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上映的场次不多,在6号我去的博纳一天只有两场,下班后买的20;50的票,怕买不到,提前一小时去买票,结果偌大的一个放映厅可以随便选座位,真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影片选取了倒叙的方式,倒叙一直与战争片有着很好的结合,像《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都选择了这样的开头,当然也存在《举起手来》这种雷人片。
随着剧情的发展,感觉越发的熟悉,有种《北洋水师》精简版的错觉,一样的玩具型道具,一样的超写实摄影手法,冯导在电影中身兼数职的角色有所减少,要知道当初看《北洋水师》,每集结束后,放映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冯小宁”这三个大字可以占上满满的一屏,对于当时我这种懵懂小孩,冯小宁与孙悟空别无二致。
但是20年过去了,再拿玩具道具糊弄我,真的有种智商被嘲笑的感觉,同时不禁怀疑“冯导,您这20年都在干嘛呀?!
”真的不想怀疑导演的初衷,我还是相信冯导是为了向大家弘扬一种不畏强权,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精神。
我也一直关注甲午海战这段历史,当我第一次去威海来到复原定远舰的时候,当我看到“ 此日漫飞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的时候,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如今定远舰的舰锚还静静的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个角落里,虽然它满身斑驳,虽然它风尘仆仆,但是你看到它时好像听到了一个声音,一种呐喊,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
我真诚的相信,这是导演要带给我们的,我也真诚的建议大家还是读读书吧,可以参阅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的文章。
南京新街口影城每日只排一场,下午5点零5分。
这个场次是活活要憋死这部电影吧。
不过看完了只能说憋死活该。
我想请问冯导,是不是一部2小时长的电视剧从头到尾配上交响乐,它就变成电影了?
从头至尾都是交响乐轰鸣啊,天杀的,眼睛一闭我就仿佛看见《大决战》的军团在作战。
孙海英的台词功夫实在是强大。
如金石敲击。
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李鸿章一直这么说话不得咽炎吗?
巨型铁甲舰压波能力好差,看着跟纸糊的一样在浪里飘荡。
舰上但凡有焊缝的地方都是焊渣累累,看着好想用小铁锤将他们敲下来。
这赶工干的,糊鬼呢!
豆腐渣工程害死北洋海军啊。
一个莫名其妙的富家小姐,喜欢往表哥身上扑,两条长腿分跨在男人身上。
电影里连扑两次啊,每次都是扑给邓世昌看的!
只要邓哥你收我做小三,我也这么扑啊,你心动了吗?
还有那消魂的台词。
刘步蟾:兄弟们知道你来了,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邓世昌:如果他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来,一定会更高兴得跳起来!
——尼玛,反正都是高兴得跳起来,有什么“更”不“更”的?
写台词的人没拿到盒饭吗?
看到相框我就知道这就是本剧的串联物了,镜头推进,里面人物活了,开始活动。
到了片尾,2B青年手拿相框,面向大海若有所思,我就想,扔吧扔吧,下面有杰克啊。
果然就扔进大海了。
看到太监,妈的贪污犯!
看到英国水军挑衅,妈的要被中国功夫修理了!
一切BINGLE!
这是一部穿越剧,导演在八十年代初期完成此剧。
编剧、摄像、导演一肩挑,冯导你得有多么自信呢!
诚然,特效不好,很多情节太过刻意(前面评说钓鱼列岛不说,最后还提一下黄岩岛,雷倒),但是撇开电影本身的诸多问题,我还是想说,这是一部想让我们正视历史的电影。
如果我们(指观众)愤怒,是因为我们知道历史更加残酷,如果我们震惊,是因为我们对近代史知之甚少。
如果这部电影能提醒这一代年轻的孩子,去重读中国的近代史,那么,它值了。
首先我墙裂推荐你们看电影时,对照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词条从丰岛海战的部分看到大东沟海战啊,契合度太高了!
好吧,首先平复一下心情。
我承认,这是一部电影,一部与日本有关的电影,一部与两国之间战争有关的电影。
它不是纪录片,或许也不需要卖弄知识,或许也不需要考证史实(咦,这影片介绍好像不是这么说的)。
特效不好大丈夫,毕竟描写的是甲午战争,我忍了。
演员口型对不上,毕竟描写的是甲午战争,我忍了。
(还不如亮剑呢,虽然亮剑语调很坑爹)上影片介绍。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该电影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擦,尊重还原历史??
火力全开了,请你们做好准备!!
第一。
东乡平八郎和刘步蟾等等根本没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同过学!
不错,当时中日两国是有留学计划,但是最后中日两国的海军学员根本一个人都没能进入学院里学习,中国的还好点儿,最起码上军舰实习了,东乡平八郎他们根本连军舰的毛都没摸着,只是学习了商船驾驶而已。
你们就是这么尊重还原历史的?
第二。
明治天皇为扩张军备捐出多少钱?
片中台词让我记忆犹新:“从我的薪水(或是薪俸)中,捐出三十万。
”我哭,天皇拿薪水,哪个老板给发的?
当年人家是每个月节约三十万用度好不好?
好吧,这是我吹毛求屁(搜狗这点不好)。
第三,是我最恶心的。
你说你讲甲午海战,讲的不好,没关系。
可是你别动不动就扯上钓鱼岛行不行?
一会儿扯一次,一会儿扯一次,整个影片支离破碎,片尾更是连黄岩岛都说上了,好吧,就算钓鱼岛和日本有关系,但是黄岩岛和影片主题有个毛关系??
话说回来,钓鱼岛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主权问题?
1971年中美建交之前,美国担心如果将琉球群岛交还中国,它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将无处立足。
此时日本出现,向美国表示只需要琉球的行政管理权,美军可以继续驻军。
而日方美方认为,钓鱼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所以钓鱼岛同样应当归属日方管辖。
但是钓鱼岛是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的,因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即便现在台湾归属尚有争议,钓鱼岛也不可能是日本之固有领土。
为什么钓鱼岛成了香饽饽?
答案很简单,1968年,钓鱼岛周边海域探测出有巨型油气田。
这才是上面那些争论的原因。
而“保钓运动”也是70年代开始的,在此之前,钓鱼岛根本就没有主权争议,1894年日本的觊觎又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里还借着日本人之口说“无论什么记载,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记载,也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真是扯淡,弱者的YY而已,一八几几年的日本,哪里会有人想到钓鱼岛是神马玩意?
你当伊藤博文是超人吗?
没能力去考证就不要出来现,不要号称自己是还原历史的影片,这样我当你艺术加工也可以啊!
最后吐槽一句:早知道是孙吕老公母俩演的这个电影,我压根就不应该在今天出门去看这片子!
真是。。。。
再补充:上文中的钓鱼岛均指钓鱼列岛,谢谢。
再再补充:我选的是较差,因为片中没有提到“北洋水师旗舰主炮晒衣服”的资深高级谣言,否则,毫不犹豫归入很差行列。
对于冯小宁的记忆止于红河谷,那片子当年很火,导演也爱国。
十多年过去了,这电影证明了他依然很爱国,所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一点都没变始终如一!
好啦,说说俺的感想吧。
首先,看完这电影我明白了这片子是为钓鱼岛和黄岩岛拍的,日本人太牛逼了,那么早就盯上钓鱼岛了,而且这场仗好像都不是为了争夺朝鲜打的,而是为了钓鱼岛,真有先见之明!
而且要反复说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是故意抢的。
其次,原来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很早就有了,邓世昌这拨北洋水师的竟然那么早就知道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边的领土了,我还以为是党国成立后小学课本里才有的呢,牛逼呀!
而且民族观念好先进呀,一聊天都是什么“祖国”呀“中华”的,没一个人叫过“大清”,我差点以为他们都是孙文革命党的人。
再有,伊东和邓世昌咋一见面就跟俩斗鸡一样呢?
而且总见面,英国见完德国见,德国见完日本见,最后海上见。
我觉得导演应该再艺术加工一下,让伊东和邓世昌都爱上刘步蟾他妹,引入爱情环节,这样电影更深刻了!
另外,俺是做船模的,都2012年了,那几条船我真不想评价了,弄模型不如找我来弄弄吧,何苦恨不得把六七十年代的军舰搬出来告诉大家这是镇远,那是定远呢?
军事迷们会吐血的。
最后总结下,这片子说实话真不如我爹小时候看的那个《邓世昌》。
不过导演的历史观倒是挺忠实于那个红色岁月的,一点没变。
原来冯小宁也是个五毛爱国愤青。
好了,爱国青年们可以对我开炮了!
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作为一个酷爱战史研究的人,冯导这部重拍片真的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来。
看过冯小宁1994年拍摄的16集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朋友都会对这部电影的台词感到熟悉。
好吧,历史、人物是不可更改的,但是起码您也改改词吧!!!
老剧本经典的台词一句不换,这不要紧,可是因为电影不是电视剧,在100分钟内要表现出甲午海战尤其是大东沟海战的惨烈,冯导表现真的很垃圾,整个电影没有什么亮点,就是在记流水账。
回想20年前,听着陈道明“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的歌声,完全投入到那段历史中去的感觉完全没有了。
最可笑的还是这群演员。
尤其是演杨用霖那个傻X。。。
我先不论定远大副杨用霖殉国时的年纪是41岁,演员明显年轻。
就是自杀前,那傻孩子在念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的便秘表情,已经让人受不了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陆毅演的邓世昌,演技如何我不能评价,因为我不是影评人。
可是在邓大人率致远撞击吉野时,邓世昌的造型怎么看怎么让我觉得是七星台上施法的诸葛亮!!!!!!!
坐在阴冷潮湿地影院里,看着陆毅扮演的邓世昌跃然眼前,一样的国字方脸,一样的浓眉大眼,一样的浩然正气,二十年前的李默然和陆毅于此时层层重叠,让我恍惚间有种时光穿越的感觉,然而时光流逝,改变的不仅仅是容颜,岁月的沉淀,阅历的累积,改变更多的却是人心。
二十年前,我十二岁,按照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我正从以情感体验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批判思考为主的崭新阶段。
然而,那时的氛围是没有时间让我去展开我们的第二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的,如果你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完成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变,等待我的只能是三点一线,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生活。
那时的我,单纯的仿佛初降临尘世的婴儿,“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让我为祖国的广大而自豪;“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让我为祖国的富饶而骄傲,“也因此,清政府的无能,李鸿章的卖国,让我极度地讨厌清朝历史,每每中国历史学到此处,总是恨的牙痒,恨不能把慈禧,李鸿章痛打一顿;而读到夏明翰的的《就义诗》,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则会感动不已。
及至看到邓世昌因为弹尽,悲壮地驾驶致远号意图撞沉吉野号而功败垂成时,更是义愤填膺,热血上涌,大有拍案而起,引声长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势!
然而,岁月的无情冲刷,最先洗去的便是年少时的激情。
当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投身社会的熔炉,面对着一个和书本中描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才发现高尔基所谓社会亦是《我的大学》实在是诚不欺我也!
于是只好头碰壁,身撞墙,伤痕累累地行走于世,再塑一个与社会规则相符的自我!
这时的自己,依然坚信国民国民,先有国才有民,国之不存,民将不安,只是我也深信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从来就不存在只索取而不奉献的国,也从来不存在只奉献而不索取的民,当民不聊生,谁敢妄谈爱国!
所以,二十年后,当我再次看到邓世昌怀抱太阳以身殉国成就后世之民族英雄的赞誉时,我感动了,但也仅限于感动而已。
反之,当我看见高升号的千余江淮兵以步枪对抗浪速舰,当船被击沉,船上的士兵在烈火中哀嚎,当落入水中的士兵怀抱桅杆仍开枪射击,当那一发炮弹将他们全部化为灰烬时,我痛哭失声。
当刘步蟾忍辱苟活,以图再战却只能一杯毒酒了此余生,当李鸿章厚黑隐忍地无视内府贪污,殚精竭虑发展海军,却只落得个以老弱之躯于病床上涕泪直流,最终用颤抖地手签下己名,背负个卖国贼的名声时,我潸然泪下。
于是,当从鱼雷舰上逃跑的士兵谎称战争已经结束,让援兵掉转马头,断了丁汝昌最后一丝希望时,我觉得他也是可以原谅。
毕竟,除了是国民,他们更是儿子,父亲,丈夫,当他们以身许国时,他们看到了故土家园的安宁吗,他们看到了父母妻儿的笑颜吗,不,他们看见的是旅顺同胞的血液成河,他们看到的是慈禧六十寿诞的歌舞升平,试问,国之将此,守之何益!
记得光绪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苍茫大雪中,面对颐和园中的巨大石舫,失声痛哭:“若失寸土,不得入祖宗灵位!
”我想他是有心杀贼的,只是大厦将倾,终究无力回天。
那一刹那,我突然觉得,一百年前,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它硬生生将皇家与百姓割裂,让一个阶级以国的名义压榨剥削另一个阶级,然后在这个阶级已经腐朽到要扔进历史的洪流中时,还要拉上一批大好男儿为之殉葬。
而当今之中国,同样蕃蓠森森,每一个机关都是高墙耸立,生生隔断了上位者与国民之沟通交流。
然而,比之百年前,我们却是幸运的。
因为伯纳斯-李这个小小蝴蝶的振动,引发了世界的巨变。
一个无形的万维网冲过层层阻隔,最终跳过了欺上瞒下的“宫里人”而将上位者与百姓连接起来,将无数次蠢蠢欲动的星星之火扼杀于初起之时。
只是历史的洪流,浩浩汤汤,该改变的终究会改变,眼泪始终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要么是行动,要么是等待!
所以今夜,请别为中国哭泣,未来的路还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勇敢地走下去!
后记如小范跑跑所言,这样的片就该公务员都去看,然后让他们写影评。
于我而言,他说中了后者,但没猜中前者,我不是公务员,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可摊派依然降临在我头上,说实话,去的路上我是抵触的,认为纯粹是浪费我的时间,但看了后,我觉得让我为之写篇体会还是值得的。
可当我在豆瓣看影片评分时,我震惊了。
在我为数不多的观影经历中,这可能是我和豆瓣意见分歧最大的一次。
我仔细阅读了那些差评,那些文字和艺术感,和审美感有关,而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无法就对此而作出的评价作任何反驳。
但我想,抛开上述这些东西,这部片子总还是有些东西能触及人内心最深处的,比如理想,比如尊严,比如选择!
片中关于陈述者真是太差了,还拿着日本货,讲述中日甲午大海战,真是想雷倒国民吗,还是日本给你点钱,就屈服了,真是太汗了,耻辱。
还有就是那陈述者形像也太差了,长的就像一日本货。
以为导演的儿子就牛逼了吗,导演也是一傻逼。
在1894年的日本,伊藤博文并未提出过要吞并朝鲜、中国的《征讨清国攻略》。
这个由伊藤博文提出的“极端重要"的历史文件,无论是百度、谷歌、维基百科都找不到!
而且居然叫“攻略”?
这么有时代气息的名字。
还不如说伊藤博文写了《星际争霸II 征讨虫族攻略》算了!
心酸啊~~小朋友很萌,开场没几分就哭了~腐败的年代~想想现在的我们也如此腐败,我们为什么这样活??虽然演技并不是一流,但我喜欢历史带来的震撼,我们需要反省,我们需要自强~
23.7.18一个字,乱!我不知为什么要全程这么高昂的音乐,这场海仗气死人了!慈禧千古罪人!
现在看很应景
画外音是最大的败笔,平得让人瞌睡了。部分演员的表演太假太造作,光绪帝和李鸿章的表演到位,整部影片的情绪起伏不够跌宕。画面很漂亮,恢弘有气势,也有非常感性的画面,比如邓世昌站在夕阳西下的甲板上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
剧情衔接略显生硬,海战部分特效差
不算太烂
片子实在很奇葩,基本笑到哭,冯导的处理手法相当老旧,基本停留在八十年代。特别土鳖的段落,人物造型以及表演搭配在一起呈现出了拧巴严肃悲壮的特别喜感,非但难以被触动还会无端端的被逗乐。特效就不说了,但某些地方的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不过冯导本人还是挺亲和开放的,可惜拍片实在让人无语。
此时此刻此片,意味深长啊
那天电影频道在放,大晚上看这个真心会让人郁闷。但是给五星完全是因为里面的钓鱼岛台词~看了看果然是新片上映但是莫非我们7月就知道日本要在钓鱼岛上做文章?我觉得我的直觉应该不会出错,钓鱼岛的台词应该是后配音的。
不论中国的版土在历史上曾遭受多少次分割变迁,在面对这段历史时,还是深深感受感受到了耻辱和痛。
山寨特效不算什么,小成本不算什么,心到了,就成了。
孙海英 吕丽萍!!
夏雨、陸毅的英語對白連口型都對不上,片子太糙了。一星是給妹子龔潔的。
一个国家的失败,源自一枚十两银子的鸡蛋!
主旋律的电影! 利用钓鱼岛事件. 里面不少地方跟历史差距大
整部剧就是想表达一个主题,钓鱼岛是中国的
苦逼啊……
并不一定海战片就一定要有优良的特效。甲午年间的战争,有些人是值得铭记的,有些事情是值得思考的。
东乡平八郎,dongxiangpingbalang 。。。。。是曾母暗沙 咱们已进入中国领海!。。。。。。
导演挺不容易的,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