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目中的问题就是《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于我而言,过于强大的主角光环、过于简单的故事情节都可以忽略不计,成功地抛出这个命题,这部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一场全球性核战之后,人们粗暴地认为感情的一切祸事的起因,因此要求活下来的人们服用抑制情感的药水,毁灭所有会引发情感的艺术作品,消除所有可能是人们情感泛滥的因素。
动情即是犯罪,对于不愿意消除情感的感情罪犯,政府派遣战斗力极高的“教士”进行清剿,送入火炉焚烧至死。
本文的男主角约翰·普莱斯顿就是教士之一 电影的色调偏冷偏暗,建筑风格整齐划一,人物服装设计风格基本相同,面部表情冷淡无神,用以上因素消除美感。
人们领取抑制情感的药剂的地方叫“Equilibrium”,也是影片所构建的社会体系的权力中心所在地,Equilibrium这个单词在必应上的解释是“平衡;均衡;均势;安宁”,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词带有讽刺性质,眼下通过克制人欲所换来的平静是不是真的平静?
答案不得而知,也许是平静,也许是暗潮涌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样的“平静”无疑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脆弱而空虚。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基本是在抄袭《1984》的故事情节,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但是细看还是有所不同的。
说得简单点,《1984》强调极权主义统治,只留下一元思想,《撕裂的末日》则是消灭所有感情,用单一权力和病态理性统治社会。
《1984》将矛头更多地引向“极权主义”,整部作品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因素夸张化,刻画了一个让人窒息恐惧的极权主义社会,主人公温斯顿似乎是唯一一个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病态并且与之对抗的人,其他人真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得舒服吗?
不是,只是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而已,就像是被灼热的现实烧坏了痛觉神经,全然感受不到使温斯顿饱受折磨的痛感。
温斯顿的斗争是失败的,但是他作出斗争的选择以及进行斗争的过程具有永恒的意义。
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反抗精神的称赞是严肃文学作品的使命,《1984》写作的过程就在完成这样的使命。
再来看《撕裂的末日》,这部作品的将斗争的矛头引向“情感抑制”这一举措。
确实是权力中心导致了人们感情的抑制,但是但从情节上看,创作者在情感抑制的过程和后果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对于权力中心的丑恶嘴脸的刻画稍显弱化,这当然和电影作品本身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这样的安排也就更加直接地引出了最主要的命题:情感是桎梏还是生而为人的权力?
进行情感表达究竟是束缚了人还是解放
相比政治问题,这部电影电影命题的深刻性或许因此被打了折扣,但是这并非没有好处。
一方面主题更具有普适性。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虽然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敏感且客观的政治思维,都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说得直白点,人天生与政治有联系,但是政治问题还与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能力有关。
把电影的主题从政治层面降维到情感层面,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即是是最冷血的人,对情感也不会陌生,相比政治问题,情感问题的入门门槛显得低多了。
因此,这样的主题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思考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讨论的广泛度也就提升了。
另一方面,人物的塑造更加出彩。
“枪炮武术”+“概率统计”使得影片中的教士战斗力极强,教士需要修习“枪炮武术”,将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在一起使用,精彩的打斗场面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此外他们具有改变时间速度、计算受攻击概率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概率计算,教士战斗力提升了120%,而男主角约翰·普莱斯顿则是精英中的精英、高手中的高手,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基本就是“一个人拯救全世界”的范本。
而约翰·普莱斯顿身上实际上折射出了反乌托邦社会和现实人类社会这两种极端环境的光影。
最初他是最厉害的一个教士,以一人之力对抗所有情感犯罪,高超的枪炮武术技术和敏锐的觉察力让他完美地完成所有任务,此时他是“抑制感情,消除欲望”的拥护者;后来的行动中他遇到了那位勇敢多情的女人,她的出现唤起了约翰·普莱斯顿关于自己的情感罪犯妻子的记忆,他藏起了药剂,看到了朝阳之美、感受到了人性之暖,从此走上反抗之路。
这位主人公帅气、勇敢、聪慧、理性、能力超凡、具有反抗精神,他几乎能够满足观众对于“完美男主”的所有设想,这一点为影片加分不少。
回到影片的主题,情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你是否有了答案?
西塞罗说:“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碇处。
”感情会让世界破败不堪,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感情的修饰词,是“脆弱”。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
”成就美好的感情是那种伟大的感情。
在我看来,“自由”能不成和“放肆”划等号,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知道了感情的本质。
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里,抑制感情的起因是核战争,导致核战争以及后续所有混乱的东西并不是感情,而是不受制的感情,是被私欲迷惑的感情。
关于感情的本质,我认为是自由,人有享受感情的自由,关于如何享受自由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笛卡尔的答案,“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当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误用或滥用。
”以上内容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下面那两张照片不知你们看了感觉如何,反正我是觉得他很帅.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给人很坚定的感觉.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这个名字在一年前大概还没有人知道,但是在现在,肯定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蝙蝠侠前传.蝙蝠侠前传有着一个好名头,还有好几个很著名的老演员-摩根佛里曼什么的辅佐,使得作为年轻时候的蝙蝠侠出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那是我去年的冬天看的一部电影,看了后就一直想写一下,但是一拖就拖到了现在.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
原出处:http://www.blogcn.com/user21/picturesofyou/blog/22284302.html
《撕裂的末日》,高中同桌坤一直叫着让我去看。。
似乎对她影响蛮大的一部电影。
总体感觉是好莱坞制作不算很精良的片子。
However,自己仍旧最后被他们所谓的个人主义所骗了。
男主Christian Bale初看长得好怪。。
不过。
越看越帅。。
而且自己很爱这型。
女主Emily Watson是自己钟爱的《Hilary and Jackie》里的妹妹,不算很漂亮但觉得舒服的脸。。
“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在一场虚构的世界核战争后。
在这场人类的大浩劫之后,为了寻求人类不至于被自己毁灭,政府开始推行一种奇异的设想。
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不再拥有感情,变成一堆行尸走肉。。。
”。。。
世界真的变这样,则么活呢。。
照现在的情况看,我和疯子们都会立马被焚烧的吧。。
但是。
自己仍旧觉得。
其实没有感情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虽然失去了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
慢慢在长大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不都是在直接或间接的把自己弄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冷漠嘛。。
大家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Bible里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我们都只是越发不单纯,越发罪恶的人吧。。
查了查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定义,起初还以为是理想国,所谓乌托邦无非是存在一个制度,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而反乌托邦,则是,表面上是如此的地方,实则底下暗藏着黑暗。
两者正说反说,都无非是简单的人性善恶的两面。
自己有一个疑问,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控制人类情感的制度,仅仅是独裁者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那如今这个宣扬情感的社会,不一样么?
难道不也是控制社会稳定的手段?
人民要的自由又到底是什么。
绝大多人所要的无非是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可以获取的比别人多,一股浓厚的自私欲望藏在了其中。
往往容易变成零和游戏,资源有限,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能妥协,暗藏的情绪传递给后来者,让后来者还未开始努力便陷入问题之中。
世界告诉你,亲情,爱情,爱很重要。
可那是人类世界的人在制造的混乱,他们不会告诉你,娱乐节目的满足是为了令你情绪安稳,并不是为了令你将自己的现实世界引入其中。
乌托邦的思考是对于人类制度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而不是对于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思考。
关于电影,自己喜欢这样风格的动作。
但那种冰冷的风格和所想要表达情感存在的温热,所想表达的爱之间的冲突在自己看来并不够明显。
对于电影,自己始终习惯于,若是准备表达一个主要价值观,核心,就好好的表达。
若是要视觉愉悦,感官愉悦,就尽量让故事简单,不要留太多无关细节去表达一些什么。
这是而今看来许多影视作品都爱做的事情,画面明明已经达标了,基本的故事也有了,却很是莫名的引入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让人困惑。
一直喜欢贝尔这个演员,所以多加了一星。
故事本可以很简单,画面和动作都不错,可在一个还没有论证的完整的世界观里去表达人性里的冲突,真的是有些画蛇添足了。
第三次世界大战后 为了避免再次战争 居然独裁政府给全人民注射一种让自己没有情感的药剂 来让人们不再有情感 没了情感就没了嫉妒 没暴戾 就不会带来战争了 这个设定在我看来比《时间规划局》还扯淡 主要是太浅了 真的太浅了几乎就像是初中生设计的这个设定最后我们停了药的蝙蝠侠当然和那些想要真实感情的“叛军”打翻了独裁政府 尼玛没了情感 人连动物都不如 活着干屌啊?
照我说 不如设定 独裁政府可以做一种手术 拿掉人类负面的情绪 老老实实做人 但是无法清理干净 这些复杂的情绪又上头了 叛军和蝙蝠侠看不惯独裁统治 于是决定解放人类算了
很久以前看过这部片子,有一天突然想了起来,不记得名字,不记得演员,不记得导演,不记得详细的故事情节,只记得里面的枪战非常有创意。
影片中的枪战,叫做gun kata(http://en.wikipedia.org/wiki/Gun_Kata),就是通过功夫和统计优化过的射击套路。
这是导演Kurt Wimmer的创意。
关于gun kata,有一个网站http://www.gunkatta.com/home.htm来做介绍。
一部片子,能够在一方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错了。
蔡康永在《宝宝日记之那个女生》中提到一本书-《华氏451度》,是小说,说那个世界里,拥有书是违法的,家里有书一律烧掉。
结果舍不得书的人,就纷纷沿着废弃的铁轨逃亡,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群怀抱秘密的人。
他们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地完全记住一本书,靠这样,把已经被烧掉的书,保留给将来的人。
于是,在那里的废墟之间,你看到《诗经》围着围巾在火堆旁取暖、《十日谈》在玩跳格子、穿美丽洋装唱着歌的是《王尔德童话集》、正在烤鸡腿的是《希腊悲剧》。
你怀念哪本书的时候,就去找那个「书人」,让他把那本书再次呈现在你眼前。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撕裂的末日》,电影虚拟出的那个世界与《华氏451度》中那个可怕的世界很相似,拥有书是违法的,艺术品也不可以,唱片也不行....这些能引起人情绪波动的东西都被像病毒一样严格控制,持有它们的人会被处死。
在那个世界里,情感是一种犯罪,人们每天都必须注射麻痹药物以控制可能的情绪波动,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铁腕机构来摧毁那些违禁品和试图反抗的地下组织,而约翰•普莱斯顿(克利斯汀•贝尔饰)则是这个政府的忠实“看门狗”,军事部门高级官员。
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甚至于自己的同僚派彻吉(西恩•比恩饰)。
而原因仅仅是,派彻吉非法藏有一本违禁的书籍--叶慈的诗集。
在那个衰败的教堂,约翰找到了派彻吉,派彻吉知道结果是什么,在临死前他诵读了叶慈《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中那段广为传颂的诗句: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派彻吉死了,约翰马上得到了一个新同事-布兰特(泰亚•迪格斯饰),一个有着非常野心的家伙。
约翰回到家里,面无表情的儿子直呼他的名字,征询他的意见--要不要告发那位偷偷哭泣的同学?
约翰略显迟疑的回答:当然。
在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了敢于向他挑战的玛丽•奥布赖恩(艾米莉•沃特森饰)。
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他被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奇妙动人景象所陶醉了,同时他开始为他每天销毁艺术品和屠杀所谓叛军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在贝多芬庄严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中,他开始置疑这个世界的秩序......就像尼奥做过的那样,约翰成为了救世主,叛军的领袖。
和《黑客帝国》不一样的地方是:《黑客》的革命以妥协的方式结束,而《撕裂》却用了一种颠覆的方式,电影末尾城市中四处爆炸的场面很容易想起《搏击会》。
这是一部非常绚丽的动作电影,导演非常有创意地把武术和枪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完美地集杀伤力和观赏新于一体的的暴力美学,约翰那种人枪合一的境界实在酷得一塌糊涂。
而克利斯汀•贝尔的表演明显要比基努利维斯在《黑客》中的表现要好很多,难怪会被 Christopher Nolan看中而出演去年那部蝙蝠侠系列中最好的《开战时刻》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怀疑导演科特•维莫尔是否看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书籍,连剧中的服饰也有很多中山装的风格,或者是我多心了,全世界的独裁者都是一样的,而面对人性的压抑,全世界的人又都会不约而同地奋起反抗?
很多东西,请让我们自己来选择,即使会犯错。
很多是非,请让我们自己来判断,即使有磨折。
在《那个女生》最后,蔡康永沉吟:我会想变成哪本书呢?
发生在伊甸园的那个故事里,我想很多人都愿意犯夏娃同样的“错”吧?
aima 4.12.2006
世界核战争后,政府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封闭感情,变成行尸走肉。
约翰·普雷斯顿是政府军事部门高级官员。
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同事艾洛·帕特杰因藏有一本违禁书籍也未曾幸免。
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玛丽·欧布莱恩。
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不得不说的一部经典,炫酷的场面,枪斗术的起源,简单而深刻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强制的收敛和抑制的爆发,人的情感和自由意志岂能被抹杀?
贝尔颜值太高,全程开挂,表示还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枪斗术,太炫酷简直帅炸。
结尾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节奏。
最近看了不少所谓的“反乌托邦”电影或小说,从《一九八四》到《V字仇杀队》,再到《撕裂的末日》,依次趋于娱乐化。
《撕裂的末日》的风格很酷,进入状态也很快,克里斯蒂安·贝尔对西恩·宾的那一枪画面极赞,我想这片少说也得四星了。
从世界大战到谋杀都是因人感情而起,所以消灭人类的感情来保持世界和平,人类究竟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还是为了感情而存在?
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不过这个很难自圆其说,有没感情这一点太难界定了。
一个没感情的社会,怎么还会有家庭、夫妻关系,怎么还需要礼貌和问候呢?
另外,全人类都靠强制注射药物来压抑感情,而这个注射竟然是自助的,太不可靠了吧。
克里斯蒂安·贝尔造反之后智商直线下降也是难以容忍的事,难怪说感情冲昏头脑。
为一条狗冒生命危险乃至反抗大业,并且居然爱上了长着一张天朝主旋律老脸的艾米丽·沃森,大概是真的从来没爱过。
这些罔顾情理的情节都太好莱坞了。
再有就是一人干爆一个帝国的问题,Boss(认出那副嘴脸正是《勇敢的心》里的苏格兰贵族)及手下所有高手都不是主角的对手,一人秒杀千人,干到最后,克里斯蒂安·贝尔脸上居然露出了史蒂芬·席格的表情啊啊啊。
然后帝国的命脉--药厂竟然随便就被引爆了,衣衫褴褛的叛军就秒杀戒备森严的政府军了…… 电影有漏洞不要紧,不过多到让人出戏就不好了。
但是!
动作戏实在太酷了哇。
黑客帝国式的黑风衣,“Gun Kata”的创意很好,用武术和统计数据武装枪械,每一次换子弹都酷毙了。
虽然坑爹的一人干死千人,但是真的很过瘾。
另外,儿子这条线也很酷,虎父无犬子!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看了网上一些人评价给的还可以才看得,没想到如此失望,故事情节傻点就算了,就冲着动作效果去的,结果就闪那么几下,完全没感觉。
很明显导演想以一个“情”字来与观众共鸣,很可惜弄得太假,而且还说的不清不楚,半遮半露,唯一能让人们心中有点颤动的大概就是火烧玛丽的那一次告别吧,但也弄得不太尽兴。
总之这部片子别说和骇客帝国比,就一般的动作片所应有的快感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很是郁闷看了这个片子。
下一次还是要谨慎选片啊。
我不是喷子,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没什么思想的烂片
乌托邦不养吃闲饭的人,面对情感犯们,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找原因……形式感不错到流于形式,贝尔还很帅,置景、道具、摄影、剪辑有些像迈克尔·杰克逊式的大型MV,故事还是不太行,比《银翼杀手》《妙想天开》《黑客帝国》……简直差多了。
TMD烂片,浪费我时间,剧情巨弱无比,漏洞百出。
1.故事设定太简单 2.儿子比爹(主角)潜伏能力强多了 3.黑制服太TM好看了,我也要。
绝对经典的反乌托邦电影!
动作设计不错,造型完全是照搬黑客帝国啊……海报也极其相似……
呼拉拉,枪械和动作原来可以这样结合啊~
不亚于V怪客的魅力
被贝尔骗了
很一般,故事老套,全程尿点,如果不是贝尔演估计也就是一部无人问津的b级
动作巨帅啊~~~~
很诡异
上帝的独裁~~
耍酷的爆米花动作片。反乌托邦的理念只是衬托动作场景的壳子或者说“设定”,理念表达得比较生硬也比较浅。
不错
一开头就见到好些《越狱》里的大人物“走过堂”···
如此正经的题材,结果被贝尔大叔一开篇的飞踹以及safe lading给打下了喜剧的奠基太过形式主义说教鸟 不过2002年如此这般也算不错了另,那是咏春枪法的意思么
世界观与逻辑语言都可以抛给另一个次元,这片完全是冲着Bale脑残粉和反集权者去的。我恰好跟这两个群体都擦边儿,看得巨high。再者作为一个情感犯,必须怒荐。
《黑客帝国》卡通化的衍生品,这么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比对totalitarianism的操作空间更丰富些,虽然贝尔看起来比基努里维斯更禁欲/深柜……所以明明那么严肃的主题,一到近身交手,都很像某种制服扮演的调情。
萌死了!
形象很美好,剧情很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