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妈,我今天看了那个《功夫梦 融合之道》…好难看的电影…浪费了我的时间?
国内6.7号上映。
整部电影就是很典,又很刻板印象…虽然是德语的我有点一知半解,但是也有很多中文。
没有中国指导的感觉,特别难看,美式教育大战中式教育😅应该给我道歉而且成龙大哥居然有很多戏份,还是一番[可爱]怎么说服的请问😅没吃过🔟的一定要看看
剧情简介可算是2010年功夫小子的续作。
李风随母亲从北京搬到纽约,因哥哥的悲剧发誓不再打斗。
在纽约,他结识了米娅,却惹上其前男友、空手道高手康纳。
米娅父亲维克多曾是拳击手,如今经营披萨店,却因债务问题被康纳的教练奥谢派来的人骚扰。
李风为保护维克多,暴露了功夫技能,并训练维克多参加拳击比赛,可维克多遭对手作弊受伤。
为帮维克多还债,李风决定参加“五区”武术锦标赛,为此他的师父韩先生从北京赶来,还找来丹尼尔·拉鲁索共同指导他。
影片特色- 视觉风格:影片具有当代活力,导演通过快速剪辑和动感配乐营造紧张节奏,但有时会影响情感表达。
打斗场面编排精彩,融入慢动作和特效,锦标赛场景从街头到屋顶,还有动画插叙。
同时,影片频繁致敬系列前作。
- 叙事主题:以“弱者逆袭”的故事模式引发观众共鸣,展现李风从伤痛中走出、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通过“两根树枝,一棵树”的理念,体现功夫与空手道的融合,传达不同传统间的共通性。
海外评价- 优点:新主角李风有吸引力,成龙和拉尔夫·马基奥之间化学反应佳,成功融合武术传统,师徒关系刻画真挚,打斗场面动感十足。
- 缺点:剧情老套,节奏过快削弱情感深度,反派形象单薄,部分视觉和风格选择分散注意力,依赖常见套路。
影片与系列前作关联过多,缺乏创新,角色塑造不够丰满,对亚洲角色的刻画未达预期,拉尔夫·马基奥的角色作用不明显,结局安排也备受诟病 。
观影建议影片有前作致敬和熟悉面孔。
喜欢动作片与青春成长题材的观众也可尝试,动作戏精彩且有成长、爱情线。
但对剧情深度、创新性及角色塑造要求高的观众需谨慎,影片存在剧情套路化、角色单薄等问题。
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很奇怪一件事,为什么成龙的电影上映,会几乎一点宣传都没呢?
明明海报就是成龙的大特写,为什么上映三天,票房都不过400万?
难道成龙他没有一点号召力了?
带着这些疑问,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一位叫“梦里诗书”的影评,他写的影评,我感觉写的不是影评,而是一个很笼统的,又很不切实际,甚至完全没看过电影的人写出来的一个大纲。
但是我对于他在影评中说道的,《功夫梦:融合之道》的主演不是成龙,表示了赞同。
因为这部电影设定的故事是在20世纪80年代,影片在刚开始的时候,由成龙开设的武馆开始,然后操着一副不标准的普通话,又长着东方人面孔的女人,需要将自己儿子带回美国纽约,拒绝和成龙学武。
从这2分钟的戏份后,我有超过差不多30分钟的时间没见到成龙出现,也就是说,在这30分钟的戏份里,我一直看着一个东方面孔,我却不认识的演员,他的长相在国内是绝对当不上主演的那种,单眼皮不是他的问题,但整体五官,是一个很路人的角色,查了演员表,我才知道这位演员叫王班,00后演员,因为父母离异,所以妈妈改嫁到美国,就跟妈妈去美国当美国人了。
成龙在影片第30分钟的时候的再次出现的戏份不足1分钟,这出现的戏份,仅仅是王班打电话给成龙,说自己想教一个朋友功夫,这部电影90分钟,三分之一的时间,成龙出现的时间不足10分钟,但却在演员表上成龙变成了领衔主演。
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我还是坚持继续看下去了,王班自以为自己会一些功夫,然后喜欢强出头,最后惹火上身,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成龙这个时候就出现在了纽约来帮他,训练他。
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影片接近尾声了。
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是为了捧杀王班而拍摄的,因为王班的知名度不够,人也不帅,演技也很普通,所以需要像成龙这样的大牌明星,才能让影迷能够关注到这部电影。
电影在北美上映后,获得了开画2000万美元的好成绩,现在累计已经超过了3500万美元的好成绩,全球票房也突破了7400万美元的成绩,折算人民币就是说票房已经达到了5亿3千多万的票房,电影的制作成本大约在3亿多人民币,因此这部电影虽然在香港,内地平平无奇,但是在北美,依靠成龙这个招牌,得到了这个票房成绩,已经非常不错,而且这样电影在北美本地,它已经是赚了的。
电影在烂番茄的指数是57%,热度超过了92%,那么这样的成绩如何呢?
按照57%这个来说,是不及格的,是评论影片的大部分观众,给出的一个分数,换算到豆瓣就是5分左右了。
这部电影的色调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刻意的使用了复古的暖色调,想要营造出一个80年代的感觉,我认为这是想要让观众回忆80年代纽约所制作的,但是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配乐方面,也没有什么很出众的音乐。
影片唯一的亮点部分,是成龙的一些戏份,转到王班的戏份的时候,会让人感觉,王班的这个颜值,这个演技,更适合做一个配角,但让成龙做他的配角,成龙的功夫喜剧,可惜了,整部戏30分钟的戏都没,严格精确算下来,也就15分钟左右的戏份。
严格来说,成龙只是客串,仅此而已,所以这部电影票房失败,与成龙无关!
作者:龚翔图片:龚翔编辑:龚翔审核:龚翔字数:1200+
今天由成龙大哥主演的电影《功夫梦:融合之道》定档6月7日全国上映,影片同时发布了中国独家定档预告和定档海报。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中华文化影响力越发扩大的时代。
无论是产业方面的技术智造,还是文化层面的国潮输出,都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
往近看,中国潮玩IP LABUBU正在令超多的欧美明星上头;往远看,“中国功夫”更是早就扬名国际,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文化使者之一,便是早已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大哥。
这位从香港戏班走出的“七小福”成员,用一身真功夫和满身伤痕,书写了中国功夫电影的传奇篇章。
70年代,《醉拳》中的黄飞鸿,让成龙走出了一条功夫喜剧之路。
他用京剧身段与传统武术结合的滑稽打斗,打破了当时功夫片的严肃范式。
80年代,《警察故事》系列,成龙为“中国功夫”塑造又一经典模式——任何日常物品都能成为武器,任何场景都能变成战场。
那些从商场滑灯柱跳下的惊险镜头,至今仍是特技教科书之一。
而到了90年代,随着《红番区》《尖峰时刻》的进军好莱坞,成龙也将中国功夫带向了世界。
那个在楼顶飞跃的黄色身影,成为西方观众心中的“东方超级英雄”。
时间到了2010年,在电影《功夫梦》里,他开始成为教导外国少年的韩师傅,以武授业,以德服人,展现出自己作为文化使者的另一面。
如今已值2025年,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观众,在成龙功夫电影的熏陶下长大。
而成龙也已经71岁。
在6月7日即将上映的电影《功夫梦:融合之道》预告中,他造型一出,我就有些感慨——那些年战无不胜的大哥,如今已是满头银发。
而这根根花白,都悉数着他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功夫电影人生,不仅是作为一名“武打巨星”,更是作为一名演技丰富的演员。
从香港小巷到纽约街头,从龙虎武师到一代宗师,成龙的银幕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功夫传奇。
而这一次在最新电影里,成龙又将带领我们体验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武术盛宴,见证中国功夫与空手道的史诗级碰撞。
那些曾让他蜚声国际的“玩命特技”,如今化作了四两拨千斤的武学智慧;那些令人捧腹的滑稽打斗,升华为寓教于乐的武德传承。
时隔15年,“功夫梦”系列终于重磅回归,这看一部少一部的成龙大哥,试问谁能抗拒啊!
预告片中,71岁的成龙大哥饰演的韩师傅,为救爱徒李峰远渡重洋,将纽约这座现代都市变成了传统武术的训练场。
大胆想象电影里的画面,我们说不定能看到成龙大哥在顶楼花园教“马步推手”,在中央大街指导“以柔克刚”,在地下铁传授“四两拨千斤”,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古稀之年的功夫大师,也将用最“成龙式”的教学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的智慧精髓。
电影这次尤其让我期待的,是成龙标志性的“生活化格斗”绝技:平底锅当盾牌、扫帚作长枪、滑桌转身飞踢一气呵成……那些曾在《醉拳》《警察故事》中让我们捧腹又惊叹的创意打斗,经过岁月沉淀后,想必会更显宗师风范。
拳脚之间,亦能窥见成龙大哥昔日风采。
除了情怀与肾上腺素齐飞的“成龙式武打”,这次《功夫梦:融合之道》的细节情愫也非常走心:导演在电影里设置了一出非常具有戏剧效果的“中国少年遭遇美式霸凌”故事线条,直击当代年轻人成长痛点。
得知爱徒困境的韩师傅还“刷脸”请来了15年前的“功夫小子”——空手道大师丹尼尔,发财了,又一《功夫梦》经典角色回归!
两位宗师一个教“形”,一个授“意”,将纽约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武学殿堂,他们助力少年走出人生低谷、摆脱emo情绪、 重拾勇气并捍卫尊严热血。
笑泪齐飞间,我们观众也好像和这位少年一起经历了一场人生爆改。
从动作巨星到“一代宗师”,成龙大哥从影63年,一直都在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与功夫精神带向世界,这次在《功夫梦:融合之道》中,更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深度和作为一名演员的本质。
那个曾经飞檐走壁的“超级警察”,如今化身循循善诱的人生导师,每一个眼神都饱含沧桑与智慧。
在与李峰的师徒互动中,拥有着“严师、慈父、老友”的三重身份:训练时的苛刻要求,生活中的暖心关怀,危急时刻的舍身相护……这些细腻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超越“动作巨星”真实的演员。
你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成龙对自己63年银幕生涯的一次深情回望。
片中那些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打斗设计,那些跨越文化隔阂的情感表达,都是这位文化使者毕生追求的缩影。
武术无国界,但武者有故乡。
逐渐淡去“动作巨星”标签的成龙大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对电影和中国功夫的热爱。
如今,大哥已到古稀之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作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但每一部,都在创造新的传奇。
《功夫梦:融合之道》不仅是一部动作电影,更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
6月7日,让我们走进影院,感受71岁成龙带来的热血与感动,也看看功夫少年李峰如何用“融合之道”,打破偏见,赢得尊重!
大部分人都在吐槽,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
这其实是一部粉丝向作品,系列粉能看的很爽!
首先就是居然能在国内大荧幕上面看到龙威小子,电影开头就是一整段龙威小子2的片段,宫城师傅向丹尼尔解释祖先是怎么将空手道带到琉球的,片段放完之后就是一段水墨画画风的动画,来解释成龙饰演的韩先生与宫城师傅的过往,直接将功夫梦的世界观与龙威小子的世界观融为了一起,并且还填了龙威小子中的坑(原片只说宫城师傅漂流到中国被一个中国武术家救了,但没说这位中国武术家是谁,这里面就解释说是成龙救的)另外看过龙威小子的观众应该都知道,龙威小子有很多致敬洛奇的剧情,这一部就选择了直接致敬洛奇。
这一部设定中女主家是意大利人,在纽约开意大利披萨店,女主父亲就是一个颓废的意大利拳王,决定重新去参加比赛,并让男主和他一起训练。
意大利拳王……重新崛起……这还能再明显点吗?!
还有更多致敬的小细节,比如女主父亲管男主叫“中国蜘蛛侠”,这是龙威小子第一部中丹尼尔对宫城先生的外号(不过原版是叫“亚洲蜘蛛侠”)这致敬的小细节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的时候差点直接叫出声了!
后面韩先生还拿出了年轻时与宫城先生的合影(不过是p的)系列粉看着简直泪目!
后面丹尼尔与男主和成龙一起战斗并训练的时候,虽然打戏质量一般般,但简直情怀拉满!
真正的粉丝向作品就是这样的!
最后的话,我来说说这一部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吐槽并且票房低吧,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国内龙威小子粉太少了,看不懂其中的致敬,也没有情怀所以就感觉整部电影质量一般。
国外票房高,原因就在于国外龙威小子粉很多,很多中老年人是从小看到大,年轻人也可能在父辈的带领下看过,而且龙威小子的衍生剧《眼镜蛇道场》在国外热度也很高。
作为一部高热度的全龄向作品,突然推出这么一部绝对粉丝向并情怀拉满的电影绝对会有很多粉丝来支持,国外能爆火的原因多半就是因为这个了。
故事上:本片的故事依然是1984年原版的挪用,这在2010版已经做过一次了,而且少年遭恶霸欺凌,遇见师父,学成归来,击败恶霸,这种故事也够也不新鲜,唯一和1984版、2010版的区别是本片主角李峰是有学武术基础的,嘴周才击败了蝉联冠军的恶霸,而1984版2010版都是无基础再学一段时间武术就击败了有经验的长时间学习的对手。
节奏上:后半段的速度过快(也许删减的原因) 角色上:主角也是为了朋友的店和对自己以前哥哥以及朋友老爸的和解 节奏上: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一部遗憾了,因为原时长是118分钟,而现在是94分钟,由于索尼和导演的矛盾,导致被删了24分钟,现在片子的时长给出的效果是后1/4节奏太快,而且从预告上来看也删掉了岳阳楼的画面,去年7月成龙说做了年轻的样子,看样子也删掉了,就正片里给出了一张照片,被删的内容应该是1985年的成龙和宫城师父的交流,而我们看这电影系列都是110分钟,而2010版更是最长的140分钟,本作对比2010版少了50分钟,真是可惜,本可以丰富更多这个世界观的,通一通10版和84版内容的。
角色上:尽管删减了,但主角李峰的成长是有了,保证了主角的成长没让电影角度垮掉。
84版主角拉尔夫可以说是超长版客串,而韩师父完全是重塑了,和10版韩师父几乎不是一个人了,当然了也完全没提自己徒弟贾登史密斯。
动作上:可以说拥有近年成龙电影最佳动作了,因为王班是会动作的!
这就最大区别近几年内地某些导演的电影把动作戏交给其他人,比如张艺兴、李治廷、杨洋、艾伦等人,那动作戏之差啊,甚至不如直接把动作戏交给70岁的成龙,至少《熊猫计划》《龙马精神》的动作戏都是由成龙执行,可看性比那些人高太多了,而本作的动作风格是非常传统性的,完全走踏地的,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上也看出了很多的小巧思,小夸一夸。
差不多谈的内容就说完了,尽管是个套路的故事,但依然可看一看,也适合没看过这个ip的观众和一些小孩子。
故事上:本片的故事依然是1984年原版的挪用,这在2010版已经做过一次了,而且少年遭恶霸欺凌,遇见师父,学成归来,击败恶霸,这种故事也够也不新鲜,唯一和1984版、2010版的区别是本片主角李峰是有学武术基础的,嘴周才击败了蝉联冠军的恶霸,而1984版2010版都是无基础再学一段时间武术就击败了有经验的长时间学习的对手。
节奏上: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是一部遗憾了,因为原时长是118分钟,而现在是94分钟,由于索尼和导演的矛盾,导致被删了24分钟,现在片子的时长给出的效果是后1/4节奏太快,而且从预告上来看也删掉了岳阳楼的画面,去年7月成龙说做了年轻的样子,看样子也删掉了,就正片里给出了一张照片,被删的内容应该是1985年的成龙和宫城师父的交流,而我们看这电影系列都是110分钟,而2010版更是最长的140分钟,本作对比2010版少了50分钟,真是可惜,本可以丰富更多这个世界观的,通一通10版和84版内容的。
角色上:尽管删减了,但主角李峰的成长是有了,保证了主角的成长没让电影角度垮掉。
84版主角拉尔夫可以说是超长版客串,而韩师父完全是重塑了,和10版韩师父几乎不是一个人了,当然了也完全没提自己徒弟贾登史密斯。
动作上:可以说拥有近年成龙电影最佳动作了,因为王班是会动作的!
这就最大区别近几年内地某些导演的电影把动作戏交给其他人,比如张艺兴、李治廷、杨洋、艾伦等人,那动作戏之差啊,甚至不如直接把动作戏交给70岁的成龙,至少《熊猫计划》《龙马精神》的动作戏都是由成龙执行,可看性比那些人高太多了,而本作的动作风格是非常传统性的,完全走踏地的,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上也看出了很多的小巧思,小夸一夸。
差不多谈的内容就说完了,尽管是个套路的故事,但依然可看一看,也适合没看过这个ip的观众和一些小孩子。
又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成龙大哥矫健身影,虽然岁月刻痕终究难以避免,但在《功夫梦:融合之道》的电影中,这份时光印迹却悄然化作功夫传承的厚重注脚。
电影里,擂台上的激斗堪称血脉贲张的华章——拳拳到肉的对攻,汗水飞溅的闪避,令人屏息的胜负瞬间,竞技体育那份原始而纯粹的魅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自己心跳的鼓点。
银幕的欢乐不止于对抗。
当两位师傅联手调教少年李时,妙趣横生。
他们一边争执着各自招数的精妙,一边将招式“言传身教”施加于李身上。
可怜的李在两种迥异力量的拉扯下如同提线木偶,一次次滑稽又狼狈地摔倒在地,令人捧腹。
这荒诞一幕,恰似不同武学流派在碰撞中寻求融合的生动隐喻。
影片对中华武术精神的点睛之笔,落在李与反派的终极对决。
当对手使出卑劣偷袭,李在千钧一发之际化解险情,那记凝聚全身力量的反击拳,却在即将轰至对手头颅的刹那擦过对手脸庞。
和韩师傅的那个对视,这克制的一瞬,无声胜有声,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武术超越胜负的“道”——力量的真谛在于控制,武德的灵魂在于仁恕。
走出光影世界,不散观影团的映后余韵同样令人难忘。
太极拳传人舒展如行云流水般的拳架,仿佛将电影中的哲思延展至现实空间。
而当成龙大哥那些经典银幕姿态重现眼前,一句“醉拳!
”我脱口而出。
那一刻,功夫文化的血脉,在银幕内外汩汩流淌,完成了从光影传奇到现实共鸣的奇妙闭环。
《功夫梦:融合之道》是擂台上的热血呼啸,是师徒斗法时的开怀笑声,更是那一拳悬停时灵魂的震颤。
它告诉我们,功夫的精髓不仅在于克敌的招式,更在于那收放之间对自我与对手的深刻敬畏——此乃武之大道,亦是处世之明灯。
《功夫梦2融合之道》影评:我看完之后发现b站上面一边倒,不是全部,是基本上,说平庸无奇怎么怎么样,包括以前号称龙粉的解说up也改口风了。
其实,好多评价太片面了。
下面正文部分,好的地方我肯定会说好,不好的地方,我肯定也会指出来。
首先,我把这部电影归类为文艺+动作性质的生活纪录片。
选择题材非常现实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包括各种霸凌。
题材和第一集一样,整体路线大致差不多,但是更贴近现实生活(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
面对变化复杂的现实生活,自己怎么坚守初心?
学习功夫是最好的办法,功夫大师永远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经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以不变应万变。
什么是宣扬功夫最好的名片?
成龙。
全世界一提到成龙,不管是非洲黑人还是美国总统,一听到成龙俩字,都会不由自主的比划几下,kungfu,jackie chan。
影片中,成龙是最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或者说主干而出现。
有些up主说成龙不是主角,可是回忆一下,电影中的转折、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都是靠成龙的出现来推动。
影片中虽然成龙没有大量的危险的动作戏,因为他的地位在片中从北京的韩师傅定位成武学宗师韩师傅。
通过对小李的教学训练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其中重点,什么是功夫?
什么是武德?
怎么做人?
这几点可以说,韩师傅对李是手把手的教学展示。
小李,本片中的年轻男主角。
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喜欢学习中国功夫的boy,尤其喜欢飞龙腿。
因为哥哥的死:参加比赛获胜后,对方输不起,叫上几个人在路上一围就把哥哥捅死了,拿刀捅的。
给小李留下了不小打击。
从那之后妈妈再也不让他学功夫,认为哥哥是因为功夫好才被害死的。
温明娜演的妈妈,非常符合那种赶紧利落的母亲的形象。
尤其是看过《神盾局特工》系列就知道,在那里扮演的梅,就是个打手形象,但是在这里,作为王医生的妈妈的想法很传统,认为只要不会功夫不打架,换个环境就行了,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人算永远不如天算,她永远也想不到,小李居然到美国纽约了还得靠出手才能获得尊重。
也许当地的基层社会青年们都是这么不成熟。
好在剧情设定,作为舅老爷的韩师傅在决赛前邀请妈妈为小李加油鼓励,妈妈对小李的选择表示赞同。
龙威小子作为宫城空手道的传人,嘴上说着不去纽约,但是依然履行了宫城师父对韩师傅的承诺。
帮助小李改进了大招飞龙腿,成为最后街头空手道大赛获胜的关键,和韩师傅的合体,,尤其是半决赛获胜后,霹雳武馆也就是仇敌,派小混混想h故技重施,把小李在台下干掉。
他和韩师傅合体几下就收拾完了那些坏蛋,确保小李能够顺利参加决赛。
虽然打戏不多,人物给设定成了好师傅。
以上部分是片中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选角导演很到位。
最精彩的片段有好几个部分:1,作为舅姥爷的韩师傅,感觉小李情绪有问题,就飞到纽约。
而且还可能是从窗户进的门,厨房的那场叮叮叮叮的打戏,就是预告片展示的部分(但是预告里却显示的是舅舅)2,楼顶上,俩师傅教一个学生,真是一个愿意学俩个愿意教。
教着教着就发现不一样,功夫相同之外有不同,不同之后又有相同点。
3,为了改进飞龙踢,龙威小子提出给对方设陷阱,就是后来练习地铁安检门的那段。
那段是为数不多的好笑但是很有意义,给人印象很深。
4,半决赛获胜后,俩师傅果断出手保护小李,打败了霹雳武馆的那些输不起的小混混。
突出了俩师傅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是还能打!
5,决赛小李最后用飞龙踢获胜后,对方又输不起想偷袭,被小李躲过,随即进行反制,所有人都以为把对方打倒在地后一拳要打击对方面部ko对方时,小李思考片刻打下去了,但是他打在了旁边地板上,而不是打在对方脸上。
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这便是武德。
最终也是靠武德征服了对方。
本片的核心:功夫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为了宣传中国功夫,成龙愿意让这里面加入宫城流空手道和中国功夫组合。
我怀疑成龙是为了借着现在流行更广的空手道,把中国功夫这张名片递出去:天下武学是一家。
空手道也是日本人学过中国的功夫,当时翻译成唐手,之后带到冲绳岛,改了个名字叫空手道,就让人以为不是源自中国了,而是日本的。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人的想法就狭隘片面了,你能瞒得了了一片人,你能瞒得了全世界的人吗?
题外话: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翻拍了,老套了等等。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是他各方面融合的非常融洽。
从中国的文化到西方社会的过渡,功夫的学习使用,现代社会的底层背景被无缝嵌入,都做的很好。
假如如果这不是一部翻拍片或者是融合片,那么请问怎么把龙威小子和宫城师傅给引入进来呢?
不好产生交集。
能融合成这样,有打戏有文戏还有各年龄段的已经可以了,至少看后不失望。
如果想要在片中看到他像警察故事那样拼命的打,拼命的斗,那我估计现在拍哪部电影都够呛。
时隔多年,《功夫梦》系列携新作《功夫梦:融合之道》归来,以东方功夫为底色,融入西方青春成长叙事,在纽约的城市背景下,再次讲述关于勇气、传承与自我突破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的观影体验。
功夫:跨文化的连接符号 影片中,功夫不再只是打斗技巧,而是跨越文化隔阂的桥梁。
主角李峰初到纽约,遭遇“美式霸凌”,以中国功夫为武器反抗,这一设定既保留了功夫片的核心张力,又赋予其新的意义——在文化碰撞的语境里,功夫是东方少年捍卫尊严、表达自我的方式。
成龙饰演的韩师傅远渡重洋助力,师徒间传承的不仅是招式,更是功夫背后的哲学,从“以柔克刚”到“尊重与理解”,让西方观众透过功夫,瞥见东方文化的深邃,也让中国观众在熟悉的功夫元素里,看到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新表达,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类型片的巧妙融合。
成长:青春阵痛与自我觉醒 青春成长线是影片的重要脉络。
李峰从初来乍到的懵懂、遭遇霸凌的愤怒,到决心参赛的坚定、训练中的蜕变,生动呈现了少年的成长阵痛。
他在功夫修炼中,不仅学会对抗外界的不公,更直面内心的脆弱与迷茫,这种成长不是简单的“逆袭”,而是心灵的觉醒。
同时,影片也刻画了美式青春里的复杂群像,对手从霸凌者到理解者的转变,队友从陌生到并肩的情谊,让成长叙事更具层次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对青春共情——无论身处何地,青春都绕不开自我认知与突破的课题。
融合:叙事与文化的双向探索 “融合之道”贯穿影片始终。
叙事上,东方功夫师徒情与西方青春校园故事融合,既有功夫训练、擂台对决的热血场面,也有校园生活、文化适应的细腻刻画,节奏张弛有度。
文化上,影片尝试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韩师傅不再是单一的“功夫导师”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理解多元文化的长者;美国角色也并非脸谱化的“反派”或“陪衬”,而是展现出文化碰撞中的思考与转变。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试图找到不同文化共通的情感触点,虽仍有文化表达稍显浅显、部分情节套路化的不足,但迈出了跨文化功夫片创新的一步。
传承与突破:系列的新起点 作为《功夫梦》系列新作,影片在传承经典元素(如功夫传承、青春成长)的同时,努力寻求突破。
从场景搭建到角色塑造,都试图贴合当代观众审美与多元文化语境。
成龙的加盟,是功夫精神传承的象征,他与年轻演员的对手戏,传递着功夫文化代际延续的力量;新主角的成长,也为系列注入青春活力。
尽管在深度与创新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它为功夫片的跨文化创作提供了新样本,让观众看到经典IP在新时代的可能性。
《功夫梦:融合之道》以功夫为笔,书写青春成长与文化融合的故事,虽有瑕疵,却带着对功夫精神的敬意与跨文化交流的诚意。
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语境下,功夫片可以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用共通的情感与独特的文化符号,继续讲述动人的故事,这或许就是功夫梦系列“融合之道”的价值——不止于银幕上的热血,更在于文化交流与青春共鸣的无限可能 。
初代小子如今也成长为老师教新的小子了,宿命感,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主角王班的外形气质与角色契合度低,武打设计流于套路,缺乏成龙式的创意巧思;最终决战仓促收场,情绪铺垫不足,未能掀起高潮。情怀有余,但新意与感染力双双欠奉,功夫梦终成"碎梦"。
Ben Wang 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中英文流利,有害羞内敛的一面,但动作戏完成度也很高。两位师傅很好笑,但戏份有点少。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一部续集。只不过一直用“北京”称呼男主是有点别扭,特别是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我纳闷国内上映后是否把这部分修改。
韩先生把空手道老外拿捏的死死的,他俩互动也是有点搞笑
能做到全方位都是烂片也不容易…
一场中国功夫暴打西方价值观,脚踢霸凌的大戏,看得心火滚烫
其实还可以。剧情是俗套,但是发展够快,不用坐两个小时,明显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有了空手道和中国功夫的交流还是要点赞。成龙还是辛苦带新人,没有他Ben Wang不可能在好莱坞做主角。有人说爱情戏没有铺垫,其实我最不想看的就是俗套的爱情戏了。
达尼尔加成龙,和karate kid 主演的联动,国外应该会更火
非常稳的剧本,没啥毛病也没啥创新,动作戏不好看也不难看
一场“因为爱情”的自我救赎&和解之旅,最简短的剧情搭配最长的前摇,两位师傅回来授课的时候,进度条已然过半。空手道格斗部分的漫感很强,第三幕高潮部分爽感还是有的。但“两根树枝,一棵树”的融合内核表现和实践极少,更多时候仅停留在口头上。两位师傅风尘仆仆得赶回来,最大作用也只是为男主摸索了一款“专用骗招必杀技”赢得比赛…
龙式诈骗也是美美开上美利坚分店了,扁平的功夫和中国元素,中国被简化为只有北京和香港两座城市的符号,功夫和空手道也是,两位功夫大师鲜少出手,成龙在这片里的戏份更是近似于客串,戏份拍摄不会超过一星期。虽然《去他*妈的世界》的导演青春戏份拍的水准相对在线,但也就是里外电视电影的水平。
Call back了一些《功夫梦》第一部的场景,没想到已经是15年前了,大哥从师傅变成了“宗师”,这种功夫老顽童的感觉也挺有意思,动作场面还是挺硬核的,干净、痛快,过瘾。
什么意思没看懂,女主怎么中间说自己爱上了艾伦
动作设计绝对是电影一大亮点,各种高难度动作和巧妙的招式组合,看得我目不转睛,导演太懂怎么抓住观众的心了。
空调太冷了,老婆又觉得无聊,她就先出去了,主要是为了陪女儿看她的成龙,不过成龙毕竟一把年纪了,只能和史泰龙一样做老师了。
功夫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励志片,重复地跌倒爬起直到将对手击败,李峰的坚持与成长引起了我的共鸣,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一直被困在迷雾里出不来,先在思想上解放自己,接着在行动里坚持实施。万事都遵循一个道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训练的多了熟练了,就能找到其中的窍门,产生巧妙的办法,干起事来便得心应手
英雄老了以后还是英雄。
只要成龙愿意继续演,我就愿意继续看,没人能打一辈子,但也没人能代替成龙
大哥时隔15年再度出演《功夫梦》第一部的韩师傅了啊,回来了都回来了!
徒弟从北京到纽约读书,因为看上个姑娘,结果遭遇了欺负,师父不辞劳苦也从北京到纽约,还找了个外国帮手,一起帮徒弟报仇的故事。剧本像小学生作文……打戏拍的像按着快进在看……成龙大哥只演了二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