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看完整部剧,感受如下:1.配乐太密,声音太大,很多配乐不符合剧情,真的是让人听了头大!
2.几个老演员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年轻演员就太不行了,做作,尤其是心美和白先国,简直不要太尴尬😓。
3.剧情编剧也是神了,看完觉得杜家几个子女真是一个比一个作啊!
三观呢!
价值观呢!
简直是了!
而且几处生硬的剧情真让人觉得三兄妹不要太窝囊!
从内容上来讲,有特别令人作呕的小市民逻辑,和饱受诟病的“愚孝”。
从服装道具来说,1966年的人长什么样,1986年的人还长那样,吃了不老丹吗?
从演员演技上面讲,非常不专业,哭的哭不出来,台词表达得很生硬,配音不和谐。
里面那个演大提琴手的女演员最出戏,只能用睁不开的眼睛表示自己的忧伤。
如果说隔壁大江大河是从小人物讲改革开放的大情怀,这边的外滩钟声就是披着文革皮的狗血三角呕像剧。
除了看杜家人一起,杜爸爸包庇儿子藏大提琴假打小儿子等的戏感觉特别温馨以外。
自从杜爸爸被强行搞事情的红卫兵推下钟楼摔死开始,剧本就开启狗血之路一去不回。
死都死了,还要刷一遍狗血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强行刷眼泪。
弟弟看到爸爸被人摔死,吓得跑出来被车就撞飞了。
总以为要来段昏迷受刺激失忆神马的剧情吧,结果说小的没事。
纳尼?
这么撞飞了都没事,导演安排这出戏是为了撞车效果好拍的玩的?
完了弟弟依旧顽皮捣蛋,被哥哥骂了就离家出走。
纳尼?
完了开始满大街找,找找就找到了。
纳尼?
然后弟弟莫名其妙做个梦就想起来,红星包包的就是弄死我爹的凶手。
纳尼?
那个年代不应该满大街的红星包包么?
然后撕逼大战哗啦哗啦掉眼泪(我真不是在凑字数他们就是这么演的)。
完了就开始上山下乡了,阿大和大姐搞在一起了,还搞出了下一代。
话说都能把大姐接回家养胎了这么骚的操作,按我的理解那个时候知青是没法随便回家的(也可能我理解有误),户口都在农村的,为啥不能直接结婚?
难道知青还不让结婚了?
然后还一把骚操作,弄死了孩子他爹(砍个树而已,护林员都不管跑了,你继续砍树不就完了,还开枪打死了正在跑路的护林员,纳尼这又是什么操作?
)。
完了大姐一哭二闹三上吊,折腾半天反正剧情需要。
接着就是难产,同时一定要再强推一遍导演最擅长的早已被吐槽一万遍的保大人还保小孩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
好了终于死了我也看不下去了。
导演为了怕剧情还不够狗血,中间还夹杂着男主的三角恋,魏姐的三角恋,胖阿姨的三角恋,因为我看不下去了据说还有更多。
半星给杜爸爸,有他这本剧还有点爱,没了他这本剧就只剩下了狗血。
半星给杜大哥,从花开到演员诞生,我们都能看出他经历了这么大的创伤后仍旧这么努力的想呈现出好的作品证明自己不是以前那个奶油小方。
并不是说他演技有多好,至少精神值得点赞。
还有下次接点靠谱的戏吧!
熬夜追完了外滩钟声,导演表演手法细腻,以小见大 从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 人物个性及成长纠葛反映大时代背景和变迁,这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视角的时代变迁。
代入感强烈,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幼儿时代奶奶的故事场景中。
看剧的过程中,多次被那个年代普通真挚的感情感动到泪目。
本人80后也许是因为,幼时在农村长大,被奶奶(20后)带大,很多东西有太多情怀共鸣,值得静下来用心看的一部好剧。
看完剧就忍不住豆瓣看一看这部剧的大众评分,结果???
这是一个被黑粉左右影视风评的地方?
这部剧就写几个弄堂家庭的喜怒哀乐,却揭示了那个年代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人间真善,仿佛就是我的邻家,接地气,不假大空。
故事的起承转合牵动人心,在家长里短中呈现人间悲欢离合,小人物大情怀,表明导演功力相当了得,俞灏明吴谨言还有牛犇、陈瑾、谢园、张之华等老戏骨助阵更给全剧加分。
剧的画面格调也写的不错。
不足部分是第二三集稍散,但瑕不掩瑜,之后就集中了。
很好看的一部电视剧!
良心之作,致敬剧中的老戏骨们,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看不出她们在演戏,而是真的生活在那里。
演出了家人的亲情,邻里间的友情!
太多的泪点,确实让人感动!
超级喜欢招娣。
年轻演员,心美演的没延禧攻略好,珮珮演的最差。
由于跟《大江大河》同时播出,影响了收视率,也让你跟《大江大河》比较,就会觉得差那么一点点。
这部剧并没有进行过多宣传,确是制作精良的好剧,有温暖的旧时光,本来是翻来看看的,但是越看越好看。
杜爸爸说的没错,男人不能一般轻易动手要动手也是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这就是教他的孩子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样子,遇事不怂,有胆量和魄力。
又看到杜父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幕真的泪奔了,超感动,一家人演的都很好,演技在线,我决定追下
喜欢灶丕间的那些事,炉子上的泡饭&菜泡饭。
曾经早饭必备。
肉票,火柴票,粮票记忆犹新。
那种这家推开窗可以和对面喊话的邻里情,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杜心美今晚去医院看阿昌提着的保温桶,不知道之后的剧情杜家姐妹会不会用上上海牌缝纫机。
期待每一位演员的出演。
好怀念以前热热闹闹的生活,现在的高楼大厦似乎隔断了邻里情。
高速发展的社会似乎把邻里之间拉扯的已经越来越陌生。
而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老上海的味道,记忆里的味道。
目前看到第十九集。
很是无语啊好吗!
所有人都不幸福。
是把所有即将幸福的芽儿都掐死了那种,看得气死了。
老二即将幸福,好了,夫妻两个一起走了;老大就没幸福过,这个拦那个拦,没完没了,太绝望了;老三爱得含蓄谨慎小心,好不容易迈出一步,又被这个拦被那个拦,阿昌也是个坑,是不爱心美吧,像是和曼丽睡一块了,呵呵呵呵呵;老四从小就二呵呵的,看得想抽他… 是最勇敢追爱的,奈何眼光太差,所爱非人。
即使后续会反转,大家都会幸福,苦尽甘来,但你让我怎么去相信。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些人,这些可悲的主人公,都不会幸福。
同时,也期待,他们究竟怎么去幸福,期待下半段剧情发展能让我信服。
——————————————————看到二十几集没忍住看了剧透。
剧透中,后期心美的剧情和预想不太一样,竟然和阿昌在一起了…开始觉着阿昌人不错,中后期太猥琐了,摇摆不定,年纪也不小了,却毫无责任感,要结婚了还勾搭心美,实在看不惯,心美个拎得清的选择他绝对昏了头了。
一直作天作地的老大两口子破镜重圆了;老四兜兜转转自命不凡却一事无成,实在要感谢九月的不离不弃;杜母也没脱离这部剧的套路,没个happy ending。
今天看得我火超大。
这部剧高潮的推进实在是庸俗了点。
另外…你觉得这部剧想表达啥…主线太多太乱…所谓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没那么高大上啊… 从一户人家一个主人公的发展来见证四十年的变化?
都是些家长里短情情爱爱…不是说这部剧差,就是它担不起那么高的帽子……可能是我没看完,所以结论有点偏激,欢迎补充。
故事开头是有红卫兵收缴一把大提琴引起的,里面的红卫兵,多少和我们当代网络上的键盘侠很像,打着正义之士的名号,放纵自己的行为肆无忌惮的;弄堂的小组长,就好比现在带节奏的水军,总能把好的洗脑成坏的;挣扎在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周大妈,曼丽的麻麻,杜麻麻,三种类型的女性,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很鲜明。
还有一点,作为细节控,非常非常喜欢导演的用心,表现时间变化的方法,除了通过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有报纸公告栏,以每一年的历史大事件来呈现,比如文ge,知青下乡,还有尼克松访华……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不是说借着时间历史背景的空壳来讲一个多么高大上的故事或者人物,而是寻常百姓的点点滴滴,呈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生活状态,从人物的变化,看到国家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很有带入感。
被安利去看的,没有想象的有年代感,配音出戏
配角非常出彩,小市民演的太好了。故事简单但感受到烟火气,特别是景真的很80年代的魔都。第三集开始海关大钟呢?这剧主线有问题,东一点西一点
全是回忆 听到曾经每天回荡在耳边的海关大楼的钟声 好像回到过去 差点激动到哭出来但是看了第一集 杜家也太惨了吧小杜心根那个演员长得真可爱
不要尬黑
闭眼黑女主是什么毛病?
俞灏明太优秀了,这个片子质感很好呀! 不愧是管虎的片子!
特别狗血,沙雕剧情,吴有演技吗?调色和朦胧的滤镜是怎么回事!无法相信和怒晴一个导演。这就是给弄堂阿姨看的吧。
哈哈哈杜家真有趣
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比那些网络小说改编剧高出n个档次
开局还行,节奏也挺快。细节的不太靠谱也许和编剧没在上海的弄堂老房子生活过有关。杀了人在家里这样嚷嚷真的不行,有这一半的音量,从灶披间到亭子间就都听见了。
求求你还我电视机吧
圣父心生、圣母心美、苦瓜白莲余佩佩、傻大妞受虐型人格招娣、软弱愚孝郭阿昌、自私狭隘小组长……性格表现最正常的就是曼丽和心根。前面一直都在讲人要向前看、向前走,但结局强行把每一对都凑成大团圆很难受。
好辣眼的演员!好辣眼睛的演技!配角比主角好,主角不漂亮还辣眼睛,这剧怎么看得下去!
感恩?不谢,求放过!
周末看到第八集,弃了。剧情差,演员长得也别扭
不黑不粉!公道自在人心!大浪过后倒要看看谁在水里裸奔!钟声阵阵戳破人间魑魅魍魉!弄堂有情道尽尘世峥嵘岁月!
配音差评,剧本烂,像2000年代拍的电视剧
杜心生,我求你去死吧
辣眼睛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