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红塑料皮的小本本叫小学生手册,有一种小学生在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在这个小本本上收获一句话:“该同学XXX,OOO,兴趣爱好广泛……”他有一些任性他还有一些嚣张,他有一些叛逆他还有一些疯狂,啊啊啊,我就是这个小学生。
上房揭瓦,下河狗刨,举枪打鸟,弯腰抓鸡。
像我这样的花心小学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特有意思,有什么绝活儿都想学上一手。
那些神奇的新鲜的领域,是一片又一片好大的荒地,等着去发现和开拓。
而且这个小学生自恃聪明,总觉得只要努力开荒就会有获得收成。
在全球还没有通的年代,他就敢自信满满地说:我能!
后来,小学生知道了世界上有轮回一说,他就这么开始梦想了:这辈子做个足球小将,下辈子做个象棋大师,再下辈子做个气质潇洒的画家,下下下辈子做个身手矫健的大侠……最痴妄的是,他希望生生世世轮回中钻研的手艺,都保留记忆,流传不息。
当若干辈子滚过后,他就成了一个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的牛人。
巨牛特牛超级牛。
只他一个牛人就是无数个人的合体。
再后来,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中学生变成了大学生,大学生又变成了退学生,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一个人能掌握的事情太他妈有限。
他甚至有时撒尿洒到池外,连自己的小鸡鸡都握不稳,更别说精通一切这种妄想。
于是他开始YY。
就是YY,只能YY。
看电影,就是YY的方式一种。
心有不甘的人会通过电影进入平行宇宙。
天香断续膏,有时候电影就是这样的东西:那些人生转折的其他岔路,无数种可能性和没能选择的遗憾,用电影来续接。
通过YY,我们在岔路的节点上不规则跳跃,在无数层平行宇宙间穿梭往来。
人生如此丰富。
我们不单可以这样活,还可以那样活。
我们的肉身坐在影院,蜷在沙发里,窝在床上,我们的灵魂已出窍在喋血的街头、在蛛丝牵挂的高楼、在浪漫满地流淌的巴黎、在红色的寒冷的火星。
在另一具躯壳里,在无数具躯壳里,化身无数,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们。
我们用YY把自己的世界撑大了,用电影把心撑大了。
现实中我们能把握的东西如此有限,电影里我们通过感官的体验,将有限变成无限。
这就是YY的妙用无方。
当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为YY而生,但大多的电影都可以成为YY。
追溯其本,电影的源头首先是娱乐,而YY就是娱乐的最高境界——我是说,广义的娱乐。
被喜剧片逗得满地打滚那叫娱乐,被惊悚片吓得毛孔大开那叫娱乐,被悲情片刺的泪水长流那也叫娱乐。
YY中我们哭我们笑我们闹,然后灯光亮起,人群散去,我们擦干眼泪,感到30块钱没白花,感到满足。
这就是娱乐。
至于感动、至于思考,那就是YY的饭后鸡尾酒了。
有了更好,没有便罢鸟。
我们首先还是要吃饱饭,饱起来再说。
在肚子还空的时候就嚷嚷着要喝酒,这种人在我们村里管他叫傻叉。
谁都不愿意作傻叉,谁都愿意身心愉悦。
所以别跟电影太较真,别太形而上,你只要问自己:这部电影让我愉悦了没有?
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好办了。
虽然不能改变任何现实,但心灵丰满了。
在这世界上活着,又有什么能比填满空虚更重要?
所以《空房间》可以是拍案惊奇,也可以是黄粱梦枕。
片子结尾的点睛之笔:“有时候很难分清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将人的YY世界无限延展。
大概我们都有过无地自容的时刻,或者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有过那么一天,在某一种情境下,我们巴不得自己像一阵轻烟,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掉。
我们想隐匿在别人的视野之外,我们想从泥淖中跳出去。
我们这样想过,电影帮我们这样做了。
从YY的技术角度分析,这是一部挺成功的电影。
YY的最高境界是偷梁换柱。
YY的基本原则是潜移默化和角色代入。
不管是自欺,还是被人欺,看着电影的人都希望能融进去,希望能忘记自己屁股下过硬的椅子,和手里面被炸焦的爆米花。
这部电影做到了,至少对我做到了。
我们都知道的骗人的诀窍就是九句真话后掺一句假的,电影也是这样。
清淡的若隐若现的音乐,几乎没有对白,女主角开了两次口,男主角从头哑到尾——这样一部安静的、不愠不火的电影,是典型的诱人深入型。
银幕前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男主角四处去发传单,又恍然大悟看着男主角撬开空房间的门锁,登堂入室。
有一点古怪,但总还算合情合理,有一点好奇,又有一点期待……故事像坐在火炉上的一壶水,渐渐沸腾。
渐渐就恍惚,渐渐地视角就变了。
我进入电影,进入那些空房间,我看到那个被施虐的女人,我带她离开,我带着她去进入一个又一个空房间,我被警察逮捕,被关进牢房。
然后这样一个智力游戏摆在我面前:在一间小小的密室里,高墙坚实,铁窗狭窄,没有秘道,你怎样消失?
搁在平时,我大概会说:别逗了,这太他妈扯蛋了。
可在这种境地下我只想:一定有什么办法,一定要找出什么办法。
于是他(我)开始尝试,开始一次次改进。
我们做到了。
我们终于成功地遁形。
我们破泥而出,轻逸而高蹈。
最后男人和女人相拥着站在体重计上,刻度显示的是零。
这样的神来之笔,现实还是梦境已不重要,在负荷的压抑下,逃脱的渴望胜于一切。
我们微笑了,我们欢喜了。
沉重的肉身下沉,升华的愉悦上升。
我们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从现实社会中跳脱,我们从自己的肉身之中跳脱。
这就是电影的愉悦。
一个成功的电影能给人带来的,YY的愉悦。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艺术就是骗人的艺术,骗人艺术里有很深的门道,道行深了就能成功地引领我们在YY的大道上一路狂奔,道行浅了就算恐怖片都能让人大笑不止。
而诚意也显得尤为重要。
好些个被炒得热闹的电影,在我眼里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因为缺乏诚意。
比如《色戒》里王力宏挥之不去的咬着舌头的港台腔,比如《投名状》里莫名其妙的开头——我的确可以相信一个善良的妇女可以抱着恻隐之心去拯救一个陌生人,但我真的无法相信,这个妇女能善良到不惜钻到一个陌生人的被窝里去拯救他。
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事儿只有观音菩萨才干得出来,而显然这个妇女她不是。
所以这些电影对我是失败的,它们从开始就没哄好我,没骗住我。
看电影的我就像一个痴情的女人,要是我认定了那汉子没骗我,多少流言蜚语我都不会在意,而一旦开始感到被骗,开始怀疑,我就再也无法对他产生信任。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那些不肯在骗技上做足功夫的人,我觉得态度端正与否就很可疑,这是硬伤,也是痴情女人最痛恨的一点——有时候女人不介意你欺骗她,但是她会非常介意,你欺骗了却还不用心去骗。
连骗人都没有诚意,这样的人你说怎么值得托付?
电影需要YY,生活需要YY。
YY是一种境界,是热爱生活的人的一种技能。
爱生活,爱开荒。
我们总说:太无聊了,看个电影吧。
电影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电影能为我们展现一片又一片荒地。
我总觉得人要活得愉悦舒适,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学会寻找乐趣。
在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在电影中寻找乐趣。
学会YY,学会取悦自己。
当我们百无聊赖时,与其皱着眉头说“真他妈无聊啊”,不如给自己一次从现实的泥淖中跳脱的机会——坐下来,看电影。
下午,我一个人拉上床帘,躺着对着本本屏幕近1个半小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最大的感受——它描述了一个美妙而又奇特的爱情故事。
只能这样形容。
可是感触却有一大堆,简直波涛汹涌,不发泄不行(汗)。
整部片子,男女主角没有一句对白,女主角只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我爱你”,另外一句“吃饭了”。
但是片中的音响音效做得都很精细。
轻音乐、开锁、推门、搓衣服、放洗澡水、淋浴、摩托车引擎、玻璃碎了,等等。。。
甚至笑容,都能清晰地听见。
男主角英俊外表下闪烁着纯真,同时,他又是极端寂寞的。
一个人,一辆摩托车,一根球杠,一个高尔夫球,穿梭在都市里,去一个个不同的空房子里洗澡吃饭睡觉,帮房子的主人修电器家具帮他们洗衣服,然后第二天离去找下一间空房子。。。
如此流浪着,而又自我满足。
遇见女主角那是一个意外。
她像一个落魄公主被困在城堡里,她想出去,可是他却进来。
她拥有的是一个失败的婚姻,暴躁的丈夫,彼此无法沟通。
这早已注定了她永远都无法从这个惨痛的婚姻中得到一丝丝温暖。
可是男主角的出现,那无声的沉默的亲切的单纯的充满爱意的。。
所有的美好,都由他带给她。
这样的相遇使得他们一起流浪——从这家空房子到另一家,每一间都像他们自己的家一样,那么温馨那么和谐。
看到不同的房屋设计,不同的DVD机,不同的壁画和照片,不同的电话留言,不同的家具摆设,将房子主人的个性职业家庭成员等等一目了然,也许这样注重拍摄内容与技巧,采用隐性暗示的做法,所以才可以使得他们没有对白也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吧。
一切是那么的平静,却有一股震撼从观众的心底开始慢慢堆积。
可是,他进了监狱,罪名是私闯民宅谋杀诱拐盗窃如此等等。
而她让她丈夫带回到那个可怕的牢笼里去。
我一度以为,故事到此已经让人伤透了心,险些丧失了继续往下看的欲望。
而男主角却在监狱里进行了奇怪的隐身训练。
这段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差点把他当成神经病了,因为他的眼神邪邪的,笑得有些可怕(笑起来像林峰)。
他成功地选择了存在于人们背后的另外180度的世界里,那是一个视线所不能及,只能凭感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越发更宁静了。
也只有她,才能看见他。
接着他从监狱里出来了(从情节上看是被几个狱卒从牢笼带出来,具体带到哪里去就没交待了,接着就是他报复那个可恶的警察,所以不晓得是被释放了还是自己逃出来,逃出来的可能性更大。
这点有待讨论)。
他回到了一间间曾经去过的房子,拾起了往日的回忆。。。
最后他回到与她认识的那个房子,她说我爱你,丈夫却误以为是对他说的,开心地拥抱她。
而同时,他握住她伸过来的手,吻她。。。
最后的最后,他和她到底还是紧紧拥抱,站在那刻度为零的秤上。
这似乎象征着他们的沉默和谐以及他们的灵肉真正地结合。
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感觉是很舒心,有种暖暖的感觉。
有人说,这个结局不是结局,很担心他们以后怎么办。
我说,那个丈夫已经不是他们的障碍了,况且,他可以带她走,真正地离开。
真的,我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很完整很饱满了。
难得看到这样的韩国电影。
不悲情。
正如有人评论说:“也许它表达是一种人们所向往的东西,那是虽然沉默但是却恒久的温情,虽然流浪但是心无旁鹫的安宁,虽然躲避但是却依旧袒露的心,虽然沉溺梦中却不愿醒来的清醒。
” 看到有些网站把该片归为伦理片,但个人觉得,其实它所讲述的故事的重心并不是伦理,主要还是以一个爱情故事为基础,不过很多情节中也折射出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沟通障碍。
婚姻问题。
家庭暴力。
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太多太多。
很佩服韩国电影一贯的唯美画面,拍摄方面做得很精细。
而整个故事注重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看来,电影评论家们有的写了。
(不过至今没有找到太多的相关评论)---2005年3月于lilycool.ucblog.com(目前这个博客被我自己封了……)P.S.现在发现关于该影片的评论好多……
我们应该注意到,金基德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少得到最佳影片,而总是得到最佳导演奖。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很难得到最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难以得到传统道德观的默许,除了《收不到的情书》,他也很少明确自己的历史批判立场(历史批判,常常,这都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有效手段),而是多注意男女,多注意边缘人,特别是失意的女人。
我曾说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其脱胎换骨之作,而《撒玛丽娅少女》则是他的转型或突破,这之后他的故事还会保留血腥,但不再以彻底的绝望告终。
《空房间》果然成为一则温和寓言,尤其后半部,已经近乎于态度无限暧昧的超现实主题。
金基德电影里的男人多少言寡语,在《空房间》里则是男女主人公同时缄口不言。
不言,是隐藏的开始,但面对这样的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现实世界,个人真的可以隐藏起来吗?
很多电影里都有“空房间”这个喻体,比如《重庆森林》,比如《爱情万岁》,尤其《爱情万岁》,蔡明亮要表现台北的冷漠,都市生活的冷漠。
金基德大概看过这部电影,因此他比蔡明亮更抽象,更明亮,也更多义——蔡明亮的缺乏幽默感,是他一个很大的局限。
看《空房间》,你真是不能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他能把低成本电影像这样一部一部地拍下去,而且做得如此变化无穷,左右突围,不但冷峻而且有趣,实在难得。
虽然到目前为止,金基德还没有一部绝对好的作品,但在韩国导演里他确实是最具大师潜质的一个人,唯一可与之平分半壁江山的,也只有朴赞郁。
早先看过宰熙跟韩彩英演的《豪杰春香》(一部很好玩的电视剧,音乐很不错,每集结尾的古装片段颇为爆笑。
),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相当丰富。
最让我忘不了的要数他学说春香的口头禅“要你管”和“搞笑”,尤其是韩语发音的“要你管”从他嘴里讲出来还真是别有趣味。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一个孤独的男孩,每天骑着摩托车把传单发到人家的门锁上,以此判断这是否正是一个空的房间。
开锁技术一流的他会进入室内,听电话录音看自己可以在这儿呆多久,然后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洗澡、看电视、看书、听音乐,偶尔还会顺手帮主人家洗洗衣服,修理坏了的东西。
女人的丈夫每天辛苦工作赚钱,但是估计脾气太烂,回到家总要搞点家庭暴力,把女人折腾得鼻青脸肿。
女人因此没好脸色给尽白眼,但男人理亏只能一再道歉。
要是我肯定甩那男人两个耳光扬长而去了(打不过就把两个耳光省略掉),但女人许是已经习惯了此之外优厚安闲的生活环境,于是她只沉默着。
但她应如旋转木马,盼望有一双翅膀,渴望飞翔。
她的心被自己紧紧锁起,等待有人来开启给与自由。
男孩的一次闯入成就了她的自由。
然后他们一起开锁进到别人的空房间,仿佛有了两个人共同的家。
两个人心照不宣幸福地生活,洗衣,做饭,修理……又一天,他们打开一扇门,门里是一位已经因为癌症悄然逝去的老人。
女人拉住男孩把老人安葬,却也因此两人进了警察局。
女人被她的丈夫带走,男孩却入狱服刑。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终于拉开了帷幕。
女人回到曾与男孩一起去过的地方。
她径入厅堂在两人初次相吻的长椅上安然入睡。
男孩在狱中开始进入一种玄虚的状态,试图在他人视线所看不到的180度里生活,在对狱警一次次的捉弄后,他终于成功了。
男孩深夜到了女人家里,女人的丈夫惊觉,但未寻到。
女人却看见男孩的身影从门外闪过。
夜半她起身寻他,面对着镜子打开微笑,镜中显现出了男孩的笑颜。
男人起来问女人在做什么,女人看向他说出第一句台词:“我爱你。
”男人惊愕,颤抖着拥抱住这个天天给他白眼和冷背的妻子。
女人伏在男人的肩头,却伸出了左手,拉过了藏在黑暗中的男孩的手。
于是便出现了上面海报中的一幕。
清晨女人欢喜地准备早餐,说一声:“吃饭了!
”饭桌上,男孩站在男人背后手捧一只碗,女人向着男人不住地笑,男人同时不住地问妻子:“你笑什么呢?
” 结尾,女人伸展双臂把男孩向后围起,转身迎向他,两人双脚踩在体重计上,指针指向零。
——谁能说的清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幻想中呢?
(这个问题是不能深究的,否则会精神失常人格分裂的。
) 只是沉默。
男孩习惯了独来独往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始终一言不发。
女人在想挣脱的禁锢里估计话语能力也丧失地差不多。
两个人遇见,只对视,感觉,跟随,相伴……心与动作只轻盈若蝉翼,绝世之尘嚣和浮躁而于上,在光影中尽情翔舞。
引人无限想象,予心最深沉的安宁。
最是无声处,引动有心人。
看完之后,内心里非常安静。
没有了外界无数此起彼伏的喧闹,只有心灵生出了洁白的美丽翅膀,随自己的心意逐风飞翔。
想到了舞蹈之绝美。
(因为是在线看,所以有些顿,实是遗憾。
) 片名的解: 《空房间》的英文片名《3-iron》源自金基德一次看到自己家门的钥匙孔里贴着传单,他立刻想到那些一直贴着传单的门户一定是没有人居住的空屋。
由此激发他拍摄一套有关孤独、与世界疏离的故事,金基德渴望表达一个男子透过进入这些空屋并把它注入温暖的故事。
“3 iron”是一枝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金基德对此做了很有趣的解释,他说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想像它一直被放在名贵的高尔夫球皮革袋而从不被选用,那种孤独感就好像哪些被遗弃的人或被空置的房子一样。
《空房间》是金基德看了《爱情万岁》后拍的,虽然讲的也是“私闯民宅”(在房屋主人不在家期间使用其空间)的故事,情感内核却相反。
“爱情万岁”里没有爱情,“空房间”比主人在家时更温暖。
同属“城市孤独边缘人”,《爱情万岁》的主角们是实实在在的底层,《空房间》的男主角却是“主动边缘化自己”(他有辆价格不菲的摩托车,学历不低,却选择了发传单的工作。
在无数个家庭里生活,却像鬼一样不被发现。
不是哑巴,全片却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监狱里练习消失,最后真的成了“隐形人”)虽然这种主动某种意义上也是被动(无奈)。
被广告传单覆盖多日的钥匙孔,意味着被“遗弃”的空屋。
“3 iron”是一种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
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这样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孤独死的老人,貌合神离的夫妻,家暴的男人……这些房屋里少见幸福,空无一人时,它是温暖的,主人的归来让它失去安宁。
男主是陌生的闯入者,但有他在的时候,房屋才是“家”,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跟墙上的照片合影,为房屋主人洗衣服(手洗)、浇花、修电器,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但离开前都会让一切回归原本的样子,粗心者可能甚至不会发现家里来过人。
“明明有洗衣机,为什么还要手洗?
” 家暴的丈夫这么问妻子。
女主也是一个不说话的人,但她的台词比男主多了一点,一句是对着电话那头的丈夫大喊“啊——”,一句是对男主说的“我爱你”。
他们因为相同的原因沉默——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家暴的丈夫,面对他,我们不想说话。
影片最开头就是高尔夫球一次次被击出,后来这个动作也出现了很多次,是整部电影里最核心的动作。
不论出于愤怒、无聊,还是本能,都是暴力。
就连小男孩的玩具手枪也一样(它也确实打伤了人)(btw,这部电影里,男人攻击女人,男人内部互相残杀…)更别提那双拳击手套了。
挥杆的动作里力量和脆弱并存,挡在杆子前面的女主更勇敢。
但她没挡住,直到那位无辜的路人女士(又是女性)不幸被高尔夫球击伤,男主才嚎啕大哭。
结识男主以后,女主把摄影师挂在墙上的自己的那张照片剪碎、重组。
(重新塑造自我)这两个不说话的人互为对方的屋顶,也是唯一能看见对方的人。
家暴男、警察、那些屋子的主人都看不见他们。
一开始的“看不见”只是“不能真的看见”,到了影片结尾直接变成了“真的看不见”了。
男主从“隐形人”变成了隐形人。
——————刚认识他的时候,他问如果把我们写成故事,这两个家伙的结局会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说,他们一起消失了。
当时我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什么,只是强烈的消失欲一直在心中,所以脱口而出。
后来有一天聊未来职业,我们在大学时期都在苦思冥想怎么去海上工作,离开大陆,或者在原始丛林里观察动物,离开人类。
我说,我们一起成为无国籍,无身份的人吧。
这个念头也是突然自发地从脑子里冒出来的,他问,怎么做。
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才明晰,outside society的结局是成为失踪人口,让社会意义上的“我”消失。
消失是最好的。
最后,那个男孩真的隐形了,除了她,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最后,他们两个一起站在体重计上,重量却是0。
原来我想过的东西早就有人想到并且拍出来了。
这也很自然,毕竟,谁想待在这里呢?
空房间这是我看的金基德的第2部电影,第一部是《漂流欲室》。
和那部相比,《空房间》节制而洁净。
两部竟都和房间有关,空间的逼仄,内心的压抑,调子的阴冷,一脉相承。
关于进入空房间的故事,已经有《重庆森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三部的情节确有重合,但那只是形式。
内里却完全不同。
《重庆森林》是暗地情意流转,是精灵与可爱,是和意中人的貌离神合,私密想象,悄然介入。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少年的冒险之旅,是单纯的好奇心作祟,是对世界的切近,对规则的藐视,对自己的证明。
而《空房间》里的开锁进入,既不为亲近,也不为窥探,更无关于冒险。
表面上,别人的房间是陌生的神秘的,但于影片中这个发传单的男孩,进入意味着隔绝,与外界的隔绝。
这时,小小的世界仿佛只属于他一人,卸除防备,放松身体,专注于自身,忘记了世界。
因为每开一个房间,就意味着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而每次从电话录音得知主人的远离,又意味着这个世界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于是世界便不成其为世界,存在的只是自己。
女人在男孩无数次进入空房间的某一次,“世界”又出现了,因为一个女人,脸庞淤青,脸色黯然。
在经受丈夫的又一通暴力相向后,女人坐上了男孩的摩托,加入到寻找空房间的旅程。
这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人,因为共同的逃离欲望而走到一起。
但是,女人的加入是否已对男孩的个人存在构成威胁?
是否男孩对外界的拒斥和对自身的沉迷之间的平衡会被女人打破?
男孩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就好像仍是孤身一人。
而女人一开始就与男孩达成默契,沉默不语。
于是我们看到,那种平衡非但没有打破,反而由于女人的加入更加协调。
两个人都只是想寻求能让自己摆脱困扰的宁静之地,他们即便没有精神交流,实际上早已心意相通。
就算连眼神也不触碰,动作也可以无比协调。
所以渐渐的,两个人的习惯也交汇了,一起拍照,一起洗衣服晒衣服。
这已经超越了两性的界限,而是异常单纯的甚至透明的共处。
沉默电影的对白异常稀疏,尤其是男孩,一句话也没有。
但是他也并不是一味颓丧自闭。
可以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有灵动,有不屑,有愤怒,有微微笑意。
于是在这里沉默也不过是一个符号。
因为语言的多意与繁杂,以及瞬时传递的特性,表达反而会遭遇重重危机。
哲人早已说过:“话一出口,就不再属于自己。
”再者,误解往往都由于言语交流而产生,所以沉默常常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沉默常常也可以把自己保护起来。
沉默的人都执着守侯着自己的内心,沉默是他们逃离外界的喧嚣的最好方式。
高尔夫男孩可以随时随地打高尔夫球,用一根铁丝绑住小球,另一端绑住大树。
挥一次竿,球只不过原地打一个转,而女人这时往往站在挥动的竿前,定定地带着一种微微的压迫力地看着。
最后一次,球被挥出了铁圈,穿过一辆驶过的汽车玻璃,司机被击中当场死亡。
男孩蹲在路旁默默流泪。
属于自己的自娱自乐,仍免不了介入到外界与他人,且是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
这一段是影片中唯一带有金基德前作暴烈血腥风格的场面。
摄影在女人家里,男孩已经看到墙上的一幅照片,是女人优雅舒展的妆容,而桌上的画册中,全是女人妩媚的裸体艺术照,与眼前的遭受家庭暴力的憔悴女人对比明显。
而后来当两个人共同进入一处空房间后,发现墙上亦有一副女人的大幅照片。
这一定是一个摄影师的家,那副照片也许是摄影师最为得意的作品。
可是女人看到可自己的肖像后,半夜将其取下,慢慢折叠起来。
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外界对自身的悄然介入,尽管是那么温柔的方式。
拳击手又一个房间,通过墙上的照片可以得知房主是个拳击手。
这一晚男孩和女人相拥而卧,却被回家的主人看见。
镜头摇向干净的墙壁,声音却只是暴烈的挥拳声,不见呻吟不见叫骂,虽然这一次介入的结果是鲜血,互相的气息仍是冷静。
死人这一次的房间不是空的,赫然一个死去的老人。
男孩本来是要离开,女人却执意要进入。
一个死人,本来对任何人都已构不成什么威胁,只是一个陷入永远沉默的物体,却促使安于内心的男孩“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地”安葬。
男孩仍是一如既往地被动承受,这一次的主动既是因为尸体物体的性质,就像面对一件衣服一样;又是因为从中看出和自己相似的处境,就让一个死人安然入土,进入他独有的另一个“空房间”吧。
监狱男孩在监狱中大玩遁形术,把狱警耍得团团转。
这大概是整部影片中最轻松有趣的段落。
但同时,也构成了最大的强迫和戕害,最有力最粗暴的介入。
监狱也是一个空房间,但这不是由自己的选择进入的。
即便如此,在男孩的心中,或者说借由其内心与行动的一并转化作用,监狱也可以成为自己独有的世界,而监狱的操控者反而成为他者。
梦影片最后,男孩逐一进入曾经进入过的房间。
所有的房间主人都感觉到有外人的存在,但是又发现不了什么。
最后的最后,回到女人的家,女人感觉到男孩的存在。
那种默契又在两人之间发生。
女人脸上终于出现一抹温婉的笑容,并开口说话了,是对她丈夫:“我爱你。
”眼睛却是对着丈夫背后,于是出现了海报上那诡异又滑稽,实则溅满哀伤的一幕。
字幕:“很难讲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
”男孩仿佛一个幽魂,游荡在一个个房间,缠绕在一个个人的心头。
此时,房间是否为空,已经不重要了。
此时,男孩彻底抽象为符号,反倒是那些房间的主人被推到了前台,那些怀疑和不安,那些被窥视的感觉,就像映照我们的镜子。
我们无法分清楚我们的感觉哪些是由于电影,哪些早已存在,哪些就是梦境。
寓言这是一则精巧的寓言,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在现实发生。
我以为它关乎的主题就是“介入”,主动介入与被介入的双重转换。
表面上,主动介入者是男孩,但其实他的目的是避免被介入。
他把空房间当成自己的家,不断寻找一个最安详静谧的地点。
其实想想,为什么他不呆在自己家里?
因为自己的家往往最不属于自己,家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细胞,社会无时无刻不对家构成威胁,自己的身份标签和家是融为一体的。
所以那些陌生的空间甚至比自己的家安全。
然而这种安全仍然要经受外界的介入考验。
从照片的温和介入,到拳击手的暴力介入,再到死人所体现的反介入,最后是监狱这种介入的极致。
介入一直都是双向的,因为主人公反对被介入,所以介入到他人的私人领地;他人又发现自己被介入了,于是介入到主人公的生活。
最后我们不幸发现,反介入永远都是无效的,而介入永远都是绝对的。
我们必须介入别人,也必须要忍受别人的介入。
而代价便是丢失自己的私人世界,转而被外面真实的喧嚣的世界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于这样的状况,即便能有电影中男孩的撬锁术遁形术,即便极端沉默,即便极端抗拒,我们拿“介入”又有什么办法?
其他本来这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看完后总觉得里面藏了一些东西,于是不再像以往那样看完没被打动就放在一边.慢慢想,再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竟使得这部片子在我脑中无比丰富,甚至就这样喜欢上这部电影,尽管还有些模糊.(2006-06-04 发布于我的新浪博客)
金基德热衷于暴力美学,关注边缘人,关注女性。
但是他性侵呀。
但是他性侵呀。
但是他性侵呀。
他是真的很关注女性,嗜好拍“性”、“暴力”、“裸体”。
这就意味着,所谓的性与暴力,对象是对女性,施暴者是男性。
无论在电影还是现实中,这都无疑是对女性的压迫。
你根本无法为金基德做任何辩护,因为性和暴力,从来都不是为女性服务的,而是男性欺压女性惯用的伎俩。
难道你能解读为本片是“金基德对男性的警醒,警告男性不要对女性施展暴力”吗?
绝不可以,因为片中的男性角色,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最终共同拥有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
这是在告诉男性观众一个很恐怖的观点:男性家暴是有合理性的,即便是一个发传单的社会边缘男人,也可以占有一个被家暴的女人。
这样,一女就可以共侍二夫了。
至于说导演关注女性?
荒谬。
他拍的电影,并不是出于对女性的悲悯,而是爱而不得产生恨意的厌女情结。
金基德就是个屌丝,从小被军人父亲pua,过苦日子,接触不到女性,长大了被女性瞧不起。
于是就在作品里报复女性,很简单的道理,男观众不懂,女观众也不懂吗?
你没有被家暴过?
没有被性骚扰过?
在电影里欺负女性,在现实中更可能做出类似的举动。
还好他死了,电影行业少了一个罪犯。
别说导演私德不要和作品混为一谈,我告诉你,就一定要混为一谈!
因为他有了这样的私德,才会拍出这样的作品。
艺术创作明明是展示艺术家真实内心的渠道,现在你要跟我扯什么作品和心灵要分开?
可笑!
韩国电影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能有如此大的进步与影响力,除去他们电影自身特有的娱乐性,像金基德这样的导演也是功不可没,他可以说是韩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屡屡在各大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就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韩国电影在我印象中就是金基德与朴赞郁的天下,除去老导演林权泽,其他导演根本一点印象都没有,朴赞郁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金基德之前只看过《撒玛利亚女孩》,谈不上喜欢,这次看了《空房间》,感觉要好于前作。
《空房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
画面淡雅,除去结尾部分,构图都很工整,白白净净的少年,甚至监狱里都是很干净的。
我们知道金基德最善于表现的就是情欲与暴力,这两项正是人类最本质特征,在前作《撒玛利亚女孩》中,援较女孩以及父亲最后的复仇,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甚至父亲最后打死嫖客的场所都选在肮脏的厕所,再遥想早期的《漂流欲室》,那个鱼钩更是生猛,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刻意的转型,在《空房间》中虽然也涉及情欲暴力的原始主题,但在画面的表象上收敛了很多,没有正面的色情画面,甚至接吻都很少,暴力也是借助高尔夫球这项高雅运动来完成的,甚至都没有流血发生。
因此我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在某种层面上说这种干净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金基德原先作品的一种干净,这样的“干净”应该会让他的电影更讨人喜欢。
在我看来影片的三个主角都是有些偏执的,少年是偏执的,在他的年龄完全可以去找一份好的工作,他却偏执的选择了这样空房子的生活,在警察问讯时他本可以开口为自己辩解,他在一次偏执的选择缄口不言,而得到的则是一顿暴打,就连他与女人的爱情都是有些偏执的,二人的沉默不语若不是偏执的力量,这样的爱情怎会长久。
女人是偏执的,在丈夫的一次次电话威胁下,女人就是不接,这也是一种偏执,女人本可以就这样过一辈子富贵的生活,可是她对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只有这样她才会坐上少年的摩托车,与少年走进一个个空房间。
丈夫也是偏执的,他知道女人已经在一次次的受虐后对他由爱变恨,但依旧对她不肯放手,甚至睡觉时都紧紧地抱着她,以至于后来怕少年回来而想到搬家,他的偏执体现在对女人近乎疯狂的占有欲上。
最后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女人与少年终于也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也不如说是一种偏执的胜利。
《空房间》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沉默不语的,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电影,只是这里金基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少年与女人的沟通已经超越了语言而达到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一切语言在这部影片里都显得相当苍白无力,也许金基德在告诉我们,语言是迟于爱情产生的,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
这部电影最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无疑是点睛之笔,少年究竟是真的学会了隐身术还是已经化为幽灵在与女人沟通,没人能说清,导演留给了我们足够的遐想空间,从结局来看本片也是足够温和,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来看,虽然没能逃脱道德上的悖误,说到底导演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第三者的爱情故事,最后真正的受害者还是丈夫。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希望少年与女人的关系能暧昧一点,再暧昧一点,甚至超越这种爱情关系。
不要想得太多,《空房间》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更加想看《弓》了,希望会更好。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ps:片名3-Iron是指打高尔夫球的三号铁杆金基德导演作品 《弓》(2005) 《空房间》(2004) 《撒玛利亚女孩》(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海岸线》(2002) 《坏小子》(2001) 《收信人不详》(2001) 《漂流欲室》(2000) 《真相》(2000) 《雏妓》(1998) 《野兽之都》(1996)
房子空了,就会有阴冷的风无孔不入。
心里空了,就会有偷心的人乘虚而入。
东方讲究因果,一道裂缝的初端总是自己的选择开始的。
泰石骑着摩托穿越在住宅区,在宅门上挂商家的宣传卡片。
停着的摩托,在豪车面前有些寒碜,两个男人目光交汇,心中各有感怀。
平静的叙事却让画面留下人心的敌意!
他,泰石,是个贼,以小计干着溜门撬锁的勾当,有时候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消磨时光的方式。
空是相对的概念,当你的时间被自己打发,日子也就这么过去。
终于,他潜入了故事的深处,一双幽怨的眼神注视着他的侵入,这个段落我想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马猴的行为,只是导演在《空房子》里加了其他的元素。
而泰石的洗衣以及干得事情更像是强迫症和恋物癖。
她幽灵般非常沉着地和冷静犹如导演的摄影机的镜头,注视着泰石的一举一动,注视着他的自渎,直到他们的目光撞在一起,凸现出这种存在的尴尬。
于是,就是机缘,压抑的心如同飞蛾像另一处的光亮飞去。
不然你无从解释瞬间决定的事情,没有欢乐的屋子和囚牢一样。
他和她的行走犹如无暴力版的《天生杀人狂》相互的慰籍在彼此无靠的情形下,温暖已经冰凉的心。
合影的镜头表明了这样的相依。
有时候电影传递的是梦幻和状态,其合理性被我们忽视了。
整部电影里寂寞是种姿态,只要是金基德这个名字,你就别想在窥视里获得舒服。
一切和人的相处只是证明一份相对。
无数的合影是为了留下存在的历史,不然生命无从回忆激情。
口传的历史总是被记忆篡改,照片里的人会永远年轻。
为了将来的寂寞,他们留住现时的身影。
很多事的发生不是因为爱与不爱,而是为了在空落的心房填充进人的念向和感官。
这样的生活只是活着,所有与人的相遇成为记忆的参照物。
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让无边无尽的寂寥里有稍些鲜活,而心灵里有着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这样的生活里,他们等待着什么,等待着主人进门的刺激,还是等待无情生活给他们一个天定的归宿。
有人说他们行为是为了医治心灵的窗口,我看更像是如无脚之鸟的无奈,一旦起飞就不再有停下的可能。
生活,残酷而现实。
导演表现的是人的疏离和孤单,那个死于家中老人形象其实不过是对于社会现状的描摹,这样的场景缺乏力度和新意,他和她不是天使,导演却让他们担当了天使的义务和角色,甚至让这种溜门撬锁的行为有了神圣和救赎的意味。
电影的表现方式是直观的,“空房间”是个泛哲学的命题,而电影给我们的感觉但是两颗寂寞心灵的不当漂流,而且这样的处世方式并不可取。
电影只是让一些人际寻常的关系扩大成视觉的冲击,让诸多世相在一处展现,从人性角度和宗教角度风险没有任何新意。
特别是后半部陷入了金基德自己的老套,东方的诡异和东方的迷幻音乐对西方或许还是《Sixth Sense》式的惊奇,然这样的表现忽视了东方玄学的基本常识,两人的间隔和紧密都是导演的编戏。
靠感觉生活的人是幸福吗?
是道德吗?
当善华沉迷在虚幻的默契里,她的行为是值得同情的吗?
她和丈夫的关系取决于交易成本,当你认同了交易也就必须支付成本,在这个命题上她的鼻青脸肿是交易的成本,现代韩国又不是从一而终的年代。
你获得,就必须支付成本。
而影片将未来建立在这样的虚幻里我看没有必要,直面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目的。
选择了就是勇敢面对的过程。
作为一部描写人性的影片它没有给我多大的冲击,因为表现方式没有新意,而选择因为“慰安妇” 事件女主角李成延出演此片的原因可能和她存在的压抑有关,这部影片里的她一脸苦相… 【附录:影片资料】 《空房子》韩国 导演:金基德 主演:李成延、在熙、权赫浩 片长:95分钟 IMDB评分:8.1/10 (83 票) 奖项:2004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获了最佳导演特别奖(银狮奖) 爱沙尼亚第8届“Tallinn Black Nights”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导演奖等五项大奖。
2004年12月30日 星期四 19时16分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
《空房间》,第一部看的金基德电影。
之前就知道他的电影有东方思想中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我实在是只菜鸟,对此不知如何讲起,但还是勉为其难地错漏百出地说几句话——这种倾向在《空房间》里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首先,从男主人公的身份讲起。
一个大学学历的青年,却在做着发广告单的工作,而且甚至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可以理解为家庭出过变故,但工作——我理解为,他无法融入社会的机体中。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理想”,他作为个体无法被社会兼容——试看这个社会,粗暴、冰冷——从警察对他的态度,充满权钱交易——从女人的丈夫收买警察进行报复。
像他这样寡言内向不善交际同时不甘受辱、内心纯良清洁的男子,无法被这样的社会包容。
所以他只好通过送广告单和住空房间过活。
前者不需要和社会打交道,后者是靠他人的残剩资源过活。
他只需要一点点东西。
他寄身于社会的狭小缝隙中,只需要一点点空气供喘息就可以活下来。
但即便如此,社会依然无法容忍他。
早归的夫妇暴打他,死去老人的儿子将他送进警局。
特别是由于他从世界里攫走一个女人,他便受到更残忍的对待。
女人丈夫的报复,无良警察的不时暴打。
于是他只好再次选择逃遁,加倍游离于世界之外——练习幽灵术。
这是活人最大限度的逃遁了。
再也不会妨碍到任何人了。
在他选择避世的过程中,我觉的,似乎女人起了作用。
当男子用线系着高尔夫球练习时,女人总拦在他面前,似乎害怕他选择报复会伤及无辜。
当他误伤了一位车中人后,他大约就放弃了为女人报仇、反抗社会的念头。
爱情总是给人安慰。
女人很美,爱情很美。
情人嘴角的微笑可以抵消所遭受的一切苦难。
爱情亦不失为一种精神超脱的方式。
它让人的身体从地面升起,摆脱了尘世的一切重量。
隐身对其可见。
8.0/10。不知最后是女主的梦境,还是男主真的变为鬼魂了?求解答。。。金基德电影的主人公都是现实世界的边缘人,他们偶然结合无需任何言语上的沟通,全片女主仅讲了句:''我爱你'',本质也是构建于《漂流欲室》的基础之上。配乐特赞,就是有几段挺无聊的。
“女生的心一旦走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喜欢讲话的人别看,会疯掉的
搁着给我扯犊子呢。
没对白只用眼神肢体推动剧情蛮好的,也难,但对于春夏秋来说是合适的,这种剧情越看越觉得是两个哑巴在一起。。。。。太装逼的电影,个人不喜欢,很极致,人物塑造变态到恐怖。太诡异了,简直细思极恐…
看到后面就明白了,每个人的心灵就是空房间,其他人只要掌握开锁方法便可以轻易地进来。女主的丈夫始终将女主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却从没想过女主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才被男主轻松带走;简单地相互窥视便可确定关系,原本作为娱乐的高尔夫也可变为暴力工具,男主便是我们背后一直漂浮的幽灵,是不确定性及变数的象征。金基德将台词尽可能的抹尽,仅依靠视听语言与肢体动作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肉体关系并不牢靠,你永远无法为她上一把完全牢固的锁,走进那座空房间才是关键。结尾的那一长串主观视角手持摄像是对那一对对男女关系的审视,金基德在提醒你:总有人在看,总有人会撬进空房间。体重秤为零的结尾定格画面真是太好了
慢节奏,又是慢节奏!!讨厌慢节奏!昏昏欲睡,而且男女主公都是哑巴吗?前半部好似无声电影一样,不管多么内涵深刻。。不喜欢,结局,这男的死了吗?那个称到底是女的调的还是她的幻想?多重。。如果是真人的话,这小三当得水平太高了,在男主眼皮底下偷情,高人啊!
美如果失去了灵魂,就变成了不断被复制的石膏像。以为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原来只是猩红的朱砂,我没看过他其他电影,镜头和细节是到位的,但是镜头语言又不能完全传达他的意图,满肚子话说不出的感觉。
当时看的时候记得很烦,号称有激情戏结果毛都没有
韩国电影的这种清淡感动
主题比较小众,《空房间》的情节还是过于刻意了,看着不自然,接受不了。不过那种阴魂附体的气氛真心影响观众的心理。
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
男主角都话不多或者是没有话
故事乍看很新鲜,却经不住回味。乍看和蔡明亮有点像,而金基德总想用各种小技巧把表面的冷清孤寂变得热闹些,相比蔡明亮的稳健专注差远了。我觉得金基德被文青们严重高估了。
好墨迹的文艺片
这类型电影看着很闷,很累
为了在熙撑完了整部电影,浪费这么长时间觉得好委屈
说不出来是哪里不对。。但是又不难看
一部几乎没有台词的电影。本来不很喜欢金基德的,但这个电影让我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