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趣味性不如2021年的那部作品,但也依然探讨了很多与当下相关的话题
自动对焦太搞了
随城市漫游进行的人声采样,所有戏谑和揶揄都服务于言下之意,也没有贡献比饭桌上的老男说教更显眼的政治视点
[49th HKIFF]看上去的银熊奖最佳剧本的获因是该片只有文本可以聊几句,但在电影影像层面几乎是在敷衍所有长了眼睛的观众?如果说纵容手机抽焦和脚架不稳这两件事也说是见仁见智、无伤大雅的话,那以后的电影所有镜头都交由ai生成吧。几乎看不到视听与调度设计、影像作者风格,手机一摆就是唠!(除了恐龙公园的场景)法国昆汀说的言子不是更有趣些吗?拉杜·裘德写的这点东西怎么看都像是没活硬整,实在是无趣。吊几个书袋数落一些流行文化/电影作品,这还不够老土?写得最有趣、最鲜活的人物开场没多久就挂了,然后是各路人马围绕女主成了心理安慰师和脱口秀演员。果然电影院最恒定不变的功效就是放大,要么放大有趣,要么放大无趣。电影不单是你一句我一句,那不如直接写文。
延续拉杜裘德这几年的创作,作为当代罗马尼亚电影的代表,他确实能接棒蒙吉、普优,上个时代的罗马尼亚渴望融入世界,但磕磕绊绊,最后发现打铁不能是“自身不硬”;这个时代去逛了一圈世界的罗马尼亚则自嘲“不要太期待这个世界”,发癫、玩梗、犬儒,是这个时代的特写,于是他连拍三部“逢事必怨”,而裘德电影的优点是能把这份怨的来处厘清。本片看似还在拍“当代左派的虚伪”,但裘德确是更近一步地在聊2025年的道德焦虑,女主公务员的身份尤甚,如果没有焦虑,她就不会先后向亲缘、性、宗教去寻良心的安处。战争就在眼前发生,自以为安全的人们却也必然经受道德的考验,是像百年前那样默不作声的绥靖,还是站出来宣示尚存良知,女主的这种分裂、自不察觉的表演,是当下很多人的日常,上个时代的理想与道德被嘘,在这种逻辑下也就成了必然。
@Berlinale2025 柏林最佳预定?
#Berlinale2025 柏林太冷,现实太近,我笑不出来。看到了1951年的海报
远没有导演上一部有趣,偶有亮点但不多(中间睡着了五分钟醒来发现在Q《完美的日子》)
#11048。75th Berlinale-最佳编剧。你们都亮分了我也出来表个态。拉杜·裘德自从转散文电影之后一下打通任督二脉了,这部除了iphone15拍摄没有什么新意。序幕cue自己《为朋友而拍的电影》和《倒霉性爱》,后面女主角的戏基本也是复制《倒霉性爱》的路数,只是更加明确自己立场:在(继续深入)揭批反对(罗马尼亚族)民族主义的同时开始反思并嘲讽白左的圣母心(这个还是值得赞赏的)。去卷罗匈两族矛盾很有可能还是受《核磁共振》启发。我最近几年极其受不了他掉书袋(这次是:完美的日子、布莱希特、日本佛教),罗马尼亚人真不那么讲话……至于跑焦这个问题,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可以政治化的问题(因为完全没有成为影像的基础结构,跟学生酒吧那里至多是表现喝大发了),反倒拉杜裘德的洪常秀化非常成问题……
拉杜裘德的片子我是真的很难看进去
我把良心掏了出来,你们快看啊。。出现过两次的恐龙乐园,太可爱了啊
延续上一部的主题,虽有些重复但更具攻击性了。尤其借完美的日子讽刺虚伪白左那段我真的想给满分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对罗马尼亚的政治动态并不熟悉,但在观影过程中却获得了清晰的线索和理解;有时感觉就像在看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Ten》和肖恩-贝克的 iPhone 拍摄作品。很强的政治实验电影,很好地传达了夹在中间、动荡、伪善和迷失的感觉。一些对白非常巧妙。但与肖恩-贝克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摄影相当乏味(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片子让我时不时回味...提到 4🌟 吧哈哈哈
HKIFF49 @ PREMIERE ELEMENTS,被骂爽了我是拉杜裘德的狗
对不起一想到役所广司大战罗马尼亚homeless的场面就想笑。
政治议题散文电影,全程iPhone15拍摄的粗粝纪实感,但如此直白的社会政治讨论对拉杜裘德来说还不算全部功力,虽然保留了轻盈讽刺的优点,但很多时候更像是欧洲白左的自怨自艾与无病呻吟,至少在这部电影对真正宏大的世界议题(加沙、俄乌)以及地域问题(罗马尼亚与匈牙利的种族矛盾)的涉及都显得浮皮潦草
如果最佳剧本的意思是,剧本是这部电影中最不糟糕的部分,那么的确有点中肯比起毫无美感的摄影和剪辑,乱七八糟的对焦,那定型文式的空洞的做作的毫无章法的宛如一个初中生梦游的剧本的确还没那么难以忍受;至少“过分夸大自己的罪恶,乃是傲慢的罪”还算是不错的俏皮话我建议欧洲人学习一下先进经验,搞几个model戏,以后需要类似的片子就拿出来随机播放。反正都是定型文,累不累啊
【C】拍摄技法上基本因袭前作《世界末日》,一些镜头的角度与段落的搭配基本没有变。班宁式的自然主义摄影成了粉饰观感的小贴画,可是当它们在《欧陆》第二次出现时,再也显不出那种前作那种令人震惊的变奏的巧思了。现在的拉杜裘德给人一种很浮躁的观感,他总是急迫追求在作品中输出政治观点,却又那么的浅薄,他的电影语言流于形式化,仿佛是在唤醒观众对于议题的关切,而它们却仅仅化为了关键词,只是再度不厌其烦地抛出而已。我热烈地渴望看到一点点启发我的思考,可是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些试图增加影像丰富度的拼贴画,禅的元素,也成为了意义不明的——Radu自身浮躁心理的复写,反倒不如沿着流浪汉的视角走下去可能更加有趣,借女主角的心理困扰这层无聊的表面写欧陆,表达却仅是使她作为speak out的政治工具,未免太无聊了些。
49 届 PE,无中字,有的理解还差点。对白很多,喜欢正面对镜头聊。中午刚看了狂聊天的洪尚秀,很难忍住不走神了,没想到这部苹果拍的画质比洪的还好。
#HKIFF# 用很多重复和大量对话堆叠了熟练讲述悲剧过程中的微妙,不乏有的对话挺生硬的…我又无法克制地睡了。其实他前两部我还挺喜欢的但这是啥呀,胡乱对焦也是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