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与《逃离德黑兰》有相似之处,也是在飞机上脱离,这种观影感刺激无可挑剔。
论政治改革的恐怖,一旦政府被邪恶势力所占领整个个国家只会走向更加堕落的面貌。
不知是否剧情需要还是还原真实事件八岁就被困在这殖民地的于瑟尔差一步之遥就能逃出来的悲剧,是本片最为苦涩的部分。
也许塑造这剧情,两人就这么逃出去就显得太过简单且不真实了吧~故事简单说下,主角艾玛女神扮演一名空姐莱娜与丹尼尔在智利亲密~智利政变丹尼尔被当地警察抓去一个名叫尊严殖民地的地方,莱娜深入虎穴与丹尼尔见面,经过重重折磨后逃出来,最后在飞机上多得机长的援助终于逃出这地狱般的国家~
首先,电影一开头讲一德国男子在智利搞革命,还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就被智利政府盯上了,结果逃跑时还不低调,非要拍几张照片做记录,然后男主就被抓了,他妻子(也就是女主)便开始救老公。
这一段很真实,而且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国际革命精神。
这与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喜欢通过送东西,干活来帮助他人,但如果对方有了家庭矛盾,自己则是避之不及。
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无法容忍不幸的生活,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且将这种帮助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我们所谓的干预他国内政事件。
无论这种方式对不对,但西方国家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善意而为的。
不过对于政府来说,无论你是否出于善意,只要你鼓动人民反对政府,那政府就要采取措施。
女主找了丈夫的同伴,大使馆,国际特赦组织,但他们也都爱莫能助,女主只能孤身一人前去寻找丈夫,于是德国夫妇就先后进了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监狱,之后的剧情便成了主角们运气大好,坏人怎么也伤不到他们,反而主角周围的人通通被残害。
在这部分,主角如向导般带我们看到监狱里的一幕幕惨剧:家庭被拆散,人与人之间相互监视猜疑,智慧被视为混乱和灾难的源头,一场三年不曾见面的忠贞爱情被以宗教的名义击得粉碎……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女管理因失误放跑“囚犯”后,被舍费尔(尊严殖民地的主宰者)拳脚相向却毫无怨言。
尊严殖民地里的人的悲哀,不是自由的限制,人权的漠视,而是自己被囚禁而不知,自己以伤害他人为荣的人性灵魂的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中,舍费尔实现了自己的纳粹梦想-对人的绝对控制。
不过,主角终究还是要逃出来。
期间德国大使馆意想不到的阻挠又一次告诉我们个人在政治面前的微不足道。
当德国夫妇带上照片,登上回家之旅时,我几乎是满心欢喜地等待主角回到德国,曝光这黑暗的地方,将尊严殖民地扳倒,而电影却戛然而止。
确实,个人的理想和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不可能撼动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主角能死里逃生就已是上天的眷顾。
虽然最终舍费尔被判刑,智利受到国际谴责,但这已到了2005年,离1973已经很远,可以说男主的理想没有实现。
理想主义历来是大家所抨击的对象,在这部影片中理想主义者的渺小和脆弱可见一斑。
但我还是由衷得敬佩他们,没有他们不求回报的努力,世界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1.论“男人们的集会”及整个殖民地的尊严组织。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群体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中的个人,又会清楚的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
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唤醒中,……它们在人们的心中唤起了宏伟壮丽的幻想,也正是他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
……崇高的境界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的轻如鸿毛。
—《乌合之众》勒庞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臣民需要什么。
他必先使自己相信自己所捏造的谎言并以十二万分的真情表演和呐喊引起这些低智之人的共情,以此捍卫他高高在上的智性。
2 信仰信仰从来只是个人的事,如若在信仰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那么也一定像孤独的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人一样,虽然可以暂时慰藉保暖,但孤独永存。
信仰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意念,过于信仰就会变的低智,而过于不信仰则会造成自负。
辩证法永在,正如民主的对面永远是专制一样,过于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认为有。
但当上帝从你的心中转嫁于别人的身上时,上帝就从嘴中消失了。
3 细思极恐作为国家政治领袖的将军竟然公然让一个以爱为名的慈善组织打造枪支、进行毒气实验且以活人作为试验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断,这个组织在种种平和之下的罪恶伪装他们也是知道的呢?
甚至是推波助澜。
政治的最高层面和本质,是控制,愚民,安保,操纵。
联想到最近papi酱被下架的事,深层来看,无需多说了。
如果公然反抗,等待着我们的恐怕不只是看到的电击这么简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口号和信仰永远抵不过炮火与权利。
用鲜血,热情,狂热掀起革命推翻现有的政府又能如何?
至多不过是不长的好景让人们得些安慰罢了。
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今天的民主就是明日的独裁。
如若革命成功另一个将军上台了,智利的命运会改变吗。
4 讽刺殖民地的尊严,后面恐怕要接一句根本不存在吧。
信仰上帝的人早已在不经意间被他们的主教所殖民,奴役。
谎言之下有真理,群体之间无尊严。
和唱赞歌的天使早已被那只虎视眈眈的色眼所奸污,口中杜绝情色身称高跟鞋是浪荡,遵从本性反而变成罪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底下坐的众人们呐,你们都知道吗?
以爱为名却行这世上最恶之事,身前的十字架不断的见证那些忍受严刑拷打最后无智的人。
我们还能长久坚定的信仰些什么东西呢。
擦亮双眼,保守内心才是必修功课。
5 真实我们眼中所见绝不及真相的一半,我们在看到那些罪恶的被暴露在日光下的腐尘之时,我从未想到过这些资料的得来不易和历经艰险。
该为这些人致敬,该为这些人喝彩。
我们看到,这就是他们所做之事最大的意义。
真实需要还原,真相总会暴露,日光总有灼烧黑暗的一日,任权利滔天。
逃离成功即是事实,也是导演给于我们的希望。
6 其他真爱令人勇敢,跋山涉水,只为你而来。
想了想自己如果有一天碰到这样的事恐怕就呆在原地了,畏惧权威,害怕未来只能等待,这一点这片子实在是榜样。
想给Emma点赞,颜值依旧是无可挑剔,从戏外到戏内的关心女性,捍卫人权,情怀和格局,大概就是如此。
1.二手电影只是说我之前看过一遍,而没记住,结果当成新电影又看了一遍。
2.可能非常特别,与电影无关,晚上口无遮拦得罪了好友。
后面会如何,不知道,随缘吧。
3.说说电影,女主喜欢,男主演的不错。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对皮诺切特的历史感兴趣,想找部电影感受一下当时的直观体验。
结果,只是一个背景。
与此电影基本无关。
电影拍的还是可以的,虽然有点理想化,未必真实。
但氛围算是有吧。
4.皮诺切特,电影只是戏剧化了一点,现实未必不精彩。
拍不出来罢了。
5.纪念这个年近半百仍是少年不令人满意但也无所谓的中年吧。
《尊严殖民地》是Majestic-Filmverleih发行的惊悚片,该片由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艾玛·沃特森、丹尼尔·布鲁赫、克尔·恩奎斯特等联合主演,于2015年9月13日在加拿大上映。
该片讲述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的故事影片切入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披露的是皮诺切特手下皮乌斯在智利南部巴伐利亚村建立的名为“尊严殖民地”发泄兽性的基地。
一对德国夫妇被卷入到这场政变中,丈夫丹尼尔由于被奸细指正参与反对派的活动,关押在“尊严殖民地”遭受非人虐待最后在妻子莉娜的协助下一起逃出这恐怖牢笼的经历。
影片一边是深度揭露皮乌斯的罪行,一边是丹尼尔夫妇如何逃生。
皮乌斯搞个人信仰活动,给被羁押的人下药,企图从精神上给他们彻底洗脑,尽管如此,其滔天罪行还是被公之于众。
皮乌斯是个娈童癖,将一个个家庭给拆散,女人、男人和孩子分别羁押,对千多个男孩进行性侵,让女人干活,让男人施暴,活脱脱的纳粹军阀主义。
影片叙事手法一般,对尊严殖民地的暴虐行为披露还是令人深感惊悚和不安。
这部电影说明了这样的问题,高压手段暴政是行不通的,唯有民主才是政权长久的春天
(其实是字数太多短评写不下才来效颦影评,然而我的水平这根本算不上影评,伪影评都算不上。
)以前看电影总期待“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模式,可现实从来不是迪士尼。
看完《权力游戏》后,慢慢适应了这种调调,就算是影视作品——人类可以寄托精神情感暂时聊以慰藉假装自己活在乌托邦的途径之——也有硬生生把和平面具撕裂展露残酷的一天。
Nothing change in Chile,比悲剧还要残酷的现实。
太沉重,个人觉得已经不能抽离剧情事件来肆意评论这部电影是好是坏。
终于体味到什么叫不能让历史重演!
33年判太轻!
当年那些勾结者们、那些真正玷污人性的罪犯们,真是捡了上帝打盹儿的漏洞!
“Nothing change in Chile”,多么无奈。
个人觉得艺术对历史的纪念、缅怀总真诚于政治。
我以为这部电影至少TOP20,无论是剧情节奏还是演员演技简直可以甩《他是龙》好几条百街,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它却排在后面,意外啊。
看过的上一部与智利有关的电影是改编自智利旷工营救奇迹的《地心营救》,片中的壮美风光与南美风情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不错的主旋律电影。
这部《尊严殖民地》同样是发生在智利的故事,但片中对于关于智利这个国家的特征符号的描绘极少,街道、风景、人群都是一掠而过,民俗风情几近于无。
美苏冷战阴云下的智利无趣而乏味,政变散播着鲜血与恐惧。
在这样的形势下,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立的聚集地“尊严殖民地”的存在十分合理,它所承载的作用:刑讯、囚禁、人体试验,正是狂热的独裁者所需要的。
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展现了这段黑暗的历史,难得调性却不阴郁,主人公强烈的求生意志和偶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仿佛阳光穿透云层,清风拂过心间。
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莉娜和丹尼尔的花式秀恩爱上不惜笔墨,令人觉得稍微冗长,但也为后面莉娜为救男友深入虎穴提供了合理的铺垫。
机长一头飘逸的长发令人印象深刻,车厢内短短的几幕,幽默而又略显叛逆,一群空姐簇拥下护短大哥的形象跃然纸上,难怪最后敢无视飞行许可,强行起飞。
这里的前后呼应令人会心一笑。
影片从丹尼尔被抓走,莉娜来到Colonia开始,进入了险象环生的逃亡环节。
这一段逃亡鲁莽而又勇敢。
莉娜为了让男友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惜来到男人的集会接受惩罚;丹尼尔懂得装傻,却甚至没有侦查路线就莽撞地逃跑;第一次走进密道,愤怒之下就砸了电击的机器;最后,别无选择,他们更是孤注一掷的走向充满未知的通道,甚至不知道铁门外到底是不是通往外面的世界。
没有如同越狱般缜密的计划,也没有第二条退路可选,虽然惊险万分,但幸好最后得以成功出逃。
如果一个人鲁莽地干成了一件事,那么我们就称之为勇敢。
这一段节奏很棒,张弛有度,看得人紧张的不行,最后更是来了一段德黑兰式的追到起飞前最后一秒。
女管事的女儿是影片中悲剧式的人物,是一群麻木的女人中鲜活的存在。
如果她被发现怀孕,在Colonia残暴的统制下,几乎难逃死亡的命运。
面对要么自由要么死的选择,她虽然害怕犹豫,但终于选择了勇敢。
站在墙外回望,仿佛能感受到她的不敢置信与热烈的喜悦。
现在我坐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脑海中还在回响弹簧枪击中她的那一瞬间,心里还是忍不住悲伤而又愤怒。
另外,艾玛有一双毫不掩饰的明亮而叛逆的双眼,主教死于他的傲慢与征服欲。
最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独裁往往有着相似的形态,男人狂热,女人麻木,强调阶级,限制欲望。
集体崇拜与狂热令人猝不及防,即使在今天仍然可见一斑。
另外,当涉及国家的利益与考量时,祖国到底还是不是人民的庇护伞?
若是看到片头大量的历史镜头,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偏向于历史传记性质的电影,一如本片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曾经自编自导的《拉贝日记》。
加仑伯格似乎对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情有独钟,《拉贝日记》瞄准的是二战时期的「中国版辛德勒」德国商人拉贝,而《尊严殖民地》则将关注的焦点指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智利的一个叫做「尊严殖民地」的邪教领地。
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个极其神秘的事件。
至少在2005年该邪教「教主」保罗·舍费尔被捕之前,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详情,甚至更多类似吾辈的观众,直到看了这部影片才有所了解。
然而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部拥有如此吸引力的素材,且有艾玛·沃森、丹尼尔·布鲁赫这样级别演员压阵的作品,当年居然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差评。
更讽刺的是,该片在英国首周末的票房仅有可怜的47英镑,大概还不够放映一场电影的成本。
反响如此之差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担任编导的加仑伯格应负主要责任。
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对「尊严殖民地」的形成铺垫不够,而且对这一邪教及其教主的恶行展现得点到为止,在宗教、人性、政治方面的批判力度也相当浅薄,反而把精力用在了营造老套的紧张氛围上,使得影片更像是一部二流惊悚片。
而在演员层面,两位主演沃森与布鲁赫亦貌似不怎么来电,倒是饰演教主、于去年逝世的瑞典男演员迈克尔·恩奎斯特更有看头。
撇开电影不谈,更让我产生兴趣的是这部平庸之作背后的真实事件。
根据报道,保罗·舍费尔是一个非常崇拜希特勒的纳粹狂热分子,在二战时期曾做过德国空军的医护兵。
1961年,他诱骗其追随者来到智利,建立了准国家性质的邪教社区「尊严殖民地」,这个占地达三万公顷的地区四周被铁丝网围起,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舍费尔将自己塑造成类似上帝的角色,对信徒进行残酷的统治,强迫他们日夜劳作,并且任何私生活都要受到他的干涉。
以我们对大多数邪教的认识,似乎教主们都会享受到女教众的「侍奉」。
不过别期待艾玛·沃森会有什么大尺度的表演,因为「尊严殖民地」的主教大人不好这口。
原来舍费尔是个有着娈童癖的变态色魔,他规定教派中夫妇生下的孩子,都必须交给大家共同抚养,而他拥有为这些儿童亲自洗澡的特权。
令人发指的是,舍费尔经常要求其中一些男童到他的卧室中陪他睡觉,并恬不知耻地称,这是他对被召儿童的「无上恩典」。
无一例外,这些男童都受到了舍费尔残无人道的性虐待,这一点在影片中也被隐晦地反映了出来。
「尊严殖民地」之所以存续了那么长时间,而且其中的暴行还被「慈善事业」、「信徒的虔诚勤劳」、「美好的世外桃源」等虚假表面掩盖,皆是拜当时智利的军事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所赐。
皮诺切特与舍费尔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用的合作关系,前者以及智利政府一面对「尊严殖民地」加以粉饰,一面将其作为智利情报机构的刑讯中心,曾有数百名独裁政府的政治犯在此囚禁与虐待,数十人被谋杀,影片中的男主角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被拘禁在这个地方。
虽然舍费尔于2005年被捕,但直到皮诺切特死后,智利新政府才开始对舍费尔进行清算。
最终,这个恶贯满盈的教主被判处33年有期徒刑,并在服刑五年后死于狱中。
事实上,不仅是智利,南美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战时期,诸如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国都倒向了轴心国。
许多在当地的德国公司都将利润交给纳粹间谍组织作为活动经费,以阿根廷为首的亲纳粹联盟还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输送工业原料,甚至提供洗钱服务。
而在德国战败之后,许多纳粹分子与右翼德国移民逃亡到南美,并将在战争中掠夺的大量财产也一同带了过去。
在德国人的金钱攻势下,大多数南美政府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同时南美许多国家的法西斯式统治也与纳粹分子一拍即合。
于是,远离世界中心的南美便成了纳粹余孽得以苟延的基地。
纵观南美各国(亦可延伸至拉美范围)在近代的发展进程,虽然有过上世纪前期的繁荣,但在二战之后却始终动荡不堪,要么右翼军政府独裁,要么左翼政府上台之后又矫枉过正。
即便形式上属于独立国家,然而在经济和政治上却长期依附于英美苏等大国,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在世界事务中缺乏话语权。
「尊严殖民地」的产生,恰是这一现象的体现之一。
究其原因,恐怕悠久的殖民色彩以及地缘政治的劣势是南美之殇的根源所在。
不过,也正是这些因素,催生了植根于拉美传统土著文化与寡头黑暗统治的魔幻现实主义,才有了伟大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才有了同样伟大的吉尔莫·德尔·托罗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
这次德国影展只提前买了一场票,还是因为艾玛沃森。
这个从哈利波特里走出来的小姑娘跟我们一起长大了。
悄悄截图一个广告狗指南的朋友圈
电影片名《尊严殖民地》。
没有提前查故事梗概就买票,这就是电影明星的魅力。
开场音乐有点忧伤,“你走了之后我就没有阳光……”,现在想想,也是男主人公的真实写照。
艾玛沃森,一个漂亮空姐,飞完航班抵达智利圣地亚哥之后看到了正在广场集会抗议的情人,于是立刻要求脱离组织,投奔情人怀抱。
男主演丹尼尔布鲁赫的代表作是《再见列宁》,《无耻混蛋》,三太郎说《美国队长3》他演反派,呃,完全忘了。
不知漫威在电影界作威作福的日子还能有多久?
豆瓣简介说他俩是夫妇。
应该不是。
艾玛沃森的其他空姐同事还提醒她,别让那哥们儿轻易得手,谁知俩人一见面就用舌头狂甩对方嘴唇。
明显是一对烈火情人。
进家门的时候艾玛还说要是发现有其他女人,就cut your balls off.影院字幕翻译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我阉割的语言真是缺乏魅力。
艾玛跟丹尼尔缠绵了没几天,突然得知智利政变。
大街上都在抓人,丹尼尔这货太革命了,都大规模抓人了,还偷拍照片,结果被武装力量押走,被革命叛徒指认,关进了尊严殖民地。
艾玛沃森去求丹尼尔的革命伙伴,大家爱莫能助。
对爱情的激情驱使她自愿投入了集中营,啊,殖民地。
两人经历了各种集中营式的折磨……(脑补不了的,还是得看片。
)前半部分还有点嫌艾玛沃森zuo,干嘛爱上一个搞政治的人,傻了吧。
(前方剧透)没想到逐渐被两人的命运紧紧抓住了。
两人好容易死里逃生,跑到了德国大使馆。
大使馆立刻帮他们补办了护照,但是当天不能走,因为飞机满员了。
这难不倒空姐,艾玛沃森打电话给她的机长求助,得到肯定。
于是大使馆送他们去机场。
你以为终于两人得救了。
那就不是类型片了,类型片要玩翻转的。
但真没想到翻转的是大使馆馆长,居然跟尊严殖民地的大魔头狼狈为奸,联系了大魔头准备把他们遣返回去。
两人死里逃生上了飞机。
被机场控制台要求停飞……现场交流环节忍不住第一个举手提问,德国大使馆作恶的设定,是真的么?
大使馆没有找你们麻烦么?
导演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使馆确实做过这种事。
不过他们没找我们麻烦。
恰恰相反,德国总理还陪同我们一起参加了首映推广,电影还在欧盟影展,智利放映。
敢于直面前人的错误,其实也不难,比掩盖简单。
中学课本里不就学了,防民之后,甚于防川……这故事改编于1974年皮诺切特政变时期的真实事件。
大魔头是从德国搞邪教组织出了事跑到智利的,带了一帮信徒。
真实历史上,大魔头的名字就是保罗谢弗,想想演员恩奎斯特的状态,仍然不寒而栗。
恩奎斯特本人就是孤儿院长大的,气质忧郁,从此见到他照片都惧怕三分。
当艾玛沃森进入尊严殖民地的时候,要对领导做常规忏悔。
保罗谢弗当时没有侵犯她,于是我推测他可能娈童……影片进展中也揭示了这一点。
保罗谢弗的一大爱好就是男童合唱团。
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德国骗来的。
保罗谢弗告诉民众,比利时有一场音乐会,请一批小男孩去参加,骗这些小男孩带着护照,直接拐到了智利。
从此小男孩再也没有回到家。
尊严殖民地存在了几十年,跟当时的智利政府达成无耻勾当,保罗谢弗帮政府买武器装备,换来政府维护他一大片自给自足,电网围栏的殖民地。
作为当红演员的艾玛沃森在女性权利问题上持续发声。
这部电影的主题,对历史的反思可能也是她参与项目的重要原因。
开拍前她跟导演一起去智利,当地采访了尊严殖民地的幸存者,直到现在,一些老人还对外来者充满敌意,觉得外人侵犯了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在看电影的时候,忘记了剧作结构,忘记了摄影机的运动,导演的设计,全心卷入主人公紧张逃亡的命运里,是幸福的。
也有朋友说,他们逃离的太容易了。
也许导演的重点不在这里。
同是逃亡片,本片比《肖申克的救赎》更让我紧张不安。
因为这是活生生发生过的事情,可以降临在任何一个有一点理想的普通人身上。
一个人被自己的国家出卖,毛骨悚然。
PS 想看的,A站B站都有。
题材背景比较敏感,国内不会上映这类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片子。
简单了解历史背景后『尊严殖民地』很明显首先这里让人更有“尊严”,殖民地更体现了德国纳粹的精髓,一个浓缩的“国家”,独裁高度统一集权,吃药洗脑麻痹,个人崇拜主义,披着上帝的皮的“信仰”,更别谈人权自由,互相举报监督失去信任的“完美世界”(请不要瞎联想)。
长大了的艾玛戏路越开越广(现在哈利和罗恩都被遗忘了),虽然故事不算新颖独特,但拍摄节奏非常紧凑,所以艾玛也能为演技不少加分。
德国男演员也是熟脸,装傻装的也不赖。
最后起飞振奋人心,为机长点赞,任何时期我们都需要机长这样的人物。
逃离德黑兰,逃离军舰岛,逃离光州,逃离殖民地,一系列的逃离题材都有一段真实的政变的历史,而其中会失去了多少无辜的人们。
这是一部建立在历史剧情基础上的爱情影片,为了救出男友,艾玛自投罗网,100多天的磨难终于逃离了魔鬼的地狱。
浪费一个真实题材,如果没有艾玛沃森是不会看的。同类有《逃离德黑兰》,再类型化的有《勇闯夺命岛》,哪怕是《湄公河行动》。怎么讲这就是导演不是那么讲故事的缺陷,被真实事件束缚之后太顺了,全片没有丝毫为主角担心之处,而汉斯是装傻,机智的艾玛也无人看管,想干嘛就干嘛,殖民地的环境也不出奇
看完不禁要大骂一句艹! 原本抱着男女主忍辱负重,找寻机会逃脱并打击恶势力畅快人心的心态来看的,结果全被这对傻逼货搅和了,各种状况百出不停作死居然还能逃得出去?真瞎了狗眼了。而且导演为了营造紧张的气氛,把很多细节忽略掉了,看的跟便秘一样
不错的电影 故事情节紧凑 另类题材的政治影片 感觉有点像越狱 很紧张
西梅炒太高,和期望值成反比,具有浓郁好莱坞范儿的欧洲电影,白瞎了一个好题材,丹尼尔·布鲁赫最近接的片子质量堪忧啊
。。。。没想好说什么
看完不大想说话……
应该把范霍文导演请来,表现得太无趣了。
冲着艾玛女神来的,感觉挺好,意外惊喜
历史题材很好 同时后半短的逃亡也让人看的很紧张!
世界任我主宰。
看开头还有点政治电影的意思,后面成了无聊邪教电影,看不下去
我是在德国电影院里在震撼中看完了这部电影。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能通过电影的方式去触摸去掀开血淋林的历史,即使电影在震撼,也无法做到对历史上遭受迫害的人所经历之事的感同身受。艾玛的演技和当年那个小赫敏相比成熟了很多。
逃亡的过程戏剧化的像小学生作品,可惜一个好题材
艾玛的个人品牌效应太强然而演技不够。当然故事讲得也很渣就是了。
抱着来看女神的心态看了一部气氛沉重的好片
终于理解为什么会有"让英国脱欧吧,只要留下艾玛沃特森"的说法了,太好看了
好看哒 爱玛女神前面几部烂片看得我肝疼……这部翻身惹~敲好看
十分钟讲爱情,十分钟讲政治,剩下的时间都在讲邪教控制。真是白搭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地方势力与政党勾结一带而过,对人性的挖掘约等于零。好在故事节奏控制得还算精彩,明知道结果最后的逃亡戏还是很扣人心弦。男女主角缺乏火花,角色本身过于扁平。
简直是对那些爱拍照的文艺小青年的当头一击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电影的叙事转折都比较生硬。明明是德国人,却说英语,别扭。