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看见这样的垃圾片,感谢豆瓣朋友的推荐。
你们都是看了这部电影后悔,推荐给别人,大家一起来后悔么?
这个片子里到处都是判断失误、选择幼稚、沟通误解,可是伴随的却是人们的自信、执着,还有子弹穿过人体那样的详细展示的暴力美学。
体坛健将们在山野间飞速地奔跑,就为了被人当做活靶子随意射杀。
不管受到怎样的杀戮,人们没有一点进化。
如果非得给这么垃圾片赋予什么意义,我觉得就是展示人类的局限,永远无法摆脱不能、不行。
可是整部电影就说了这一点,有点太吝啬了吧?
对了,你还可以引申出更崇高的含义:小女孩的父亲在塞尔维亚犯下反人类罪的大屠杀,然后自己女儿被绑架,一些傻逼却牺牲自己拯救了她,这他妈的是什么精神啊!
一部品质不错的电影,故事题材很讨巧,户外的探险营救与猎杀行动的混搭风格增加了第一印象分。
整个故事的镜头调度非常精准,既有纪录感又不乏冲击力。
航拍的苏格兰山脉与大特写的剪辑让人可以愉快的欣赏每一秒钟。
影片中除了被营救的安娜其他人都不能算是主角,其实安娜也不是。
故事在一个个人物被猎杀的过程中推进,角色没有刻意的符号化定位。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所有的情节推进都是符合现实情境,最起码没有拿着枪在被击毙的人面前磨唧半天,结果自己被干掉的桥段。
导演并不想向观众刻意交待什么,没有人是导演力保的不死之身。
下一秒谁都有可能倒下。
于是故事变得简单纯粹。
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当反派带上猪头面具,在街头屠杀是,音乐中夹杂的野猪嚎叫声,才让人看到导演的影子。
总之是一部让人能想起<飓风营救>的惊喜之作。
话说看了太多的惊悚片恐怖片了,但不是什么片都看,一般会先看看IMDB评分,6分以上就还值得下载一看。
发现近些年来好片真是越来越难找了,除了当时看到孤儿怨时的眼前一亮,貌似很少有能让人眼镜一眨不眨跟着剧情走下去的片子了。
这片子是看到是恐怖游轮的女主角演的,评分还不错就下载看了。
看完立马来豆瓣看评论,发现才只有6分,不过都说豆瓣对惊悚片恐怖片之类的片子极苛刻,那6分也应该算不错的成绩了。
能让我一口气看到结束并能产生些许共鸣的片子,在我看来就应该算是一部好片了,所以这个电影也在此列。
下面的内容有点剧透哦。
本来是单纯的5个人的攀岩运动,竟然因为救一个小女孩,搭上了4条人命,前部分在高山追逐的戏还是很好看,惊险成分都做的很足,尤其领队第一个死的时候,看着很突然,恐怕大家都还认为他会是主角呢,但很多时候生命的消逝真的是无法预料的突然,来不及想和反应。
只有震惊。
在高山一系列的追逐和逃亡后,镜头切换到了公路上,一辆汽车内,原本以为是警察,结果不是,小女孩父亲的属下找到了黑道人物对付绑匪,算是黑吃黑吧,小女孩的父亲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预感两个绑匪会很凄惨。
我还是蛮喜欢和绑匪交涉的这段戏的,小女孩父亲的属下和两位黑道人物,出场虽然不多,但人物模式并没有很套路化,还带着些许温情。
最终的结局一个绑匪挂掉,一个被逮住送到小女孩的父亲那里,说实话我真的很想看小女孩父亲这个狠角色是怎样处理绑匪的,可惜电影只是点到为止,当然这不是主要剧情。
女主最终活了下来,在小女孩一句谢谢后痛哭,谁能想到救一个小女孩是这样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会不救吗。
这部电影开始我真心觉得很不错,虽然也有很多硬伤,但总体水平,无论取景音乐编剧都上乘,我打算给四分,甚至有打五分的倾向,但看到后半段快结束的时候,一个镜头让我对这部电影失望的很。
忽然觉得此部电影特矫情。
什么镜头呢?
就是女主带着那个小女孩逃亡,跑到了一片别墅区,后面还有凶手拿着枪追赶,女主就挨门挨户敲门,都没人开。
最后好不容易有一户人开门了。
重点来了!!!!!!!!!!!
重点镜头门开了,女主马上带着小女孩冲了进来,让开门的男房主莫名其妙。
进门后,我想女主第一就是要赶紧关门吧?!
然后说,有人追杀我们BLABLABLA.....!!!!!!!!!
但是,女主竟然冲进门后,马上往后门跑,准备从后门出去,继续逃。
留下男房主莫名其妙的呆住了。
然后,当然傻子都知道了,凶手直接进门,对呆住的男房主一枪。
然后继续去追女主了。
这个镜头让我无比无语,尤其对照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女主终于和小女孩活了下来,然后小女孩对女主说了句,谢谢,女主那个感动啊那个热泪盈眶啊。
我特妈疯了。
看了电影的都知道,女主和这个小女孩非亲非故,只是陌生人,为了救这个小女孩,女主朋友4-5个都死了。
还有很多路人都死了。
那些人死了,我也就忍了,毕竟你们都是为了救小女孩嘛。。。。。。。。。
出发点也是好的嘛。。。。。。。。。
而且救之前也不知道损失会这么大的嘛。。。。。。。。。。。。。
但是,这个被莫名其妙射杀的开门的男房主,我就觉得特别冤,也觉得女主特不厚道,也觉得这个镜头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变得特别可笑。。。。
尤其最后一个镜头,小女孩一句谢谢,女主热泪盈眶,就让我觉得特别矫情了。
你的命是命,人家的命就不是命啊。
你进门后关门会死啊,你提醒男房主有人追杀会死啊,你为了救小女孩,朋友死了N个,路人死了N个,直接被你害死的死了N个,最后一句谢谢,你热泪盈眶了????
你矫情不矫情啊。
矫情的电影矫情的女主。
看到题目和海报,以为是一场因为登山探险而引发的故事。
看了一半才发现不是。
登山探险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看到有评论上升到伦理的高度,来讨论艾莉森一行五人救助安娜的行为。
其实我个人认为,艾莉森他们五人作为户外探险运动的爱好者,当他们在野外的时候,就不会冷漠的面对遇到困难的人,所以,当他们发现在被困在地下的人时,并没有考虑太多,马上就采取了救援行动。
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看到这个从地下面挖出来的小女孩,我以为这里一部以登山为背景的灵异片,大山里面总是会有各种奇怪的事情发生。
但是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
当他们救出安娜后,他们马上就放弃了他们原来的路线,转而勘察出去的路线:让人疑惑的是他们为什么不原路返回?
又回头看了下,好吧,他们上来的时候也是爬上来的。
两个前面探路,对他们两人能在丛林飞奔的体力表示钦佩,也对他们负重表示怀疑。
后面三人带着安娜,到了这里情节跳跃太快,一时没有看懂。
,当罗伯掉下山崖,山上莫名其妙掉下石头,艾莉森也掉下了山崖,山顶上一闪而过的身影,终于有些恐怖的气氛了。
接着出现的两个猥琐的男人,拿着枪,恐怖指数瞬间下降,当时以为,这些人是在荒野里,以登山爱好者为目标的变态(脑洞大开没办法。
)很是为他们六个命运担忧。
接着又出现了两个人,更猥琐,他们毫不犹豫的杀了两个变态,我差点以为他们是好人,接着,艾莉森他们隔着河汇合,接着,追杀正式开始。
画面一转,路上来了一辆车。
车上的男人长得十分丑,非常像坏人,当然,他们就是坏人,最后他们以更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唯一幸存的绑匪,看剧的你,丝毫不会有什么罪有应得的大快人心的快感,不过是黑吃黑,看谁更狠而已。
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安娜是其中一个人的女儿。
故事就是这样,情节发展得非常快,没有一点拖拉的地方,到结尾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那个小女孩就是一个黑帮老大的女儿。
所以有人问,牺牲四条人命去救一个黑帮老大的女儿,是否值得!
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当他们把安娜从地下的箱子救了来的时候,艾莉森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
可以说,故事情节还是很让人失望的,胜在情节紧凑,险象环生,不到最后不知道结果。
《孤独的死亡之所》其实可以很简单:绑匪绑架了黑老的女儿向其勒索500万,两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但是由于女主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泛滥的同情心,导致救援平民警察歹徒几乎死光光,女主角则有主角不死定律防身……看着周围的伙伴一个个倒下,她的同情心呢?更可气的是,歹徒持枪追着女主和女孩,她俩竟然放着大道不跑去敲平民家的门,这不就是把无辜老百姓卷入死亡吗?
而且她们没大脑不会想想逃入民宅不就是瓮中捉鳖吗?
影片结尾,小女孩对女主说了声“谢谢”,其实这句话更应该对罗伯特、珍夫妇、ED、警察说,然而他们直到死都没有换来女孩的一个感谢,甚至女孩普遍对他们怀有敌意……孤独的死亡之所:NPC一个个孤独地倒在RPG女主的逃亡道路上,挺让人心寒的……
风景不错,节奏也挺紧张。
但是结尾绑匪、孩子父亲雇佣的营救的人和孩子的父亲在一起的时候,绑匪说50万,再给一个小时,还是值得试试的,那孩子的父亲并不认可,所以我认为父亲真没有想去救他的女儿;父亲还说了,前妻离婚后,得到一大笔钱,但是富有的女人背后是贪婪的男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没看明白。
有的影评说悬念在最后,说的是什么悬念啊?
这部电影看了以后感觉情节中规中矩还算可以。
5人组成的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登山旅程路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活埋的小女孩从而心起恻隐之心把小女孩救起,没想到却触动了绑架分子的利益并对登山小组进行了一连串的围劫堵杀。
登山小组为了救小女孩想方设法东躲西藏也没能逃出生天,登山者在被恶徒穷追不舍中遭到袭击陆续有队友死去,5人登山小组中只有一个女队友侥幸和小女孩活着,影片结尾她的眼光中流露出不知是迷茫是无助是痛苦是伤心是孤独是……………………。
纯粹从立意来看,[孤独的死亡之所]是部不太一样的惊悚片,剧情的出发点旨在提出了一个思辨的问题:你会不会拼命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继而接下来故事的展开都是围绕着这个内核衍生的。
为了给影片里的论据找到立足点,导演在一开始就安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坠崖戏;守望相助的登山者因为同伴的疏忽险些陨命,生与死的界线在救助与否刹那间徘徊,心理段落的铺垫成为女主角艾莉森后来执意救助女孩的初衷所在。
如果说艾莉森的动机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其他四名队友出奇一致的看法,很难让人信服只是出于同情心的使然,尤其是当同伴们接连丧命,自身难保竟都没有产生分歧,故而这种趋同并缺少情感冲突的做法,让影片在处理角色间关系上显得平直单薄。
于是,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当它把最能表现人性纠葛的地方一笔带过,转而附加了很多画蛇添足的表现手段,则变成了让影片露怯的软肋和不足。
猫捉老鼠的猎杀游戏贯穿了影片大部分时间,作为唯一推动着剧情演进的线索,影片从头到尾沉溺在追杀与逃亡的拉锯里,而单靠调度与音效来渲染气氛的手段也很难让其呈现出什么新意。
于是,当经过了90分钟厮杀,当艾莉森的同伴全部阵亡,女孩被绑架的原因才迟迟揭晓。
原来女孩父亲是个实施过种族灭绝的杀人魔鬼,他用残忍的手段干掉了绑架者,此刻我们才明晰影片的第二个问题:杀人恶魔的家人是否值得被救?
如果把原委早一点交代出来,故事的走线也不至于沦为低劣的追杀,否则影片的思路则好像是要告诉人们见义勇为的代价而已。
这个电影看了有点没劲啊,幕后的黑手早就溜达出来露手了,但是却毫无鲜明的表态自己的生命观念就开始了他们的杀戮/追杀,这样让在山涧林中的旅途变得更加迷途,而且那个长胡子的和那个电影里把一堆人关在一起看他们人吃人的那个有心理阴影的变态胖卵子长得忒像啊,难道坏人都那模样。
还有本来以为之前在小屋夜晚的玩扑克时候,大家展现的话语所暗示的,以及折射的心理状态,会铺垫一些什么情节的发展。
结果都没有啊,相互间的冲突几乎没有,那么只是在齐齐被残杀之前让他们的生命力度体现一下而已吗?
总觉得那个小女孩像是林间塞壬的感觉,随便的呼唤就把探险小队引来了杀身之祸。
看到后半段那个广场上的火链群舞与追杀主线并行交错的时候才觉得有点味道了,估计是因为在大自然里的人类行进速率太差了,在小镇里小地方才觉得施展得开,像模像样了。
还有前段的巧合事件太多了貌似,那俩绑匪随便就劫夺了一对迷彩猎人的装备,隔手就去追杀那些救走小女孩的探险者了,这也太不讲理。
大自然真是很好的。
那个展现出阿诺终结者风采——一拳击碎车玻璃门把元凶给拎出来掼到地上的大高个黑人在最后快要平复心情的时候还带着他的不信任,给我们最后起伏的心有余悸,告诉我们世界是很凶险的啦,一定要时刻警惕。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3.5
-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0421北影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北影节英嘉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