等深刻的隔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对于犹太人来说,放弃宗教比放弃财产是更不可想象的事,财产只是立身之本,宗教文化却是构成他们生活的基础本身。
鲍西娅的反驳,让夏洛克茫然四顾;进一步的反击,让夏洛克慌乱地准备离开;公爵下达判决时,夏洛克还有力气反驳说你们不如杀了我;等到安东尼奥有气无力地说出要夏洛克改信基督教的时候,眼见着表情一层一层地从这个老人脸上削落下去,人也一点一点地垮下去,伏在地上缩成小小的一团。
那时候我心里只剩下愤懑,愤懑安东尼奥这个人所共称的老好基督徒好在哪里,基督教宣扬的宽容精神又宽容在哪里。
但同时也很明白,这就是基督教徒对非基督教徒所具备的优越感,他所以为的宽容,和他们所以为的拯救。
也就所以看到最后那一场:犹太教徒们涌进圣堂做礼拜,只剩下连Kippah都不能戴的夏洛克站在广场中央,看着门在他面前慢慢阖上。
看到那一场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一直到曲终人都收不回心。
原剧本结束在鲍西娅表明身份,与巴萨尼奥和解的地方,还勉强算得上是一个“挽回气氛”的结局,但导演在台词之外表现的两个场景,却是不折不扣的悲剧(私心里倒是认为杰西卡那一场要不要都无大碍)。
而这个故事,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喜剧呢?
失去了女儿,失去了财产,连信仰都被剥夺,被同胞排斥在外的夏洛克;嫁给了所爱的人,却发现对方连重誓都无法遵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鲍西娅;开场就是形只影单,到最后别人双双归去,还是形只影单的安东尼奥;在原剧中最后与情人打情骂俏地退场,在电影中却是抚着指环悔意渐浓的杰西卡;真要说谁得到了毫无荫翳的幸福,大概也就只剩下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那对大大咧咧的夫妻了吧。
我一向的观点是:作家们虽然都喜欢挂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牌子,但小说也好,剧本也好,其源头确实就是生活本身。
那些片断,都可以在生活中如实地找到。
而作家的能力,是按一定条理从生活中分割抽离片断,然后进行编织,使我们在生活中所见的不受控制的杂乱细节,以作家预定的逻辑重新组合起来,这就形成了故事性。
所以作品无论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怎样残酷,怎样绝望,也都还是生活本身。
五百年前如是,五百年后亦如是。
也就所以,所谓的喜剧,大抵不过是泥中开出的一朵花。
戏里戏外,仍旧是笑少泪多。
Btw 1:好孩子不要学我在非周末的时候看这片子,结果是第二天爬起来顶着肿眼泡去上班 = =Btw 2:Kippah是犹太教徒戴在后脑的那种小帽子。
传统的犹太人(特指男人)除了睡觉外都是不光头的,戴Kippah以示对唯一神的信仰和自身的谦卑。
Btw 3:片中两处歌曲都很动人,尤其是巴萨尼奥选箱子时伴唱的那个孩子,声音如水晶一般地干净。
我对这种声音一向没辙,so,投降了 ^___^Btw 4:四年前看过一本中东地区的小说,写一个犹太少女和阿拉伯少女短暂相逢,其后又各自随着自己的部族迁徙流浪,但始终对对方牵挂于心。
实在不记得那书的名字了,有看过的人能帮忙提供一下线索的吗?
看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务虚地谈谈跟电影不怎么相关的三点,然后谈谈跟电影有关的三点。
一、与电影不怎么相关的1、我想先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对《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的最初印象,——夏洛克遭到了毫无理由的迫害,在这里我看不到丝毫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
中学时候从课本上知道了这个故事,当时我就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赞美鲍西亚义正言辞对“仁慈”天花乱坠的描述。
后来看了整个剧本,知道了故事梗概,更对夏洛克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
看看吧,这,自诩仁慈的基督教徒(包括故事中的围观人众,莎士比亚本人及他同时代的受众),如何颠倒黑白,迫害一个享有二等公民权益的犹太人。
拿走他的尊严,拿走他的钱财,拿走他的公平,拿走他的女儿,拿走他的信仰,还有什么是这些多数派所拿不走的吗?
虽然在历史书上,资本家拥有相对于封建地主的进步正义,履行契约拥有相对于毁信弃诺的社会正义,但是在微观的事件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正义。
2、感谢安·兰德,我的意思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以下简称《阿》)这本书,告诉我,自私不是一种错,——“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也许我们不必把事情说的这么决绝,为资本主义唱赞歌,也不必告诉自己一定要倒向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想有一点确认无疑的是,《阿》向我阐明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明显的道理:创造世界的人有资格享有它,创造财富的人有资格支配它,创造财富的人也同时为弱者提供里庇护,帮助世界摆脱无聊的空虚。
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但是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在心底恶毒地诅咒财富和劳动(我不是简单在说仇富)。
我们赞美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和道德,赞美从自然中发现并由人类规定的明晰法律。
我们徜徉在情操和美的海洋,唾弃每一枚带血而生的金币。
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中时候喜欢的一段余光中的《逍遥游》,——“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
那是青铜时代,云梦的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吴市的吹箫客白发未白。
那是多神的时代,汉族会唱歌的时代,有梅野有蔓草,自由恋爱的时代。
快乐的Pre-Confucian的时代。
”我陶醉在古典的世界,追求真正的美,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意外。
但是,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伤害。
真实的世界建筑在火车枕木和企业家的通宵未眠上,诗人和作曲家获得了一点施舍,却反而诅咒这枕木和通宵未眠,诅咒财富的安然获得。
是的,直到看到《安》我才明白这一的情况是大大的乖谬,才明白真相如何皎若明月,却被弃如敝履。
夏洛克辛苦工作,放贷,收利,攒钱,安心守法,作为一个早期金融从业者推动威尼斯成为彼时世界的明珠。
千千万万个夏洛克忙碌辛苦,四处奔波,让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能够联通世界,让瓦特的蒸汽机转动,让贝尔的无线电通达,让资本和科技的洪流席卷全球,带来有史以来人类可以获得的最大福利,——他们拥有了财富。
巴萨尼奥们在做什么?
留恋于销金淌银的晚宴,妓女的裙角,高尚的音乐,以及对财富创造者的鄙视?
谁借给你钱,让你娶到漂亮姑娘?
谁又恪守清贫,积攒家业?
从这个角度上讲,夏洛克与血汗工厂的工人是一样的,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但是被被人收割了成果。
这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兢兢业业者和不劳而获者的矛盾。
顺便聊聊刘志军吧,是的,没有看错,就是前铁道部长刘志军。
跟《安》类似的是,主题都是铁路。
是大众对抗更先进铁路的故事,加入对推动铁路前进人批判的碰巧都有灾祸的担忧、花边新闻、锒铛获刑、落井下石。
还好现实世界不是小说,刘志军本人与小说中主人公所为也差别很大。
但是,只是讨论下铁路建设本身,就可以看到我们所受到的蒙蔽。
高铁上线的时候,民间舆论一片反对,理由无外是提速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对铁道部占据优势资源的不满。
尤其动车事故,使得铁道部声誉跌到0点,高铁一度要停滞不前,这是我们熟知的往事。
但是现在看看我们的身边,高铁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便捷、舒适、安全、快速,赢得乘客的交口称赞。
难道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前后不对应,和我们自己的矛盾吗?
即使在意识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开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问题和腐败是刘志军们和铁道部的,高铁便利和全球第一的里程数成就是我们全体民众的。
审判刘志军的时候,没有人再关心他为高铁事业做出的贡献,反正他已经是阶下囚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到底贪污了多少个亿,有多少个情妇老婆这样的花边新闻。
是世界把高贵品德都隐藏了起来,还是我们注定喜欢低俗和无趣?
在拐跑了夏洛克女儿的罗兰佐对着月光大谈音乐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他自己的可憎。
3、我必须聊聊普世价值。
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规范可以应用到现在也可以应用到古代,可以应用到此处也可以应用在彼处,可以应用在我身上也可以应用在你身上,不论我是男是女,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正直的还是邪恶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假如有这样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普世价值。
如果我们认同公平、正义、契约是普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承认它们的权威性,不让它们因为咄咄的逼问和似是而非的争辩而面目模糊,不让“仁慈”、良心让它失去力量。
对不起我这次要举的例子是夏俊峰案,此案在官方、推手、媒体和不同意见的渲染下已经诡谲无比。
据说关于它的辩论的较高层次,是关于所谓“理中客”的,即理性、中立、客观。
支持理中客的认为这是普及一切的前提,反对者认为在强弱分明,善恶分明的情况下支持理中客本身就是为恶,因为弱者没有精力和时间经受质疑、批判。
那么在这里普世价值在哪里呢?
就是“善”吗?
善本身是很宏大的,它只能是目的,无法在方法上确保自身的普世性。
如果对弱者不加质疑地保护,是否应该假定有高于普世价值的善呢?
是否善恶可以超越公平和真实呢?
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夏洛克的案子,和莎士比亚的小说,有说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背景里去理解,——在当时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正常的喜剧的,但是恕我无法理解。
我认同莎士比亚有创作的权利,理解16世纪基督徒的反犹情结,但是我不认同将莎士比亚绑架在解读者本人的理解上,也不同意在当时故事背景下夏洛克就算是罪有应得,我认为他应该获得彻底的翻案。
反犹话题是苦闷沉重的,本电影推陈出新的演绎也体现了现代人的进步,但是及时在当时反犹也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破坏契约也不应该受到仁慈的包庇,敢于建立契约者就应该有履行契约的义务,这是多么明白无误的道理。
你如何能做到自己蓄奴却言之凿凿地骂别人不懂仁慈?
这就是普世价值。
二,与电影比较相关的。
1、狂热赞美阿尔帕西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最百变的角色扮演者之一,最深入骨髓的老戏骨之一。
不说教父、也不说闻香识女人,在这部电影里他闪烁的眼神、伛偻的站姿、一高一低的肩膀、两次痛哭失声以及法庭上关于平等的演讲,看完电影闭上眼睛也无法抹去他的魅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努力想找回那个风度翩翩、沉静入海的影子,但是我只看到了闪闪躲躲,偶尔如毒蛇般攫起的夏洛克。
一切赞美归于你。
2、看到这部电影,不可避免想拿它与我前一阵子看过的《悲惨世界》相比,非常遗憾的是,《悲惨世界》实在缺乏跟它相提并论的厚度和丰富。
单论《威尼斯商人》和《悲惨世界》原著,即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悲惨世界》胜出。
雨果写书,如同刺破舌尖写经书,皇皇巨著摆在这里,看完只有服气。
《威尼斯商人》诚然是个经典的好故事,但是不论气魄、情节、功底都逊色《悲惨世界》远矣。
但是说到电影上,《悲惨世界》对人物刻画的单薄,对法国革命的简单铺陈,演员的用力,都很难与《威尼斯商人》比。
可惜阿尔帕西诺老了,不然去担纲主演冉阿让也许能够给《悲惨世界》加点分。
3、最后谈谈女孩子。
在一群蠢笨痴呆的男人堆里,有一个鲍西亚,不得不说是一个惊喜,可以说巴萨里奥完全配不上她,不管是财富、才智、心机还是品性。
巴萨里奥只是一个丝毫不努力毫无信义可言的花花公子,怎么配得公主一般的鲍西亚?
让我想起来《悲惨世界》(原著)里也有一个姑娘,我说的不是芳汀,也不是珂赛特,而是艾潘妮。
这几乎是全书除了冉阿让外唯一一个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她机智,勇敢,有主见。
但是她最终没有得到马吕斯。
《红楼梦》里冷子兴解说天地间的生物都是禀气而生,有人禀赋的清气多,有人则全身浊气(大意)。
贾宝玉自认是污浊不堪的男子,林姑娘是天仙一般的人。
那么,鲍西亚和艾潘妮就是天仙一般的人,在他们接触的周围,全都污浊不堪。
就像夏洛克女儿跟罗兰佐私奔的时候说的“爱情是会让人盲目的”,当鲍西亚们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傻逼的时候,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悲剧。
但是反过来,马吕斯选择了洋娃娃似的珂赛特却忍心看艾潘妮死去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悲剧;还有陈家洛对霍青桐,段誉对木婉清……=====================================================是为评。
关键是法律保护的不是外族人的利益最恨的就是律师他们才真正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为主子服务基督教徒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mercy于是莎士比亚让仇恨蒙住夏洛克的眼睛然后利用法律的邪恶本质堵住夏洛克的嘴巴再让金钱捆绑住夏洛克的手脚最后让基督教徒的mercy一点一点地放干夏洛克的灵魂剥夺了夏洛克的的信仰还好心地让夏洛克的女儿找到好归宿来对比夏洛克所说的“我宁愿随便找个渔夫做我女儿的丈夫,也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有点类似现在美国梦,和某些顽固不化种族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鉄叔扮演的那個安東尼奧是一個Gay吧?!艾瑪~Ai爺爺簡直把人見人憎的夏洛克給改演得人見人同情,都被基督徒欺負成那個樣子,連本金都拿不回來,太欺負外教徒了......從頭到尾的舞臺劇臺詞演繹,看得也好辛苦.....
有我喜欢的杰里米艾恩斯和阿尔帕西诺。阿尔帕西诺把夏洛克演绎成了一个老迈孤独的让人同情的老头。
商人夏洛克真可怜。一帮虚伪狡诈、耍小聪明,满口法律但是又无视法律的基督徒
2009.如果能把与鲍西亚有关的部分全部去掉,我就给“力荐”。
对白尬到了
我想可能违背了莎翁的初旨,竟然觉得那一帮人在欺负可怜的夏洛克。Al的夏洛克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老头,女儿跑掉了,钱也捞不回来。其实放债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呢,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像安东尼奥一样放债不要利钱呢?!另外对女扮男装这一行径,一直不能容忍。有些女人喜欢逞强好胜,却不是花木兰
三星、两星之间徘徊。除了原著中美丽的字段,没有表现出名著本身的魅力。
8.0。看过之后引起我极大不适。首先,我是帕西诺铁粉,情不自禁站队,另外,帕西诺扮演的夏洛克诉求合理,符合我的价值观,最后,这些道貌岸然的基督徒以及她们令人厌恶的高贵真的没给人什么好印象。女扮男装巧取豪夺得来的胜利更是让人愤慨,于是我的心完全在夏洛克一边。看了影评,有人讲,原著正是这样的设定,这完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中英文各买一本,彻底了解下莎士比亚的真正用意。从电影来说,我觉得,它像一个预言,预言这些高尚的人,迟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自己的诺言,预言,他们终将再次出卖他们的女人,出卖自己的信誉,这是标榜仁慈和诚信的高贵人群不易被察觉的最丑恶的一个面。有了一系列思考之后,我开始觉得这部电影寓意深刻了,于是更加坚信这颗心值得被挖出来…
其实拍的蛮烂的,就当是了解名著了。女主真的很赞~!气质,穿着都是超棒。男主其实配不上女主,而且男主居然和安东尼有基情......
没拍好.```可惜了
怎么我同情的是夏洛克啊;他在法庭上说的指责基督徒的话很有道理啊;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好暧昧啊,安对巴到底是什么感情?;怎么都是一见钟情呃;最后那个戒指又是搞什么?
定情的戒指在各带目的的人手间辗转,只有那枚不值钱的绿玉指环被“放高利贷的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Shylock珍视。曾经不懂Antonio对同性挚友Bassanio坠入情网,看到要挖干干瘦瘦iron叔的心更难受了,“I am a tainted wether of the flock, meetest for death; The weakest kind of fruit, drops earliest to the ground. You cannot better be employ'd, Bassanio, than to live still and write mine epitaph."和从前感受完全不同了,喜剧只是特权阶级和基督徒的笑料, 悲剧却由Shylock和暗恋者Antonio承担。
All about love, belief, justice and courage, which are almost dying today
怎么看都怎么覺得夏洛克更有理,言辭犀利得多。我說你這電影是什么意思?
奪去財產和生命又算得了什麼,生生地剝奪別人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殘忍
这本书我给零分,那两颗星是给帕西诺塑造的令人同情的犹太人,有人骂他无情无耻,但身处异教赢得尊严何不是勇气? 并非是他缺少善念,而是如果他单纯善良,没人憎他恨他,取而代之的就是欺他踩他了。
10——7.5分。
16.4.15 三星半,能感受到此批改编者往旧框架里灌入新三观的强烈欲求,这种二次创作动机让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时代思潮与被暗置的当代观念实现了高度并存,其中夏洛克于地位与所持公理上的是非定义无疑成功翻身,但另一边生硬安插的同性情愫则释放了过激的副作用,给一个中等分,但不是庸片。
2008-5-27 熄灯 9/7.2(9224) 没什么好说的,神一样的男人
自以为是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