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描述的是底层人物的故事。
一个逃犯因为强奸杀人就不断去做好事来赎罪,但内心始终惶惶不安,知道鞋子终有落下的一天。
他就是辛小丰,清秀、敏感,孤僻,但办案时总不要命地冲在最前的一位协警。
伊谷春,一位眼光毒辣,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刑警,从西陇调来做了辛小丰的上司。
不久,他就注意到辛小丰,不久,他最得力的手下也是辛小丰,这位风吹发断如快刀的男子。
电影里,伊谷春是单身。
为什么?
导演没有明说,也许他工作太忙,没时间好好谈场恋爱,但他眼中总对辛小丰透露浓浓的暧昧的情意。
他劝辛小丰去考公务员,毕竟做辅警不是长久之计;不准他辞职,至少一年内不许;为了他要去金元岛这么远的地方取小金鱼,特意开车送他去;在被大水浸没的大厦里抓偷钢筋的小偷时发现他不见了,立刻慌了神,马上下水去救他;发现他贪污了钱给他晓明大义地说法律的底线,但也不上报,用自己的钱补上;为了阻止他和那位台湾土豪继续交往筹钱给小尾巴做手术,这位平时不留钱的主把自己的银行卡交给辛小丰。
如果这些都不算爱,当他撞见辛小丰和台湾人在密室肉体纠缠时,影片给的特写里,他的神情是震惊、不甘、屈辱,还有那么一丝醋意。
原著里还有更甜的,他俩还共同养了一条流浪狗;一有好吃的,伊谷春总能想到辛小丰,特意转送一箱很贵的释迦果给他;结尾他知道谁是七年前灭门凶杀案的真正凶手了,在高楼与亡命匪徒搏斗的危急时刻他劝辛小丰去自首并放手,因为他摔死了,也就没人知道辛小丰过往的罪行了。
这还不算爱么?
所以有网友说导演刻意让段奕宏演了一位深柜中的刑警。
原著里辛小丰就是gay,也许是那次意外,他强暴了心脏不好的女孩导致她猝死,以致他心里有了阴影,对女孩的裸体心存畏惧。
虽然他有那些罪恶的过往,但他不算是一个心硬的人,之后他不断努力做好事来赎罪。
当伊谷春出现在面前时,辛小丰知道冥冥中这就是天注定的,收他命的人来了,但他没有害怕,因为比起死,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更生不如死,伊谷春可以让他解脱。
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也爱伊谷春。
在被捕时,伊谷春问:恨他么?
他淡然一笑,说:只是很煎熬。
行刑前,伊谷春最后一次去探望他,他吸了伊谷春过嘴过的香烟,说:有些事烂在肚子里更有意义。
影片结尾,伊谷春还是未婚,但他领养了小尾巴。
他把对辛小丰的爱延续到了这位女孩身上,因为他知道这是对天上的辛小丰最好的告慰。
导演,你拍的是一部用犯罪悬疑形式包裹的深柜爱情片。
片中所有的戏剧张力都来自这俩人,他们既是同事,也是猫鼠游戏里的猫鼠,更象有默契的一对“爱人”。
也许,他们间暧昧的、惺惺相惜的感情,比世俗的男女之爱更高级。
一直没看这部片子,看完觉得,最后强行洗白三个父亲这个角色真的意义不大首先:开始的时候,细节逃跑的时候,一个人掉到水里,证明当时有第四个人在场的,导演并没有突出这一点,直接就跳过了第二:陈比觉殴打要回去的辛小丰时,说到:我们三个人都被你毁了,(在场加上小丰也就三个,陈比觉不会自动带入小丰)第三:这起案子主要因为辛小丰强奸,导致事件发生(看到有人说,小丰只是看到女人裸体想捂住女人的嘴导致其心脏病死亡)但我觉得不成立,警察肯定是经过调查才会证明女人被强奸心脏病死亡,一家五口中,第一个死亡的人第四:最后的死亡,和推论想给尾巴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可以成立。
但觉得洗白这说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他们这七年来做过无数好事,但是磨灭不了,小丰就是促成这案子的罪魁祸首,导致这起激情杀人案
烈日灼心,确实挺灼心的,看的时候,在法与情间纠结。
杀人犯,自然要被依法处置,可看到他们为了一个女孩那么努力、拼命,又希望法律能对他们网开一面。
可是,错了就是错了,一开始就错了,以后不管有多少的对都纠正不过来了。
人生如棋,一招出错,满盘皆输。
特别喜欢伊队对辛小丰说他很喜欢法律的那段话,是啊,法律是客观、公正的,是怎样就怎样。
不管你有多好,它都能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
那么,先作恶再尽力弥补呢?
答案是一样的,不管你今后有多好,都不能减轻你的恶。
如开始陈对辛小丰说的“我们三个都因你毁了”,没错,那件事发生了就无可挽回了。
其实,他们三个也不算是穷凶极恶之人,但也不算是极其良善之人。
可不可以说他们自制力不够?
可不可以说他们运气差?
他们如此不幸地找了个穷凶极恶的人做帮手,把他们带进沟,毁了一生。
最后那个反转,我觉得有一点多余,他们的好,在影片中已经大篇幅地表现了。
如果说要表现他们本来就是善的,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没有辛小丰强奸那女孩的事,也许这起凶杀案就不会发生,顶多是辛小丰一人入狱,如果,他们没有起杀心,或者他们在那个犯了多起大案对女孩的父母和姥爷姥姥下手时,阻止了,也许也不会发生这样的凶杀大案。
所以,他们为了自保,在那一刻,他们是有恶念的。
这部影片,有一点没说清楚,那就是窃听辛小丰他们对话的房东,究竟是什么人,为何要这么做?
这个房东也算是破了这起案件的重要人物,没交代清楚,让人甚是耿耿于怀啊。
烈日灼心,对与错之间、爱与恨之间、法与情之前间的纠结,有时候真是让人头疼。
《烈日灼心》看得很爽。
很大程度归功于那些毫不留情的转场。
导演曹保平是只狡猾的狐狸,他懂得把你的情绪唤出来,推上去,差不多窜到顶点,矛盾即将激化时——切,下一个场景上!
但又不是故意玩你。
有时候,事情就这么在镜头外暂时解决了,也有时候,以一种诡异的方式绕了过去,埋下一条伏线以后揭晓,比如吕颂贤跳楼获救。
影片节奏并不快,甚至在揭晓三兄弟的生活细节时不徐不疾,有条不紊,但它只收不放,慢慢累积起张力,丝毫不给人缓释和喘息,反而有种螺丝慢慢拧紧的心理体验。
电影懂得话不能说得太透,坑不能填的太快,我们像那房东一样看个一知半解,结尾三四场戏哗啦啦的抖出真相,并不觉得冗长,出字幕时还略有未竟之意。
片末的案情重述,洗脱了安在邓超们身上惨无人道的谋杀罪行。
从观赏效果,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
它的确冲淡了“罪大恶极者也能得救赎”的主题力量。
另一方面看,罪不至死者被送上了死刑台,并且遵照的就是犯罪者最初的意愿,等于拐个弯承认法律存在盲区和被人操纵的可能,智勇双全的人民警察也会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
相比前两个月另一部良心华语片《十二公民》那个“检察官洞悉一切,疑犯证据不足获释”的光明尾巴,本片的结尾翻盘设定可以过审,戏外的惊喜大过戏内。
很长时间里,王珞丹的角色突兀而别扭,我不知道她出来是干什么的,以及导演(或者说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角色。
她对破案没有任何直接的推动,无非在第三幕时揭晓了一些事实,令郭涛的人格显得更高尚,让那种“一心赴死的边缘人幸福来了却不敢伸手去接”的锥心之痛更令人心碎。
这在临近结尾时起到了作用,但在观赏过程中却不断让我跳戏,权衡得失,不如删去。
当然这样一来,不管同性戏尺度多大,整片的性别一边倒还是显得直男癌了一点,不利于市场推广。
毕竟你没法满足所有人的喜好。
同样让我觉得碍事的还有拿斧头的刑警(抱歉忘了名字),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一阵哄笑,一个众人聚拢的俯瞰镜头之后,影片就彻底抛弃了他。
我能认同导演对中国协警生存现状的表达动机,但这一节放在电影中略荒诞,尤其是突然将一个此前毫无存在感的角色变得如此重要,却又消失地如此容易。
从呈现的素材来看,这是一部拍了2个多小时仍嫌短的电影,也许跟改编自小说有关,它牵涉和意欲表达的东西太多,难以兼顾,有些支线注定在充分展开之前就要切断,也挺无奈的。
好吧,吐槽的都是小节。
假如不理会这故事背后的深意,全片是极为精彩的猫鼠游戏,就像莱奥纳多那部同名电影一样,始终占上风的是老鼠一方,从上帝视角来看,“那只鞋子”一直穿的很紧,一时半会掉不下来。
段奕宏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至少距离把哥仨全部定罪差得远了。
让他盖棺定案的,是猫鼠双方视线之外的一个好奇心过剩的局外人。
这个有点类似《惊魂记》里诺曼•贝茨的古怪角色,等于免费为警方充当了一次现成的线人。
其实也有点偷懒,不过比起郭涛和段奕宏的两次意外相遇,这处巧合建立在一个心理惊悚片的前提上,提供了更多的负疚愉悦,相当于功夫片里那些摆脱力学原理的威压痕迹,让人不忍追究。
个人感觉,故事可以向寓言式的解构再靠一靠,反正片中一直反复提到命、天谴什么的,如果像银河映像的电影似的(话说《毒战》与这片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都有郭涛),赋予巧合一种宿命式的力量,也许在情感上更容易为人接受。
全片笼罩着一层凛冽而坚实的质感,从一开始就奔着写实的调子而去,让人干人事,说人话,像我们在街头所见的真人一样对事情做出反应。
比如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喊对方名字,开始有一阵子了,我们才慢慢知道他们各自的名字,这并不影响跟上情节。
相比之下,许多华丽的国产电影,喜欢每说一句台词,就先称呼对方全名,这是正常人干的事吗?
更有甚者,一开场就狂打幻灯片配主角旁白“你现在看到的是我闺蜜,她的爱好是……”,就在前不久还刚看了一部,做作到糟蹋电影。
《烈日灼心》没有这些硬生生说给观众听的信息,我们的视角仿佛一个无人留意的在场者,镜头从一个角色的脸摇到另一个角色的脸,模拟我们反复确认事实的视线。
观众虽然时时在场,却总非全知全能,更接近一个被局限的偷窥者,模模糊糊看清了拼图的大概,最后还是要靠当事人的坦白来完成拼图。
不像很多猫捉老鼠的悬疑片,这里没有太多被镜头藏起来的东西,也不用在结尾来个十分钟大闪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干什么,只是不清楚背后的动机,这需要一点思考,如果不愿思考,也可以享受过程的提心吊胆和谜底揭晓时的乐趣。
这样“摊开来讲”的斗智故事,确实不是国片强项,《烈日灼心》的完成度值得一次鼓掌。
对于同性恋的描写,若放在平权呼声比较高涨的国家,肯定是政治不正确的。
段奕宏对着“出柜”的邓超来了句,我愿意尊重你的取向。
光这一句话就能惹毛一大群人:你以为自己是谁?
尊重同志还得看你愿不愿意?
估计要给他扣一个歧视者的帽子,并要求从神圣的公安干警队伍里开除出去。
话说回来,段哥哥这一段的表现相当令人绝倒,有点80年代国产影视剧里那种思想保守的老同志面对新生事物无所适从又不得不表现出认可以免被人说成是老顽固的尴尬,从那个“cao”开始,拿捏地非常精准,以至于一整段都充斥着喜感,影院里笑声连连。
其实换个思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段奕宏是得知被“横刀夺爱”后,一时怒不择言说错了话,相信腐女们可以找出一百条证据为这一人之常情佐证。
段奕宏对邓超到底有没有爱,就像《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对玉娇龙有没有情欲,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理解,故事一样都说得通,而且都不乏足够的情感力量和回吮空间。
在电影本身足够好看的前提下,能具备超过一种的解读可能,往往最是好玩。
(文/方聿南)
不同于港式警匪片的枪战戏、动作戏,该片更着重于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件血淋淋的灭门惨案。
一个姑娘因被辛小丰强奸而意外猝死,她的父母和外公外婆也因此被杀害。
辛小丰及其同伴杨自道和陈比觉都参与了这场灭门惨案。
之后,他们三人为逃避法律制裁,逃跑了,七年后,三人都已改头换面。
辛小丰是一名协警,协助警察办案,缉拿犯罪嫌疑人毫不含糊;杨自道成为一名热心助人的出租车司机,奉公守法;陈比觉做了一个渔夫,装疯卖傻掩人耳目。
该片直到结尾也没释明当年灭门惨案发生的真正原因。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三兄弟在犯案后并未再继续作恶。
他们想逍遥法外,想重归正途,并力图为当年的罪孽赎罪,可是罪孽并不容易赎!
三人每天都惧怕东窗事发,如惊弓之鸟般,内心经受着良知的折磨。
辛小丰做了五年协警,工作表现相当出色,却从未想过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杨自道开车遭遇劫匪,碰见警察不敢求助,受了重伤也不去医院,更不敢接受小夏对他的示爱;陈比觉更加可怜,心中的罪恶感令他整日装秀逗,生怕别人发现过去的他。
三个兄弟虽然身体逃离了犯罪现场,可是他们的心灵从未离开过,在逃离的每一天都接受着人性“善”的惩罚。
人性善恶间的转换有时很简单,有时很复杂。
可能一念之间,人就由“善”变“恶”,可当你再想从“恶”回归“善”时,就不那么容易了!
犯罪者可能基于精心谋划,也可能出于激情冲动,抑或其他,然而无论上述哪种,只要违法犯罪者是个有良知的人,那么犯罪后的害怕和担心就是一种必然的归宿!
有些人会通过补偿行为来弥补自己犯下的罪孽,有些人则通过余生的忏悔来赎罪。
这种忏悔是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念想,是种永远无法摆脱的阴霾电影源于生活,更应高于生活。
《烈日灼心》恰恰是这样一部好电影,影片中折射出的利益纠葛、矛盾冲突正反映了当下一些价值观念的碰撞。
如同影片中警察伊谷春所言:“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所以说,法律特别可爱。
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
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
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
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因此《烈日灼心》这部电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暑期档就快结束的时候,院线里突如其来地来了这部非常不一样的华语类型片——主题上,黑暗和光明二元对立面的打破;电影感上,精准的调度、有质感的镜头语言;此外,离奇的剧情和目前内地最大的尺度,都让这部曾经被禁的《烈日灼心》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官方给出的介绍是“灼烈揪心的追凶之途上,父女之情、同性之谊,交揉罪与义,情与法,在故事结尾却发生了变化”。
而电影本身的故事,却比这个介绍还要复杂。
《烈日灼心》的悲剧性主题,表现地非常有意思。
由邓超和郭涛饰演的所谓躲藏的杀人强奸犯,实际上却以反向的形式,代表着人性中善的至高点、道德的最高标准,一直做着“因善良送死”的行为,甚至到最后,曹保平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把他们推向死亡,更赋予悲天悯人为由。
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影逐渐丧失了之前的可信度和普世性,使其像是过度偶然的巧合堆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虚假。
从一开始,所有人就无路可逃,那么真实也是如此。
与道德所向抵触的是法律。
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对陈案的穷追不舍,直到最终酿成悲剧,如同电影中一句点题的台词“法律,是介于神性和动物性的合体。
它非常可爱,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没法恶到没边儿,哪个人心里没有那么点脏事儿。
”双方这种“法外之徒”的内核,被最大程度放大,人物之间展示的不是单纯的冲突和对立,而是和解与温情。
这样的立足点非常牢固,也足以令人感怀和深思。
可惜,正如前文提及,《烈日灼心》有一个并不好的结尾。
甚至说得苛刻一点,这部电影如果把最后10分钟掐掉,改成从注射死刑后进入到原著小说《太阳黑子》的结局,“死刑时就像往太阳漂浮”的拍法,很可能真的能成为一部少有的华语犯罪题材经典之作。
从中间段落一直到后半的高楼匪徒戏分结束,《烈日灼心》很猛。
人物性格鲜明、剧情走向多端。
单把这完成地很好的40多分钟拿出来,就可以发现曹保平的厉害和老练之处:戏剧转折控制的很好,张力极强、节奏紧凑,而这也直接遮蔽了逻辑上的疏漏。
然而,这部电影在剧作上的缺点,则在高楼戏之后被暴露。
廉价说教、形式上刻意和突兀的视角呈现以及大量离奇转折,再加上结尾充满漏洞的反转。
突然一下,这片就这样不行了。
现在想想,这种非常可惜的、完全无法料到的“突发事件”,自然是情有可原;这些“圣洁”到甘愿送死的罪犯,无疑更契合商业片的结局、主旋律的力量。
但还是免不了为这结局痛惜。
好好的逻辑怎么就成了更大的迷?
本来达成的情感高度被刻意的戏剧化神转折以及轮番地价值观“升格”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正能量输出,使得电影被降格到了“空中楼阁”水准。
原本在铺垫过程中的所有大尺度,也在结局之下显得廉价。
值得一提的是,没想到这部电影是邓超出道以来最适合他的一部片。
整个电影的选角恰到好处,几位演员都有惊人的表现,放在华语片环境中比相当出彩。
尤其是段奕宏的表演,在如此阵容下,依然绽放出了克制却又极富张力的表现。
只可惜角色间离奇巧合的关系网络设定,又再度破坏了大家的努力。
创作中存在的种种小问题和审查制度下的遗憾,才导致了最后崩盘。
话说回来,依然庆幸内地今年能诞生一部如此高强度且较为出色的类型电影。
平心而论,把这部片子放在今年国产大陆电影的圈内比较,落位十佳不成问题。
*观于6月上海电影节
尽管一开场就交了“凶手是谁”的底,但《烈日灼心》仍然成功地将观众的心炙烤了两个多小时,因为你根本没办法猜到它到底想表达什么,甚至看完影片,你都无法将它归入一个合适的类型。
自片头那个仿单田芳风格的评书旁白开始絮叨案情起,望着裸尸和鲜血,你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案推理片的情境。
可不一会儿,直接亮出凶手身份的底牌,并插入一段莫名的出租车劫持戏带出所谓的正义一方,又似乎将影片推到了动作惊悚的范畴。
随着情节的演进,本应出现的追逃斗法延宕到影片过半,才在辛小丰伪装同性恋的花招中将将打满一个回合。
这“老猿挂印”还没回头,双方已经主动收势,不对啊,看了半天原来悬疑动力也是个空心包子的,讲的莫非是人性的善恶煎熬?
那也成啊,写好妥妥的社会派,松本清张范儿。
可是满眼望去,除了敬业得不要命的警察,就是几乎要吃斋念佛的前凶嫌,绿油油一片善意,恶意在哪儿?
本以为在陈年血案的追溯中,善恶的疑团将会解开,没想到一个增刊式的所谓谜底又将故事的去向往神性高度推了一把,再联系到前面不知所云的冗长死刑场景,这是向基耶斯洛夫斯基致敬?
这是要推动废除死刑?
或者只是帮邓超拿影帝?
不对,不对,统统不对。
你得把前前后后联系起来看,开场评书里说善恶有报,后来讲逃亡惶惶不可终日,结尾终于难逃法网,再加上中间不管适不适合角色与场景氛围硬塞给伊谷春的那段“法律颂歌”,你还没看明白吗?
其实这是一部教你知法懂法学法守法的普法教育片啊!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类型化故事都是侦探故事,因为始终要用一股悬念的力量推动着阅读者向结局远征。
隐藏凶手是最常见且相对简易的做法。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那就如同希区柯克的《心生疑影》一样,对主人公的身份怀疑造成最大悬念,在一轮轮的试探中逐步达到高潮。
但本片像一位自负的棋手,开局就主动把军旗的位置暴露给对手。
这是一场赌博,增加了自身压力的同时,也将人胃口吊得奇高。
然而,这种手法也并不罕见,古畑任三郎系列每一集都这么干,但它落点仍在推理过程,此种寻常游戏本片仍然不屑一耍。
因为,本片想探讨的是人性,想设置一场极端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看看人到了这份上会有怎样的觉悟。
然而,观众并不是无动于衷的机器,只有心理天平对主人公产生情感偏斜,这捉迷藏的戏剧张力才能形成,可一开场主人公已经被灭门凶手的严重道德污点湮没,怎样才能重塑形象?
于是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尾巴与中二多情的王珞丹便作为主人公们的赎罪符登场。
这两条线开始尽情喷洒洗地的水流,刚才还是杀人重犯,转眼就要被洗得近乎圣贤。
可再强劲的水流,也得接在消防栓上不是?
从黑白之间的落差反应过来的观众,总会去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如此良善:从躲藏角度看过于显眼,从赎罪角度看还不如自首。
于是影片还得费劲为这两根消防栓再宕开一笔:道哥和王珞丹的线索毕竟是副线,讲不清楚也无所谓(所以我们只能看到王珞丹三楼楼长般的大哭和大笑,以及那段只有李菁才会觉得刺激的大年夜飙车),尾巴可是关键。
这一追溯,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灭门血案。
但灭门案作者根本没想透,又不能留下查案破绽,只能托辞私生女。
私生女这身份不禁教人关注起孩子的生父和强暴的动机,作者缠来绕去还是被自己的鞋带绊倒了,只能近乎自暴自弃地摔出个结尾——爱咋咋地!
就好像你只打算扯出衣服上的线头,结果生生拆了一件毛衣。
而回到故事主线上,辛小丰伪装同性恋本已掀起了难得的小高潮,却紧接着就机械降神般全盘皆破了。
当然,哪怕那段恶趣味十足的窃听不被人发现,辛小丰牺牲节操换来的片刻安全,也会被道哥抗拒强暴的泄底而暴露。
天台追逐戏似乎就是本片布局的缩影:逃亡者跑得热热闹闹,看起来挺惊险,但来来回回净走的冤枉路,完全看不清行进的逻辑。
如果故事就此作结倒也罢了,可影片非得加上一长串关于死刑、自杀和所谓真凶落网的漫长告别,把本已拖沓的节奏拉伸得跟用昆曲技法演唱《双截棍》似的。
莫非这是一次《帝国大厦》式的尝试,以便让观众感同身受主人公的焦虑不安?
行,导演,你赢了。
平心而论,在单场戏的调度和剪辑上,曹保平还是发挥出较强的水准,所以切开来看,单场戏的戏剧张力保持得不错,镜头语言也可圈可点。
但把所有戏串在一起,这本不复杂的故事,被作者既好高骛远又患得患失的心态扯得七零八落,就像把一百块口香糖粘一起当拉面抻,还没做细,就东粘一片瓦,西粘一块砖,狼狈不堪。
以公映版139分钟的片长来讲这个故事本已绰绰有余,可我们看到的是冗余的戏份一再拉伸——比如几场专为铺陈伊谷春性格的垫场戏,比如那个并不高明的同性恋伪装居然专门用了两场戏交底——而大量疑团看完全片仍无从解答:受害女孩为何要在家中赤裸,辛小丰的强暴到底是意外还是有意犯罪,尾巴的爸爸是谁,道哥与劫持他的匪徒是否有某种勾结,王珞丹演的小夏对道哥的感情是如何升温的……这些问题并非观众无中生有的脑补,都是影片中扭捏地琵琶遮面留下的后遗症,其中有一些直接关系到核心内容。
所以,当大幕落下,让人郁闷气结的并非道德困境或伦理难题,而是作者强烈表达欲的混乱宣泄。
逃亡的主人公们把自己的落网当成相声中那个始终没扔到地板上的第二只鞋子,手铐脚镣固然意味着自由与生命的丧失,但这只鞋子的落地倒也会让他们安心离去。
至于哭着要找那三个爸爸的尾巴,也终会在第四个爸爸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故事中的人都得到了安心的归宿,可观众楼上的作者扔完了第一只鞋便杳无音信,观众的头顶仍是问号高悬。
真把观众当成超级马里奥了吗?
(原载于“自化创意”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相信小丰不会犯那个错误。
用一生去弥补那时的罪恶,最终却仍无法逃过心魔,当然, 也躲不开天网恢恢。
在那七年里,他们用尽力气做个“好人”。
低调努力。
抚养那个可怜的孩子。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随着案情一点点有了进展,他们也被逼上了绝路。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相信是他们杀得一家五口,虽然我知道他们肯定是犯了某个错。
所以,一直在等一个结果,来揭示一切。
然而最终知道事情始末后,我无语凝噎,已经落不下泪,如鲠在喉,无法顺畅呼吸。
被那种不愿接受的结果督导憋闷抑郁。
他们三个的结局,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每个人都演的很好。
故事讲述的自然流畅。
烧脑系列,但还是能猜出下面大致要发生的事情。
伊谷春的那一段台词,很受用: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
法律,是介于神性和动物性的合体。
它非常可爱,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没法恶到没边儿,哪个人心里没有那么点脏事儿。
法律是人性的低保,不管你有多好,不可以突破这个底线。。。
段奕宏饰演的伊谷春非常到位,犀利的眼神,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说话的语气,多一分夸张少一分不够味。
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警察。
邓超饰演的辛小丰,让你能感受到他的小心翼翼,他内心的煎熬。
所有愧疚与后悔,无时无刻不煎熬着他。
后来跟伊谷春对话的那一幕,我开始泪奔,他哽咽,声音颤抖。
那一刻,他是等到了最后的解脱,却也有无尽的恐惧与后悔,绝望。
郭涛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杨自道以及高虎饰演的鱼排工陈比觉,都恰如其分的让人感受到两个字:真实。
还有王珞丹饰演的伊谷夏,再次让我看到她的演技。
让你看到的是伊谷夏,不是王珞丹。
遇到抢劫时的那种激动紧张,大叫救命,特别真实。
(之前我有遇到变态,当时嗷嗷大叫,跟她反应是一样的,就真是恐惧到拿生命在呐喊在奔跑。
)最后与爱人分离时绝望情绪的迸发,再次让我泪奔。
她让你看到,她对这个角色的诚意。
很棒。
感觉到所有演员的用心演绎。
甚至连有一幕抓捕罪犯时的那个酒店服务员,她的那种紧张,让人看到演技的自然。
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会明白,坏人与好人,其实很难定义。
本是好人,一念之差,犯了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内心更是会有无尽的煎熬。
然而,他们后来的七年,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让人不忍给他们贴上坏人的标签。
看完电影很憋闷压抑,很想大哭,却哭不出来。
遗憾,无奈,心疼,充斥了心房。
很有诚意的电影。
1 段所长是基,喜欢邓超。
疑犯搞基的传闻是故意说出来试探邓对搞基的反应。
邓知道真凶不是基,所以拼命装。
段多次把烟放嘴里点着再给邓,性暗示十分明显。
哪个直男这么干?
2 尾巴是邓跟心脏病女画家的孩子。
七岁半,时间刚好对上。
三个男人跟画家之前认识,合影为证。
3 不是强奸致死,而是意外事故。
孩子遗传她妈的心脏病,邓不知画家有心脏病的事实。
邓跟人去收账发现是孩子妈家。
第四人行凶后三男杀了凶手(他们的救赎一为孩子妈之死,一为杀了杀手,他们认为杀手已死4 道哥不是基,跟段所长妹妹相爱不敢面对。
对昔日好友女画家之死心怀愧疚,对“杀死“杀手心怀罪恶感。
5 房东故意设局租给逃犯,再收集证据告发,白拿房租押金。
一本万利的生意。
败笔。
注射死时王洛丹的表情。
神漏洞,无法解释。
抢包受害者是大妈,最后医院王洛丹说抢她的包。
无法解释。
首先,一个轻易见色就忘义的人,如果本性真像后来故事中表现出的那么好,那么我觉得根本就不可能见色忘义干出强奸这种事,但凡强奸犯,本性都是恶的!
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而故事中的三个罪犯,所作所为竟像圣人一样。
其次,太多太多的巧合,完全破坏了故事的可信度,边看边觉得呵呵,无法投入。
所以,尽管三男主献出了120分卖力的表演,但这个空中楼阁般的故事让他们表演的感染力减去了60分,会觉得他们确实演得好,但也并不能打动到内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原著名为《太阳黑子》意指在人性光明中隐藏的黑暗部分。就像老段在片中说的,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善恶本来就是一种念头,无关对错。而法律是人性的低保,它不会要求你做的多么好,但最起码你不能坏到没边儿。可是当恶念变成恶行以后,内心的善念变成了熔炉,无时无刻都在炙烤着片中的三人,这也正是曹保平导演捕捉到的十分具有灵气的剧作内核:极致的行善是否可以消解内心的罪恶?答案是否。小丰与阿道一次次奋不顾身的行善施救,看似大义凛然,但内心早已经被等待审判来临的自毁意识占据,虽生犹死。鞋子早晚都会掉下来的,灵魂的黑子一旦形成,便无法消解,最好的赎罪就是面对。曹保平再一次展现了他过人的演员调教能力,邓超和段奕宏在片中贡献了目前为止各自演艺生涯最具灵气的表演。当老段得知小丰是gay的时候,他究竟是在高兴还是在遗憾呢?
完全过誉,前十分钟非常惊艳,有韩国犯罪片的凌厉,从中间开始崩坏,用各种巧合来设置伦理困境,冲突感没有一点力量,从头到尾憋着劲儿想讲坏人也有好心。天桥戏不错,王珞丹太弱
洗白强奸犯
完全没找到重心,人物动机不成立,形象虚假,剧作狗尾续貂反转、用大篇幅对白解释剧情、包括赎罪主题为了你好的生搬硬套,任何一个写过剧本的人都会看得羞耻......搞得直男宠溺眼神和AC米兰球迷的荷尔蒙与智商的能动关系之类精妙细节也都白白浪费了。
稍过誉,邓超的表演很有突破,段奕宏也相当到位,郭涛的人物相比而言失色,与王珞丹的情感线可看点偏弱,房东的线,高虎的人物以及结尾的翻转都有逻辑硬伤,但能理解被迫压缩情节和为过审而做的妥协,毛病颇多但敢于处理这样的题材还是难得。
天台戏之后节奏一下子松弛,然后懈怠,然后拖拉,然后卧槽怎么还没完啊?!然后国产剧,然后网剧,然后配的这花絮连花絮都不是啊走了走了……
面子大多是做到接地气了,里子却飘在半空中
前面确实好看,后面就乱了,什么天台追凶意外反转,最后还强制温情洗白;真的有种看星际穿越的感觉,这么好的冷血式题材呢,讲什么不好,最后啥都没有就是智商80的父爱……逗我。感觉导演有点拎不清定位。
扯。
想让人物充满人性的复杂,但是略显单薄和脸谱化。有些情节过于啰嗦,有些则突兀。高虎结尾处一段跳海自白,缺少前戏情节铺垫。情节最大的推动点是小丰的Gay伪装,迎合大众腐点而特意如此设置的嫌疑略重,如果真的是这么考虑的,那影院观众的反应说明至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两星半
真凶两分钟演技爆表,台词说得太自然,简直以为在看《案件聚焦》。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可是那日头晒得真他娘的烫啊。本来可以四星的,都怪那个王珞丹。三星半
这种男人戏里出现的女配是花瓶类型的才对啊,而不是这样一个聒噪且毫无女人味的女配
观感差如《狼图腾》,但相比《狼》的从头到尾无任何成长的自我意淫和病态崇拜,这部网文式的乱糟噱头和内容元素更失望。前半部分的过分依赖宿命论,后半部分紧贴父爱赎罪,却没有半点实质升华,悬疑部分太失败,断裂严重,如同韩片式的大胆以表面内容和煽情搏出位。邓超表演和剧本一样,细节弱。
國產電視劇的場面調度,還生怕觀眾看不懂來這麼多解釋..........
曹保平对于角色的展开很深刻,每个人物都活的那么压抑,通过一个犯罪的外壳剖析的却是人性的黑白。剧本写得就太好了,逻辑严谨故事曲折,几位主演的演技也是印象深刻,影片缝针、死刑等几场戏确实再次刷新了国产影片的尺度。影片结局略显啰嗦,片尾曲很感人。中国犯罪题材影片的新高峰。@博纳悠唐
每年都在期待韩国的犯罪悬疑片,没想到今年先等到的居然是国产片。题材和时长都属国内罕见,而且尺度颇大,广电的底线永远没人能懂。悬念铺设得不错,整个过程都很焦灼,但男男的感情戏有些离题和多余,不但削弱了氛围,更让人出戏。或许是囿于大环境,结尾没能一黑到底,可惜。
故事完全没有说服我,也没有打动我,表演和摄影也无法扭转乾坤。搞基片段名不副实,只是逻辑勉强合理却仍让人哭笑不得的噱头。王珞丹裸上身那段毫无美感,周围的观众全笑了。算了,权当是去看男神老段和第四故乡厦门了。
几位主演都挺不错的,演技在线,这种类型的剧情也算是比较有看点了,挺好的
对段奕宏的喜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时而霸气警官时而居委会大妈反差萌,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