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明星豪华阵容的电影改编版,这部电视剧显得朴素真实,情节更忠实于原著啦,较好得展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王琦瑶在电视剧中活了下来,作为看客,对于这样的改编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相比电影版本狗血的剧情,对看客来说是大大的顺应了中国人爱喜剧式的大圆满结局的心理,十里洋场和上海性格也有看头
在快销浮躁不求精的影视剧浪潮下,这部十多年前的片子真是很解馋,无论是演员(少年黄奕美的灵俏,中年张可颐美的雅致)其他演员无论少老演技都可圈可点,活脱脱把 那辉煌的、动荡和翻滚的大变革时代各色的上海滩搬上荧幕我有太多想说,想说鼎盛时期大上海洋房里那杯暖气飘飘的咖啡,想说历经风雨那绝伦的舞姿,又想说你经典的品味无论衣服还是菜肴,想说你缄默下那份不可名状固若金汤的守护,想说,,,,为何想说,因为那是我不曾见过也没有机会再见的。
经历文革后程和王在众目睽睽下优雅的旋转中,那旋转的真是天翻地覆的,本应稀疏平常的交际舞消失了;消失何尝不是一份对生活多彩的爱,不觉便不觉可惜,觉得了就只有蔣莉莉那份忧伤了。
我觉得王琦瑶的一生太值得了,要是选择了程也便没有这绝唱,有那份美貌和聪颖就是她后来“”“闹腾”的资本,要是没得就是瞎胡闹,有得没有去折腾那就是不够聪明,因为我觉得有时候果敢也是聪明的一种体现。
所以她的人生是一首绝唱的歌曲啊,选择跟程一起便是俗词滥调了,这般还有何恨啊!
选择李主任,那就是白龙马的顶配啦,没啥可说的;选择康小爷,一个有趣年轻的富二代,绝对不差;后面的老克拉,那是一份不死的心吧,守寡那么多年,我觉得可以叫做艳福不浅。。。
最后要说的就是美食了,看完,我打算买一个老式咖啡机和 学一些烘焙,,,,,期待我的下午茶
最初听说是黄奕演剧中的少年王琦瑶时,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黄奕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上错花轿嫁对郎》和《天上人间》里疯疯癫癫的丫头,怎么也跟原著里举止优雅心思细密的“沪上淑媛”对不上号。
不过,在看过全剧之后我觉得,相对于张可颐意料之中的精彩,黄奕倒是给了观者几分意外的惊喜。
原先那个不谙世事的疯丫头变得有女人味了,知道低头的好处,眼神也变得宛转含蓄起来,那一点点少女的小世故,小心机,被黄奕演绎得分外传神。
虽然剧中的一些桥段,比如哭戏,黄奕的表演仍略显生涩,但是对于一向出演青春偶像剧的她,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
少女王琦瑶,占了全剧十五集的戏份,黄奕把这部分戏撑起来了。
张可颐的王琦瑶,则是一种清淡耐品的好看。
她的长相也许和原著不甚相似,但那份精明而淡雅的神韵,却和原著的描写十分贴合。
她穿着素色旗袍,提着药箱走过康家洋房的客厅,只那一瞥,康明逊就为之倾倒。
那种微笑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是岁月沉淀才有的美丽,绝不是少女时期娇艳的申江女中学生能具有的。
虽然因为国语水平的关系,所有的台词都是后期配音,但是张可颐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王琦瑶面对感情的左右摇摆,总是不甘于平淡,想要追求刺激和奢华的不安分,还有骨子里作为上海女子的坚韧和倔强,她都表现得那么到位。
张可颐的那双大眼睛,真是会说话,她坐在那里,没有动作,所有表情都藏在眼波流转里,等你去品,等你去猜。
小说里的王琦瑶,被王安忆塑造得很彻底,很极致,有时候让人难以理解。
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总体的性格仍和原著一样,但是多了更多我们可以同情和感知的细节。
王琦瑶委身李主任,不像原著里那样,只是舍掉名分,留住实惠,求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而是不得已的决定。
父亲出了车祸,半身不遂,治病需要大量的钞票;而李主任熏天的权势和背后的那个特务机关,又唬住了本来就涉世未深的王琦瑶。
于是她服从了,比原著更可悲的是,她真的爱上了李主任。
所以,李主任的原配小嫣红说的那句诅咒,“你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才会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阴影,每当她感到幸福快要降临的时候,那句话就会跟魔鬼一样跳出来,挡在她面前,狰狞地冷笑。
李主任,是她觉得自己这一生,除了程先生以外,最最对不起的一个人。
王琦瑶的悲剧,在原著中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在电视剧里,王琦瑶的母亲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她想让女儿生活得富足,想让女儿嫁个有权有势的人,或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但是,正是她的言传身教,毁了王琦瑶的初恋,毁了王琦瑶的婚姻,也毁了王琦瑶的一生。
王琦瑶这个女子,如果早生二十年,那么她会成为沪上最风光的太太;晚生四十年,也许她就成了商海中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可惜啊,“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还如花似玉的年纪,遇上了旧上海的风雨飘摇,所谓春行秋令;好不容易盼到了改革开放,她却美人迟暮,所谓秋行春令,却已经是乐游原上的夕阳,光辉不了几日了。
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踏实稳当的人嫁了,就算风风雨雨,也是温馨平凡的一生。
从这个角度说,程先生,就是她当年最好的选择。
跟着他,也许会吃很多苦,但是两人相互扶持着,未尝不是一种风雨中的幸福。
生于高级职员家庭,却成天想着攀龙附凤,王琦瑶母亲的人生观,其实是典型的小市民思维。
还是王琦瑶的父亲看得清爽,他对太太道,你们女人都想着当皇帝的丈母娘,那皇帝的妃子是那么好当的?
王琦瑶若是多听父亲一句,断不会弄到妻不妻妾不妾的尴尬境地。
程先生,在原著里是王琦瑶的那个“底”,繁华落尽酒阑人散之后,“还有一个程先生”,不过,原著里的程先生愿意帮王琦瑶渡过难关,却不再愿意成为王琦瑶的丈夫了。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男人,宁可看着满地碎片想象当年花瓶的倩影,也不愿接受拼补之后已经千疮百孔的生计。
后来,更是用跳楼,终结了他和王琦瑶的所有联系。
电视剧里这个程先生,简直成了上海男人的楷模。
他不但心甘情愿做王琦瑶的那个“底”,而且始终认为王琦瑶跟当年一样美丽和善良,对她不离不弃,陪她走过了大半生,直到患了癌症,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世界上是有这样的男人的,虽然很少,但遇到他,就一定是那个女子的福气。
只可惜这福气,王琦瑶不懂珍惜。
扮演程先生的谢君豪说,他在生活中也是个好好先生,但是如果遇到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他是绝对无法宽容和原谅的。
这就更显出了程先生这个人物的难得,编剧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未尝没有给被全国人民误读的上海男人们翻案的意思。
程先生的一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因为是旧知识分子,因为那些总也改不掉的小资情调,他半生都在各种运动中受到冲击,甚至绝望得跳楼,当然,剧中的他,最后被抢救回来,在王琦瑶的照顾下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在这看似痛苦的人生中,他坚守着对于王琦瑶的感情,他把王琦瑶当作自己的一个梦来呵护,守护王琦瑶,让王琦瑶不要受到伤害,成了他最大的人生理想。
虽然,最后他患了癌症,虽然,最后他去世了,但是,能亲手把那枚钻戒戴上王琦瑶的无名指,能和王琦瑶共舞一曲最后的华尔兹,然后含笑在爱人的怀中离开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程先生的一生,是求仁得仁的一生,他一直爱着王琦瑶,除了王琦瑶的允诺和道歉来得太晚,他没有任何遗憾。
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伟大的,这伟大不是建功立业的伟大,这伟大是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执著作为信仰贯穿终生的伟大。
男人的大小,并不在事业成就的高低,只要心中怀有慈悲和大爱,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王琦瑶没有死,程先生死了。
这是编剧比王安忆慈悲的地方,也正是编剧比王安忆残忍的地方。
对于王琦瑶来说,程先生早已成了她经历风吹雨打时唯一的支柱,唯一的避风港。
程先生也是她内心苦闷最好的倾听者,是她快乐时最好的分享伙伴。
此后春风秋月,寒来暑往,谁陪她看日升花谢,细水长流?
她等待了一生的好时光,最终竟是无人共赏,无人到来。
长的是遗憾,短的是人生。
王琦瑶的故事结束了,一曲往事歌罢,上海在快三步的舞曲里,继续向前。
——是为《长恨歌》。
这部『长恨歌』选角都不错,挺贴原著的,女主张可颐扮相挺好看的。
黄奕在这里面也不错,演员演技挺好的。
不过这部也淡化了王琦瑶的亲情疏离,增添了一个可爱悲剧的父亲形象,将文革中程先生的自杀意化成了与王的最后一舞。
印象最深的还是吴兴国,张叔平恰到好处的造型,深化了原著里王与先生的感情,亲眼目睹先生中枪,忆起先生唱霸王别姬,终于还是。
动心的瞬间越来越少,长久的却是生命原罪。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怎么就想起了他 2012-6-7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常常想起他,程先生。
彼时上海,酒绿灯红,当他那么柔柔弱弱的出现在画面中,带着一副留洋书生气和腼腆的笑容,只让人觉得,这是个好人吧,然后再也生不出别的好感来。
或许女人大多是有英雄情结的,选择爱上一个眉眼含情而不怒自威的官员自是平常,而程先生则太过于千依百顺,未免欠缺些追逐的欲望,他的好也自然成为了一种负担。
于是渐渐疏离,算是为了他好,因为一个好女人不要随便给人希望。
我冷眼旁观,看着他默默凝望那个美丽的女人,从希望到失望,终至绝望,以为就是这样了,一个得不到喜欢的女人的失意男子罢了,你能指望他成为她的什么?如果就是这样便好了,我不会觉得心疼,而那个名字也许只若流沙上的字迹,无法成为隽永的温柔。
她美丽着,与他无关。
世易时移,爱人被暗杀,死在她面前,易主的时代容不下旧社会的毒瘤,一切似乎都在改变,除了那个男子浅浅的笑意。
我开始看着他,看着他心疼的皱起的眉,泛白的劳保服下依然绅士的气度,仿佛一切黑暗都无法吞噬他的光芒,他依然品英国红茶加蜜饯,依然把这个女人当做初初见面的清丽佳人。
经历了人事沧桑,一颗未蒙尘的心在乱世中纯净而熠熠生辉。
渐渐的,觉得他好,他就是这个城市的“底”,不管人情冷暖,几世飘零,仍然有这样一个人肯守着你,是福气。
不求惊天动地,只愿彼此相…..惨淡暧昧的收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看懂了结局,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幸福的时刻才那么清晰,成为苦难中、逆境里、绝望处的支柱。
也许,人生就不那么悲凉。
纪程士砥 和25岁的我
-现在再看,前几集的bgm真是加得恰到好处,乱流中一个有欲望有野心也有美貌有本钱的女孩儿。
-有很多值得注脚的地方,以及很多隐喻和暗示。
貌似老电视剧喜欢含蓄,现在的电视剧都铺张开来,一句一句说给你听。
-在国外听到上海话和评弹还蛮那个的。
剧中反复出现的蒋月泉,配着剧情的发展,很恰当很出色。
-李主任的死从飞机失事改成王琦瑶眼前的枪杀稍微抓马了一点额,搞得只像是王琦瑶痛失所爱,她作为女人的失败被抹掉了。
-虽然电视剧需要拍得比较实,剧情也改得比较实,但还是看出了一点小说里空的意思,黑白滤镜,快进快退,文字的注脚,有些舞台剧,挺好的。
-和小说比呢,电视剧的王琦瑶更随着世事变迁一些。
虽然小说里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小世界是依附着男人的,但是不如小说里,王琦瑶有自己的选择,电视剧更像是一个软弱需要方向需要依靠的女人。
-蒋莉莉要结婚,王琦瑶在布料和首饰里挑礼物,比着自己身上试,问程先生的意见,这一段加得令人心酸。
-平安里之后有点过于狗血了,况且我理解里的王琦瑶更爱自己。
平安里的王琦瑶时时拿出李主任的烟斗,怀念爱丽丝公寓的爱情,让我觉得这个王琦瑶和小说里有了偏差。
小说里的王琦瑶,守的是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不是她为李主任买的烟斗,这还是差很多的。
-我突然觉得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女性的意淫,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细腻九曲心肠的男人。
-非常不能接受后期剧情对程先生的编排,让他什么都看到,但还是一味付出。
“底”这个概念按得太死太实了,不好。
程士砥是不会自杀的,程先生才有飞身一跃的尊严和勇气。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如果这部剧在现在重播会不会被骂死?
套在现在的观念里的话,直白说,王琦瑶妥妥一个绿茶婊,蒋莉莉是揭露她的人,程先生就是一个老实备胎,康明逊就是渣男。
尽管故事捋清楚就是这样,但我很排斥这样去想这个剧情。
虽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更愿意想的版本是,都是心思,都是算计。
-电视剧似乎有意编排的是,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该是一对,只不过是“阴差阳错”惹的祸。
不过我对小说的感受呢,程先生和别的男人没有不同,是王琦瑶生命里的一个符号。
每个男人都有他的作用,程先生的作用是托底,文革里自杀后,王琦瑶再也落不到底了,不见得是电视剧里,阴差阳错的、本可以成为的眷侣。
-蒋莉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很符合书里轻微的神经质。
查出来是肿瘤之后,王琦瑶和程先生来看望蒋莉莉。
蒋莉莉说到过去的日子,十足地让人心酸。
但没让她撑到那段时候其实也是对蒋莉莉莫大的仁慈了。
-小说里把那十年隐去了,只留一个程先生的自杀带过这段时间。
电视剧里拍得好充实,令人胆寒。
-电视剧比起小说差的最大的是,小说里的王琦瑶不仅是上海女人,更是一个上海,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是更寻常百姓了,但最多也只是一个女人了。
所以电视剧平安里之后剧情大动,让人觉得有点不适应,是有这个理由在里面的。
失了这个精髓,平安里之后就不大吸引人了。
-不太专心地把结尾看完了,大跌眼镜。
严师母说,真的给老克腊一个老上海他又害怕了,可见电视剧确实试图给王琦瑶加上上海这个意象。
可惜加得失败,情节又改编得叫人看不下去,生生让王琦瑶最后掉了价。
还是平安里之前,黄奕的王琦瑶最好。
加进大段的王琦瑶和程先生之间情深意重的段落,程先生在后期一直在呵护她们母女,几乎成了圣人,当然这也使剧情更感人,更贴近日常生活。
王琦瑶对待老克腊的表现在原著中是非常淡定的,剧中却很失态,还安排程先生为劝她打了她一巴掌,这非常不符合她的人生阅历和气度。
改编比较成功的是康明逊回国的剧情,基本符合他的性格,尤其是想重温旧梦又没下文的表现。
电影和电视剧都改变了王琦瑶跟了李主任后对待蒋丽丽、程先生的态度。
原著是气势凌人的里子面子的宏论,改成了故人重逢的善良的小心翼翼。
这个太不带劲了。
总之从电视剧水准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期望一字一句照着拍也不太现实。
我理想中的王琦瑶演员是刘诗诗加陈数。
观《长恨歌》——感佩世间这份极度包容的爱——程士砥《长恨歌》里的程士砥是一位40年代文质彬彬帅气的上海绅士,英国留学回国,在上海有份文职的工作,业余爱好摄影,最擅长拍人物,常给电影拍些明星照和宣传照,一次程先生在电影片场看到一位叫王琦瑶的女孩,第一次在照相机里看到她的美丽,便被她彻底吸引,于是,爱从这一刻开始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程先生觉得王琦瑶很美,他爱上了这个女孩,为她拍照,上杂志,帮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敞开梦想,给她实现梦想的勇气,看着王琦瑶越来越漂亮,成功的当上“上海小姐”,看到自己爱的女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越来越成功,他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觉得王琦瑶会是他一生的幸福。
他没有自私的想过,把心爱的女人推到了时尚的风口浪尖,对自己来说是有威胁的,他可能随时会失去她。
(爱她,爱看到她开心的样子)王琦瑶成了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的情妇,可他依然惦记担心着她的幸福,不愿听到别人指责她的任何不是。
他一厢情愿的相信那是为了她父亲的医疗费而迫不得已的选择,想到这,他更加心疼甚者有些自责。
他努力打听瑶瑶的生活,小心翼翼的探望她的近况,此刻他仍享受着自己还能关心和爱护瑶瑶的幻想。
可当他看到瑶瑶打理的公寓是那么的高贵有品位,生活的每个细节是那么的精致,而这一切和她这位女主人是那么的般配,他有些失落了。
当他看到王琦瑶选择的男人时,他彻底明白了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再爱她了。
(程先生选择让自己痛苦的离开,因为爱她,所以不能打搅她的幸福。
)李主任要走了,温文尔雅的程先生激动了,“你不能这样把她悬在半空中不管她,对她你要有个安排。
” 一个男人开口向情敌祈求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许一个未来。
(虽心如刀绞 只为担心她的幸福) 李主任死了,瑶瑶受了巨大的创伤,程先生决定自己必须去帮助她,因为此刻她一定是脆弱得让人心疼到无法呼吸。
他独自去乡下把瑶瑶接回上海,无私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受伤的心灵。
除了心疼和希望她早点走出心底的阴影外,程先生没有表现一丝要追求瑶瑶的意思。
(爱她,不愿给她任何的负担和压力,在王琦瑶最脆弱的时候,程先生没有乘虚而入,而是给于她绝对的自由。
)五十年代的中国,像程先生这样早年留过洋的旧上海绅士,于当时的时局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生活波折几进潦倒,在这期间程先生没有找过瑶瑶,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资格爱她,这个女人在自己心中是那么的美丽高贵,是不能受一点委屈的,他把爱深深的藏在心底,孤独的自己过着潦倒的生活。
直到他在路边摆摊修表被王琦瑶遇见。
原来瑶瑶仍然单身,爱似乎又有了希望,他期望能有机会照顾瑶瑶,陪她生活,起码让她可以不孤独。
他毅然决定用他那柔弱的身躯去山西挖煤 ,以求能弄回自己的上海户口,找份工作,能给瑶瑶个稳定的生活。
挖煤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心里是甜蜜的,因为有爱有希望,凭着爱的力量,他拼命干活终于拿回了上海户口,回到上海。
就在他满心憧憬着能和瑶瑶生活的时候,却发现瑶瑶有了新的男人康明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个富家公子不可能能给瑶瑶个未来,甚者会再一次伤害她。
他激动了,不是因为自己的希望破灭,而是担心这个年纪的瑶瑶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一次大错,而且这个错误一定会更深更深的伤害到她。
程先生担忧、焦急、心疼,但最后他还是没怪瑶瑶,没恨瑶瑶,带着疲惫的身躯独自生活在上海的那个角落。
(没有责怪没有怨恨,只因自己太爱她,除了心疼和担忧,祈祷上天对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好点以为,能做的只是努力保存好自己爱的力量,如果有一天瑶瑶需要,他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她更多的帮助。
)瑶瑶怀孕了,康明逊结婚了,出国了。
程先生又有机会来到瑶瑶的身边,他怪老天对一个女人的残忍,瑶瑶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苦,他心疼得心在滴血。
面对苦命的瑶瑶他已做好给康明逊做替罪羊,给他们的女儿做挂名父亲的准备,虽然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天大的痛苦,可比起看到心爱的女人无助,他愿意让自己一个人去忍受。
瑶瑶不忍伤害程先生,选择赖上别的男人,程先生虽然觉得瑶瑶这样做不道义,但程先生明白瑶瑶是不愿伤害他,不愿亏欠他太多,他尊重瑶瑶的决定。
往后的日子程先生倾其所有呵护她们母女的生活。
(此刻的程先生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享受着自己的爱给瑶瑶带去的一点温暖)文革时期,程先生被批斗成了牛鬼蛇神,又患上了重病,一个人孤苦无一的住在医院。
王琦瑶三番五次提着水果横穿整个上海跑来探望他,可他始终不愿见面。
程先生在自己最脆弱无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接受瑶瑶的一点关怀,因为他要瑶瑶知道,他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不希望瑶瑶有任何的愧疚感,不愿她给自己背上亏欠的包袱,他要瑶瑶明白,自己从来没跟她计较过。
(感动于程先生如此彻底的爱)一晚,程先生留宿在王琦瑶家的客厅,半夜时分。
王琦瑶说:“程先生,你睡不着吗?
” 王琦瑶又说:“程先生,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 他淡淡地说:“我很明白,你的意思是,如今你我只有这一步之遥,只要我程先生跨过这一步,你王琦瑶是不会说一个“不”字的。
(他不要··· 他爱了她几十年,为什么一朝近在咫尺却拒绝?
一拒绝,一剖白 感叹程先生这份执着的爱慕已经升华到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份爱感动得让人心疼!
)王琦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顶多可以抓住一条尾巴,可她仍然不甘心,当老克腊满足色心后抛弃她,便彻底摧毁了她的骄傲和自尊,王琦瑶愤怒了,崩溃了,莫大的羞辱使她痛苦的接受再没有机会幻想生活的事实。
面对现实,面对程先生她知道自己是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欠他的情只有来世做牛做马报答。
“我不要你下一世做牛做马报答我,我只要你这辈子可以平平安安好好过日子。
”程先生担忧和心疼必须面对现实的瑶瑶。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没有能力再照顾她多久,程先生努力用自己最后的能量抚慰瑶瑶痛苦的心。
瑶瑶终于彻底放下心中的高傲,真心感觉到程先生这杯不烫不冷的茶给她的温暖是那么的重要。
王琦瑶:“我知道,自己的千疮百孔最对不起的,最伤害的是你程先生。
”程先生:“我从来没跟你计较过。
”“我知道,你是晓得我对你的感情的,就像小囡子晓得爹娘对她的宠爱,所以什么淘气的事情都敢做。
” “我怕,我怕我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我怕把你一个人留在世上。
”王琦瑶:“不,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还要跟你过好几十年。
”故事最后的画面是,王琦瑶拉着程先生的手,幸福的走出平安里弄堂,漫步在幽静的小路,在曼妙的路灯下,在梧桐树下,跳着一曲属于他们俩的浪漫华尔兹。
最后程先生微笑的躺在瑶瑶的怀里幸福的离去。
王琦瑶的眼角流下了眼泪,那是终身遗憾的眼泪!
是女人幸福的眼泪!
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
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
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
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
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
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
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
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
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
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
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
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
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
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
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
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
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
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
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们现实中的生活,被不被写成小说,有没有材料写成小说,根本无足重轻。
生在其中,能感觉幸福,这才是天大的事儿呢。
难得一见的高品质国产电视剧。选角太棒了!程先生、李主任、中年王琦瑶甚至康明逊都正合我意!各种配角也是透着旧上海人的光辉。
来自原著粉的失望
王琦瑶哪里有这么硬的线条
说实话当年冲着二小姐和谢生去补的但看完后印象最出彩的是黄奕和吴兴国。演员出身经历对角色塑造还是有影响的
更喜欢张可颐饰演的中年版王琦瑶,风情韵味十足。电视剧剧情细节更多,改编的内容更生活化一些。
黄奕和张可颐的选角确实很棒,都跟角色达到了相当的契合,导演文艺的小调调
没看之前以为是那种随便拍拍的大陆剧,却发现整部剧拍的很讲究,一些人物表情,动作的镜头,很有心思。可颐演的很好,因为,她就是剧中的王琦瑶本人。其他人也表现得很不错,唯一可惜的是收音话筒穿帮了130次。。。
对黄奕好感不多,除了这部戏里她演的少年王琦瑶。张可颐,真是演出了少妇的成熟优雅。只是少年与成年的转变太突兀。更可惜的是,剧情改编得再也没有原书的苍凉感。
谢君豪演得好,年纪大的瑶瑶也不错,只是,王琦瑶的最后,实在无法认同。
王安忆是有多痛恨wenge和GCD,都是怨念啊。原小说就不太具有可看性,没有张爱玲的爽利,都是不着边际的描写。摄影不错。我万死都不会选择程先生的。
比较好的还原了王安忆书中的描写。可能黄奕的表演和形象和书中的王琦瑶有一点差别,但是那种气质和风韵我觉得是相符合的。
完全冲着王安忆和张可颐去的,剧情拖沓人物心理独白不够精致,只看了后半部就想弃,若看从第一集看就果断弃。
不时感叹张可颐的美貌,每一帧都绝美,她的神态拿捏地极好,王安忆老师口中“别无他选”的演员,适配度极高……这电视剧拍摄的镜头很美,就是制作差了点,时不时令人出戏的话筒,要是在后期处理掉就好了,好在演员演技在线,能看得入迷。很多人在为程先生惋惜,可我认为像王琦瑶那么热烈的人不喜欢温吞的程先生很正常,两人的关系点到为止,停滞不前,也是程先生自己造成的。王琦瑶这样一个明眸皓齿的人,大方得体,并不缺乏男人的追求,感情上历经波折,也跟她的义无反顾有关,明知道跟康明逊没结果依旧跟他好,甚至是怀孕了也想把孩子留住,时也命也,大半生在为别人而活,在最后想为自己而活,接受了老克腊,也是发疯豁出去了,王琦瑶如她自己所言,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还想听李主任讲诗词,讲京剧,讲人生道理,听他讲“唐明皇赐死杨贵妃,我年纪大了,听不得这样的故事”,听他讲“有些东西就是要靠时光堆积起来的,没有捷径好走”……好舍不得这个角色
很喜欢,全演技,老上海风情表达完整……生活太残忍咯,无论多么美好繁华,都能磨的面目全非
其实没有看全过,光是看到了光明过了的结尾。可怜现在只有香港人才演得出老上海的味道了吗?配音不是顶好,但是原音有点强香港同胞所难,不过那一点点刻意的上海口音,还是颇令人感怀。总是想,假使能配一个沪语版就好了……
“人生呢,就是由一连串的缺憾组成的,你不要相信什么美满的生活,所有的人,无非都是苦中作乐罢了。”
我真tmd喜欢饰演李主任的吴兴国!
又爱又恨/摄影,音乐,剪辑,配音那是真的好,在我看过的国剧能有类似艺术美的凤毛麟角/然而剧情实在是~长恨歌,恨在哪里?尤其最后几集可把我恶心坏了~还有那录音话筒分分钟让人出戏!
十多年前的剧集,影响整体感观,演员还是挺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