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期看的文艺片中,最喜欢的是一部名叫《亲爱的杀手》的电影。
这部电影有些像香港的“肥猫”系列、好莱坞的《我是山姆》等等那种畸零人电影。
主角是身有残疾或是精神有缺陷的人,他们艰难的生活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再加上一点观众的同情心,就比较容易得到赞美、嘉奖。
本片的文艺气质不是小清新的,郑人硕扮演的男主角是个坐轮椅的瘸子,片中不厌其烦的展现他生活的不便,上厕所、洗澡等稀松平常的事情,他都要费很大劲,还需要年迈父亲的照顾。
他经常看到残疾人厕所间里有一对青年男女来此偷欢,人性的本能让他心里的死水起了波动。
男主平时卖彩票、糖果贴补家用,一个恶俗保安结识了他,见他思春,就带他去风俗场所,可惜没有妓女愿意接待一个残疾人。
最后保安带男主去了一个小卖铺,告诉他:“只要对里面的女人说是我叫他来的,她就可以!”男主照做,女孩竟无语就范。
原来女孩的母亲是店主但病重,女孩不得不接班并照顾她的生活。
保安是其房东就趁人之危,在逼要房租的时候,奸污了女孩。
此后他经常以减免房租为名,逼女孩服务。
男主借了保安的光,其实等于为虎作伥。
没想到,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竟产生了爱情,但他们似乎没有未来。
男主角的爸爸得了癌症,打算在死前把男主“带走”;女孩的母亲看到女儿爱上了一个残废,竟破口大骂,却对保安的暴行闭口不语。
终于到了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两根风中稻草又将被吹向何方呢?
郑人硕当然是百无禁忌的演员了,难能可贵的是新人邱偲琹为艺术献身,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
其实两人的激情戏不算是添油加醋,而是两个极度压抑的人难得的情欲释放,对于剧情的推进非常必要,让人看得很感动。
片中保安的扮演者郑志伟的演技也值得表扬,他用夸张的表情将逗比和恶魔无缝对接,其毫无底线的行为让人憎恶。
他是本片中塑造得最好的一个人物。
题外话,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独生子,而且都是单亲家庭。
老人得绝症,孩子就没人管了;老人患重病,孩子的全部生活就被剥夺了。
而且这样的家庭肯定是贫困缠身,他们的生活也毫无保障。
难道真要如结局一般鱼死网破,才能换得一线生机吗?
值得大家的思考。
电影讲的是边缘人的爱么,那,什么是边缘人。
是六,还是泡面?
是每日经过繁华街角,忍受路人嘲弄,坐在轮椅上的男人,还是那个为了赡养精神失常的母亲,用身体向房东换取生存资源的女人。
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
泡面说,杀人需要 ——一个委托 一个目标,一个报酬。
而活着,需要一个依靠,一个期待,一个明天。
看来,杀人是交易,活着也是。
一个委托,一个目标,一个报酬,构成了杀戮的意义;一个依靠,一个期待,一个明天,撑起了活着的理由。
看起来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需要某种支点,才能继续下去。
如果失去了这些呢?
杀手变得无目的,生者变得无所依靠。
到那时,杀人与活着,或许也没有区别了。
所以,我们下赌注吧。
押上时间、感情、执念,投向一个未知的未来。
可能换来光亮,也可能坠入深渊,但最荒谬的是——我们没得选,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无法拒绝的赌局。
影片中,人潮湍流中浮沉无数剪影,唯独她是漩涡静止的中心,落在他眼里。
清淡光影下,她抬起的眼眸盈盈如一汪水。
行动受限的身躯推着轮椅挤过窄巷——嘈杂,破旧,女人的轻嗤,无处安放的窘迫。
那,残缺的身体和心,呈放的年轻灵魂渴求的竟是爱欲么。
是爱,还是欲望?
漩涡的静止,破败中的渴求,属于六的那颗挣扎着要燃烧的灵魂。
不是天光大亮的救赎,而是在性里找到的片刻喘息,破碎身躯里不灭的爱欲,在残缺之中的“我依然值得被渴望”。
我想,对于泡面和六而言,性是出口,也是困境,是放逐,也是唯一的连接。
他们的情感始终悬浮,不落地,也不消散,又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托住,不上不下,也不归于尘埃。
钝痛、压抑,又带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美感。
会否最好的结局是:他们可以走,他们可以留,他们可以在某个清晨醒来,发现阳光照进屋里,一切平凡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故事可以不完美,但它可以这样结束——干净、彻底,无需回头。
终了,她在风里,高处,坐在他的轮椅里,等候漫漫蓝调时刻落幕。
我想,应当是爱。
性终是成了救赎。
她的爱,终究也是她的自由。
人生太难了 “明天”两个字 读的出口,却写不出来看过后,一种极度悲伤,与绝望的情感,从胸中溢出,好像一个大豁口,怎么堵也堵不住泡面最后在轮椅上望着灯火阑珊,背景音乐热血宣告黎明到来,哪有什么明天,只有恍惚灯影里每一处人间的遗憾,泡面坐在轮椅里,说到这是离六最近的时候,却也是离遗憾最近的时候
生活在社会的烂泥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麻木的,他们偶尔会在越摆越烂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么一丝的悲伤,但是他们没法准确地辩识出这种感情,所以这一丝的悲伤转而又会消散,然后所谓底层的人们又会继续埋头进日复一日的烂泥般的生活。
他们活着只是靠着本能而已。
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又面临着生活的重压,他们连第一层需求都没有被满足,哪会搞出那么文艺的想法和境界呢?
树先生那个样的才算是真实的刻画。
《亲爱的杀手》是由赖孟杰执导并编剧,郑人硕、邱偲琹、喜翔、黄采仪、郑志伟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20年12月4日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
单亲少女泡面既要照顾失智母亲,又要顾店养家,还要被迫出卖身体。
原本阳光好动的男孩六因车祸,只能在轮椅上讨生活,他缺乏自信,与老爸相依为命,渴望异性的温柔,却因残疾连处处也被嫌弃。
生活太苦,亲爱的杀手,可否杀掉痛苦根源?
在台北市万华区的霓虹阴影下,残疾男子六与单亲少女泡面的命运轨迹交织成一曲绝望的生存狂想曲。
导演赖孟杰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将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拆解为三个残酷的命题:当依靠成为枷锁,期待沦为幻梦,明天化作泡影,人该如何在泥潭中寻找活着的意义?
一、依靠:被扭曲的生命锚点六与父亲、泡面与母亲都是相依为命,都是彼此的依靠,当他依赖的父亲举起枕头企图闷死他时,依靠瞬间化作死亡威胁。
这种寄生式的依存关系在泡面的家庭中同样上演:失智母亲将女儿当作发泄工具,用污言秽语和暴力摧毁她的尊严,依靠成为了她生活中最痛苦的来源。
正如导演在采访中提到的:"家庭本应是避风港,却成了最锋利的刀。
"六的轮椅与泡面的秋刀鱼构成了影片最触目惊心的意象。
轮椅既是六身体残疾的具象化,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牢笼。
秋刀鱼定食是泡面对母亲最直接的孝顺却也是她最直接的枷锁。
六与泡面的相遇打破了这种窒息的依存。
他们在便利店偷食的场景中,用肢体的交缠对抗世界的冰冷。
虽然这种依靠在外界的眼里是如此的脆弱,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活着的一个理由,“泡面十三分钟必须吃完,因为那时候最后一口汤还是热的。
”影片提示为了那一点温度,吃面的人必须在十分钟内吃完,不然汤就冷了,所有的依靠也是如此。
二、期待:在深渊中仰望星空生活过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往往还是会有一缕阳光照耀进来,偶尔的一点情愫、偶然的一个人的闯入,都让会让毫无生机的人生升起一点期待,期待他的出现,期待一点属于自己的温柔,期待那一丝片刻温暖自己的温度。
同是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不期而遇后,成为了彼此的期待,整个影片中在这段期间才呈现出青春的气息,六在泡面身上重新发现肢体的温度,而泡面通过六的尊重找回被践踏的尊严,导演用超现实笔触植入希望的火种。
虽然这火种浇灭不了现实的冷酷,但终究给出了在底层生活的一个活着的有力理由。
“泡面泡三分钟最好吃。
”影片不断地提示就算是吃泡面也要有要求,等待是有价值,有价值的等待就是期待。
三、明天:在废墟上重建的幻梦有期待,才有希望,而有希望才有明天,为了明天,人们需要有“杀手”来消除痛苦的根源。
杀手需要三个条件:一个委托,一个目标,一个报酬。
这三个目标对应活着的三个理由!
谁来为你充当杀手?
谁能来为你消除痛苦?
这种对明天的暧昧态度,在台湾社会现实中找到了注脚。
根据台湾 "街友" 救助报告,超过 60% 的流浪者曾尝试自杀,他们对明天的期待往往被生存压力碾压。
影片中六的父亲与泡面的杀人行为,本质上是对这种生存困境的极端反抗。
杀人非本意,但或许是当下对他们来说是最解脱的方式,有了解脱,才有明天,暴力只是对命运的悲壮控诉。
影片的结尾充满了存在主义的隐喻。
泡面坐在轮椅上穿梭于台北街头,镜头从她的视角展现城市的冷漠与繁华。
这个场景与开篇六的轮椅镜头形成镜像对照,暗示着生存困境的代际传递。
导演用暖色调消解了死亡的冰冷,却在细节处暗藏杀机:轮椅上的泡面始终无法控制方向,如同被命运操控的木偶。
在这个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时代,《亲爱的杀手》用极端的生存样本叩问人性的底线。
六与泡面的故事不是特例,而是当代社会的缩影:我们都在寻找依靠,却被现实灼伤;都在期待明天,却被命运嘲弄。
影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救赎的答案,而是用开放性的结局提醒我们:真正的活着,或许就是在绝望中保持对希望的信仰,在废墟上重建属于自己的明天。
影片让看到我们都是被命运追杀的猎物,却在互相舔舐伤口的过程中,触摸到人性最本真的温度。
如果说何不食肉糜是对未知的无知,那么这片子是x人都吃x是一种来自上而下对苦难的俯视鄙视和意y,在他们眼中没有了双腿只能去乞讨了,忽略了现代工作中体力不是第一位的事实,很多工作尤其是写这个剧本的那个位置可能不需要一双好腿,虽然不要求你放霍金但是就算是400电话也不至于没最低工资吧男主是腿残疾不是脑残疾,是怎么样从小时候的事故一只到青年十几年时间一点职业规划都没有?
如果是脑残倒是有可能,可是如果男主脑残这个故事没法演下去了吧,影片中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像是手抄报硬是把诸多不相关人生拼凑在一起,然后自我感动,现实中有女主这种吗,除非智力有问题,要不然就女主这个背景的早就是社会姐了 怎么会像个大学生一样天然呆?
能在那么邋遢的洗手间里那样的情侣也不会是那么什么在乎身份的清高人士,怎么会因为一段视频自己噶了自己?
影片压抑的原因是几个受和几个攻在组cp,礼尚往来才不压抑,全是受全是攻就没意思了 ,这个片子就是爽文的反义词,痔疮文 ,如果男女主都是智障或许这些情节可能会发生 ,不过一般情况福利工厂会兜底,当然除非男女主都是智障加亲人全无又处在那个环境 那倒是有可能 ,最后为什么赚不到钱还要租房开文具店 可笑 乡下没房吗 怎么还搞租地赚钱交租的古代周扒皮那套?
短评里那个评说电影悲惨和夸大的…真的可悲可怜,还要顺便扯上地域做踩捧,说什么湾湾拍故意夸大,内地只会吹捧不敢拍,只能说你是一只蛙,不守着你的井口还偏要来大放厥词。
要明白,世上的生活千千万,不止你知晓的那几种,你更该学会的,恰恰是,无论是哪种生活,悲苦总会有相通之处。
你需要承认的是,台湾人是我们的同胞,同为华语世界,总会有些悲苦是共通的。
而你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台湾这几年的电影发展的不错,他们不仅仅只拍这种你口中的悲惨电影,只是你没看到,你也就只能从这种电影里看到你无法共通的悲惨了。
大陆电影同样也不是不会拍这种电影,只是你没看到,所以,大可不必在那梦回几十年前,搞那一套“我看到的才是事实和现实,我没看到的都是虚假的”唯心美好理论,同理心的缺失着实有点恶心。
还有你口中的你国是中国,是你的祖国,恨国也不必在网络上丢人现眼,愚蠢透顶。
郑人硕主演。
讲述两个底层家庭的边缘人,一个是因为车祸腿部残疾,只能做轮椅,然后在大街上卖些小东西。
一个是只身照顾失智的母亲,独自看守一家文具店。
二人都被各自的环境歧视,但因为机缘巧合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是悲剧的人生没有终结,男生的爸爸患了癌症,想在走之前结束儿子的痛苦,而女生实在受不了妈妈恶毒的语言,想送妈妈上路。
苦命的人继续活下去的三个理由:一个依靠,一个期待和一个明天。
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前行。
总体是一部不错的文艺片,尺度稍大,但也还可以接受。
1、親愛的殺手(2020)讓人不開心的是故事高潮的殺人場面,這破壞性一幕的展現,幾乎是殺人者的自以為是和被害者的受虐情節合拍的結果:癌末父親認為既然無法照顧殘障的兒子,所以只能將以殺害;身心長期受虐待的女兒在多年後噎死中風的母親。
其實這樣的電影情節雖是社會中真實出現過的悲劇性事件,但電影故事除了表現親屬間這樣的逆倫行徑外,這部電影並沒有推展出更宏大、清透的正見來。
以文心雕龍的標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來說,有事、有翰藻,但沉思與義較少。
相較逆倫王朝(사도,2015)中作為君王的父親無法讓國家毀於一個懦弱兒子之手而將其殺害,或獲得金棕櫚獎的愛慕(Amour,2012)中,病中老婦一心求死,枕邊人在挽救妻子的性命與尊重妻子的意願間徘徊掙扎,最後悶死了愛人,或者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1990)一片,在生存意識殆盡之際被愛所潤澤,而後油然而出一股濃烈的生之欲……,親愛的殺手一片的義理顯得很薄弱。
2、電影故事是在「男人失能(殘障)」與「女人失節(性侵)」這兩點中發展出來的。
3、鄭人碩演出男人的剛強與脆弱很動人。
电影简洁交代贫困边缘人群一步步成为杀手的行为轨迹。
成为杀手需要三个条件。
一个目标一个委托一个报酬电影基调是悲凉色彩,在假装文艺、诉说文艺的框架下,混杂着故事逻辑的失误。
往日奔跑于赛道的前运动员,如今走路需要轮椅。
认识了一个在公共卫生间安装针孔摄像头的文哥,文哥利用房租威胁着泡面,泡面在顶着文哥的侵犯和母亲疯癫的阴影下,希望逃避现实的生活泡面破败的店面是她唯一的收入来源,由于泡面少无奈少女有一个六、泡面、六父亲、泡面母亲、文哥,在世俗生活的定义,他们的生活是黯淡的。
全片以暖色调消解了生命的无力感。
相爱的两人在夹缝中取得生命的温暖。
残疾的成年男人终日坐于轮椅,奔波于人群、贩卖小东西,钱不多,侮辱谩骂词语似万箭乱射六。
躲入厕所发泄自己的愤怒。
身体的残疾没有摧毁他对于性的渴望,难以排解的欲火,消磨了他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步步堕入性的圈套,他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偷听者,没钱去旅馆的男女,是他偷听的对象。
入夜之后,寂寞难耐的身体,让他通过身体的释放,来减轻身体的欲火。
导演故意边缘化六,在六的世界,似乎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
直到他遇见了泡面。
泡面的身世同样卑微,一个面容较好的二十几岁女孩,终日生活在疯母亲的折磨和出卖肉体的阴影,她尽力避免与人接触,三文鱼的购买,她静静地站在角落,等待店员送来食物。
交接完成的刹那,她夺门而出。
全心全意服侍母亲,近景镜头的放大化处理,一个孝女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替母洗澡更加彰显了女孩的细心周到。
为了自己母亲,她甘心被房东性侵,放弃自己正常的生活。
除去两位主角之外,剩余的文哥、六父亲、泡面母亲,他们三人的身份同样象征着身份的边缘化。
赚外快的保安、晚期癌症的计程车司机、泡面母亲的疯癫。
他们三人共同构成了贫困的群像。
故事的结局是惨淡,杀手开始浮出了水面,不是传统的杀手形象,而是面对生活的无助,渺小个体的无奈成为了杀人者。
最后,泡面希望体验六的生活,轮椅成为了她的代步工具,景色秀丽,自己孤独一人漫步于世间。
人性的探讨还是太浅,看完整部就感觉一个残疾人恰好遇到一个失足妇女,两个社会底层的人相互取暖,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并不会因为你是社会底层的人而网开一面,所以这部电影只是浅层的,点到为止的,并不是很深入的。
小人物在边缘的互相救赎
虽然对残障群体有关注,但是有点烂俗的
涉及残疾人性需求、长照、被偷拍肉搜网暴等议题
台湾制,台湾肿么了,一般来说底层互害模式是社会引爆的临界点,剧情阴暗的基调是卖点,演技么谈不上
雄影20開幕片。
来自呆湾的bcult尝试,郑人硕用成熟演技弥补影片逻辑断链,新人女主苍白脆弱的氛围美感与角色适配度极高,两个悲剧人物的相互救赎戏剧张力强。不合时宜的扫弦配乐,部分转场不自然,文字转场类《春风沉醉的夜晚》大量柔光降格场景「泡面与六相处」与反差暖色调调色「六和父亲」和冷调光布景「泡面被房东要挟(蓝)泡面与六做爱(紫)」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泡面弑母,六被父亲试图用枕头捂死,失智母亲是泡面的负累,六是患癌父亲的羁绊,两对深陷囹圄的家庭作为对照,表现父母与子女间的复杂爱恨。厕所文化、偷拍路人上传至色情网站、残障人士的性欲出口,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边缘人群现状的深入刻画值得学习。可惜结局烂尾,意在与影片英文译名Be Alive Just Like You呼应,双关加重人物情感联结的同时逻辑荡然无存。
除了 鄭人碩 表演有些誇張之嫌外,影片整體都很出色,台灣這撥年輕導演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都相當好
郑人硕请你别再浪费你自己了,别再浪费在这种毫无美感的激情戏里,别再浪费在这种重复性的自残/自虐型的角色/表演里。
郑人硕一个人的Show 但是剧本实在太烂。。。
前面看着挺无趣的 不知道想讲些啥 最后说因为我是杀手 挺释怀的 没太啥张力
很认真地拍了一部难看的“烂片”,除了这个题材基本上没有能夸下口的地方,并且就连题材都让人看到了一点消费边缘人士的嫌疑,不得不说整个故事太欠打磨了。
什么垃圾
主要冲突在家庭内部,父母对子女的伤害作为一份“罪”压在两个家庭之上,尽管两位父母的表现截然相反,但却都是困牢。“杀手”的概念很空,情感和人物处理也很粗糙,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情欲,尽然一嫖定情,开玩笑吗……
勇敢地活着。
瑕不掩瑜,真的是很细腻的片子。
2022年6月17日深夜於禮崗;2023年9月7日凌晨復觀。
文艺片,被社会所孤立的两个人相遇,剧情总觉得哪里奇怪,文艺片总是设计荒诞而现实,结局可惜了…
这是什么
莫名的想到《踏血寻梅》,只是比起拥抱死亡的绝望,此片更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杀手”或许只是某种象征,结尾的“活得像你”,更像是理想状态的一个新我。女演员牺牲很大的那段,是两个边缘人物,在压抑的身份及环境中的片刻解放。邱偲琹气质不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