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北影节上,一部作为开幕片的电影异常火爆。
它刚开票不久,就全部卖光,成为今年电影票最快售罄的影片之一。
前两天,没有机会亲临北影节的朋友们,也终于等来了这部电影。
废话不多说,这就来和大家聊聊它——日日是好日
这是一部去年10月份在日本上映的电影,在今年北影节上也进行了展映。
大多数人知道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它是北影节的开幕片。
但,它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日本国宝级女演员树木希林的遗作。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看过,至少听过她主演的电影。
树木希林可以说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御用”女演员,两人合作了《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如父如子》等多部影片。
往近了说,去年在国内上映的《小偷家族》里,树木希林就贡献了亮眼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家中的奶奶一角,收养了阿治等人。
在临近死亡之际,她道出一句无声的“谢谢你们了”,成为无数观众的泪点。
遗憾的是,《小偷家族》在中国上映后的一个月,树木希林就真的离开了人世。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日日是好日》,也成了她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
其实早在日本本土上映时,此片就非常火爆——上映首周末的两天,近8万人进入电影院观影,取得近亿元的首周末票房。
在日本的评分网站上,它获得了4.04的高分(满分为5分)。
不仅如此,它还获评日本电影蓝丝带奖的“2018十佳电影”,其导演大森立嗣也摘得2018年报知映画赏的“最佳导演”奖项。
所以,这部颇受好评的影片,到底讲的是什么?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拍的是日本茶道,但是却道尽了人生。
故事的主角叫典子(黑木华 饰),是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
她较真、好讲理,个性倔强努力,但在关键时刻又经常犯迷糊。
站在即将毕业的十字路口,典子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典子和表姐美智子(多部未华子 饰)来到了一间知名的茶道教室学习。
和典子不同,美智子是一个性格直率、做事有目标且果断的人。
这家茶道教室的老师叫武田(树木希林 饰),是一个看起来温柔慈祥,但教学时却一丝不苟的人。
面对两个稚嫩的新手学生,武田也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严厉。
最开始学习时,表姐美智子就表现出了难得的天赋,总是学得很快。
而典子虽然也十分用心,但总是比表姐慢半拍。
在从无到有接触茶道的日子里,两人难免闹了不少笑话。
比如动作不规范,总是忘记正确步骤,或者太急躁等等。
而日本茶道,最讲究的就是“和静清寂”。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武田老师告诉两人,茶道是一门陶冶性情,让人感知生活美好的艺术。
其间蕴藏的哲学,就像她挂在家中的一副牌匾所言——日日是好日。
随着时间的流逝,典子和美智子都完成了从小女孩到成熟女人的蜕变。
意料之外的是,颇具天赋的表姐美智子选择了更广阔的人生,也渐渐缺席了茶道的学习。
而最初显得笨拙的典子,反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每周六都来到这里学习。
整部电影横跨24年的时间,并且用24个节气串联起来。
在一次次的自然气候变换中,观众也见证了用茶道所串联起来的,典子人生中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岁的典子,刚开始涉足茶道学习。
此时的她性格毛躁、好胜,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好奇与新鲜感。
这个涉世之初的童真阶段,可以用“看山是山”来概括。
第二个阶段,是30岁时的典子,已经是茶道老手。
此时的她尝遍了人生的种种打击:就职失败、未婚夫劈腿、父亲离世等等。
哪怕是在她所热爱的茶道里,也被武田老师批评道“动作僵硬”。
这个痛苦与彷徨的阶段,可以用“看山不是山”来概括。
第三个阶段,是40多岁的典子,此时的她已成为能指导他人的茶道老师。
在经历了各种人生打击后,她增长了自己的阅历,也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个洞察世事、返璞归真的阶段,可以用“看山还是山”来概括。
发现了吗,《日日是好日》传达的精神内核,其实和中国禅宗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相重合。
这种颇具哲学思考的人生况味,借助茶道这一讲究来体现,可以说再适合不过。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一个印有小狗形状的茶碗。
武田老师专门用这个茶碗来盛薄茶,因为当时正好是狗年。
碗上的图案和当年的生肖,正好对应了起来。
换句话说,这个碗要每隔12年才能用一次。
就算把时间线拉长,在她这一辈子的茶道生涯里,能使用这个碗的次数也寥寥可数。
在电影中,这个特别的碗一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典子初学茶道,向武田老师提出疑问时。
第二次是典子成为茶道老师后,看身边的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
这两个镜头,可以说是典子人生阶段的分割点。
而从提问的学生到教学的老师,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也暗示典子实现了精神境界的飞跃,以及人生阅历的升华。
了解茶道的朋友应该知道,茶道宗师千利休的弟子曾提出“一期一会”的概念。
它指的是,来诚心品茶的客人一生也许只会遇到一次。
所以要把每一次都当做最后一次,给予对方最好的服务。
换句话说,它也是在提醒每一个人要珍惜眼下。
实际上,茶道所追求的这种修行境界,其实就和这部电影片名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异曲同工。
怎么理解“日日是好日”?
雨天听雨,雪天看雪,夏天感受酷热,冬天体悟寒冷。
对于每一个全身投入,珍惜当下的人来说,一年四季都是好光景。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看完对茶道领悟不多,却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难怪古人云,字如其人。
字,正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吧。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字画,每一幅都体现了生活的意境。
有的自由惬意,
有的自然洒脱,
有的见字如画,
有的启发心灵——
每一幅字画,都是对内心的一种洗礼,是书写者与观赏者的心灵交流。
日日是好日,好好感受当下的幸福吧~
在感触很多时候,反倒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杂乱的感受早上起来先整理了24节气再摘抄了几遍,在摘抄的过程中自己才慢慢的静下来。
我想,对,静下来。
这就是我对这个电影最想说的话。
这个静,不是狂躁的对立面,不是缓慢死板,不是降低分贝。
而是……怎么说呢慢慢的吃饭去感谢蔬菜本来的味道、去给绿萝浇浇水擦擦叶子上的灰尘、去阅读一片文章体会文字的有趣、去耐心的听你把话说完不着急反驳、去做事情去感受去经历去享受过程……而不是,只是,着急的把事情做完。
和修一爷爷一样告诉我们与其因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焦躁不已不如开始做些具体的事。
做具体的事情。
这种“静”我从下到大都没有,我性格里没有。
我小时候最被人常说的是毛手毛脚的,就像典子被人说笨手笨脚一样。
我很喜欢那些骨子里透着安静温柔的人,就像典子,就像你。
回到电影本身,从典子找不到工作,我就开始代入自己的成长,刚毕业的懵懂无措,好友都有目标有奔头有家庭有孩子,准备结婚的恋情遭到了背叛,而自己到了三十好像还在原地发蒙着……这电影就像一部女孩成长史。
好幸运典子遇见了茶道。
从刚开始不知道一步一步的工序是为什么?
行茶分茶洗茶传杯清壶……进入茶室先迈哪只脚……不能踩到席边缘……不甩水勺等他慢慢滴落又不用等太久……不能发出声音,但是喝完茶要发出令人尴尬的声音……喝茶前先吃点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的静下来了,慢慢的就明白一些到道理,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要重重放下。
我们往往因为用力过度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负担,所以“举重若轻”才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
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气更迭中逐渐完成了她的成长史。
她的父亲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离开,于是以后每年的樱花开都在带着悲伤的颜色,没有见到的那一面该有多痛苦和自责呢。
她隐隐不安的给父亲打电话的心情太让我感同身受,我们敏感的女生总会有一种天然的第六感,当年爸爸在眼前的百米处发生车祸,那一块我脑海里的空洞到现在也填补不上,万幸无恙,但是后来,我总是惶恐父母会离我而去,随着他们的老去,我的恐惧也在逐渐加深,今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给爸妈打了个电话。
我想,樱花下,大雨中,典子应该原谅自己了吧。
武田老师在教学生时候的小表情太可爱了,猫猫狗狗的杯子12年才用一次,不同的气候用不同的器皿,喝茶煮茶的方式不一样,不同节气的字轴也不一样,风,听雨,不苦者有智,还有那宛若瀑布一样的风景字,看不懂,也不用看懂,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代表心境的风景画,跟窗外一样,这个庭院太棒了,透过窗口看外面,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风景,人在这种风景下,万事万物皆可治愈。
最喜欢电影中的两幅画面:一副是典子因为考试焦虑而奔向武田老师,深秋的呼吸、河道的树叶、画面的调色、舞动的头发,见到老师的喜悦和叨扰的小歉意;我在想,她去老师那能找到什么呢?
在别处没有的呢?
别人无法给予的呢?
我想,是找寻内心的那份“静”;另一幅画面是武田老师在窗口或是门口前盘腿坐着,旁边有树木花草流水声,武田老师就那么平静的坐着,微微的仰头,表情祥和,这么多年茶道已经完全和她融为一体,眼到,心到,手到。
我想,老师自己内心就有那份“静”;
日本茶道我之前是完全没了解过,看这部之前对这东西滤镜很重,觉得是种很高深且有艺术性的文化,但这电影看下来觉着茶道好像有点教化意图,有很多明显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总之通过这部电影对这项技艺的第一印象很一般。
之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粗浅地了解过日式花道,就是插花艺术,说不上懂但能体会到美感,比茶道给人感觉实际很多。
那肯定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茶道好像试图对人们后天形成的气质进行人为统一化的“修正”,不要一看到统一化就觉得不好,全世界大多数人对一些基本品质的认同是雷同的,诸如从容大方,仪态端正……慢吞吞的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也算一种对抗浮躁气性的修行。
让我真正觉得有所触动的是茶道在基本功的学习之后传达的日常理念:顺其自然,全力以赴……我这说的是不是有点矛盾,唉就这话了,说错了就当我不懂硬装。
电影时间跨越很大,可以说是概括了主角们大半的人生,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常态化的无事发生,值得记录的事情不是每天都有,但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这部我挺个人向的,因为看的时候陷入一个问题:这种繁文缛节的日式茶道有意义吗?
尤其对我这种只知道牛饮没啥讲究的人来说。
有说“内卷”其实就是在没有意义的事上精益求精,反正片子节奏缓慢思维一直游移到日本文化,中式文化,美式文化的差别。
比如日本吃面条要发出吸溜的声音体现好吃,但不提倡吧唧嘴吃饭的中国估计会觉得吸溜也会显得粗鲁吧。
脱离文化语境其实无所谓好坏。
但后来思考为何日本很多事情能够做得漂亮,也是因为这种吹毛求疵到有点“变态”的细节控,矫枉过正,取乎其“变态”,才能得乎其上,所以他们总是感觉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中国或者美国互联网文化,先有再好不断迭代优化是另外一条路,没所谓好坏,类似看《马斯克传》,他经常么事找事稿所谓的“运动”,其实运动本身意义不大,而是这种“变态”传递他的精神主旨,时不我待,一直给你超高的标准让你自我驱动,从而推动他的事业和宏伟目标一直向前。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4部:《日日是好日》
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一件事。
夏天听雨、冬天看雪、春天赏樱、秋天聆风,春去秋来,夏至冬归。
一期一会!
《日日是好日》这部影片以一种细腻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探索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禅意。
“一期一会”是茶道用语,后来引申为:人一生或许只能一次遇见同一个人,你眼前的人可能以后都不会出现在你的人生中,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相遇。
电影以24节气串联起女主24年学茶道的人生。
女主大学毕业后,每天过着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对于未来充满迷茫,于是,她踏入茶室开始学茶道。
在这24年学习茶道的日子里,自然气候一次次的变换,女主经历了大学毕业、就业、恋爱、结婚到父亲离世等人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时心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积累和沉淀的。
在这个过程中,女主逐渐领悟到”日日是好日“的禅理,即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和体验。
影片中的”日日是好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者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感恩的心,珍惜每一个时刻,不抱怨、不焦虑,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这种态度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瞬间。
这是一部风格清新的治愈系慢节奏电影。
看完后余味悠长!
每次做茶尽管动作程序都一样,但因每次的心情和环境不同,那就是不一样的,做出的茶也就是不同了。
这是树木希林的最后一部作品。
喜欢树木希林老奶奶!
分享一些影片中喜欢的台词:1⃣️“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要重重放下。
我们往往因为用力过度,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负担,所以'举重若轻'才是用心而不过度用力的智慧表现。
”2⃣️“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
”3⃣️”生命就像樱花一样,转瞬即逝。
一下子就离开了,一眨眼的事啊,樱花簌簌飞落,就像戏剧的终章。
“4⃣️“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勉强去懂,勉强自己试图去了解,却徒劳无功,其实是时候未到,时候到了自然了然于胸。
”5⃣️“无聊的自傲,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
一定要舍弃这些包袱,让心净空无一物,才能无所窒碍地容纳任何事物。
”6⃣️“雨天听雨,调动五感,全身投入,感受那一瞬间。
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刺骨的寒冷。
日日是好日,原来是这个意思。
”
电影:《日日是好日》国家:日本上映时间:2018导演:大森立嗣主演:黑木华、树木希林豆瓣评分:8.2-over-
第一次早上八点多起床来资料馆看电影,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完全被带入,数次落泪,是从女主在医院因为没见到爸爸最后一面头一直撞向墙?
是学茶道时安静闭眼听雨?
是听到树木希林说下个周期我就100岁了?
是女主一直在幻象中说谢谢爸爸?
还是在地铁站崩溃大哭?
好像后三十分钟就一直忍不住眼泪……突然想到那些击溃你的瞬间……就好像昨天在天津坐电梯,电梯关了又开,显示超重,电梯里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最后我下去,电梯关了。
好像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希望可以坚持做一件事。
希望我会更好。
一開始以為是茶道教學片,關於怎樣做到「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藝術。
茶道有太多繁瑣的細節和規則,不能用腦子去記每一步,只能一次一次地操作,用身體記憶,才能關注到眼前的事物。
茶道的「儀式感」這種行雲流水的刻意大概就是這種矛盾吧:在外人看是彆扭的動作,實際上是操作者多次訓練無意識自動化的結果。
由此茶道不可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完全投入其中,大概就只能成為一個旁觀者。
看到中段才發現這是一個主角沒有主角光環的故事啊:主角以自由撰稿人為職業,到了三十歲談的男友在結婚前兩個月才發現對方出軌,傷心得在空無一人的車站哇哇痛哭;學了十年的茶藝還是不能得心應手,動作被老師批評為「粗疏」,被剛入門的高中生妹妹完爆。
老師溫柔地表示,你可以隨時停課不用再學了,偶爾過來喝杯茶也挺好的呀。
但女主還是繼續學了下來,不能說是「堅持」吧,只能說是沒有放棄繼續了下去,最終在學習的第二十四年,老師說可以出山收學生了。
平庸的人生遭遇了這麼多平庸的艱難險阻,但依然是艱難險阻吶。
「立春明明是最冷的一天,但大家還是說春天來臨了,以此鼓勵著咬緊牙關熬過冬天的自己。
」
夏日里清逸细腻的小品,茶道文化一日悠哉赏游;在茶道中品味人生,在茶道中感悟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繁忙、逼仄、快速、纷扰、日常吃土、情深缘浅的都市生活压力,让年轻人往往静不下心来,时而又会感到迷惘无措。
百年苦短,过尽千帆,喜忧相伴,参差难平,暮然回首,落英满怀,人生聚散无常态,“一期一会”静随缘。
能够专注的、快乐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反而会无惧岁月流逝,懂得平静,懂得珍惜,也是一种幸福啊。
片中场景的布局与切换展示、人物形象的立体描绘、情绪的抒发、情景意境的呈现等分明有一种新海诚作品电影真人版的风味。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说学习茶道或者书法之类的是修心,看完这个电影,明白了一点。
其实不光是茶道,书法。
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感悟到万物的存在、心灵的流动,那就算是修心。
重复做一件事情也许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先有形再有心。
武田老师说不要用脑子记忆茶道,而是用肌肉记忆它。
我想是因为有了肌肉记忆的形,人再做茶道时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分给心,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心灵与万物的交互。
“能够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幸福的”,这句话的奥秘也许就在这里。
虽然是在重复做一件事,但是一期一会,用心感悟的话,会知道每一天都有所不同。
能体会到这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是生命赐予人的力量,不是吗?
表姐在努力向前走,女主角看似停留在原地,但是她们的人生又有谁是不迷茫的呢?
也许大部分的人生命都是混沌的,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但是那又怎么样?
感受当下,感受此时彼刻也是一种答案。
茶道那些苛刻的规范就是这样的存在。
女主角的性格从一开始是别扭的,她不太明白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
她在茶道中,感悟到了流水声的细微差别,感受到了书法里流淌的美。
她的心被一点点打开,变得更加的细腻,她感觉到小时候那个封闭情感的自己也被慢慢打开,她学会了体察自己的感受。
当然,虽然她在茶道的岁月静好中体味到了一种安定,可是同样也会挫败于自己的平庸。
更倒霉的是,事业,爱情此时也同样遭遇了挫折。
在人生最难熬的时候,是老师关于“首开”的话让她明白了需要静心等待。
严冬的滋味并不好受,但心里也可以期盼着它过去的那天,总会有过去的那天。
再后来,父亲的离世让她悲痛于自己错失了最后一次的见面。
也是老师的“听雨”课让她感悟到了“日日是好日”,没有做好准备的告别也是告别。
没有当做成是最后一次的见面也是见面。
每一次见面都有它的意义,都是特别的,又何必执着于那所谓的“最后一面”?
——日日是好日。
印有“狗”的碗,一辈子只能用三四次,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件听起来就很悲伤的事。
我会觉得这对我与它的缘分来说,是一种遗憾。
但是如果能明白“日日是好日”,我就会懂得和它的每一场相遇,本身都是一种圆满。
那又何必遗憾?
这世上有两种事,一种是即刻就能明白的事。
一种是一时半会不能明白的事。
我想对我来说,怎么能对缘分的终止不抱有遗憾,就是我需要慢慢明白的事。
茶道宣传片,催眠指定电影,为了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睡了多少觉
#北影节留影#“日日是好日”,大概就是历经了时光荏苒失去至爱,即使步履缓慢,依然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做同一件事吧,冬天看雪,春天学茶,夏日听雨,秋日释然。平平淡淡哀而不伤,一期一会,一茶一禅,真好。而且树木阿婆在银幕上哭了,我也哭了。
渐入佳境。
我有一部分和典子太像了,较真,不机灵,别扭,有喜欢做的事情,但似乎一直不像很多朋友一样能看起来人生一直往前。总是不那么出挑的那一个。看时又想起了看这本书的点滴,里面的茶室景色和服和果子画轴等都太美了,赏心悦目。就像费里尼的电影,需要花时间慢慢领会的东西,就让我们一起等待时间吧,用五感去感受日日是好日,听出热水与冷水的区别,在字中看见瀑布,一期一会。
我最讨厌讲道理的电影了,还有岁月静好什么的。所以,看到这个片名,我还有些抗拒。结果,又抽纸巾了。。。唉。。。真好。看到树木希林老奶奶,真是心里有些难过。
活在当下,乐观面对每一天,享受每一瞬间的美好,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女主从『来了』认识。跨度很大噢。还不错的茶道文化。雨天画面很美。叶叶出清风。
格局小 信息少 眼界窄 冲突淡
能够坚持下来做一件事,真的真的是太好了,时光变化、时过境迁,能始终陪伴生命的,唯有坚持带来的结果和过程中的回忆。日影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让观者身心的敏锐度顿时上一个档次,对于自然风物、对于人生际遇的感受慢慢放大、纵深,并与自我重叠。当然每次看到黑木华游刃有余地驰骋大荧幕时,都想要感谢一番日本影视界审美的多元,分给不同种美好以合理存在并闪光的空间。最后,怀念树木希林老师。
臧巴诺,感动了一秒。
讲茶道的日本片。
欣慰的是树木希林这部的戏份在最近的作品里算多的了,但有些长的台词真是有吐息的卡顿,尤其狗年一轮回后说的那番话十分唏嘘。用节气区分跨度很长的时间,前半部分稍有缓慢,学习茶道的仪式感与逐渐领略人生成长,黑木华是一名好演员在中后段有小爆发。听雨看雪感受严冬酷暑,无法马上明白的事情经过反复琢磨体验反倒能更加领悟,小时候看费里尼的《大路》不能完全理解,长大后每次看都会痛哭流涕。香港亚洲电影节,油麻地百老汇。
看了“三个小时”,一看进度条还有2/3,拜拜了您内
日式繁文缛节中的岁月静好。穷尽一生去精进一门技艺,修身,养性,悟道,治愈,并融化在血液里,这很日本。想起很多游客到日本去参加一两个小时的茶道课,真是连皮毛都摸不到。日日是好日的背后,是珍惜每一天的雨、雪、风、阳光,以及跟亲人朋友的相处,生命逝去是一眨眼的事情,树木希林在遗作中说出这样的台词,也算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了。时间跨度29年,黑木华的童颜实在扮不出中年妇女的沧桑来。
光阴何太疾,如白驹过隙。惟有衲僧家,日日是好日。茶道,起于唐宋,精于日本;片名,源于禅说,融于人生。得到或错过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每一时大可不必当即理解,一杯淡茶,冷暖自知,把握现在,体悟当下,溶解人生。
日本对禅的理解比中国更普遍
树木希林还是做坏人带感点
電影和小說的敘事畢竟還是兩件事。該直白的地方矇眛了,卻在最後拉了主題句來企圖點題,笨拙了。另外,怎麼好意思拿這部戲自比費里尼???整個片子拍得和糖水片似的…內心一萬個問號。一個星給kiki吧。
我是真的理解不了人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就能领悟到人生了,如果这样是不是每个社畜都能感受到996的福报。
日式美学,处处透出一种人工之美,精心巧制的器与物,四季流转中窗外的景,未经思考的身体仅因惯性流溢的雅致,通过加强仪式进而更深地体悟这种人工之美。人工非贬义,人工代表了人的觉察,人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自然,自然也无所谓你的感受,人的感受来源于人对人类生活的珍惜与爱,生命短暂,无法重现每日光阴,无法预知此刻的相遇是否即为永别,但即便生命短暂,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如此美丽的四季依然流转,其他人还会继续看到它。所以真好。
雨天听雨;雪天赏雪;夏天感受暑热;冬天体悟寒冷;热水与凉水的声音不同;天热石盆里的水会多放一些;书法当成画来欣赏;体会茶碗的重量与触感。人必有悲欢离合,平常心待得失,调动五感,珍惜体味当下每一刻,每天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