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02年我到川师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在本部北门,内时候内里是传说中的堕落一条街。
和文涛在旧书店逛,买了本《马克思传》,出来后看到旁边影院挂着徐静蕾的大幅海报,文涛当时正壮志凌云打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我完全是初来乍到的百无聊赖。
于是就不约而同的进去了。
走进那个啥子奥斯卡厅的时候竟然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一直到开始放映,还是不见有人再进来。
算是我们的专场,爽。
后来看《看电影》,记住里面有段介绍这部电影的文字“相信每个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25岁以上的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它说的确实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感情、我们的表达。
”可惜我一直生活在小城市,而且当时也还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所以完全没有设法去感受,只是抱着对所谓恋爱的憧憬去小心揣摩的。
安妮宝贝写过一个《七年》,玛丽莲梦露拍过一个《七年之痒》,似乎所有爱情的期限都是7年。
七年对一个人来说确实不算短,但与企图白头到老的承诺而言,七年又实在不能算是太长的付出。
城市人大多都是带着功利心来度量自己的感情,所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其实归根结底爱的还是自己。
即便是会偶然关心关心身边内个人的情绪,也是在计较对自己是不是有所得失的情况下,始终以个人为中心。
每个人都得学会虚伪,因为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内爱情呢?
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是收放自如欲说还休的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我不认为造成建斌和小慧婚姻分岔的原因是建斌无法启齿的失业,但两个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却无言以对只能靠蟑螂的移动来揣测对方的心情。
为什么他不对她说,为什么她不对他说,也该反省了吧。
说啥子感情最默契的时候就是内心渴望最深刻压抑的时候,这种矫情的蠢话会有人信么?
人表达欲望的手段本来就是熟练运用肢体语言,同样影片穿插了另一段故事,地铁里一个19岁男孩每天都遇到内个在照相馆工作的女孩,每天都感觉到她在自己的身旁,却始终没有开口跟她说话。
终于有一天他用胶卷拍下了自己想说的话交给了女孩,他踏着溜冰鞋经过照相馆,女孩正在擦窗户,那个瞬间,光影掠过女孩的脸、男孩的身影,完全安静的美丽。
女孩去了他约的地方,他却提前走了。
后来女孩在地铁里责问他,他无言以对,直到女孩生气的下车,隔着车窗,他打起了手语,同一个手势打了很多遍。
至此,关于表达的本质终于凸现了。
结局是个谜,七年前,建斌和小慧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从地铁里出来,他喃喃地说要给她幸福,她在他耳边留下轻轻一句:我爱你。
难道这一切真的就这样逝去了么?
七年后,仍然是人潮纷涌的地铁,小慧匆匆走出地铁,在几进几出的人群里她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当人潮退去,建斌站在内里。
再过一个七年,又会怎样,谁知道?
之所以突然又想起这些,前段时间专心背书,因为是重点,就把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拿来看了看,一下子就想到了这部电影,大概是现代派小说心理分析太多的缘故。
当然也没内么严重,穆时英写的都是上海的畸形城市生活片断,而电影只不过是现代城市男女情感的缩影,算不上畸形,有点空虚就是了。
要说像,也应该是张爱玲。
张阿姨爱写火车,表现颠沛流离的浪漫和无奈,我想如果她活到现在,抛弃土地革命的悲凉,重归城市题材,她肯定也会好好安排一场在地铁的戏,风驰电掣之间不肯短暂停留让我们能够看清彼此眼里的爱意。
还有啥子比这更抒情的。
在飘雨的4摄氏度想起这部电影忽然想重温了不想说它是七年之痒的故事只是疼痛的人性罢时间是刀切割回忆支离破碎当不再掀起结痂的创口时我们真的老了人们都会因为相处时间太长产生厌倦城市里的每个角落散落着无数在现实与回忆中不断寻找却频频迷失的人忽然之间心烦意乱只需要一部熨贴电影的慰藉
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在时间流逝中到底需要什么?
这是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提出的问题。
屋子,承诺,信任,付出,看起来似乎是一人对另一人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另一个人有关的及物动词的组合。
但当我们深入观察体会,问题的答案便豁然开朗,那只关系到一个人——自己。
建斌与小慧似乎是挺顺利的一对,与剧中串场出演的其他人相比,在爱情与时间、机会的矛盾中显得坚强而有准备的多。
他们所要面对的,只是自己在时间的问号前,难描画的一颗心。
在所谓“七年之痒”的考验下,彷徨了,迷惑了。
说到底,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会无话可说,感情愈加淡漠呢?
他们的关系并不异类或危险,尚且有爱对方的真心与能力,恰恰是不信任或无承诺吗?
当两人的爱情理想是接近而又替对方辩护的,当爱情中的自己也是真实的自己,道德感并无与想象可悖之处,这种维持时间不短的心结便成为了恼人的绊脚石:生活中突发而来的小变故导致的对自己的拷问以及对生活与爱情根本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焦虑。
地铁在影片中是人们情感与生活的载体,人们因相遇在地铁站,失落在地铁车厢,重复着一天天或无聊或新奇的精神变故。
正如疾驰而过的车厢,时间以一种轮回的姿态注视着生活,身处其中的我们被它带来的沙砾磨糙了对真情的表达方式,迷糊了观察身边所熟悉的人面容表情的双眼,怀疑了自己,疏离了对方。
当要开口时,却发现失却了行动力的自己似乎已不知如何表达,但回头看看自己,对过去那个随心追求所相信的生活的自己感到可笑时,恍然惊醒。
除却影片情节上的一些瑕疵,比如建斌仅因为害怕面对妻子知道自己丢掉工作的真相躲在地铁站而非继续找工作,有些不可思议,以及老虎与小慧一起看熊的情节似乎无甚意义,其他方面还是比较优秀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两位男女主演的演技,以及导演通过变换故事发展场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
影片中感人之处也是处处可见。
当影片中那个因在火灾中救人而头部受伤的幼儿园女教师拆开脸上的纱布时,被问及当她可以重新看见自己的脸,会害怕什么。
她回答,会害怕自己不会哭了。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一段感情似乎在双方对时间所做出的妥协下习惯每一件事时,在失去感动的冲动与伤感的泪时,便离结束不远了。
爱情需要形式,需要新鲜感,而生活则是琐细而无惊的。
爱情在生活面前似乎不值一提,因为生活有时会让你对很多事做出妥协,包括爱情。
而影片的精彩就在于表现主人公在这种情况下的内心挣扎。
也许这个故事只是故事,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而也许它不只是故事,因为当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敢面对自己和所爱的人时,总会有曙光出现。
生活的不确定让理想主义者和非理想主义者都在爱情的困惑中寻找到了答案。
十五除以三等于五,看完张一白新片《开往春天的地铁》,心里发狠地算着一笔账:这部用3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来的品质上佳的片子,如果将其投资数额乘以5倍的话,差不多就是前些日子一部票房惨淡的国产动作"大片"的耗资数目--1500万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拍一部所谓大片"烧"的钱,足够四五个像张一白这样的小心翼翼对待投资的"小"导演拍出四五部像《开往春天的地铁》那样的真心实意面对市场的"小"电影。
7 / 91 《开往春天的地铁》"小",是相对它的先天来说,除了投资少,还因为它的导演张一白,是拍MTV、广告、电视剧的"出身",在电影的行道里,算个小导演;它的场景,相对地封闭在地铁、病房、居室等窄小的空间里;它讲述的故事,也都是些鸡毛蒜皮……然而,在陆陆续续的几次小范围放映后,该片却收获了观影者们许多由衷的夸赞。
记者看到此片的时间迟了些,看过之后,观影情绪在心中狼奔豕突正待发泄,已然看见有媒体记者对该片的评价:"《开往春天的地铁》具有中国电影少有的细腻感。
这其中包括小压抑、小自卑、小逃避、小嫉妒、小移情别恋与小情感煎熬。
它向人们展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种种小的、但最终累积却能造成很大心理冲突的微妙矛盾。
"这个评价如此贴切,分毫不差地描写了《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有关人物情感的"姿色"。
这的确是一部颇有姿色的电影,除了人物情感的姿色外,人物内心活动的姿色、环境的姿色、音乐的姿色、结构的姿色……斑斓交织。
先说人物和内心活动,徐静蕾与耿乐,都是在一些时候能流泻出性感的那种"有质感"的演员,电影中他们的奔放、压抑或欲语还休,每一时刻的性情表露,带出的均是一种尖锐的有刺痛感的美,而环境的姿色,仰仗的是摄影的良好把握,但焕发其神采的,又是人物内心的波澜。
音乐,张亚东的音乐,在整个充满情绪的片子中,对角色和观众都是一种释放和抚慰。
片尾曲是羽·泉唱的,非常好听,但刺激影片情感更加饱满的还是片中常常出现的张亚东那几声旋律简单的配乐。
最后是结构,三对恋人的几段情感涡流,被很好地控制在了"徐静蕾"与"耿乐"的爱情主线里,自然得像我们心灵中的别处或眼角余光之所见,不突兀、不别扭,却可以让人参照着想一想电影中"徐静蕾"与"耿乐"那随着时日渐渐怯懦的爱情,是不是也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开往春天的地铁》虽然是部小电影,但它提供观影者一个情感能够真实游荡的地方:我们依靠多年的爱情,实际是个脆弱的孩子,如意的日子他浪漫迷人,失意的时刻他怯懦茫然,我们总是需要一起克服怯懦……反正,看花大钱拍的"大片",我可没想那么多。
感情的严冬,猜疑的寒冷,摧毁不了的坚冰,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潺潺激流,仿佛,春天再也不会到来了。
这个冬天没完没了,纠缠不休。
两个人在一起七年,却越来越无法沟通,只是因为越爱,心的封口就越无法打开,怕一打开,那郁积的祸水便会喷涌而出,无法收拾。
爱你,所以不愿意让这些淹没你。
我在地铁里来来回回,我只是在想它能不能载着我驶向春天。
你看见我在地铁里茫然的脸了吗?
你看见站在ATM钱不知所措的我了吗?
你看见我在接了那通电话后内心的波涛汹涌了吗?
你看见躺在阳光下青草上笑着却内心枯寒的我了吗?
不,你没有看见,你只看见了一个见死不救,任我们的感情淹死的我。
心如刀绞。
爱你,可你却看不见,你在那个雨天接了我的电话,我却只字未说,那一刻,我只是强烈地想念你。
我那不是怦然心动,对你早已不用再怦然心动,因为,你已是我的心跳。
离开,放你去翻开你生命新的一页。
请给我留下最后一点尊严,让我离开你。
我不要你再说什么,也不要你再看出我爱你,你不会知道,离开的那一刻,过去的七年在我心里碎成一片一片的,割的我血流不止。
最后,熙熙攘攘的地铁站里,我再看不见你。
呼啸而过的地铁似穿心而过,而你,会和我一起搭上那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吗?
去年写的。
突然想起。
粘贴过来了。
《开往春天的地铁》,很早的片子,没有那些大导演设计出的镜头华丽,却别有一番生活的韵味,一个真实而朴素的故事,可能这就是我们的第六代导演吧。
看到有些评论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等于零票房电影,我很想笑,难道那些高票放华而不实的电影就代表了电影的巅峰了么?
以前看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觉得镜头太朴实,视觉上没有带来什么享受或是冲击。
又看了几部第六代的作品,自己悟出了些什么,好的享受最持久最有味道的还是来自于内心,就像品茗,苦,但是后味儿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好电影就是丰富感情的凝聚, 强烈冲击感情和神经, 触动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
《开往春天的地铁》就像是雨后新采摘的嫩茶叶,泡出的茶是干净透明的淡绿色。
那么,你是看透了生活还是被茶叶的翻滚给遮掩住了?
影片围绕小慧和建斌的故事展开,来到北京生存了7年,两人之间初恋时的那种美好也被时间慢慢地侵蚀。
两个人都找到了“外遇”,小慧和咖啡男倾诉自己的生活,建斌在向受伤的幼儿园老师寻找天真孩子气的快乐,两人之间变得口是心非,都不想再说出那句“我爱你”。
就算是彼此深爱对方,也构不成沟通的机会。
“小慧,我要让你幸福。
”7年前,建斌的承诺成了自己现在的枷锁。
他自卑,以为小慧不再爱他了,就这样误会啊误会,矛盾啊矛盾,两个人快要失去了交集。
但是离开之后,才明白,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位置仍然是对方。
像是最简单的道理,鱼离不开水。
地铁的周而复始,走走停停,最终还是会回到起点,这对恋人经历了这么多也意识到了对方的重要,结局很好不是么?
最浪漫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记得这里面有很多场的主人公幻想的戏,在他们彼此还在误会的时候,会有两人在一起恩爱和解的镜头,那时心里就舒了口气,矛盾可算化解开了,但是张一白导演可不这么拍,一转镜头,主角静静的独自坐在那里,刚才发生的都是幻想出来的,我的心也一下失落,凉了半截,白高兴一场,又是气剧情又是感慨张导的能力。
静想,这一起一伏的才是我们的人生,现实与期待的落差。
记得爸爸病危的那段日子,不够成熟的我整天心惊胆战的守在病房,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爸爸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恢复了意识,我和他说话他都听见了,还会对我笑、点头。
把我高兴坏了,心想爸爸还是舍不得他的宝贝女儿,不会丢下我的。
可是第二天,兴高采烈的我还是亲眼看到了机器上爸爸的心跳变成直线。
晴天霹雳。
怎么接受?
想到电影里建斌看着小惠在心里说:看着小惠心痛,就像从自己身上撕开一块肉,自己却不舍得,还有一丝连在一起。
人生,就像电影吧。
主角在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上大部分年轻人的爱情。
很现实,告诉我们青春的物语。
看了心里会反省些什么吧。
另外,片中还有几人也在诠释爱。
聋哑男孩和照相馆的女孩子,他们是清澈的初恋,可爱,心动,最后却很惋惜,范伟和女推销员,他们是忠实的爱情,年龄都大了,身边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需要一个来安抚内心的伴侣,稳重,踏实,彼此照顾。
最后还有那个只出现几个镜头的母子,以及老婆婆。
这些爱都是这一辈子要经历的,只是自己的故事情节会不同罢了。
导演在同时讲述着几个故事,连起来,品一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成熟不断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过程。
会回忆起自己脸红的初恋,会笑我们年少时海誓山盟的孩子气,会决定要认真把握自己的爱情,好好的对自己的伴侣,可能也会向往一下未来年长后的生活。
地铁,急速前进,宣泄心中的不快。
隐喻着我们的时间也在不断的流逝,站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下面,看着玻璃上映出的自己和玻璃后面飞梭的站台,人群。
在意识到过了好长时间之后,急切的妄想回到过去。
所以出现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比如地铁飞速的倒退,比如建斌掀翻桌子后有用后退回放镜头把桌子恢复到了原样,比如主角们在不断的回忆以前,衔接自然、完美,视觉上心灵上都得到了触动。
许久,也意识到回不到以前了,只能开始新的生活。
片子最后,受伤的女老师拆掉眼睛上的纱布之后,建斌问她:你最害怕什么?
她说:我最害怕我的眼睛不能哭了。
听了之后,很感动,哭是宣泄的方式。
只要能舒服一些为什么不掉几滴眼泪呢?
看过这样的一句话,现在看起来也许不是这样,但只要活着就一定有好的事情发生。
开往春天的地铁,我们的生活也在开往美好,开向新的生机勃勃!
生活总是平凡的,正如你我每天,都要坐地铁。
还是在地铁里,腼腆的溜冰男孩遇见了清纯的照片店女孩。
他在胶卷上写字,约她地铁相见,她来了,可他却不敢告诉她,他也来了。
女孩很失望,也很伤心。
后来,她在地铁上看见他,于是挑衅地走过去,和他拉一个拉环,把他冲洗的照片别在他的衣服上,质问他,你为什么不来?
他不说话。
女孩骄傲地昂起头,下了地铁,看着他。
这时,他打起了手语。
原来,他不会说话。
女孩的眼睛柔软了,地铁却开走了。
原谅我,亲爱的女孩,我怎么忍心你知道,原来我不能说话
现在再回首看看它的阵容:导演:张一白(《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编剧:刘奋斗女:徐静蕾、柯蓝、高OO 老徐现在都才女了,其它的都不用说了。
男:耿乐、范伟、张扬。
那时候我眼里,耿乐就是第一型男了,现在也是。
我到现在也想不通为何当年张一白会导这么一部电影,只是记得在那一年这电影出现的很不协调,也没多少人注意。
我是出于对耿乐的喜爱才租来看的。
羽泉那激情暗涌的音乐,飞驰来去于地下的火车,忽然熙熙攘攘又忽然空空荡荡车站,当然,还有『北漂』的小资儿生活都深深的迷住了我。
当时,我处于看电影的『索隐期』(注:以周汝昌为代表的红学流派),以寻觅电影里许多的暗示为乐,然后觉得自己很厉害,比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二人结识七年的时候,中!
七年之痒。
耿乐表情痛苦的咀嚼一口芥兰,中!
生活的滋味,就象每天都吃的青菜。
结尾处耿乐拿起扳子修好自来水管,中!
暗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这样的索隐工作我还做了很多,现在回头想,真JB无聊啊。
2002年,那是什么年代?
我正在拷问大学恋爱是否会有结果的年代,这样我就不难理解为何这部小资儿文艺片会轻轻拨动我的心弦,叫我记忆到如今。
当他们刚从大学校园出来,在北京西下火车时,建斌是多么的乐观、生机勃勃的一个楞头青啊,下车伊始丫就大声宣布:现在是1993年11月20号下午六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而小慧多么的淑女,一脸幸福的笑啊,嘟着嘴儿扭头向另一个方向走去,建斌快步追了上去,二人挽手走进了冬天的北京,徐静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可爱的耳暖。
七年,社会把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生龙活虎的小伙折腾成一个『忧郁无奈的成年人』,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失业了,比失业更可怕的是,他还失去了一个男人最宝贵的东西--做人的信心,男人应有的雄心壮志!!
小慧也好不到哪去,你再也看不到她脸上纯真的笑,看不到她分开两边的可爱发辫,她每天穿着死板的职业装,忧心忡忡的去上班,做一些复印扫描之类的烂工作。
我靠啊,怎么能这样?
怎么会是这样?
小资电影自然少不了小资的出现,作为张一白的老友,张扬客串了一个人嫌狗不爱的小资儿,丫名叫Tiger,老虎。
“你这样急急忙忙,品尝不了咖啡的好”,你瞧瞧,小资就是这么气人,丫自己开着一间咖啡馆还有钱请人设计广告,可见是个钻石王老五,丫在动物园里领养动物,又多么的有爱心。
同人不同命,都是这个岁数,建斌怎么就混得那么差呢?
失去信心的男人就失去了一切,还硬挺着就更可怜,他害怕小慧说出分手的话,皱着眉头,咬牙切齿的嚼那一口炒芥兰时,真是演技出色意蕴丰富,看的我恨不能走上前去拍拍丫的肩告诉丫,不要这么紧张,她不会嫌弃你,还是爱你的,一切都会好的。
爱情将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业的挫败而失去时,小慧的纯真的本性就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安慰失败男人脆弱的一碰就崩溃的心,她企图和建斌一起回忆大学时的一次郊游,唤醒沉睡已久的爱情,给自己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众所周知,在这个时候,男人和女人的反应真是九不搭八一點也不默契,男人是急着找钱找地位来维持自己的爱情—所以建斌就拿仅有的钱偏小慧说涨工资了要来个烛光晚餐,女人就很高尚,她们会找到回忆这根稻草,Good Old Days。
所以,阴差阳错,他们的烛光晚餐也因为老虎的一个电话而吃的意兴阑珊,这一段,张一白用慢镜头到放的建斌掀桌子的动作来表达丫内心的羞辱和愤怒,同样很诗意很优雅很巧妙很不瘟不火。
失去信心的男人真是什么都做得出来,当然也包括跟踪这样令人不齿的龌龊事。
他凭第六感找到了在地铁出口广场等候小慧的老虎 ,丫举着一份儿报纸(我猜应该是《经济观察报》这样的小资报纸吧)遮挡自己,建斌掏出火机点燃了报纸,报纸从中间燃起,断作两半儿,撕开小资极其恶心的『犹拿报纸半遮面』嘴脸,丫(张扬饰演)居然很镇定---小资在勾引别人老婆时也是很镇定的,因为在丫们心里,美丽的女人应该获得精致时尚的生活,最好是和他一起生活--至少每天得弄一杯磨制的咖啡喝喝吧。
这个镜头设计倒是挺有独创性的,没见过其它的人玩过。
而小慧并没有来赴约,怀着自找的失恋的心伤,老虎卖掉了咖啡馆,并且表示要去种地,换个地方,换换心情(要搁现在,又该去西藏了),并且和小慧一起最后一次到动物园看望了丫收养的动物,企图做最后打动别人老婆的努力,可惜,丫失败了,丫有情,人家『流水无心恋落花』。
影片最后宣布了传统爱情的胜利,旁敲侧击的表达了对勾引人家老婆的小资儿的鄙视,咖啡虽好,不可贪杯,想要饮一辈子,还是自家那杯归于平淡的自来水,所謂『有情飲水飽』嘛。
一个特写镜头,建斌拿板子修好了滴滴答答漏水的自来水管--小慧已经抱怨过好几次了。
这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当一个象建斌一样粗犷的男人开始照料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时,说明他内心已经有足够强大的信心面对生活,他已经跨过人生又一道成长之门。
二人用蹦极这样极端的运动、濒死的體驗,度过了人生中的第×次情感危机。
经此次波折,感情弥坚,又找回往日的激情,爱情真好。
虽然,等待他们的是继续拮据的生活和前路不明的人生,然而,只要爱情还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你能告诉我,你怕什么吗?
","我最害怕的是我不会哭了。
"我就是个不会哭的人,但偶尔在心里,我幻想、我知道,我哭得很厉害。
本来写了很多,却觉得故弄玄虚,装模作样,故又删去。
爱不也是这样吗,为爱添砖加瓦、添柴加薪,筑起高墙,只顾在墙内烧得火热,却又退却,归于平息,残留余温。
七年之痒,两叠钞票,新欢旧爱,淋得到的雨,晒得到的光,触不到的恋人,说不出的话。
在压抑中动摇,在动摇中怀疑,在怀疑中溺水,在溺水中死亡,在死亡中燃烧,在燃烧中得知,爱的存在。
我喜欢刘奋斗这个故事,喜欢张一白mtv式的拍摄,喜欢耿乐残留着痘痕的脸,不喜欢这个雷电与风雨交加的夜,不喜欢张扬把手放在徐静蕾的肩和头上,不喜欢那些基于博弈的挑逗情话。
张亚东这首曲子真好啊,堪称本片的灵魂,二胡的部分与北京这座城相得益彰。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用到这首曲,却总归不及本片里原生的适配。
很久没有坐过地铁了,我想念MTR。
如果武汉地铁不那么臭,搭一班也未尝不可。
我爱默默观察人们的面孔,使我惊奇,亦使我难过。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了,看到凌晨。
第一次看的时候,给她讲过,七年之痒,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且我们都不会放弃,尤其是我,白羊座,不会放弃。
第二次看的时候,却是在发生完了比电影里更惨烈的故事之后。
故事的背景是北京的地铁,正如我那天和朋友一起乘坐地铁,谈到了北京的地铁上,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一样。
喜欢里面的人物独白,喜欢主题曲,甚至喜欢里面的每一个场景及对话。
““现在是1993年11月20日下午6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七年后的建斌看着时光中倒映出七年前的自己:“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尚是青涩的小慧先是小性地转身,继而莞尔一笑。
七年前的小慧建斌在耳边甜甜地说“我爱你”,七年后的小慧在酒吧面对老虎暧昧的神色,不知所措。
七年前说着海枯石烂我心不变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已然是满面人间烟火。
”是的,人变了,都变得现实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十遍,才能深入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可我,已经不能再看第三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电影,甚至比电影还精彩。
开往春天的地铁 何时能到来?
其实张一白这片还是不错的。放那会儿能有4星,现在能有3星。起码很真诚,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都是想过的。现在那个从你的全世界走过,是个啥?14年过去了,节操掉了。丢人。
幸福哪有那么容易,可是幸福又好像就是那么容易~~
像訪談、像舞台劇、像法制欄目,唯獨不是電影;也有可圈點的地方,不過屢次看不下去。創作者不該過度抒情、不該只是抒情,這部讓我領會到确乎如此,純粹的感性會浪費一切細膩的表達。人的胳膊像樹枝一樣,但人更快地停止生長。
就是两个长不大的孩子,不该面对人生的失败!耿乐真是适合这样的角色! 可惜小惠不是周迅,要不然是舒淇也好啊!徐大妈我真是不爱丫!
在广州的某张床上,烧得神志不清,看那些熟悉的脸穿梭于北京的地铁里。来来往往,擦肩而过。北京有很多极具历史感的站厅,偏偏选了个没特色的。纠结的人与幸福无缘,最终只有卖拐的修成正果。有个冷笑话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爱在地铁里哭泣,因为STATION。真是这样么。
★★★☆ 我等了一生一世。关于爱情的破灭。
很早以前看过,只记得片尾曲了……= =
那么沉重的无奈、爱的流逝、人生的虚无,竟然通过这么一部苍白又无病呻吟的片子表现了出来,张一白无心插柳的片子。
很有话剧感,现在看来,是真矫情。最恨有问题不说,两个人对感情见死不救,很贴切了。如果不是演员表,都没认出高圆圆。失业了就找工作,不行就去出卖体力,晃荡个什么劲啊。
爱张亚东的所有配乐,爱别有用心的摄影,只是不断出现的打破第四堵墙,来自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控制了人物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沉浸在自我呓语的MV,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高圆圆的故事很动人。
老徐还是那德行。不过这个片子还可以。20100511
哑巴男跟我高中同学阿土很像,高圆圆看起来清纯的
矫情体小资爱情长MV,尤其这碎剪蒙太奇广告式跳切剧情和内心独白对镜头倾诉更显得尴尬。你们谁在北京租房失业仨月不交房租还能这么晃悠的?风中凌乱我自洒脱唯爱永恒啊这是。5.8
好久前看过的片子,第一次看是上高三的时候,下午有考试,上午趁爸妈不在家在电视上看的,第二次看时是大学了,很文艺的片子
终于看了,好虐心啊。。。唉:(
典型的伪文艺片。从剧情到人物都很假,无病呻吟,娇柔做作,花里胡哨,比台湾同类的青春爱情片差了几十条街。4.0
当你不能再给她快乐的时候怎么办?????????
和他看过的两部电影的其中一部,爱情在平淡中苍白
换个女主角可能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