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豆瓣评价并不高,没看懂的我表示也不会装逼给高分的。
这么奇葩的电影,我也是误打误撞的下载了还机缘巧合和老爸一起看。
很诡异地观察到老爸有享受到其中的有些意境,而我从头到尾都有些游离,甚至种隐隐的抗拒。
平时很欣赏老爸的观影品味,分享想法的时候也多。
但是很奇怪的对这部电影有种奇怪的默契,好像就是他说我也不懂,也没必要懂的。
但是对于这部没办法用我自己的阅历理解的电影我依旧感到深深的不安。
这辈子看的最惶惶的一次电影,不是从电影里,而是从电影外,从我和老爸不同的反应,感受到了时间的况味。
但是,想想,我所没办法感受到的,一定并不是那么值得承受的东西。
Mark.
我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想法很好,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导致两者格格不入。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就成历史了。
历史是由后人回忆的。
而主角的老人的对土葬的执着是对自己与他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上的坚守,当然也是一种固执、迂腐。
而影片里面有人强制已经土葬的死人,再挖出来,不顾其亲人的反对,送去火葬场。
象征着新时代观念对旧时代观念的不择手段的摧残。
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代替的过程要潜移默化而不是如影片一样不择手段。
而影片中的仙鹤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主角对虚无缥缈的仙鹤的追求与坚守,和结尾荒诞的结局向呼应。
另人深思,仙鹤的传说在如何美丽神秘,终究是虚构的,追求虚无得到的终究是荒诞的,可笑的。
这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黄粱一梦罢了。
但是影片的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主角情感变换的表达太少,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作品表达的内容。
造成有想法,没手法。
如果没有儿童的逗笑,恐怕我也看不下这部电影。
片中老人一再提到的白鹤究竟象征着什么,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也许它只是一个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符号,能够驾鹤西去就圆满了――“好死”其实以前听某学者说过中国人大抵儒道释都会信奉。
年轻的时候信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了的时候没有那股干劲了,身体机能也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开始追求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而临近死亡的时候,感到无可挽救,只能把目光投向来世,这时佛教的理论刚好成为一剂良药。
按理说来到老了的时候应该看破这些的,无奈农村入土为安的观念太过强大,尤其是像电影中的西北农村。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火葬难以在某些地方推行的主要原因。
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不甘”二字。
很多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说得难听点叫“没见过世面”,你很难期待他们有多深的觉悟。
很多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乞丐级别,活了大半辈子,受苦受累,也不敢求什么享受,却也害怕死后被遗忘,所以要生个男孩,到了清明也有人给上坟,虽然死了,也活在别人的记忆中,如果连个坟都没有,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就像电影中老人多次念叨化作一股烟,什么也没有了。
农民们如此执着于葬式,可以说人文主义的风吹不到农村。
在我老家刚实行火葬的时候,流传有人看到一个假死的人被送进焚尸炉,火一烧就活过来了,那人浑身起泡,满大街找人要烫伤药。
那时居然也要很多人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大家一起痛批火葬政策,那会也有些不怕事的人偷偷土葬。
不过很快也就接受火葬了,毕竟大家都想多盖房子而不是多添些坟包。
只是在祭祀方面有增无减。
有些人把拜神看作有信仰,把热衷祭祖看作重视家族团结。
其实未必这样。
他们可以初一十五都拜神,逢年过节都准备三牲祭祖,但是好几个月也不跟子女通个电话。
这种做法真是舍本逐末,但在他们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老一辈的人需要用这种方式(也有的只是入乡随俗心理)去融入群体,就连一些年轻人也还是耳濡目染。
今年端午节的时候跟朋友聊天时说到我对端午没什么感觉,我又不拜神什么的,就被朋友说你是不是疯了。
话题有点扯远了。
我的想法还是不应该把矛头指向火葬政策,而应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加上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听起来官腔,道理一样,人民现世活得幸福,死后化作一股烟,一搓灰,也没什么遗憾,也能是一种至福。
而土葬只是一种流行时间较长的习俗而已,想想尸体在幽暗的地下腐烂,最后剩下一堆白骨,哪天也会被挖出来,曝尸日下,这不比火葬更恐怖吗?
本文引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865c01016hac.html观影报告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最近一周连续看了三场免费电影,一直看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去看,中影票中到自己手软。
但是这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因为是苏童编剧,所以我还是狠下心来继续免费一场。
电影的主人公是木匠老马,年轻时候和搭档老曹经常为村里老人做棺材。
老马不仅是一个木匠还是一个画师,他会在棺材上勾勒出漂亮的仙鹤图案,在他看来,人死了那就是白鹤驮着上天了。
可是,村里已经开始实行火葬,那些埋在田间地头的已经土葬的老伙计们都被挖出来火葬了。
老马很郁闷,人化成了烟就白活了,哪有埋在土里踏实,所以,他很焦虑。
于是,他到处“圈地”,考虑自己死了之后该埋在哪里;同时,也每天仰望天空,寻找仙鹤掉下来的羽毛,渴望乘白鹤仙去。
那么,老马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如果能,帮助他实现愿望的又将是谁呢?
这部电影,人物平凡,故事平淡,却用了诗化的镜头来展现一位老者面对死亡的态度,而这态度正是社会生活转型中很多老人最真实的恐惧。
至少,在我奶奶那代人中,当她们走向人生终点时,都曾经对此有过担忧。
这一点上,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那些文化深层结构上的老观念,可没有走向“现代化”来得匆忙而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角色都是主创人员身边的朋友们所饰演,他们无论男女老少,演得都自然、真实,贴近生活本身。
无论是闷坐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埋首沙堆嬉戏的小孩儿们,还是那些庄稼地里唱情歌的留守妇女们,都是那样得质朴而真诚。
生命在他们身上静静流淌,静到让你觉察不到他们有丝毫的挣扎与叹息。
那些简单的直白的甚至只去经历却不需体会和感悟的时光,比起车水马龙的街市,让我羡慕不已。
由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偏爱,加上本片配乐的精彩独特,再加上上述的其他因素,我给本片打8分。
在正片结束后播放演员及工作人员表时,观众们都没有起身,直到全部播放完毕,影院亮起了灯,我才听到一些稀疏的掌声。
掌声并不响亮,但却让人充满温暖的敬意,对电影,也对今天的观众。
李会诗2012.11.6 深夜
无事,翻看影讯,与一张素净的海报不期而遇。
或许有些时候,人总得需要一些奇妙的缘分,只消一眼,便注定沦陷。
看电影前,特意补习了一下苏童的同名短篇小说。
简单,安宁,浓浓的诗意,未附庸风雅,亦非平白无味。
行至作古之年的老人,年少天真的男孩和女孩,路过生活的起承转合,结识了一场故事,有关生死。
艺术影厅,小众的电影,在未满的两个小时里,我试着在故事里寻找自己的过往。
电影是一场梦,一场有可能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梦。
老人睁着自己浑浊的眼,说在槽子湖的池塘里看到了白鹤,一只饮水的白鹤。
白鹤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到很远的地方去。
一如未知的生死,不明的方向。
老人说:西关有个火葬场……老人说:人到了西关就化成一股黑烟,看着你爹你叔叔你姑姑他们吧,等我一死他们就会把我拉到西关去,他们商量好了,他们要送我去火葬。
老人说:人是会变成一股烟的。
老人说:你听见坑里发出的声音了吗?
老人说:你们都听不见泥土叹气的声音,只有我知道它在叹什么气,现在泥土正为我叹气呢。
时间席卷着日日夜夜,从每个人的瞳孔里爬过,将澄明变得混沌,一切都在这永不得圆满中试图去圆满,死亡也许并非一件憾事。
老人终于老了,老到没有了气力,去决定自己的身后事。
火葬,土葬。
之于土地,他们有种顽固的信仰,如同空气,在漫长的岁月里,磨合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入土方为安。
老人总是固执地玩着堵烟囱的幼稚游戏,总是拿一支枯枝在土地上画一个圈,总是在黄昏的池塘边等着他的白鹤……他想人不能化成一股烟,什么都不剩下;他想住在自己的圆圈里,选择自己的归宿;他想哪一天,白鹤驮着他飞上天堂。
只是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老人的愿望太过奢侈,他的抗争太过徒劳,除了男孩和女孩,对未知的一切好奇而充满的残忍和怜悯。
男孩透过老人眼睛,看到了死亡,以及死亡之后无能为力的惶恐。
他举起铁镐在老人的“终点”挖下第一块泥土。
老人终于躺进孙子挖的坟墓之中,浑浊的眼睛里跌落一滴澄澈的泪,和着新鲜而潮湿的泥土长眠。
老人说: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
如果可以在生命的所终,自由选择自己的死,算不算得上一件幸运的事?
老人怀着一个渺渺的希望,将自己埋进了泥土,埋进了一句深沉而遥远的叹息里。
在被土地包裹的梦中,兀自守候,宁静,孤独,优雅……他在等待,等待着那只愿意驮他去天堂的白鹤……
偌大的影厅里只有8个人,以“友好而自然”的安全距离散坐在相互隔离的位置,冷气倒是开足了马力,人太少,一股寒凉不时沿着脊背上窜。
透过浑厚的音效,偶尔能听到不远处吮吸可乐和咀嚼爆米花的声音,让人突然觉得眼下情境渗透着几丝无法言说的荒诞。
没错,此刻我正坐在成都一家影院欣赏一部名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影片。
听名字就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片子,可是它偏偏得到无数的好评,不知影院排片是出于一时头热还是什么情结,如此的上座率,对于一家新开张的影院,怕是场血本无归的梦魇。
这是文艺片的宿命?
谁说的?
比较一下隔壁厅的《小时代》,同样的当年文艺风骚情,恶评如潮却异常火爆,虽说已然奇葩一朵,但四娘厉害之处就在于最懂得如何撩拨文艺骚年们那颗蠢蠢欲动的玻璃心。
什么?
他的文艺是拜金伪文艺?
你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真是可笑,什么时候文艺一词也被独家解释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当今的现实荒诞到什么程度,身处其间,唯有观棋不语、见怪不怪才是最好的态度。
好了,把游离的思绪拉回影片。
祁连雪山下的西北农村,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谋划着最后的死亡方式,他不想在西关的火葬场里化作一缕青烟,在他的信仰哲学里,肉体深埋土地,灵魂驾鹤西去才是最幸福亦最理所当然的宿命,为此,他与家人赌气挣扎、他面对政策迂回反抗,他认定村旁的小湖边是理想的葬身之地,于是每天到这里守候仙鹤的降临。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这位老人的孤僻怪异无人理解,世间唯一能对话的,似乎只剩下两个稚嫩懵懂的孙儿,也正是他们成全了他的最后念想:以活埋的方式。
听起来是不是诡异荒诞,魅力非凡?
故事的张力处处隐忍埋伏,最后爆发得异常直接惨烈,却让许多人从中看到了禅味、诗意、神性……是的,那个偏僻而鲜为人知的村庄,是导演的故乡;那些质朴的有些僵硬的演出,是家乡的亲戚,他们被用以呈现出这样一个如梦呓般的生命故事。
乡土、本色、方言、以及贾樟柯式的镜头处理和叙事方式,这些最被认同的文艺方式,全在其中,如何不诗意?
大多数的场景,被清晨的柔光氤氲,更加深了这层朦胧诗意和淡淡的神性,小河宗教感的配乐,则直接导向了彼岸的禅意。
(天画画天最近制作的几部作品,似乎带有相似和相近的气质。
)诗意、神性、禅味,大概就是此片被褒扬的“三位一体”。
缓慢不经的叙事与近乎停滞的中国乡村,渗透着那“哀而不伤”的诗情画意,让每一个观众安静并沉浸,然而说实话,这多少得益于苏童小说本身就充满诗意的名字,它为本片预设了导者和观者共同的感情基调。
只是,我实在没产生出神性和宗教上的共鸣。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习惯从影片延伸出哲学命题,而对电影的观感一旦牵涉形而上的概念,仿佛就来到了一片自由安全的领地,思维与话语可以实现一种近乎无限地扩张,尽管到最后也许已经永远偏离了本体。
所以没关系,你们谈诗意,我来说死亡。
毫无疑问,死亡是贯穿这部影片最显性的线索。
没有人可以回避死亡,也没有人在死亡面前能镇定自若,我不相信宗教所谓生命形式转化的理论可以真正让人无畏,因为死亡如果不是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深刻恐惧,那么它便不会成为一个如此重大的命题。
死亡可以宏大深邃,也可以具体而微,但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它的来临不可名状却能被生命所感知。
老人在生命最后时期的喃喃自语,表面上是固执实际上是面对宿命时茫然无措的恐慌与无助:流动的生命即将枯竭,去不知所从,不知所踪,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讲,这是海德格尔口中那种“深刻的烦”,密布于每一刻的当下,老人无法看透并体味,那只好去皈依一种理想体验。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老人对自身死亡方式的抉择,绝不仅仅是出于对传统的坚守(事实证明,这些所谓深厚的传统,在强大蛮横冰冷的国家机器面前,如何不堪一击);而仙鹤的意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得道成仙,归于极乐的浪漫信仰,而暗含着灵魂何处栖息的终极思考,况且这其中似乎又彰显着人格的自主和独立。
然而死亡的命题,向来是容易引发追问却难以解答甚至无法解答,没有人能声称自己能经历死亡,或者就算言之凿凿,因无法印证,也就无法被固有的思维所接纳。
在某些信仰中,死亡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新生。
我甚至在猜想,片中爷孙俩的角色,不仅象征着死亡与新生,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像是一场生命两端的对话。
今天看到一位网友的分析,孙子的行为更像是一场蓄意地谋杀,这肯定是有些调侃的解构。
但是你可以看出,爷孙俩的思维观不同,却指向一致,指向一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它埋葬了过去,也获得了新生。
奇怪的是,这场“孙子埋葬爷爷”的情境,本该如此诡异乖张,却最终呈现出成一种温暖祥和的美学意象,树下的新鲜土堆,让观众默默地与这出违背伦理的情节达成了和解,理解了其中的黑色幽默和深刻哀伤,如果说诗意,这也是一种死亡与不朽纠缠的悲凉诗意。
不同于《樱桃的滋味》,本片故事中对死亡的追寻更有另一层现实悖论。
在近乎凝滞的中国乡村,一位老人蹒跚在黄土之间,为自己寻找死后的栖身之所,这本身就有一种中国人死无葬身之地的现实凄凉。
中国人曾经如此“事死如事生”,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恨不得将现世的荣耀、名利等等一切完完整整地带到另一个世界,然而如今等候他们的却只剩下一缕青烟,这是一种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溃败,陡然落入荒凉到虚无的境地,让中国人倒退回最野蛮的一群。
摧毁这最后的死亡的现实,才是最罪无可恕的荒诞。
影片结尾时,一片羽毛飘过来,毁灭了所有自由的意象,它本不该出现,却偏偏那么生硬地来了,还以一种刻意为之的飘逸姿态,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至于本片中许多让人动容的细节,许多亦像是刻意安排的符号,以及稍显磕磕碰碰,不算流畅的节奏,无大碍,有小伤。
前有大神侃侃而谈,不再拙笔分析。
一部影片的成功,在于它能引发观者多向度的思考。
当然,我还是更多地喜欢这个饱蘸情感与诗意的片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小鱼剧作 马爷爷有匹白马,给棺材画鹤,画的时候拿笔点了孙子,爷爷身上带着一瓶白糖,逗逗孙子。
爷爷围观村头玩牌,谈论起不能土葬的事情,火葬成灰是骂人的。
孙子脱光在和朋友玩沙子憋气,姑姑来了,爷爷坐着睡着了,孙子因为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哭了。
(天真,为后面“埋葬/杀死”爷爷对孙子的创伤做铺垫)爷孙二人撒尿,孙子上房把烟囱堵了,寓意“火葬”结果发现烟囱又有烟了。
音乐用的好好。
姑姑给冰糖,邀父亲过中秋节,父亲在路上看见坟堆,回了家让外孙女带自己去看。
姑姑把爷爷薅回家,切西瓜里面多了一块,给外孙女了,爷爷说没献月亮吃了嘴歪,外孙女反驳爷爷没献月亮。
爷爷教外孙女画仙鹤,“仙鹤飞到哪里,就有人哪里就有一个人飞上去上了天了。
”姑姑让女孩拿打气管,姑姑问女儿爷爷说了什么,得知爷爷想葬在外面画好的坟堆旁,爷爷又问外孙女女儿问了什么。
姑姑给哥哥打电话,姑姑说父亲感冒,怕死在自家,于是姑姑决定帮哥哥摘瓜。
爷爷陪外孙看动画片哪吒,刚好是仙鹤的画面“后会有期”,哪吒百度说是男,不过一直被女孩用。
姑姑可真会,对父亲说是哥哥打电话叫帮忙收瓜,顺便送父亲回去。
前景父亲躺下,后景是姑姑在扫床,钟声🔔,咳嗽声,隐喻衰老即将逝去的生命。
回到村口和老头聊天,得知老曹死了,拉去火葬场了,“原来半路死掉的年轻人才火葬呢,哪有老汉火葬呢?
”爷爷去了老曹的坟地上香,老人遇到过埋在池塘边了。
爷爷坐在树边抽旱烟发呆,外孙和外孙女喊爷爷吃饭,村长来了通知要拆湖?
也就是老曹的坟堆要被发现了?
吃饭的时候姑姑质疑仙鹤的存在。
于是爷爷带俩小孩上树找仙鹤的翅膀。
小孩又在玩埋人,三个小孩一个落单,于是小孩喊爷爷加入埋人大队,也是个伏笔吧,爷爷想法💡来源。
村主任带人挖了老曹的坟,爷爷隔岸背手看着这一切。
爷爷想制止人割槽子湖,“这个怂”,有点像一个和四个藏语,男人捉鸭子,爷爷追赶制止,像是一场“阉割”仪式。
鸭子被炖了,孙子哭了。
黄昏,这次爷爷自己上房顶堵烟囱,一家人被熏出来了,爷爷身体越来越不好,只能送饭了。
爷爷烦恼死后只能烧在城里的西单了,孙子说起自己挖坑埋过大鹅,这样父亲和姑姑就找不到爷爷了,爷爷一开始觉得大逆不道。
爷爷转头看到孙子在挖坑,爷爷拿过铁锹接着孙子的坑挖。
感受到了李睿珺导演对土地的爱,爷爷听到了土地的哀叹。
爷爷站进坑里,把外孙女支开湖边看仙鹤,外孙填土,外孙女给爷爷耳朵上别的花也蔫了。
俩小孩骑着“白马”走了,阎王爷,玉皇大帝,孙悟空,如来佛。
我爷爷去世那年,我三年级,中午蹦蹦跳跳放学,得知爷爷在老家去世了,我以为在开玩笑。
老家有一种说法,死后子女后代谁生病就是是因为老人在挂念谁,我记得我又是感冒又是拉肚子。
棺材做好前,爷爷在冰棺里躺了七天,我记得木匠给棺材雕上了北斗七星。
出殡前准备封棺的时候,所有的亲人进到堂屋和爷爷做最后的告别,但是大人们不让我去进去看。
年少无知的我,不懂得这将是我永远的遗憾。
我和爷爷并不亲密,对他的记忆也少得可怜,只记得他突然生大病,出院后回到老家还挂着吊瓶,爸爸让我和哥哥去看看爷爷,我俩害怕,不敢上前。
而关于爷爷生病之前的记忆,除了我趴在他身上抢小卖铺的钥匙,其它的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到了坟地了,雨一直下,周围是亲人的哭声,而我内心并没有多少难过,我在为自己的坚强窃喜。
他们在劝妈妈别哭了,我低头看着野草上的雨滴,看到了“马鞭子”,我的眼睛开始模糊,我在心里说,爷爷,我害怕马鞭子咬你……我没有像姐姐一样哭喊出这句话,我的眼泪也仅仅湿润了眼眶。
我还小,对爷爷的去世没有感觉到难过,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三年后的夏天,我在姑姑家和姑姑的婆婆妈一起睡,半夜睡着睡着,我开始难过,开始哭,他们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想我爷了。
他们说是想我外公了吧,你和你爷爷都没有怎么一起待过。
我说不是,我说,我想我爷爷了。
智娃活埋了他的爷爷,他一点儿也没害怕,一点儿也没难过,之后的某一天,他会不会突然无比的想念那个给他冰糖吃的爷爷呢?
大概是因为在西北读书待了几年,对那边的风土有莫名的亲切感,听到方言台词的时候还在想这应该是甘肃某地,直到看到老马(主人公)的儿子回过半个头,发现他是《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2012-2022年,两部戏相隔10年,仔细回想两个角色的样貌,能想到岁月刻画在一个农民和一个演员脸上的痕迹显然不会一样,马有铁脸上是10年田间地头劳作的痕迹,妆容更多是风和日赋予的。
随后镜头里出现“罗城乡花墙子村”的字样,去证实归属地的时候,发现这里也正是《隐入尘烟》的拍摄地,这让我反应过来,早些时候镜头里出现的,孩子嬉戏的水渠,不就是苦命曹贵英溺亡的地方嘛,10年来不曾改变模样。
电影有些表达和片段给我很多联想空间。
像电影名字,我很容易被非常规的名字吸引;像“不了捉、不吃了算”这样的方言,这算助词前置吗,不太懂,还有老马的儿子说要给外甥女“杀瓜吃”,以前只觉得“杀”都和动物联系在一起,让他这么一说,瓜果确实像活物一般。
老马抵触人死后被火化进而变成一股烟的事实,这让他见不得乡邻的炊烟,总是登梯将烟囱盖起来,这样的行为被子女吐槽愈发顽固,我想只是老马面对生活更加无力了,是一种气急败坏。
看着他那么吃力地上下木梯,会忘掉这是在演戏,担心他下一刻摔落,只是单纯想到我太讨厌人变成行动不能自如的老人,讨厌的并不是变老本身。
老马似乎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女儿和儿子都担心老马有个三长两短,早早商量把他送回了家。
想起今年春节问姥姥,要不要找个时间去我家待一段时间,姥姥用蒙语回答了我,那段话很好翻译,大意是说她现在想得很清楚,非必要不会再去出远门,若身体有个闪失,于谁都是负担。
其实以前也有过类似对话,我都会再追问几句,今年我没有再说什么,若是我都能明白的事理,姥姥肯定也是明白的。
大多数的人就是这样,都会在某些时刻认为“我上,我行”,例如每个有孝心子女想必都会觉得自己更擅长养老吧,老人则不希望子女之间误解产生嫌隙,想到这里是因为在好奇生命衰败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会有种超前的预判,一种字面意思的自知之明,网上总看到谁家的老黄狗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悄悄告别不再回家,可能都算不上告别,它说什么,人又不会懂。
老曹的墓被挖开,画面其实没有展示最剑拔弩张的部分,只会看到后面警车来,一定是主持了公道,然后拉着棺椁而去,场面是无声的,但你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城里不允许土葬的作风和要求很快就传到了花墙子村,意识流的东西总是传播最快,也只有在这些政令上,花墙子村才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待遇,待遇或许还会更好一点;智娃埋葬了老马开心地离开了,老马被埋的过程和他出于人本能挣扎出土壤的一面也没有展示,这时候会想起贯穿在电影里,娃娃们经常把头埋在土里又忍不住冒出来比谁憋气时间长的游戏,他们也曾邀请老马一起玩耍,老马觉得他们出言不逊没大没小,但这次,老马成为了自愿参与游戏的人;天色晚了,大家到处找不到老马该如何呢,有一种可能是智娃告诉家人"爷爷乘着白鹤去了",也就是电影的名字《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仙鹤是一种吉祥的鸟,它在哪里停下,哪里就会有一个人被它背到天上”,老马自然盼望成为乘着仙鹤的那个人,以至于大家戏谑他把槽子湖里的恶水鹮和鸭子,当成了仙鹤。
我也一直在等,到底老马什么时候会说这句台词呢,实际到影片结束都没有出现,大概是被老马心里默念了。
电影其实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小成本制作,是放在影院不知道要让多少人犯困的那种程度。
但想到之前看《春光乍泄》时候,评价说一个电影好不好看,取决于电影拍得美不美;像近期看到的《撞死了一只羊》,关于Tibet影像,关于砂石被车轮挤飞沙沙作响的声音,像那种贫瘠土地独有的。
有句2017年看到的话,对于兰州的形容,我想对整个西北都很适用,“粗粝野性美丽”,这种美先入为主地带来了好感,也就不太在乎它讲了什么。
结尾导演说,“影片所有的演员均由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担任”,猜到不是演员,猜不到是家人朋友,挺有意思的,让我对他其它影片有了兴趣。
就前几天,被推荐了部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又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电影。
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
我看豆瓣影评,有人说,杂碎的部分太多,主线太散了。
但,我想,他和农村的联系应该不紧密吧。
对于我来说,电影的每秒都像在看我老家。
电影用了很多长镜头,总是关于老人和小孩。
农村的小孩子,野得很,上天下地玩,老人们总是在路边打牌聊天。
电影看到中间我不可避免地想起我老家的爷爷。
我们一年见他一次,就是在过年的时候。
今年看到,他一下子老了好多,牙齿也没有了,黄黄皱皱的样子,就像电影里的老马。
电影的主角老马,有一对儿女。
平时,他住在儿子家。
中秋的时候,女儿接他去她家过,儿媳妇说,只要你不怕他死在你家,你就接去吧。
接过去之后,那边的老人家他都不认识,没有朋友,他就整天带着孙女苗苗到处晃。
他让苗苗带着他去看坟,那是他熟悉的东西,他画棺材板挣钱,也处于最接近死亡的年龄。
他女儿发现后,生气地把苗苗从老马身边扯走,觉得那是很脏的东西。
他悄悄问苗苗,我以后都住在你们家好不好,苗苗说好,可是中秋过了,女儿又送老马回了儿子家。
有人问老马,你还不回去和你儿子女儿吃饭。
老马说,都是狼崽子。
最接近死亡的老人,都是大家想要避免的。
只有什么也不懂的小孩愿意和他们说话。
所以啊,电影里老马一直只是和他的孙女孙子在一起。
以前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爷爷就喜欢找我们讲他以前的事。
现在我们都大了,爷爷也就没有能说话的小孩子了。
每次回老家过年,虽然大家回老家了很热闹,但是爷爷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大家回老家总是待一两天就走,叔叔们聊起来,喝酒打牌抽烟,爷爷也没人照顾,爷爷说点什么也没人搭理。
说是说,回家给爷爷奶奶拜年,可是到头来,只是自己图个心理安慰。
在城里生活惯了的我们,只想把老家远远丢掉。
老家那些泥巴地里葬下的坟,哪里比得过大理石墓碑的干干净净的墓园;老家为了葬礼大鱼大肉地办排场,哪比得上城里把钱投资在小孩子的教育上;老家算计着这家的红包钱那家的红包钱,哪里比得过城里说好了不互相送礼。
老家,除了回忆以外,已经是不想回去的地方。
爸爸说,要是爷爷死了,应该就没什么人回来了。
爸爸总是叫我去陪爷爷,自己和叔叔们打牌聊天。
可是我不懂老家的方言,也太久没回老家,什么也不知道,我就只是坐在爷爷旁边,勉强寒暄几句,也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爷爷今年牙齿没了,吃得特别少。
前几年,他还是我们家食量最大的,要吃两大菜碗。
人越老,也就越没有话语权,别人都当你老糊涂了。
我听妈妈说,爷爷不愿意来我家住,因为怕死在这边,被火化了。
火化了,就成了一缕烟,从烟囱飘走了。
电影里老马的朋友老曹,死了之后偷偷埋了,结果棺材还是被政府挖了出来,送去火化,因为政策要求都得火化。
不过啊,老马最后还是埋了。
那是电影最后几分钟的事了。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老马的孙子看到电视里的西游记哭得要死。
因为孙悟空要被佛祖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爷爷——嗯?
——你要是藏在这他们找不到你,你就不会被他们拉去火化了。
你要是死在地底下他们找不见你,你就能在这里呼呼地睡大觉了。
补签。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
不适合,不喜欢,不理解
我觉得拍得很一般。精神传递也传歪了,一心想土葬不想火葬的老头,被表现得更加像个封建老顽固,而不是那种土地精神。
去年年度海报。又一部中国原生态故事片,今年看了好几部这样的小成本制作,但是唯独这部感觉导演的表现意图过强,无论是被遗忘的农村乡土背景,还是儿童语言的成人化思维,从第一场戏的画面语言我就感到一点格格不入,所以难免停顿了好多次才勉强看完。
很好的乡土影像,我可能还是纠结于真实和编排,表达和思考了……在手机上看总觉得不得劲。
李睿珺生涯败笔,结尾观感极差。用白鹤硬拗出乡村诗意和死亡象征,对土葬保留肉身的执著超出了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不惜让无知的孙子一辈子背上活埋自己亲爷爷的道德负担,这仍然是爹味封建思想的遗毒,与诗意或者更宏大的生死命题无关。唯一值得有亮点的一场戏是村主任和村民之间的那场冲突,从这个角度出发反而能探讨更多。
老人的残酷是任由蜜蜂蜇了孙女,然后把蜜蜂放进烟袋;孩子的残忍是死命给鸭子喂食鸭肉,然后把鸭子当成宠物。不懂生死的孩子送看透生死的老人离开,不谙世事的孩子为压五百年的大圣嚎啕不止,以老为羞的老人藏入泥土等待白鹤的驾临。沙枣扎根泥土,庄稼是生命的舍利,老人看透生死让身体轻盈驾鹤西去。
好的作品要拍出编导自己的感情,影片中的许多细节不是编导可以调度出来的,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这片儿具有鲜明陕北风格,透着浓浓黄土的味道,老人对那片黄土地的热爱,最终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特殊的电影,特殊的节奏,特殊的美感。
把故事放在西北的套子里讲的一塌糊涂
生硬,但是色彩镜头都很漂亮
3450天前在豆瓣标记想看,今天才如愿在大银幕前刷到。那天正看着苏童去威尼斯,欣喜地感叹他还穿着前阵子上课时老爱穿的牛仔裤,仿佛亲自给他置装那般兴奋,一晃就这么多年过去了。像是甘肃村落的日辰,一不留神,就消弭在尘烟与暮日里。老人家把槽子湖望出了仙鹤降临的华彩,那从大红棺材板上飞出的神鸟,几乎要把死亡削去恐怖与迷蒙。这往生的故事,也只好断在那份适得其所上了,再往后,泪是泪气是气的,万一板正刚硬的策律一铁锹下土,就没有那浪漫化的余地了。另外不得不说,方言真是生趣,消亡该是多么可惜与可悲的事情,听他们跟川贵一样把傻说成瓜,想到粤语里,瓜也有死的意思。三星半。#资料馆#
下面某篇影评的题目好残忍,哈哈哈
选择如何死去。
三星半。伤感,看完后心中会很难过。色彩明亮锐利。
睡着了,然后继续。
中国人的土地情节
呆滞的镜头只会显得内容和主题故作深刻。
乡土气息浓重,结尾荒诞点睛。仙鹤是对死亡的隐喻,老人对土葬的坚守是一种信仰。
所以天画画天是跟火葬这个话题干上了么Orz 手法比起焚尸人要随性很多,然后话题虽然同样沉重但氛围却走轻松路线。最后结尾一个闷棍啊成功上位成为至今为止今年tiff最wtf的结尾,没有之一。 话说国内的非专业演员尼玛都比专业的好好多倍还是怎么着!这个和焚尸人里面的演技都碉堡了!脱帽致敬!
饱满的色泽勾勒出大西北的轮廓,缓慢的节奏让物理时间与叙事时间慢慢重合。数次戳中泪点。也许离土地越近的人反而对“死亡”的命题看得更淡然更平和。“埋”则展现了一个黄土地文明的民族对逝去生命的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