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家是我永远牵挂的地方。
从我妈在家以后我总想回家跟她多待在一起,总觉得回家的时间太少,不够。
爷爷总是希望德九能快快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希望德姬能能像个公主一样成长,还希望自己能有多一点的时间。
我们总是以为以后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现在就想做的事,总是找很多借口推到以后,可是当到了那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世界上最没有的就是后悔药。
珍惜现在吧,可以多陪陪家人就多陪陪吧,可以多努力一点就多努力吧,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吧。
为了追逐成功,我们牺牲掉陪伴家人的时间。
回过头发现,所谓「成功」,其实就是陪伴家人。
——《德九》
这是一部不能看后半段的电影因为后半段的泪点太密集会哭晕认识李顺才爷爷还是韩国那些家庭肥皂喜剧一直饰演的是搞笑的角色后来一段时间 很少在荧幕上看到了直到看live的时候 发现他真的老了很多这部电影里 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演技但就能慢慢一点点吸引你 大概就是人格魅力吧德求是小男孩的名字 但他并不是男主角反而是经常套用德求名字的爷爷 爷爷没有名字文盲 穷苦农村生活 寄希望于孙子身上将出身看得很重 直到印度尼西亚儿媳卷走了钱一个人拉扯德求 德姬孙子孙女长大 患了肺癌认为买玩具还不如买食物 连炸猪排都不认识直到发现孙子孙女内心的伤痛 认为是自己造成于是忍痛与他们分开 借钱去找儿媳妇最后发现自己真的是做错了才承认错误深刻的反应了现在不止是韩国 中国也有一些爷爷奶奶的思想和行动 引起共鸣建议看的时候备好纸巾 容易流泪的女孩别看
电影《德九》以小见大地讲述了一场关于理解的故事。
这不是所谓的亲情外壳之下的滥觞,而是跨越年龄,文化彼此的理解。
没有跨国之旅,这个故事就只是托孤的小故事,然而,跨国之旅,就让故事本身升华了。
爷爷在国内的时候的穿着都是比较破烂的,但去印度尼西亚的时候,穿着明显以优雅明快的风格突显。
如果不是么强烈的对比,就不会知道导演的野心。
这两家人很久没见,而且彼此语言不通,但是会两种语言的瓦妮莎充当了不在场的沟通人。
信件上的两种语言就代表了这种沟通的可能。
瓦妮莎为就大女儿卷走了钱,可还是回到韩国去挣钱还给老人 也还要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
她是一个坚韧的,负责人的母亲。
(不在场的她却告诉自己的母亲,钱是德九的爷爷给的,这就让人非常动容。
在自己本身受尽委屈的情况下,她充当的是那个传达善意的桥梁)。
虽然语言不通,但Angela可以和爷爷通过绘画了解彼此的真情实感。
事实上,不需要语言在场,人本身可以沟通的方式如此之多。
电影多个拼贴闪回的镜头回忆的都是瓦妮莎的好。
爷爷也从不当着孩子说母亲不好,回忆的也都是瓦妮莎好的一面。
这种于人于己的宽容才是真正融化误解和埋怨的解药。
同样,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
看似德九受了委屈 可小朋友第二天就负荆请罪,德九并不是狠狠报复,打对方,而是开了个孩子间的玩笑,就化干戈为玉帛了。
这才是电影在细微处不断的灌输给我们的东西,关于理解,关于大爱。
韩国人是不是寿命挺短的,因为癌症太多了,很老套的剧情,虽然小演员和老演员都很尽力去演,但感觉用力过度了,特别是小男孩,最后强行催泪,感觉不好,豆辫分高估了,比同类的电影"准备"差了不是一点点。
3.5分。
ps,韩国人也有外国新娘,穷人也是娶印尼的,跟中国人娶越南女人差不多,呵呵,韩国人真的比较自恋,生的孩子一点东南亚人的基因都没有?
里面爷爷回韩国倒在雪地里被送到医院时,德九拿出一小块炸猪排让爷爷也尝尝,当时就泪崩了,不管是德九还是其他小朋友在幼年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关爱,哪怕物质条件再不好,但还是有彼此可以相互取暖,让我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称,觉得有标签化,本来他们内心没觉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多么不正常,可能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朋友都一样,爸妈出远门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但是一标签化,任谁都会怀疑自己的现况,越发觉得自己就是留守儿童,所以父母在幼年时期给小朋友最好的就是陪伴,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陪伴那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起码你们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
里面爷爷回韩国倒在雪地里被送到医院时,德九拿出一小块炸猪排让爷爷也尝尝,当时就泪崩了,不管是德九还是其他小朋友在幼年最需要的还是家人的关爱,哪怕物质条件再不好,但还是有彼此可以相互取暖,让我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其实很不喜欢这个名称,觉得有标签化,本来他们内心没觉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多么不正常,可能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朋友都一样,爸妈出远门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们,但是一标签化,任谁都会怀疑自己的现况,越发觉得自己就是留守儿童,所以父母在幼年时期给小朋友最好的就是陪伴,哪怕是每天10分钟的陪伴那对他们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光,起码你们一起度过了那些时光。
德九给爷爷吃猪排 演德九的小演员演绎的非常精准,感情释放自然;当然对片中有两段剧情个人觉得有些费解:第一个:妈妈丢下德九和妹妹后就去打工并从未去探望过他们,觉得不合理,尤其他妹妹还很小,作为一个妈妈如果超过一星期看不到孩子就会抓肝挠肺的,怎么能忍住一直住同一个国家却从不回去探望?
如果是不顾爷爷阻拦,住在离村子很近的地方默默守护他们才更正常一些吧;第二个:影片是在爷爷有手机的年代,为什么不用手机先联系儿媳妇而非要选择坐飞机去国外寻找媳妇,这两个地方个人觉得有些不合乎情理,当然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也不少,影片中爷爷演绎的很精彩,泪点不止一个地方,当中把蝴蝶描述为去世的爸爸回来了,我们家小朋友观看影片后隔天小区中看到蝴蝶,还会追问是不是太太回来了,所以是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影片,期待有更多好作品呈献!
在罗文姬前辈凭借《我能说》拿下青龙奖、百想影后等荣誉时,再看李顺载老爷子的《德求》,有一种错觉,《搞笑一家人》里的老两口走出了医院小楼,生机勃勃地竞相焕发第二春。
有时忍不住赞叹韩国电影业为老演员留出的耕耘空间,纵然有很不小的票房风险,但他们依然制造出了一部又一部让前辈们担当主演的片子,《我爱你》《诗》、《长寿商会》、《母亲》、《地狱奶奶》、《奶奶一年级》、《奶奶强盗团》、《酒神小姐》等等,以及上面提到的《我能说》《德求》……韩式老人派电影四处开花。
▼
单说《德求》。
从剧情来看,本片的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小孙子“德求”,还有爷爷,即李顺载,是他在家庭变故以及自身健康的双重打击下,承担起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重任;也是这个角色,串起全片上下的诸多情绪点。
还原到剧本中,《德求》全片的情绪点着笔可算密集,孙子被指偷窃、将孩子送给寄养人家、得知儿媳妇卷款真相、病发住院、儿媳妇归来……「爷爷」拖着病躯游走在村邻、饭馆、学校甚至异国他乡,梳理着未尽的生事,表面上掀起的波澜并不大,但内心柔软者,可能已被点点触动。
插一句:德求妈妈是印尼人这个剧情点对于韩国观众来说毫无理解障碍,韩国乡村的东南亚外籍新娘问题很常见,如同咱国屡见不鲜的越南新娘。
干嘛找外国媳妇=何不食肉糜?
除剧情推动外,爷爷身上的属性也很明显:文盲——纵然韩文已经非常简单,但乡间仍存在着不少目不识丁的老人;正统——念念传承着自己的族裔来处,乃至孙子名字的含义;古板——宁可给孩子买零食也不买玩具……这些属性,既鲜明了人物,也应该能让不少观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说大制作电影是鱼翅山珍,《德求》这样的片子则如清汤米饭家常菜,摆在被华彩轰炸过的眼前,貌不惊人地和你对视,不卑不亢地轻抚着味蕾,给你一份被絮叨后的小满足,就像你可能不会为李顺载老爷子疯狂打Call,但看到他就会油然而生的一种踏实。
相对对于「德求」这个直白的角色片名,英文片名「Stand By Me」更为点题——总有一种身边的陪伴让人念念不忘,片中的德求和德姬,片外的你,故事不同,爷爷不同,但那份横跨代际和时间的陪伴,是否还记在你的心头?
片尾的彩蛋是一张张飞出的真实爷孙(女)合影照片,大概是这个片子在剧情之外,想唤醒观众的吧。
✎文︱韩影书 ©原创︱著作权所有
标准的韩式煽情电影,而且有想法加入外来人与本地人组合新家庭的社会问题。
不过后半段还是觉得有点煽情过度了,然后有些其实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动的地方拍的也不是很好。
不过李顺载爷爷真的赛高!
把印尼女人的社会问题和亲情题材结合在一起加分,德求用订书机订袜子这个细节加分。
虽然最后半小时逃不掉韩式的用力过度,但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还是不能否认,常青树李顺载带着两个小演员享受演技,这本身便是一件很值得赞赏的事。
『德求啊,不要忍了。
忍着委屈,心里会难过。
』这句话是对孙子说的,也是爷爷对自己说的。
街头德求哭着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我泣不成声,让人心疼的成长。
电影开始17分钟我就哭得不能自控,好久没有这样释放自己的情绪了,看完电影全身轻松,感谢这类电影的存在。
最后,李顺载爷爷要身体健康呢。
德九为了爷爷对妈妈说声对不起的的愿望,独自一人去另一个城市寻找妈妈…生活的艰辛在这个家庭里无处不在,爷爷对金家长孙的期望永远都不会变,德九在深夜马路上大声自我介绍并寻找演讲感动了每一个人。
“只有不放弃梦想,才是我们要走的路,才是我们的活路,攥紧双拳有力地呐喊…”相信兄妹二人在领养家庭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吧!
韩国影片的催泪能力不容置疑,大多与亲情有关。
今天的影片讲述了爷爷养育孙子和孙女的故事。
虽然影片名字为德九,可是感觉里面的爷爷才是真正的男一号。
影片中的爷爷由韩国老戏骨李顺载饰演,看见他总能想起《搞笑一家人》里的一家之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时光,1934年出生的他已经成为韩国演艺圈的领军人物,有种看一部就赚一部的感觉。
小主人公德九和德姬是一对兄妹,父亲突然去世,之后母亲带着保险金走了,只留下爷爷带着两个小孩子相依为命。
爷爷在孙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他是庆州金氏第67代传人,要有伟大崇高的理想,向自己的祖辈学习。
从祖孙三人日常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条件一般,爷爷为了养育两个孙儿只好到餐厅刷烤盘,甚至没有能力给孙子买喜欢的玩具。
德九开始进入了叛逆期,有的时候甚至会有些淘气,对于爷爷的管教甚至有点嫌弃。
爷爷对两个孩子宠爱却不溺爱,得知孙子可能偷了同学的游戏机,忍不住将孙子的腿打出一道道伤痕,过后有心疼的擦药。
爷爷老了,得了癌症,再也刷不动烤盘,也不能一直陪伴两个孩子,只好到印度尼西亚寻找两个孩子的母亲,去了才知道,原来孩子的母亲把孩子父亲的保险金寄到家里,给另一个孩子治病。
影片以回忆和现实穿插的方式进行演绎,向观众展现了爷爷误会孩子妈妈,把她赶出家门的过程,也能够看出爷爷后悔错怪孩子妈妈,却一直没有机会道歉。
观影过程中让人心酸的还有爷爷在得知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多后,给两个孩子买文具、买鞋子、托付给别人,德九问爷爷:难道一家人不应该呆在一起吗?
可是现实残酷,生老病死,是谁都不能逃出的宿命。
影片结尾时,两个孩子的妈妈回来了,爷爷抱着孩子妈妈泣不成声,可以感觉出爷爷对再次见到孩子妈妈是充满感激的,不仅仅因为她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还因为当时对她的误会有机会和解。
影片就在德九和德姬满脸笑容的往回跑时戛然而止,对面可能站着的是他们的妈妈,也可能是他们的爷爷。
看过之后,不得不赞叹一下韩国小朋友的演技,流畅自然,能够轻易赚足观众的眼泪,有的时候明知道电影的目的,却还是止不住哭出声来。
祖辈总是用他们的方式默默爱着我们,那些手上五颜六色的糖果、好吃的零食、等着你爬上去的弯曲的背,最简单也最深刻。
影片将目前题材中最心酸的两种放在了一起,一个是老了没有儿女依靠,另一个是尚在年幼,却没有父母在身边,不想催泪都难,虽然在剧情方面没有什么新意,但还是值得家人在一起看一看的。
😭😭泪点是真的多啊!太温情了。
看哭
很久之前看过~
第二块爱的碎片。人生,苦。
没有期待中那么催泪,演技没得说,总觉得缺点什么
十分俗套的韩式煽情,依靠老戏骨和小演员博同情
有水平
现在的小演员真是不得了
好久好久没有这么哭过了
小屁孩身上我看到了马景涛的影子
小孩子的戏做的很好
感人的亲情,慈祥的爷爷
以心换心。
诀赖墙迪徐未计
感觉一般般…
第一次发现豆辨的剧情介绍不对,德求的妈妈一直都在世,并最终和爷爷团聚。
我们顺财少爷啊赚足了我的眼泪
韩国人是不是寿命挺短的,因为癌症太多了,很老套的剧情,虽然小演员和老演员都很尽力去演,但感觉用力过度了,特别是小男孩,最后强行催泪,感觉不好,豆辫分高估了,比同类的电影"准备"差了不是一点点。3.5分。ps,韩国人也有外国新娘,穷人也是娶印尼的,跟中国人娶越南女人差不多,呵呵
从爷爷寻找离家出走的德九开始哭到最后
并没有特别感人,说成什么催泪大片,结果全程无感,毕竟苦逼的人生太多太多了,这部电影里面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